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惡趣
(5)妨礙上達
28.此群煩惱賊 尋隙欲打劫 得便奪善財 複毀善趣命
2、護正知方便 -護念
(1)生正念之法
29.故終不稍縱 正念離意門 離則思諸患 複住於正念
30.恒隨上師尊 畏墮聞法語 易令善信者 恒常生正念
31.佛及菩薩衆 無礙見一切 故吾諸言行 必現彼等前
32.如是思維已 則生慚敬畏 循此複極易 殷殷隨念佛
(2)由正念生正知
33爲護心意門 安住正念已 正知即隨臨 逝者亦複返
叁、以正念正知護心
(一) 學律儀戒
1、清淨叁門
34.心意初生際 知其有過已 即時護正念 堅持住如樹
(1)觀察身囗
35.吾終不應當 無義散漫望 決志當恒常 垂眼微下望
36.蘇息吾眼故 偶宜顧四方 若見有人至 正視道善來
37.爲察道途險 四處頻觀望 憩時宜回顧 背面細檢索
38.前後視察已 續行或折返 故於一切時 應視所需行
39.欲身如是住 安妥威儀已 時時應細察 此身雲何住
(2)觀察心行
40.盡力遍觀察 此若狂象心 緊系念法柱 已栓未失否
41.精進習定者 刹那勿弛散 念念恒伺察 吾意何所之
(3)說明開遮
42.危難喜慶時 心散亦應安 經說行施時 可舍微細戒
43.思已欲爲時 莫更思他事 心志應專一 且先成辦彼
44.如是事皆成 否則俱不成 隨眠不正知 由是不增盛
2、守護令不退
(1)莫令心散
45.無義衆閑談 諸多賞心劇 臨彼境界時 當斷意貪著
(2)棄無義行
46.無義掘挖割 於地繪圖時 當憶如來教 懼罪舍彼行
(3)細察動機 A.略說
47.若身欲移動 或囗欲出言 應先觀自心 安穩如理行
B.廣明
48.吾意正生貪 或欲嗔恨時 言行應暫止 如樹安穩住
49.掉舉與藐視 傲慢或驕矜 或欲揭人短 或思僞與詐
50.或思勤自贊 或欲诋毀他 粗言興诤鬥 如樹應安住
51.或思名利敬 若欲差仆役 若欲人侍奉 如樹應安住
52.欲削棄他利 或欲圖己利 因是欲語時 如樹應安住
53.不耐懶與懼 無恥言無義 親友愛若生 如樹應安住
C.結義
54.應觀此染汙 好行無義心 知已當對治 堅持守此意
55.深信極肯定 堅穩恭有禮 知慚畏因果 寂靜勤予樂
56.愚稚意不合 心且莫生厭 彼乃惑所生 思已應懷慈
57.爲自及有情 利行不犯罪 更以幻化觀 恒常守此意
58.吾當再叁思 曆劫得暇滿 故應持此心 不動如須彌
(二)學攝善法戒
1、斷不學戒之因-貪身
(1)不應貪身之喻
59.禿鷹貪食肉 爭奪扯我屍 若汝不經意 雲何今愛惜
60.意汝於此身 何故執且護 汝彼既各別 於汝何所需
(2)觀身不淨
61.癡意汝雲何 不護淨樹身 何苦勤守護 腐朽臭皮囊
(3)思身無精妙
62.首當以意觀 析出表皮層 次以智慧劍 剔肉離身骨
63.複解諸骨骼 審觀至於髓 當自如是究 何處見精妙
64.如是勤尋覓 若未見精妙 何故猶貪著 愛護此垢身
(4)不應貪身之因
65.若垢不堪食 身血不宜飲 腸胃不適吮 身複何所需
66.1貪身唯一因 爲護狐鹫食
(5)應令身修善
66.2故應惜此身 獨爲修諸善
67.縱汝護如此 死神不留情 奪已施鹫狗 屆時複何如
68.若仆不堪使 主不與衣食 養身而它去 爲何善養護
69.既酬彼薪資 當令辦吾利 無益則於彼 一切不應與
70.念身如舟楫 唯充去來依 爲辦有情利 修成如意身
2、應善巧修善
(1)舉止應安祥
71.自主己身心 恒常露笑顔 平息怒紋眉 善成衆生友
72.移座勿隨意 至發大音聲 開門勿粗暴 溫文悅人心
73.水鷗貓盜賊 無聲行悄捷 故成所欲事 佛谕如是行
(2)隨喜他人善
74.宜善勸勉人 恭敬且頂戴 不請饒益語 恒爲衆人徒
75.一切妙隽語 皆贊爲善說 見人行福善 歡喜生贊歎
76.暗稱他人功 隨和他人德 聞人稱己德 應忖自有無
77.一切行爲喜 此喜價難沽 故當依他德 安享隨喜樂
78.如是今無損 來世樂亦多 反之因嫉苦 後世苦更增
(3)應巧學衆善
79.出言當稱意 義明語相關 悅意離貪嗔 柔和調適中
80.眼見有情時 誠慈而視之 念我依於彼 乃能成佛道
81.熱衷恒修善 或依對治心 施恩悲福田 成就大福善
82.善巧具信已 即當常修善 衆善己應爲 誰亦不仰仗
83.施等波羅密 層層漸升進 因小勿失大 大處思利他
(叁)學饒益有情戒
1、應勤利他
