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子行叁十七頌 第一講

  佛子行叁十七頌

  第一講

  堪布久美多傑講授

  各位居士劄西德勒!從今天起我將爲大家講解佛子行。之前,我在中心講解了普賢上師言教、大圓滿前行及入菩薩行論、六種中陰...,相信大家對藏傳佛教應該已經不陌生了。

  爲什麼一直以來,藏傳佛教都無法使臺灣的民衆深入了解呢?雖然現在時常會有藏傳高僧、學者來臺灣傳法,但因爲無法取得長期居留的關系,所以高僧們來此只能做灌頂結緣,學者們也只是演講一下就離開了,因而他們雖然擁有殊勝的佛法,卻無法就此改變我們凡夫強烈的習氣,究其原因,語言是首要的障礙,語言不通就沒有辦法彼此溝通和了解,況且,佛法不是世間法,它是著重于精神與心靈的,因此要溝通理解就更不容易了!其次,有些信衆與高僧們想法不同,他們希求用藏傳佛法來祈福、延壽或以修某種儀軌來解決現實生活上的問題,但這些並非佛法修持的重點,然而,因爲高僧們只能做短暫停留,所以沒有機會傳授較有系統的修心法門。

  藏傳佛教中有許多善巧方便的法門,例如財神儀軌...等等,但這些並非究竟之法,它只是暫時讓人們求得世間利益的方便法而已,然而我們的眼光短淺,只看到現世的安樂,所以許多人喜歡修財神法,因而無法進步;我在印度、尼泊爾時,聽說來臺灣等地傳法,只要多准備一些財神方面的儀軌就行了,因爲這裏大部分人希求這方面的法,大家都這麼說,所以我們也就這麼做。在這裏,有些人灌了許多頂,學了很多持咒及觀想本尊的方法,這當然是很好的結緣方式,但是如果我們沒有顯教的根基,對佛法沒有深入地了解,那麼光想用這些方式就想改變根深蒂固的身口意叁業,是比較困難的,當然就更不用說是對藏傳佛法的理解了,所以藏系佛法在臺灣長久以來表面上很盛行,發展得很快,但是實際上,真正的教理反而講授的比較少;西方人對傳統鬼神比較不執著,對財神也不是很接受,所以他們比較願意在理論上尋求理解,或者觀察實際發生的現象,對他們有利的才會接受,因而在那裏的仁波切們就非常地辛苦,這些優秀的西藏大師或上師們學習他們的語言,順應他們的風俗和習慣,這樣二、叁十年下來,對他們演講,讓他們理解,使教法對他們的生活及心靈上有所幫助,因此現在西方人便漸漸接受了佛法,現在有許多介紹藏傳佛法的好書,大部分是從英文翻譯而成,不透過英譯的很少,可見在臺灣無法深入理解藏傳佛法的原因就是語言隔閡與求法心態太局限了。現在因爲我們能居留在臺灣,學習這裏的語言,可以長期在此傳法,知道了以上的原因就好多了,現在各中心已經開始注重教義的傳授與理解。

  藏傳佛法與本地顯宗佛教的傳授方式不盡相同,甚至修行的指導上也有所不同,因爲藏傳佛法多半是高僧學者們一生的成就及修行經驗所流傳下來的論述,爲後代衆生提供了學習的方法,所以比較實際也較容易理解,對我們也比較適合,因此,一樣是佛法,但修行時運用上的方便與否、適不適合我們是有差別的。佛法跟世間法不同,不是追求外表上的好,例如,高尚的名譽或流行名牌...等等,各種虛榮不實的東西,所以不要將佛法當作世間法看待,那是不同的!如果你只去追求名譽上聽起來、看起來很好、很莊嚴的表相,例如你已修過什麼大圓滿的法,得到什麼很神秘的喜樂金剛、上樂金剛、秘密金剛等秘密灌頂,實際上,內心對于佛法的堅固理解及智慧增長上卻沒有太大的幫助,因爲不管外在的法再殊勝,我們的習氣是無始以來隨著貪瞋癡一路下來的,只用一些簡單的方式,不用聽聞教義、不用思惟的學習,就想改變我們的心是很困難的,不論『法』有多麼殊勝,它是我們能接受且適合的方法,如果我們不去聽、去學,那是無法改變我們的身心的。這個時代物質非常豐富,相對地,精神上便十分沒落;精神上沒落時,就需要更多的精神依靠,所以宗教會越來越多!有些智能較高者就會創造一些宗教,以佛教來說,兩千五百多年前遍一切知釋迦牟尼佛以高度智慧講出與其它外教不同教義-『宇宙萬物皆是因緣創造的、一切萬法自性本空』,這是佛陀真實智慧所照見的真理;面對我們這些無明的衆生,佛陀由心性流露出普遍、無盡慈悲來覺醒我們,我們現在有機會接觸殊勝的佛法,是非常有福報的!況且,我們現在所傳授的藏傳佛法,從小乘到金剛乘,舉凡各種不同根器的衆生,都有可以讓他們滿足修習的法門,這是非常圓滿的。

  以上雖然是我個人對自己宗教的贊歎之詞,但,事實的確也是如此,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優秀的西藏上師用其它語言講出藏傳佛教的方便與精華處,它的確影響了整個世界,這是西藏佛法特殊的成就;我們都知道-西藏在物質、經濟是貧窮的,在政治上也不厲害,但她在國際上卻有著名譽與地位,這是爲什麼呢?這是因爲西藏擁有很好的佛法,所以我由衷贊歎藏傳佛法。

  今天我們有這個福報聆聽多善巧、方便且深奧的佛法,要珍惜並用歡喜心學習!我這樣講並不是要你們一定都接受,你們大部分是有學問、讀過很多書的,你們可以用自己的智慧來慢慢研究、探討。

