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保唐無住的禅學思想探究▪P2

  ..續本文上一頁能六祖一系禅法的影響。

  重視《楞嚴經》 文中又引《佛頂經》(即《楞嚴經》)雲:“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同法界。無念即是見佛,有念即是生死。”說狂心歇即是菩提,即是與法界同體的勝淨明心,這就同達摩禅法的“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爲客塵妄覆,不能顯了。”[24]此經之所以受到禅者的重視,是因爲其所說常住真心性清淨體,詳細說明了圓頓禅的修行途徑,利于禅門發揚心地,明心見性,對于禅門的參究有很大的幫助和啓發,對于五陰魔的說明,也給禅修者以警策。多次的引征,說明無住還是重視《楞嚴經》的。

  在無住禅師傳法的引言中,還廣泛地引用《維摩經》、《思益經》、《華嚴經》、《禅門經》、《金剛叁昧經》和《大乘起信論》、《五蘊》、《百法》及律部等論,甚至還引用了王梵志的詩文、老莊周易等典藉,說明他廣博的胸懷和敢于打破宗派鄙見的常規。其引文以《楞伽》和《般若》爲主流,輔之以華嚴、法相唯識、律宗等宗派思想,以傳授其“無念”的法門,表明了禅師任運自然,不拘一格的思想特色。

  無住禅師的生活時代,佛教各大宗派呈現,要在百家爭鳴的時代傳承下去,就要廣學多聞,不再拘泥于一經一論,有必要本著爲我所用的思路,學習各宗派乃至處道典藉。因此,無住所引經文從小乘到大乘各宗經論,貫穿各宗思想理路,以圓滿地闡釋他的禅學思想。

  3、從傳衣說探究保唐宗的禅學淵源

  在《曆代法寶記》中,有關于智诜一系的傳信袈裟之說,全文如下。

  其時(無相)發遣左右親事弟子:“汝等總出堂外去”。即喚董璇入堂,和上遂將袈裟一領……示璇:“此是則天皇後與诜和上,诜和上與唐和上,唐和上與吾,吾傳與無住禅師。此衣久遠已來保愛,莫遣人知。”語已悲淚哽咽:“此衣嫡嫡相傳付授,努力努力。”即脫身上袈裟,覆膞裙衫坐具共有一十七事:“吾將年邁,汝將此衣物,密送與無住禅師,傳吾語:“善自保愛,努力努力。未出山時,更待叁五年間,自有貴人迎汝即出””。便即發遣:“董璇急去,莫教人見”。

  這裏列出保唐一系的信衣傳承,即智诜——處寂——無相——無住,肯定了無住的傳承是來自于智诜一系。

  在《曆代法寶記》介紹處寂禅師時說道:

  開元二十年(732)四月,(處寂)密遣家人王锽喚海東無相禅師,付囑法及信袈裟雲:“此衣是達摩祖師衣,則天賜诜和上,和上與吾,吾轉付汝,善自保愛,覓好山住去”。

  這裏說此師師相承的傳法袈裟是則天所賜,是達摩親傳下來的信衣。按《曆代法寶記》中記載,武則天長壽元年(692)敕天下諸州,各置大雲寺。又于692年二月二十日,敕使天冠郎中張昌期,往韶州漕溪,請慧能禅師。而慧能禅師托病未去。到了萬歲通天元年(696),再派人迎請,又遭到拒絕,然慧能禅師交出了達摩祖師的傳法袈裟,于內道場供奉。萬歲通天二年(697)七月,則天又敕天冠郎中張昌期,往四川資州請來了智诜禅師。除智诜禅師外,同時受請的還有荊州玉泉寺秀禅師、安州受山寺玄迹禅師、隨州大雲寺玄約禅師、洛州嵩山會善寺老安禅師。後來诜禅師奏請歸鄉,武則天敕賜新翻《華嚴經》一部、彌勒繡像及幡花等,並授達摩祖師信袈裟。文中說:“則天雲:“能禅師不來,此代袈裟亦奉上和尚,將歸故鄉永爲供養””。由于文中說則天至景龍元年十一月,又使內侍將軍薜蕳至曹溪,把袈裟賜予智诜一事告知了慧能禅師。然景龍元年((707)是唐中宗李顯的年號,其時武則天已退位叁年多了,因此一般人多懷疑其傳衣的真實性。

  然而,我們從無住禅師的信衣傳承來看保唐宗的禅學淵源,至少有兩個信息應引起我們的重視,一是肯定智诜一系的傳承;二肯定此袈裟是達摩信衣,表示認可對南宗慧能系的傳承。觀察無住禅師的禅學特色,叁句言教是禀承智诜系的,無念禅法是繼承南宗系的,顯然證實了其傳衣之說的內蘊。

  無住禅師自己對于傳承的問題是怎麼解釋呢?當時在東京的體無禅師知道無住是金和尚弟子,就來問他:“是誰弟子?是誰宗旨?”無住答:“是佛宗旨!是佛弟子!……阇梨削發被衣即是佛弟子,何用問師,宗旨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說明無住並不執于宗派之見,認爲只要削發披衣,便是佛弟子。有惠憶禅師,鑒于時下南北之分爭,便問無住:“以北禅師雲何入作?”無住禅師說:“亦不南亦不北,亦不入作亦不出作。”可見他並不介意自己是南是北,不爲南北所執,倡導靈活的禅風,保持了灑脫獨具的本色。這種豁達大度的胸懷,有一代大師的風範。

