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講解 第四品 不放逸(續一)

  (二)慎守學處 (1)慎防罪惡

  (1.1)放逸定墮惡趣

  12.故如所立誓 我當恭敬行 今後若不勉 定當趨下流

  (1.2)放逸佛不能度

  13.饒益衆有情 無量佛已逝 然我因昔過 未得佛化育

  14.若今依舊犯 如是將反覆 惡趣中領受 病縛剖割苦

  【講解】修行要靠自己,佛只能指引我們解脫的道路而已,放逸就如同壞掉的種子,即使天降甘霖也無法使它發芽。所以我應當遵守所立的戒誓,恭恭敬敬地實踐,今後如果不勉力而行,將來一定會逐漸趨向惡趣。

  爲了饒益一切有情衆生,無量諸佛菩薩已經先後降生又逝世了,而我卻因爲自己的放逸和罪行,至今仍無福成爲佛陀親自教育的對象,如果今後仍然明知故犯,那麼我一定會不斷的沈淪在惡趣裏,遭受疾病、捆縛、劈剖和割殺等痛苦。

  (1.3)放逸易失暇滿

  15.若值佛出世 爲人信佛法 宜修善稀有 何日複得此

  16.縱似今無病 足食無損傷 然壽刹那逝 身猶須臾質

  【講解】既然我們已經僥幸獲得人身、又幸運遇到如來出現世間、經書傳世、對佛法有信心、又適合修習善法,如果這樣難得的機緣一旦失去了,那麼那一天才能重新獲得呢?

  就算我這一生都像今天這樣,沒有病痛、豐衣足食、毫無損傷,但是壽命卻在不知不覺中刹那飛逝,人身就像短暫替代品,在這世間存在的時間其實很短。現今活在地球約有五十多億人,再過一百年,這些人可能全部更換爲不同的人,現在在這裏聽講的人,可能全部也都會消失不見了。

  (1.4)暇滿失已難再得

  17.憑吾此行素 人身難複得 若不得人身 徒惡乏善行

  18.若具行善緣 而我未爲善 惡趣衆苦逼 屆時複何爲

  19.既未行諸善 複集衆惡業 縱曆一億劫 不聞善趣名

  【講解】

  * 憑我這樣放逸(放松、懶惰)的作爲,來世恐怕連人身都沒份,何況是暇滿人身呢?

  * 如果沒有暇滿人身,就沒有機會學習佛法,沒有學習佛法就沒有辦法累積善業。

  * 不能累積善業就無法解脫,那就只能爲非作歹,受痛苦的果報了。

  * 如果今生有修善法的機緣,而我卻不利用它來修善,那麼一旦墮落惡趣被衆苦所困惑,那時除了受苦之外,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呢?

  * 既然在惡趣中沒有機會行善,而且還會集聚許多罪業,那麼就算經曆了一億劫,也聽不到善趣的名稱,何況得生善趣呢?

  (1.5)暇滿難得之理

  20.是故世尊說 人身極難得 如海目盲龜 頸入轭木孔

  21.刹那造重罪 曆劫住無間 何況無始罪 積重失善趣

  22.然僅受彼報 苦猶不得脫 因受惡報時 複生馀多罪

  【講解】因此世尊在《雜阿含經》中說:要獲得暇滿人身是非常不容易的。就好像:

  * 汪洋大海中有一只瞎眼的海龜,它每隔一百年才會浮出海面一次。

  * 海面上飄浮著一根有一小孔的轭木,這根轭木隨著海流東飄西蕩。

  * 盲龜浮出海面時,它的頸子碰巧伸入這個轭木孔。

  你們認真仔細想想,那只海龜,瞎了眼,而且一百年才浮出水面。那塊木頭漂流在大海中,那麼小塊的木頭!瞎眼龜的頸項要剛剛好伸入那塊木頭的小孔,這是非常困難的!難道不是嗎?

  而我們整天埋怨這個,不滿意那個,其實我們已經獲得如此珍貴的人身!不要等到失去的時候,才來後悔!這點,我們千萬不要忘記。不要把佛陀的「瞎眼龜和小木塊」的比喻當作故事來看,讀過就忘了。

  這樣,我們修行就沒有利益了。

  如果犯下一刹那的重罪,其惡根就可能使人陷在無間地獄受苦一劫,那麼從無始輪回以來所積的惡業又怎麼能使我們趨入善趣呢?再來,僅僅受完上述的那些惡報,這個人並不能因此就解脫惡趣的痛苦!因爲正當遭受惡趣報應的同時,煩惱又將引生出許多新的罪業來,所以往生善趣的機會是非常少的。

  (2)認真修善

  (2.1)不修善實愚

  23.既得此閑暇 若我不修善 自欺莫勝此 亦無過此愚

  【講解】

  既然我們已經獲得了這樣寶貴的閑暇人身,如果,我還是放逸懈怠(放松懶惰)而不去修善,那麼再也沒有比這更可怕的「自我欺騙」了!也沒有比這更讓人憂慮的「愚蠢無知」了!

  我常常說:一般人都認爲工作是在利益自己,你們仔細想想看,小孩子們讀書是爲什麼呢?爲了將來做事啦!不管各行各業都是在爲衆生做事,不論是做官、上班、買賣做生意、講課當老師...

  都是爲了服務別人,所做所爲都是爲別人而努力,可是我們狹窄的想法卻自以爲是的認爲一切都在利益自己,所以它的功德就非常的微小。當我們要離開這個人世的時候就會失去先前所努力的一切。身體健康的時候我們可以享受累積來的錢財,但當年老力衰時,如果你還保有智慧的話,也許可以快樂,如果沒有智慧呢?

