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講解 第六品 安忍(續二)

  (乙)斷诤

  50.若我有功德 必不墮地獄 若吾自守護 則彼何所得

  51.若以怨報怨 則敵不護罪 吾行將退失 難行亦毀損

  【講解】

  * 敵人製造惡業使我們有修安忍的機會。

  * 敵人因爲「造了惡業」而下地獄。

  * 敵人下地獄是因爲「他傷害我們」所引起的。

  「假如沒有我們存在的話,他就不會造惡下地獄了」,如果這樣講成立的話,就好像是我們推他下地獄的樣子。如果是我們推他下地獄的。那麼我們豈不是也要下地獄嗎?因爲我們傷害他!我們修安忍也要下地獄嗎?

  假如嗔恨會使人下地獄,而修忍辱也會使人下地獄的話,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如果我們不是以「要他下地獄」的心態修忍辱的,我們以善良的心修忍辱就不會下地獄,因爲敵人下地獄是他自己的惡業造成的。與我們無關,他有這個業誰都阻擋不了。

  臺灣是佛教很興盛的地方,很多人都信仰佛法,對現實生活的種種痛苦常常都自認爲「是我欠他的」。大家對因果並沒有很了解卻以一貫很了解因果的態度自居,我欠你、你欠他、他欠你、你又欠我,我們欠來欠去的。到最後就欠混了。因果是比較複雜一點。

  「敵人下地獄是因爲他傷害我們所引起的,假如沒有我們存在的話,他就不會造惡下地獄了」

  這句話我們應該如何思惟呢?

  * 因爲我們是他造罪的來源,所以我們也要下地獄嗎?不是這樣!

  * 那是他以前所累積的業緣産生的,與我們無關。

  * 如果「我們也要跟著下地獄」的話,那麼釋迦牟尼佛也欠很多衆生、也要受很多苦!爲什麼呢?因爲雖然佛陀那麼圓滿,但還是有很多人對他不滿。譬如:善星比丘等等,這些人因對釋迦牟尼佛有嗔恨心、有邪見下了地獄。那麼釋迦牟尼佛是不是有責任呢?釋迦牟尼佛是不是也要下地獄呢?

  * 用世間法來講好像很有道理的樣子,其實不是! 釋迦牟尼佛沒有責任!因爲佛陀並不是以要他們下地獄的嗔恨心去修安忍的,善星比丘...他們的嗔恨心是他們自找的。所以他們要自做自受。

  * 在臺灣有些信徒造了惡業,我們都會怪罪他的上師,其實上師要負什麼責任呢?信徒們有他們自己的業力,上師最多也只能勸勸他而已。規勸之後,他還是不聽上師的,有什麼辦法呢?就好像遇到天災我們就會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政府官員一樣,我們凡夫都想把責任往別人的身上推,總認爲自己是「優」的,自己都沒有缺點。

  換一個角度說,敵人幫助我們修安忍的功德,給我們累積福報、忏除業障機會,那麼他是不是也應該得到善報呢?

  * 如果傷害別人也可以得到善報的話那就很奇怪了,可是說「不是」也好像「是」的樣子,好像都有道理。你們想一想「敵人能不能得到善報呢?」

  * 如果你覺得敵人應該得到善報是對的,那麼我們也可以去傷害一些修安忍的人了?爲什麼呢?因爲我們給他機會修安忍!不是這樣!

  * 假如敵人是以「利益我們的心」來傷害我們的,當然他可以得到善報。

  * 如果敵人不是以「利益我們的心」來傷害我們的,當然他就得不到善報。

  我們是修習菩薩道的菩薩,難道不要幫助他嗎?

  我們要眼睜睜地看他下地獄嗎?沒錯啦!我們是無法直接去保護他,我們最好的辦法就是安忍。如果我們以牙還牙的話。那麼敵人嗔恨心的力量就會更加的強盛。如此結果我們的菩薩行將會退失,而敵人的罪過也會增大。

  所以能保護自己,且能幫助別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修安忍。

  造成我們「菩薩行退失」的原因是破了:

  1. 他罵,我不還罵

  2. 他怒,我不還怒

  3. 他打,我不還打

  4. 尋過不還報等四沙門法。

  * 因爲修忍而使人墮落地獄,豈非將受惡報嗎?

  * 如果我出于「哀矜之情」與「利他之心」而修忍,那麼就不會趨向地獄,仇敵助我修忍,豈非應得善報嗎?

  * 如果我以明哲保身的心態「修忍護戒」,那麼嗔害者除了犯罪還能得到什麼呢?

  * 如果不修忍讓,而以牙還牙,那麼敵人不但不會護罪修忍,反而將變本加厲。這樣一來我的菩薩行將退失,而修安忍的艱難德行也將因此而毀損。

  大家是不是對因果比較了解了呢?我們都說「這是我的業報」,是業報沒錯,但要清楚的了解!因果是比較複雜一點,比較難以了解。如果我們對因果多了解一點,那麼我們的煩惱就會越來越減少。因爲所有的顯相、所有問題發生的原因我們都可以非常地清楚。

  爲什麼在座的各位菩薩們都會相信因果循環呢?我們都接受「前世的惡業成爲今生的痛苦,前世的善業成爲今生的快樂」的觀念。但,當我們遇到痛苦的時候,爲什麼就沒辦法想到「這是前世的果報」,這是爲什麼呢?因爲我們對因果比較茫然,對因果的細節不是很清楚,所以才會産生疑惑,才會産生煩惱和痛苦。

