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互換之心
(A)不修之過
154.2我執於生死 百般折損我
155.汝雖欲自利 然經無數劫 遍曆大劬勞 執我唯增苦
(B)修習之利
156.是故當盡心 勤行衆生利 牟尼無欺言 奉行必獲益
157.若汝自往昔 素行利生事 除獲正覺樂 必不逢今苦
(C)結勸實修
158.故汝於父母 一滴精血聚 既可執爲我 於他亦當習
(4)實際修自他換之方式
A.修習本身
(A)利樂全與人
159.應爲他密探 見己有何物 悉數盡盜取 以彼利衆生
160.我樂他不樂 我高他卑下 利己不顧人 何不反自妒
(B)自甘卑下苦
161.吾當離安樂 甘代他人苦 時觀念起處 細察己過失
162.他雖犯大過 欣然吾頂替 自過縱微小 衆前誠忏悔
163.顯揚他令譽 以此匿己名 役自如下仆 勤謀衆人利
164.此身過本多 德寡奚足誇 故當隱己德 莫令他人知
(C)結語
165.往昔爲自利 所行盡害他 今爲他謀利 願害悉歸我
166.莫令汝此身 猛現頑強相 令如初嫁媳 羞畏極謹慎
167.堅持利他行 切莫傷衆生 妄動應製止 逾矩當治罰
B.其余助行-治罰
(A)調伏自利心
168.縱已如是誨 汝猶不行善 衆過終歸汝 屆時唯受罰
169.昔時受汝製 今日吾已覺 無論至何處 悉摧汝驕慢
170.今當棄此念 尚享自權益 汝已售他人 莫哀應盡力
171.若吾稍放逸 未施汝於衆 則汝定將我 鬻與諸獄卒
172.如是汝屢屢 棄我令久苦 今憶宿仇怨 摧汝自利心
173.若汝欲自惜 不應自愛執 若汝欲自護 則當常護他
(B)製伏己身貪
174.汝愈獻殷鸹 護此不淨身 彼愈趨退墮 衰朽極脆弱
175.身弱欲愛增 大地一切物 尚且不餍足 誰複惬彼欲
176.逐欲未得足 生惱複失意 若人無所求 彼福無窮盡
177.樂長身貪故 莫令有機趁 不執悅意物 厥爲真妙財
178.可怖不淨身 不動待他牽 火化終成灰 何故執爲我
179.無論生與死 朽身何所爲 豈異木石等 怎不除我慢
180.奉承此身故 無義集諸苦 於此似樹身 何勞貪與嗔
181.細心極愛護 或棄鹫獸食 身既無貪嗔 何苦愛此身
182.何毀引身嗔 何贊令身喜 身既無所知 殷鸹何所爲
183.若人喜我身 則彼爲吾友 衆皆愛己身 何不愛衆生
184.故應離貪執 爲衆舍己身 此身雖多患 善用如寶筏
四、結勉修叁昧
185.愚行足堪厭 今當隨聖賢 憶教不放逸 奮退昏與眠
186.如佛大悲子 安忍所當行 若不恒勤修 何日得出苦
187.爲除諸障故 回心避邪途 並於正所緣 恒常修叁昧
第九品 智慧
一、求解脫者需空慧
1.此前諸要目 佛爲智慧說 故欲息苦者 當啓空性慧
二、引生空慧之方便
(一)建立二谛
1、二谛
2.世俗與勝義 許之爲二谛 勝義非心境 說心是世俗
2、二谛見之層次
3.世見二種人 瑜伽師一般 一般世間師 前者所論破
4.1複因慧差別 層層更超勝
3、斷二谛有無自性之诤
4.2以二同許喻 爲果不深察
5.世人見世俗 分別爲真實 而非如幻化 故诤瑜伽師
(1)總破說實有宗
6.色等現量境 共稱非智量 彼等誠虛僞 如垢而謂淨
7.爲導世間人 佛說無常法 真實非刹那 豈不違世俗
8.瑜伽量無過 待世謂見真 否則觀不淨 將違世間見
9.供幻佛生德 如供實有佛 有情若如幻 死已雲何生
10.衆緣聚合已 雖幻亦當生 雲何因久住 有情成實有
11.幻人行殺施 無心無罪福 於有幻心者 則生幻罪福
12.諸咒無情識 不生如幻心 種種因緣生 種種如幻物
13.1一緣生一切 畢竟此非有
13.2勝義若涅槃 世俗悉輪回
14.1則佛亦輪回 菩提行何用
14.2諸緣若未絕 縱幻亦不滅
15.1諸緣若斷絕 俗中亦不生
(2)別破唯識宗
A.破唯識無境
15.2亂識若亦無 以何緣幻境
16.若許無幻境 心識何所緣 所緣異實境 境相即心體
17.1幻境若即心 何者見何者
B.破自證分
(A)以經破
17.2世間主亦言 心不自見心
18.1猶如刀劍鋒 不能自割自
(B)以理破 a.破成立自證分之喻
18.2若謂如燈火 如實明自身
19.燈火非自明 暗不自蔽故 如晶青依他 物青不依他
20.如是亦得見 識依不依他 非於非青性 而自成青性
21.若謂識了知 故說燈能明 自心本自明 由何識知耶
22.若識皆不見 則明或不明 猶如石女媚 說彼亦無義
b.破成立自證分之理