  你年輕時候所累積的錢財,反會招來痛苦和虐待,但假使你老時沒錢、沒智慧、沒子女,則會非常的孤單寂寞心靈一片空白。所以我們一切所做所爲都是爲別人而活的,只有修行才是不但利益衆生而且也利益自己。這是因爲以利益衆生的廣闊心態爲衆生做事的原故。

  我們的老上師 突丹丘吉劄巴仁波切教我們大圓滿的時候,曾經講過說:「孩子!這才是真正利益自己,要好好把握這個機會,要好好的學習。」修習大圓滿不需要法本、不需要儀軌、不需要持咒,不需要觀想、也不需要佛堂,隨時隨地都可以修,我常常說:「什麼都不做的那個修行,進入我們心的本質狀態,這個才是真正的利益自己。」也不需要怕別人聽不懂,也不需要怕別人誤解等等之類,那種狀態的修行,別人想偷也偷不到,想搶也搶不走。這才是真正利益到自己。

  現在我們爲了修行而付出很多,譬如說這個佛堂,這個佛堂是別人提供的,裝修布置也花費很多的心力,沒有這個道場我們就無法上課。爲了我們共修上課,所以我們要建這個道場,還好我們每個禮拜都會利用到。有些時候我們只爲了幾天的法會,辛苦了幾十天甚至一個月的時間來准備,很辛苦!而真正的修行佛法呢?

  我們越修到內心就越不辛苦,越來越快樂越輕松。我們剛開始學的時候需要很多的儀式,打手印、修儀軌、唱頌的音調...等等之類,其實這些訓練只是一個過程,如果修到最究竟的時候就什麼都不需要了。你看以前西藏的高僧們,物質上十分貧乏,沒有富麗的壇城、莊嚴的寺廟、豐富的經書、舒適的冷氣,但是成就者很多。原因是修行的場所只要山洞、樹下就可以了,其實什麼也不需要,越簡單越好,這就表示修到內心。現在我們沒有辦法直接的修到內心,需要幫忙、需要贊助、需要外在的支援,需要外在的唐卡、壇城...

  這樣才會有信心,和上師、老師們、金剛師兄弟們在這裏談談佛法的時候,很舒服沒有煩惱,但是離開道場煩惱就來了。以前的人不是這樣的,以前的人是保持內在和外相一致,環境不會那麼容易改變他們、影響他們,要知道修行佛法是在利益自己,不是在服務別人。

  不要欺騙自己說:我明天再來修儀軌、我下一堂再來上課、我明天再...

  我們老上師也說過:「你在這邊上課一點都不是爲了我,有沒有來上課跟別人沒關系。」現在我這樣子講解,只有兩個人時我也是這樣子講解,幾百個人時我還是這樣子講解,你們也一樣的聽,我們彼此都在利益。

  * 我借講解《入菩薩行》這個機會,我可以看書、思考,我自己也有進步,我自己也在訓練菩提心。

  * 你們聽了以後要看書、練習,沒有看過的也可以學習。

  * 曾經看過的可以重複再練習,彼此都在利益。

  * 並不是我一個人利益你們一群人,我們常常在做事的時候都認爲「我付出多少多少,我爲了別人怎樣怎樣」,你們不要認爲上師、老師這樣到處跑、到處渡衆生很辛苦。

  以前有人問一位仁波切說:「上師,你各個國家這樣子跑,爲了衆生飛來飛去的,辛苦嗎?」這位仁波切說:「我的想法剛好相反,我不認爲我是爲衆生在奔波,而是每一位衆生都是爲了我而在那邊活著。」

  事實的確如此!如果我們能常常這樣子想的話,自然就會尊重別人,認爲衆生爲你而活,你就會尊敬他們,自然就沒有傲慢的心,自然就沒有失望的心,我們不要欺騙自己,我們這裏缺課不扣錢,不用受罰,我們不是爲了別人而受戒的,是爲自己而修的,不要別人看不到的時候你就不守戒,別人看到時才守戒,這些都是在騙自己。

  (2.2)臨終起憂苦

  24.若我已解此 因癡複怠惰 則于臨終時 定生大憂苦

  (2.3)後世更受報

  25.難忍地獄火 長久燒身時 悔火亦炙燃 吾心必痛苦

  【講解】受持菩提心對臨終有很大的用途。

  * 臨終時,我們的五根會越來越退化。

  * 眼識消失,看不到任何東西。

  * 耳根退化,聽不到任何聲音。

  * 這時會因各人業力不同而産生不同的感覺幻相。

  * 假如我們所造的都是惡業的話,會看見各種恐怖幻相。

  * 如果我們累積衆多善業,那麼所見到的就會是慈祥的景象。

  * 所以一切萬法都是由心所造,都是「心」的投射,臨終靈魂要離開肉體時,各種幻覺會顯現出來。

  * 當我們不清楚幻覺的時候,我們就會執著它。因爲幻覺變化難測很不穩定,我們會因此産生擔心、恐懼。所以,非常的痛苦,後世更會受報。

  如果我已經了解了暇滿難得的道理,卻依然癡頑怠惰而不肯修善,那麼在臨終惡相現前的時候,一定會生起極大的憂愁和痛苦。再者,當惡業的果報完全成熟的時候,難忍的地獄火焰將會長久灼燒我的身體,那時懊悔的心火必然也跟著一起燃燒,因此,我們內心一定會非常痛苦。

  26…

《《入菩薩行》講解 第四品 不放逸(續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