84.前理既已明 應勤饒益他 慧遠具悲者 佛亦開諸遮
2、利他方式
(1)以財物饒益
85.食當與墮者 無怙住戒者 己食唯適量 叁衣余盡施
86.修行正法身 莫爲小故傷 行此衆生願 迅速得圓滿
87.悲願未清淨 不應施此身 今生或他生 利大乃可舍
(2)以佛法饒益
88.無病而覆頭 纏頭或撐傘 手持刀兵杖 不敬勿說法
89.莫示無伴女 慧淺莫言深 於諸淺深法 等敬漸修習
90.於諸利根器 不應與淺法 不應舍律行 以咒诳惑人
(3)以威儀饒益
A.行住坐食
91.牙木與唾涕 棄時應掩蔽 用水及淨地 不應棄屎溺
92.食時莫滿囗 出聲與咧嘴 坐時勿伸足 雙手莫揉搓
93.車床幽隱處 莫會他人婦 世間所不信 隨俗避譏嫌
B.示路
94.單指莫示意 心當懷恭敬 平伸右手掌 示路亦如是
95.肩臂莫揮擺 示意以微動 出聲及彈指 否則易失儀
C.睡臥
96.睡如佛涅槃 應朝欲方臥 正知並決志 覺已速起身
(四)結語
97.菩薩諸行儀 經說無有盡 然當盡己力 修持淨心行
四、圓滿學處之余要
(一)廣說
1、淨化學處之因
98.晝夜當各叁 誦讀叁聚經 依佛菩提心 悔除墮罪余
2、應學之範疇
99.爲自或爲他 何時修何行 佛說諸學處 皆當勤修習
100.佛子不需學 畢竟皆無有 善學若如是 福德焉不至
3、修學之原則
101.直接或間接 所行唯利他 但爲有情利 回向大菩提
102.舍命亦不離 善巧大乘義 安住淨律儀 珍貴善知識
103.應如吉祥生 修學侍師規 此及余學處 閱經即能知
104.經中學處廣 故應閱經藏 首當先閱覽 尊聖虛空藏
105.亦當勤閱讀 學處衆集要 佛子恒修處 學集廣說故
106.或暫閱精簡 一切經集要 亦當偶披閱 龍樹二論典
107.經論所未遮 皆當勤修學 爲護世人心 知已即當行
(二)結義
108再叁宜深觀 身心諸情狀 僅此簡言之 即護正知義
109法應躬謹行 徒說豈獲益 唯閱療病方 疾患雲何愈
第六品 安忍
一、思惟嗔過及忍德
(一)隱含之過患
1.一嗔能摧毀 千劫所積聚 施供善逝等 一切諸福善
2.罪惡莫過嗔 難行莫勝忍 故應以衆理 努力修安忍
(二)現見之過患
1、令心離安樂
3.若心執灼嗔 意即不寂靜 喜樂亦難生 煩躁不成眠
2、能壞親友情
4.縱人以利敬 恩施來依者 施主若易嗔 反遭彼弑害
5.1嗔令親友厭 雖施亦不依
3、總結嗔過患
5.2若心有嗔恚 安樂不久住
6.1嗔敵能招致 如上諸苦患
(叁)思惟安忍功德
6.2精勤滅嗔者 享樂今後世
二、修習安忍之法
(一)除嗔因
1、生嗔之因
7.強行我不欲 或撓吾所欲 得此不樂食 嗔盛毀自他
2、勸息嗔因
8.故應盡斷除 嗔敵諸糧食 此敵唯害我 更無他余事
3、除嗔方法
(1)不應不喜
9.遭遇任何事 莫撓歡喜心 憂惱不濟事 反失諸善行
(2)不應不喜之因
10.若事尚可爲 雲何不歡喜 若已不濟事 憂惱有何益
4、細究嗔因全力斷
(1)嗔境差別
11.不欲吾與友 曆苦遭輕蔑 聞受粗鄙語 於敵則反是
(2)消除令我不樂之嗔
A.遮除因我受害而生之嗔
(A)應忍身苦 a.修安受苦忍
(a)思惟苦是解脫因
12.樂因何其微 苦因極繁多 無苦無出離 故心應堅忍
13.苦行伽那巴 無端忍燒割 吾今求解脫 何故反畏怯
(b)思惟習苦成自然
14.久習不成易 此事定非有 漸習小害故 大難亦能忍
15.蛇及虻蚊噬 饑渴等苦受 乃至疥瘡等 豈非見慣耶
16.故於寒暑風 病縛捶打等 不宜太嬌弱 若嬌反增苦
17.有人見己血 反增其堅勇 有人見他血 驚慌複悶絕
18.此二大差別 悉由勇怯致 故應輕害苦 莫爲諸苦毀
(c)思惟忍苦斷惑之利
19.智者縱曆苦 不亂心澄明 奮戰諸煩惱 雖生多害苦
20.然應輕彼苦 力克貪嗔敵 製惑真勇士 余唯弑屍者
21.苦害有諸德 厭離除驕慢 悲愍生死衆 羞惡樂行善
b.修谛察法忍
(a) 廣說 ㄅ.嗔與嗔者非自主
22.不嗔膽病等 痛苦大淵薮 雲何嗔有情 彼皆緣所成
23.如人不欲病 然病仍生起 如是不欲惱 煩惱強湧現
24.心雖不思嗔 而人自然嗔 如是未思生 嗔惱猶自生
25.所有衆過失 種種諸罪惡 彼皆緣所生 全然非自力
26.彼等衆緣聚 不思將生嗔 所生諸嗔惱 亦無已生想
ㄆ.破嗔有自主因(ㄅ)破數論之主、我
27.…
《《入菩薩行》講解 目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