  從無住禅師的生平來看,他在家即受弘忍門下老安禅系的居士陳楚璋的教示,默受心印後又從南宗慧能大師門下的自在和尚出家,跟隨南宗的東京神會、次山明和尚有過短暫的學習,並最終成爲智诜系淨衆宗無相禅師的衣缽傳人。以此考查,他的禅法淵源是比較複雜的,有南北融會、頓漸交融的特色,難怪他只說是佛的弟子,無南無北了。其實,他的禅法應是風格獨具的,這也許就是宗密大師把他判爲唐代禅宗十派之一的原因。

  (二)保唐無住的禅學特色

  《曆代法寶記》在闡釋無住的禅法綱要時,簡單概括爲十六句義:

  以直心爲道場,以發行爲道場,以深心爲道場,以無染爲道場,以不取爲道場,以不舍爲道場;以無爲爲方便,以廣大爲方便,以平等爲方便;以離相爲火,以解脫爲香,以無礙爲忏悔;以無念爲戒,以無爲無所得爲定,以不二爲惠(慧),不以嚴設爲道場。

  從這十六句義,可以看出無住禅師注重內在修持的道場觀和方便觀,及其獨特的叁學觀,今試析如下。

  1、重于心法的道場觀

  什麼是道場?《曆代法寶記》舉七法:直心、發行、深心、無染、不取、不舍、不以嚴設爲道場。七法中六法爲心性的關注,說明無住最爲重視心法的修養,不注重外在的形式。

  如來成道之地,稱爲菩提道場,然《法華經》卷六〈如來神力品〉雲:“若經卷所住之處,若于園中,若于林中,若于樹下,若于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諸佛于此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25]可見道場爲教法所在或修行的場所。而無住禅師的道場說,是引用《維摩經》的思想,如《維摩诘所說經》卷上雲:“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心是道場,能辦事故。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中略)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26]這是圓融無礙的道場觀,一切即道場,無處不道場。無住禅師所傳雖與這種思想有所區別,但還是有經文依據的,如《維摩經》卷上〈佛國品〉說:“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27]兩相比較,無住改“發心”爲“發行”、“菩提心”爲“無染”、“布施”爲“不取、不舍”,這樣合理地取舍,把心性的修養和對理論的實踐結合起來,就更符合他的無念禅法和重實修的特色。如《曆代法寶記》中引《佛頂經》雲:“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見,思覺出思惟,身心不能及。曆劫多聞,不如一日修無漏法。”無住禅師終身也是這樣行持的,長期在白崖山上閉門修行,就是到了鬧市成都,也不入俗流,自在超然,不爲形牽,不爲物累。

  直心指質直而無谄曲之心,是一切萬行的根本,爲諸經論所重視,如《大乘起信論》以直心爲十信成就中菩薩所發叁種心(直心、深心、大悲心)之一,即視之爲正念真如妙法之心;六十《華嚴》卷二十叁以之爲清淨純一、專心企求佛道的“菩提心”;六祖《壇經》以之爲自性顯露之心等。看來把直心爲道場放在首位,也有其一定的深意。文末的“不以嚴設爲道場”,分明指出了無住的不著事相,反對形式主義,重于內證的淩厲禅風和內在任運的道場觀。

  2、廣大無爲平等的方便觀

  方便是佛菩薩展現真實智能的方法,爲誘引衆生入于涅槃而權設的法門,又稱權假方便、善巧方便。如吉藏《法華經義疏》卷叁雲:“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用也,理實無叁,以方便力是故說叁,故名善巧。”[28] 佛智是體,方便是用,《淨名經疏》卷叁說方便有自行、化他、自他叁種。“自行方便”指佛及四十一位菩薩所證的不思議二谛之理;“化他方便”指菩薩不斷煩惱,平等照了界內、界外的種種法門;“自他方便”指前二種方便的圓融論。無住禅師的叁方便說,一無爲方便,二廣大方便,叁平等方便,叁種方便互爲融攝,與自行、化他、自他叁種方便會通,則“無爲方便”以自行,“廣大方便”以化他,“平等方便”以自他二利。

  3、獨具特色的叁學觀——叁句言教與叁學

  佛教成就道業的修行論,號曰八萬四千法門,多以叁學來統攝,即戒、定、慧叁學,是佛法實踐的理路。無住禅師的叁學觀,《曆代法寶記》總括爲叁句,“以無念爲戒,以無爲無所得爲定,以不二爲惠(慧)。” 無念是無住禅師的傳法要義,以之爲戒學,因戒學是一切佛法的基礎,可見無住禅師把無念視爲一切法的基礎了。無念之意,指排除一切世俗分別,斷除思想上的是非差別觀念的境界。宗密大師在《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二述及無住的無念禅法說:

  覺諸相空,心自無念,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妙門唯在此也,故雖備修萬行,唯以無念爲宗。但得無念知見,則愛惡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罪業自然斷除,功行自然增進。既了諸相非相,自然無修之修。煩惱盡時,生死即絕,生滅滅已,寂照現前,應用無窮。名之爲佛。[29]

  從整體來說,這種無念法門有如拭鏡,塵起即覺,還是屬于漸修的。“戒”本是佛教徒的行爲准則,若以無念爲基,則如《壇經》所說的“心平何勞持戒”了。“定”是無爲無所得,無爲而不所不爲,菩薩得一切智才稱無所得,如北本《大般涅…

《保唐無住的禅學思想探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