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六祖一系禅法的影响。
重视《楞严经》 文中又引《佛顶经》(即《楞严经》)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同法界。无念即是见佛,有念即是生死。”说狂心歇即是菩提,即是与法界同体的胜净明心,这就同达摩禅法的“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覆,不能显了。”[24]此经之所以受到禅者的重视,是因为其所说常住真心性清净体,详细说明了圆顿禅的修行途径,利于禅门发扬心地,明心见性,对于禅门的参究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对于五阴魔的说明,也给禅修者以警策。多次的引征,说明无住还是重视《楞严经》的。
在无住禅师传法的引言中,还广泛地引用《维摩经》、《思益经》、《华严经》、《禅门经》、《金刚三昧经》和《大乘起信论》、《五蕴》、《百法》及律部等论,甚至还引用了王梵志的诗文、老庄周易等典藉,说明他广博的胸怀和敢于打破宗派鄙见的常规。其引文以《楞伽》和《般若》为主流,辅之以华严、法相唯识、律宗等宗派思想,以传授其“无念”的法门,表明了禅师任运自然,不拘一格的思想特色。
无住禅师的生活时代,佛教各大宗派呈现,要在百家争鸣的时代传承下去,就要广学多闻,不再拘泥于一经一论,有必要本着为我所用的思路,学习各宗派乃至处道典藉。因此,无住所引经文从小乘到大乘各宗经论,贯穿各宗思想理路,以圆满地阐释他的禅学思想。
3、从传衣说探究保唐宗的禅学渊源
在《历代法宝记》中,有关于智诜一系的传信袈裟之说,全文如下。
其时(无相)发遣左右亲事弟子:“汝等总出堂外去”。即唤董璇入堂,和上遂将袈裟一领……示璇:“此是则天皇后与诜和上,诜和上与唐和上,唐和上与吾,吾传与无住禅师。此衣久远已来保爱,莫遣人知。”语已悲泪哽咽:“此衣嫡嫡相传付授,努力努力。”即脱身上袈裟,覆膞裙衫坐具共有一十七事:“吾将年迈,汝将此衣物,密送与无住禅师,传吾语:“善自保爱,努力努力。未出山时,更待三五年间,自有贵人迎汝即出””。便即发遣:“董璇急去,莫教人见”。
这里列出保唐一系的信衣传承,即智诜——处寂——无相——无住,肯定了无住的传承是来自于智诜一系。
在《历代法宝记》介绍处寂禅师时说道:
开元二十年(732)四月,(处寂)密遣家人王锽唤海东无相禅师,付嘱法及信袈裟云:“此衣是达摩祖师衣,则天赐诜和上,和上与吾,吾转付汝,善自保爱,觅好山住去”。
这里说此师师相承的传法袈裟是则天所赐,是达摩亲传下来的信衣。按《历代法宝记》中记载,武则天长寿元年(692)敕天下诸州,各置大云寺。又于692年二月二十日,敕使天冠郎中张昌期,往韶州漕溪,请慧能禅师。而慧能禅师托病未去。到了万岁通天元年(696),再派人迎请,又遭到拒绝,然慧能禅师交出了达摩祖师的传法袈裟,于内道场供奉。万岁通天二年(697)七月,则天又敕天冠郎中张昌期,往四川资州请来了智诜禅师。除智诜禅师外,同时受请的还有荆州玉泉寺秀禅师、安州受山寺玄迹禅师、随州大云寺玄约禅师、洛州嵩山会善寺老安禅师。后来诜禅师奏请归乡,武则天敕赐新翻《华严经》一部、弥勒绣像及幡花等,并授达摩祖师信袈裟。文中说:“则天云:“能禅师不来,此代袈裟亦奉上和尚,将归故乡永为供养””。由于文中说则天至景龙元年十一月,又使内侍将军薜蕳至曹溪,把袈裟赐予智诜一事告知了慧能禅师。然景龙元年((707)是唐中宗李显的年号,其时武则天已退位三年多了,因此一般人多怀疑其传衣的真实性。
然而,我们从无住禅师的信衣传承来看保唐宗的禅学渊源,至少有两个信息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一是肯定智诜一系的传承;二肯定此袈裟是达摩信衣,表示认可对南宗慧能系的传承。观察无住禅师的禅学特色,三句言教是禀承智诜系的,无念禅法是继承南宗系的,显然证实了其传衣之说的内蕴。
无住禅师自己对于传承的问题是怎么解释呢?当时在东京的体无禅师知道无住是金和尚弟子,就来问他:“是谁弟子?是谁宗旨?”无住答:“是佛宗旨!是佛弟子!……阇梨削发被衣即是佛弟子,何用问师,宗旨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说明无住并不执于宗派之见,认为只要削发披衣,便是佛弟子。有惠忆禅师,鉴于时下南北之分争,便问无住:“以北禅师云何入作?”无住禅师说:“亦不南亦不北,亦不入作亦不出作。”可见他并不介意自己是南是北,不为南北所执,倡导灵活的禅风,保持了洒脱独具的本色。这种豁达大度的胸怀,有一代大师的风范。
从无住禅师的生平来看,他在家即受弘忍门下老安禅系的居士陈楚璋的教示,默受心印后又从南宗慧能大师门下的自在和尚出家,跟随南宗的东京神会、次山明和尚有过短暂的学习,并最终成为智诜系净众宗无相禅师的衣钵传人。以此考查,他的禅法渊源是比较复杂的,有南北融会、顿渐交融的特色,难怪他只说是佛的弟子,无南无北了。其实,他的禅法应是风格独具的,这也许就是宗密大师把他判为唐代禅宗十派之一的原因。
(二)保唐无住的禅学特色
《历代法宝记》在阐释无住的禅法纲要时,简单概括为十六句义:
以直心为道场,以发行为道场,以深心为道场,以无染为道场,以不取为道场,以不舍为道场;以无为为方便,以广大为方便,以平等为方便;以离相为火,以解脱为香,以无碍为忏悔;以无念为戒,以无为无所得为定,以不二为惠(慧),不以严设为道场。
从这十六句义,可以看出无住禅师注重内在修持的道场观和方便观,及其独特的三学观,今试析如下。
1、重于心法的道场观
什么是道场?《历代法宝记》举七法:直心、发行、深心、无染、不取、不舍、不以严设为道场。七法中六法为心性的关注,说明无住最为重视心法的修养,不注重外在的形式。
如来成道之地,称为菩提道场,然《法华经》卷六〈如来神力品〉云:“若经卷所住之处,若于园中,若于林中,若于树下,若于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旷野,是中皆应起塔供养。所以者何?当知是处即是道场,诸佛于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25]可见道场为教法所在或修行的场所。而无住禅师的道场说,是引用《维摩经》的思想,如《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云:“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发心是道场,能办事故。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中略)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26]这是圆融无碍的道场观,一切即道场,无处不道场。无住禅师所传虽与这种思想有所区别,但还是有经文依据的,如《维摩经》卷上〈佛国品〉说:“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27]两相比较,无住改“发心”为“发行”、“菩提心”为“无染”、“布施”为“不取、不舍”,这样合理地取舍,把心性的修养和对理论的实践结合起来,就更符合他的无念禅法和重实修的特色。如《历代法宝记》中引《佛顶经》云:“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见,思觉出思惟,身心不能及。历劫多闻,不如一日修无漏法。”无住禅师终身也是这样行持的,长期在白崖山上闭门修行,就是到了闹市成都,也不入俗流,自在超然,不为形牵,不为物累。
直心指质直而无谄曲之心,是一切万行的根本,为诸经论所重视,如《大乘起信论》以直心为十信成就中菩萨所发三种心(直心、深心、大悲心)之一,即视之为正念真如妙法之心;六十《华严》卷二十三以之为清净纯一、专心企求佛道的“菩提心”;六祖《坛经》以之为自性显露之心等。看来把直心为道场放在首位,也有其一定的深意。文末的“不以严设为道场”,分明指出了无住的不着事相,反对形式主义,重于内证的凌厉禅风和内在任运的道场观。
2、广大无为平等的方便观
方便是佛菩萨展现真实智能的方法,为诱引众生入于涅槃而权设的法门,又称权假方便、善巧方便。如吉藏《法华经义疏》卷三云:“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用也,理实无三,以方便力是故说三,故名善巧。”[28] 佛智是体,方便是用,《净名经疏》卷三说方便有自行、化他、自他三种。“自行方便”指佛及四十一位菩萨所证的不思议二谛之理;“化他方便”指菩萨不断烦恼,平等照了界内、界外的种种法门;“自他方便”指前二种方便的圆融论。无住禅师的三方便说,一无为方便,二广大方便,三平等方便,三种方便互为融摄,与自行、化他、自他三种方便会通,则“无为方便”以自行,“广大方便”以化他,“平等方便”以自他二利。
3、独具特色的三学观——三句言教与三学
佛教成就道业的修行论,号曰八万四千法门,多以三学来统摄,即戒、定、慧三学,是佛法实践的理路。无住禅师的三学观,《历代法宝记》总括为三句,“以无念为戒,以无为无所得为定,以不二为惠(慧)。” 无念是无住禅师的传法要义,以之为戒学,因戒学是一切佛法的基础,可见无住禅师把无念视为一切法的基础了。无念之意,指排除一切世俗分别,断除思想上的是非差别观念的境界。宗密大师在《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二述及无住的无念禅法说:
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但得无念知见,则爱恶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罪业自然断除,功行自然增进。既了诸相非相,自然无修之修。烦恼尽时,生死即绝,生灭灭已,寂照现前,应用无穷。名之为佛。[29]
从整体来说,这种无念法门有如拭镜,尘起即觉,还是属于渐修的。“戒”本是佛教徒的行为准则,若以无念为基,则如《坛经》所说的“心平何劳持戒”了。“定”是无为无所得,无为而不所不为,菩萨得一切智才称无所得,如北本《大般涅…
《保唐无住的禅学思想探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