  上次有位居士問我感情方面的問題,什麼我欠他的、他欠我的...如果要用這樣算來算去的話,那就很難解釋。會感覺有很多地方都是沖突的,其實、我們誰都不欠誰,都是欠自己啦!如果這樣想就不會有任何的矛盾和痛苦。

  假如我們在馬路上走,在不知不覺中踩死了幾只螞蟻,這樣子我們有沒有罪過呢?其實沒有!它的死,對我們來講不會使我們得到快樂,我們沒有要造業、我們沒有嗔恨心、我們根本不知道它死在我們的腳下,但它往昔的惡業就注定要在我們的腳底下往生。所以這是它自己欠自己一個死亡的痛苦。這就是有做沒有累積的業,除了這個講法,像「你欠我、我欠你」的講法是比較難說得通的。所以「因果」是比較難理解的,對「發嗔恨心使人修安忍」是不是也可以得到福報呢?「修安忍使敵人下地獄」,我們是不是也要下地獄呢?我們要仔細的去思考!

  有問題可以發問!我們每個人生活經驗皆不同,生活上遇到的各種問題都可以提出來讓大家參考。這樣大家對因果的觀念也比較容易進步,拿出來探討對大家有幫助,不要不好意思。我們都是凡夫所以才要來這邊探討佛法,能發現問題才會有進步,現在大家看起來都好像沒有問題的樣子。當然生活上沒有問題是最好啦。

  但,研習佛法沒有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沒有問題就沒辦法進步。

  依照傳統講解《入行論》之前,我會先用藏文念誦祈請文,祈請文的內容是什麼呢?

  《入行論》教授大乘佛法的精華-->菩提心的受持方式。

  * 我們都想修持「菩提心」。

  * 我們至心希望心中的「菩提心」不但不會退轉,而且日日有所增長。

  * 所以我們努力的聞思佛法,而且要勤勉的看書。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虔誠地向諸佛菩薩及上師祈請。

  首先我們向:

  1.向:本師 釋迦牟尼佛祈請

  2.向: 蓮花生大士祈請

  --> 蓮花生大士是藏傳佛教第二佛,是將佛法傳到西藏的祖師。

  3.向:「入行論」的作者 寂天菩薩祈請

  4.向: 巴祝仁波切祈請

  --> 巴祝仁波切是十八世紀甯瑪巴一位非常偉大的上師,他的著作有《大圓滿前行》《普賢上師言教》《入行論義注》等等。巴祝仁波切非常的精通佛法,尤其是《入行論》,他一生當中都在講解佛法,但沒有固定弘法的道場。

  他遊曆在各道場中講授《入行論》《大圓滿前行》及密宗的《大幻化網》等等。如果在這個地方被人認出了身份,他就會離開而到別的地方傳法。他不求財物、不求恭敬也不求信徒,他喜歡和一般平凡的僧衆及百姓打成一片。當在一個地方漸漸地有信徒時他就離開,是一位非常偉大的上師。

  他一生中都以講解《入行論》爲主。

  5.最後向:根本上師祈請

  根本上師是所有叁世佛的總集。我們都知道上師的功德如佛一般。但,我們也當知上師的恩德比諸佛給我們的恩德還要偉大。爲什麼上師的恩德比諸佛還偉大呢?你們是不是認爲「這好像有點不合理」喔!我們常常說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如虛空、如大海般地廣闊無邊。

  但就我們個人而言,沒有佛陀當然就沒有佛法。但,如果沒有上師的話,我們如何理解佛法呢?能夠了解佛法的精華,並且和你講解和溝通的是你的上師。如果沒有上師,佛法再殊勝、再豐富對我們來講,也是沒有用的。

  打個比喻:

  * 「佛陀的智慧」就像「太陽」。

  * 「上師」就好似一個「放大鏡」。

  * 我們的「煩惱」就如「一張紙」。

  * 雖知道:佛陀慧光燦如日,卻無法燒掉我們這張業垢的紙張。

  * 「紙張」必須依靠「放大鏡」將陽光的熱能集中起來才能燒掉。

  * 上師能將廣闊無邊佛法的精華收集起來,直接改變我們的煩惱、貪欲和嗔恨的心。所以上師對我們的恩德比佛還要偉大。

  《入行論》自寂天菩薩以來,曆經數不清的傳承上師才傳到我們這兒,所以我們要向這些特別偉大、特別傑出的上師念誦祈請文。

  講解「安忍」要分爲兩方面說:

  1.淨除嗔患-->爲什麼要淨除嗔患呢?因爲它有非常嚴重的罪過。上回講過一刹那的嗔恨心會毀掉我們千劫以來所累積的福德善根。所以我們必須除掉嗔恨心。

  2.修行安忍 -->我們應如何修習安忍呢?方法有叁:

  * 對「令我不樂」(讓我不高興)的,對它要修安忍

  * 阻礙令我快樂的,對它要修安忍

  * 讓我遭受痛苦的,對它要修安忍

  今天要講授「令我的親友遭受譏毀的痛苦,我如何對它修安忍的方法」,「譏毀」是總說,它包括被人輕視、說粗話、遭遇卑鄙的言詞中傷等。

  (B)應忍譏毀之苦

  52.心意無形體 誰亦不能毀 若心執此身 定遭諸苦損

  53.輕蔑語粗鄙 囗出惡言辭 于身既無害 心汝何故嗔

  【講解】「心意」沒有任何的形質和軀體,所以誰也不能損毀它。但是如果心意執著身體是「我」或「我的」,便會感受到各種痛苦的傷害。…

《《入菩薩行》講解 第六品 安忍(續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