(a)無自證分也能回憶
23.若無自證分 心識怎憶念 心境相連故 能知如鼠毒
24.心通遠見他 近故心自明 然塗鏈就藥 見瓶不見藥
(b)無自證分也能覺知
25.見聞與覺知 於此不遮除 此處所遮者 苦因執谛實
26.幻境非心外 亦非全無異 若實怎非異 非異則非實
27.幻境非實有 能見心亦然 輪回依實法 否則如虛空
28.無實若依實 雲何有作用 汝心無助緣 應成獨一體
29.若心離所取 衆皆成如來 施設唯識義 究竟有何德
(3)破中觀宗悟空無用之诤
A.起诤
30.雖知法如幻 豈能除煩惱 如彼幻變師 亦貪所變女
B.答辯
(A)幻師生貪之因
31.幻師於所知 未斷煩惱習 空性習氣弱 故見猶生貪
(B)修空能斷煩惱習
32.若久修空性 必斷實有習 修空亦非實 複斷空性執
33.觀法無谛實 不得谛實法 無實離所依 彼豈住心前
34.若實無實法 悉不住心前 彼時無余相 無緣最寂滅
(C)斷煩惱能成菩提
a.雖無分別能滿衆願
35.摩尼如意樹 無心能滿願 因福與宿願 諸佛亦現身
36.如人修鵬塔 塔成彼即逝 雖逝經久遠 滅毒用猶存
37.隨修菩提行 圓成正覺塔 菩薩雖入滅 能成衆利益
b.斷诤
38.供佛無心物 雲何能得果 供奉今昔佛 經說福等故
39.供以真俗心 經說皆獲福 如供實有佛 能得果報然
(二)明唯求解脫亦需悟空
1、起诤
40.1見谛則解脫 何需見空性
2、答辯
(1)空慧乃解脫叁有之道
A.以大乘經證成
(A)引般若經
40.2般若經中說 無慧無菩提
(B)成立大乘是佛說
41.大乘若不成 汝教雲何成 二皆許此故 汝初亦不許
42.依何信彼典 大乘亦複然 二許若成真 吠陀亦成真
43.小诤大乘故 外道於阿含 自他於他教 互诤悉應舍
44.若語入經藏 即許爲佛說 叁藏大乘教 雲何汝不許
45.若因不解一 一切皆有過 則當以一同 一切成佛說
46.諸聖大迦葉 佛語未盡測 誰因汝不解 廢持大乘教
B.以理成立
(A)無空慧不能證涅槃
47.若僧爲教本 僧亦難安住 心有所緣者 亦難住涅槃
(B)若以四谛十六行相之道能得解脫,則暫斷煩惱現行亦得解脫
48.斷惑若即脫 彼無間應爾 彼等雖無惑 猶見業功能
49.若謂無愛取 故定無後有 此非染汙愛 如癡雲何無
50.因受緣生愛 彼等仍有受 心識有所緣 受仍住其中
(C)結成唯求解脫亦需修空
51.若無空性心 暫滅惑複生 猶如無想定 故應修空性
(2)空慧乃無住涅槃之道
52.爲度愚苦衆 菩薩離貪懼 悲智住輪回 此即悟空果
(3)結勸修空莫疑懼
53.不應妄破除 如上空性理 切莫心生疑 如理修空性
54.空性能對治 煩惱所知障 欲速成佛者 何不修空性
55.執實能生苦 於彼應生懼 悟空能息苦 雲何畏空性
(叁)廣說修空之理
1、廣說人無我
(1) 破俱生我執之境
56.實我若稍存 於物則有懼 既無少分我 誰複生畏懼
57.齒發甲非我 我非骨及血 非涎非鼻涕 非膿非膽汁
58.非脂亦非汗 非肺亦非肝 我非余內髒 亦非屎與尿
59.肉與皮非我 脈氣熱非我 百竅亦複然 六識皆非我
(2)破遍計我執之境
A.破數論派
60.聲識若是常 一切時應聞 若無所知聲 何理謂識聲
61.無識若能知 則樹亦應知 是故定應解 無境則無知
62.若謂彼知色 彼時何不聞 若謂聲不近 則知識亦無
63.聞聲自性者 雲何成眼識 一人成父子 假名非真實
64.憂喜骐叁德 非子亦非父 彼無聞聲性 不見彼性故
65.如伎異狀見 是識即非常 謂異樣一體 彼一未曾有
66.異樣若非真 自性複爲何 若謂即是識 衆生將成一
67.心無心亦一 同爲常有故 差殊成妄時 何爲共同依
B.破理論派
68.無心亦非我 無心則如瓶 謂合有心故 知成無知滅
69.若我無變異 心於彼何用 無知複無用 虛空亦成我
C.斷诤
70.若我非實有 業果系非理 已作我既滅 誰複受業報
71.作者受者異 報時作者亡 汝我若共許 诤此有何義
72.因時見有果 此見不可能 依一相續故 佛說作者受
73.過去未來心 俱無故非我 今心若是我 彼滅則我亡
74.猶如芭蕉樹 剝析無所有 如是以慧觀 覓我見非實
75.有情若非有 於誰起悲愍 立誓成佛者 因癡虛設有
76.無人誰得果 許由癡心得 爲息衆生苦 不應除此癡
77.我慢痛苦因 惑我得增長…
《《入菩薩行》講解 目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