  佛法-如此殊勝的解脫道路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我們則是跟隨釋迦牟尼佛學習的佛子。當年佛陀告訴比丘衆:「所有的比丘和有智慧的人們,你們對我的教法和教理要用你們的智慧一個一個來觀察;例如,觀察黃金是真是假,要先燒一下,再切切看是否真爲黃金,要以這種方式用你們的智慧仔細研究觀察,我的教法才有機會被廣泛正確地接受。」從教理中,我們可以看出佛法不是迷信,它超越迷信;迷信是與許多現實理論相沖突的,但佛法沒有沖突,因此各種不同根器的人都可以學習佛法。

  釋迦牟尼佛對不同根器的衆生講了許多不同的法,這些佛法如大海一般廣闊、深奧,因此對于現在工商社會時代,物質進步卻壽命短促、沒有太多閑暇修行的人而言,能把所有的精華和要點縮短成適合方便又利益我們的方法,就是高僧們所致力的工作了。「佛子行叁十七頌」造論者圖美桑波尊者,是薩加派十叁世紀末、十四世紀初的一位高僧,他也曾經作「入菩薩行論」的批注;尊者將大乘的菩提心修得很好,對菩提心的闡發也十分深廣,所以他在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中都享有盛譽,大家也都接受這位高僧的論述;現在我們要講的「佛子行叁十七頌」就是他把所有大乘佛教裏-身爲一個佛子跟隨佛陀修行應該做的和不應該做的,用偈頌的方式歸納起來,寫下了叁十七頌來讓我們學習。

  所謂「佛子行」,就是佛的兒子所做的行爲。佛有身口意叁子:身的兒子是祂出家前所生的兒子羅侯羅;語的兒子是聲聞、緣覺及阿羅漢;意的兒子就是菩薩們。我們這裏所說的是-身爲一位佛子,身、語、意該做與不該做的行爲。

  這本「叁十七頌佛子行」,第一部份「初義」分爲(一)題義(二)禮供(叁)誓願;「題義」是剛剛所講的叁十七頌佛子行的函意,再來是禮供與贊歎:

  

  敬禮

  南無路格學繞葉(梵文)

  雖知諸法無來去 然爲衆生勤奮發

  殊勝師與觀自在 恭敬叁門常頂禮

  首先是贊歎、頂禮、供養;南無是頂禮,路格是世間,學繞葉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是不會放棄世間人的,所以這裏頂禮觀世音菩薩。

  用梵文來做頂禮有四個意義:

  【一】令我們對梵文播下一個種子,一個未來能夠用梵文聽聞佛法的種子,也就是與梵文先結緣,因爲賢劫一千位佛在菩提迦耶傳法的時候,都是用梵文來傳講的,未來的彌勒佛也是用梵文來講說佛法,所以希望我們也能在那時候聽聞梵文佛法。

  【二】由梵文由衷的來頂禮,可以得到梵文的加持力。

  【叁】所有經典都是由印度傳到各地的,這是要提醒我們,讓我們知道如果沒有這些翻譯家,我們是無法理解珍貴的佛法的,所以我們要感謝這些翻譯家。

  【四】是象征佛法清靜的來源之處。

  「雖知諸法無來去」,觀世音菩薩已了達究竟勝義谛,證悟勝義谛之後,一切法都無來無去,和廣欽老和尚講的「無來無去無代志」同義;在藏文書中提到觀世音菩薩,已離八邊戲論,證悟了佛法的精華-空性,所以無來無去,完完全全離開輪回及所有的痛苦。

  「然爲衆生勤奮發」,祂不放棄衆生,祂能用所有菩薩的智慧而顯現出各種不同的角色,以報身佛的形相來救渡衆生,所以我們要對觀世音菩薩及自己的上師做無二無別的觀想,用身、口、意叁門恭敬頂禮。

  「殊勝師與觀自在,恭敬叁門常頂禮」,爲什麼說祂與上師無二無別呢?因爲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千眼是一千位佛,千手是一千個轉輪王,而上師、善知識也是因爲大悲而示現人間的,與觀世音菩薩是諸佛大悲的顯現同義,所以祂可以代表所有的善知識,因此我們觀想自己的上師跟觀世音菩薩無二無別,用身、口、意叁門頂禮;在西藏我們常用叁門頂禮:即身在做禮拜,語言要祈禱,心要恭敬,把我們的身、口、意叁門具足而頂禮。

  

  誓願

  利樂之源圓滿佛 修行正法而成就

  彼亦依賴知彼行 由此我說佛子行

  

  誓願,就是起誓、發願,希望即將要講解的「叁十七頌佛子行」能在講解的過程中沒有障礙;禮贊,是我們贊歎觀世音菩薩及圖美尊者的功德,是他們讓我們知道這麼殊勝高深的「叁十七頌佛子行」,我們要對他們發起恭敬心,珍惜他講授的內容;第二句「彼亦依賴知彼行,由此我說佛子行」是尊者爲即將講解佛子行消除障礙的意思。

  我們知道在世的利益以及究竟快樂的來源是什麼嗎?來源是佛!佛陀教導我們按照祂的教法去做即可獲得暫時的人天福報與究竟的快樂,因此利益和快樂的來源都是佛。那麼佛又是怎麼成就的呢?佛陀也是從發願、修道,由叁大阿僧祇劫修行而來,並非自然而然成佛的,以前的佛教導他如何區別善惡等法,佛怎麼教,他就怎麼修而成就佛道;也就是在大釋迦牟尼佛前,佛陀第一次發願說:…

《佛子行叁十七頌 第一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