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保唐无住的禅学思想探究

  保唐无住的禅学思想探究

  道坚

  一、绪言

  唐代宗密大师[1]在《圆觉经大疏钞》[2]卷三之下中,称无住的禅法“教行不拘而灭识”,及其《禅源诸诠集都序》[3]中,称无住的禅法属“息妄修心宗”。随着敦煌宝藏的发现,无住禅师的资料也随着唐代手写宝卷《历代法宝记》(也叫《师资血脉传》、《定是非摧邪显正破坏一切心传》、《最上乘顿悟法门》)的出世而呈现。[4]

  关于无住禅师的史料,尚有《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四、《佛祖统纪》卷四十一、《释氏稽古略》、《景德传灯录》卷四等均有记载,但这些资料大多是参考《历代法宝记》而成。近代没有对无住禅师研究的专门著述,然对他的资料考查,却是不少的,如印顺导师《中国禅宗史》的〈剑南的保唐宗〉[5]一文,对无住及其禅法作了简略的介绍;杨曾文教授《唐五代禅宗史》的〈无住和保唐禅派〉[6],对无住的生平、支持无住的地方官员及其“无念”禅法思想等作了综合的研究。尚有日本学者如忽滑谷快天的《中国禅学思想史》[6]、宇井伯寿的《禅宗史研究》[7]等也对无住禅师的事迹和禅学思想等略有述及。

  无住禅师作为保唐禅宗的创立者,其禅学渊源在南北之间融会,既主张“无念”的南宗顿悟禅法,又致力于“息心灭妄”的北派禅学,在南北争锋时独树一帜,圭峰宗密禅师称之为唐代十大禅系之一。保唐宗兴也匆匆,衰也匆匆,对其禅学思想进行研究,借古以鉴今,为今日中国佛教的发展起着历史的龟鉴作用。

  本文以《大正藏》中收录的《历代法宝记》历史资料为主线,对无住禅师的生平、禅学思想等作一综合的探讨。

  二、无住的生平

  在《历代法宝记》中称无住禅师为“剑南城都府大历保唐寺无住和上”,[8]孙寰[9]在《历代法宝记》的赞文(并序)中有一段话,可以作为无住禅师生卒年代的考据。

  大历九年六月三日告诸门徒:“与吾取新净衣,沐浴。”沐浴讫,着新净衣。问弟子:“斋时到未?”答:“到。”约束门徒弟子:“若是孝顺之子,不得违吾言教,吾当大行。吾去后,不得频眉,不同世间不修行。哭泣着眼及频眉者,即不名吾弟子。哭泣即是世间法,佛法即不然,离一切诸相,即是见佛。”语已奄然坐化,大师春秋六十有一。[10]

  无住是大历九年(774)六月三日圆寂的,“春秋六十有一”,依此推算,其生年是唐玄宗开元二年(714)甲寅岁次。那么,无住禅师的生卒年是开元二年(714)至大历九年(774),世寿六十一岁。他传法年代从永泰二年(766)九月受请,到大历九年(774)六月圆寂,仅八年时间,且几乎全在大历年间(766-779),这便是称无住禅师为“大历保唐寺无住”的原因之一(见注释八)。

  无住俗姓李,可能是宗密大师在《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中所说继承“益州金”的“保唐李了法”,[11]凤翔郿县(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人。[12]据《历代法宝记》记载,无住禅师在开元年间二十岁时(应为开元二十一年),代父从军,驻于朔方(治所在灵州,即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一带),膂力过人,武艺高强,当时信安王李禕任河朔两道节度使(按:《旧唐书》卷七十六有传),见他有勇有谋,便委任他做“卫前游弈先峰官”,即巡逻队长之类的武官。[13]

  但他不为名利所累,有出家的志向,有幸得遇继承五祖一系禅学的陈楚璋居士[14],“密契相知,默传心法,三五年间,白衣修行”。天宝年间(741-755),他听说慧能大师的弟子明和尚从范阳(治所为蓟县,即今北京城西南隅)来到次山,还有东京(今河南洛阳市)的神会和尚,大原府(也作太原,即今山西太原市一带)的自在和尚,都在传授南宗顿教禅法。便先到太原参拜自在和尚,并依之削发披衣。天宝八年(749)受具足戒,然后在五台山清凉寺经过一夏的学习(跟谁学习不详,可能是结夏安居),又去学习次山明和上及神会和上的禅法思想,天宝九年(750),至西京(即长安,今西安市)安国寺、崇圣寺往来挂单。

  天宝十年(751),北至灵州(辖境相当于今贺兰山东麓,宁夏中卫、中宁等县以北,盐池县以西地区),居贺兰山二年。他见到剑南金和上无相禅师的俗家弟子曹瑰,得闻无相禅师大名,有意入川跟他学习未果。到了至德二年(757)十月。才从灵州出发,南行至凤翔,入住太白山(在陕西眉县附近)。一年后经南凉州(今陕西省略阳一带,南下即是四川广元),乾元二年(759)正月才到“城都府净泉(众字之误)寺”[15]。当夜随众受缘(受缘是无相禅师教授弟子的法门,与慧能大师授无相戒类似),经日三夜。闻金和尚“缘何不入山去,久住何益”之句,默然往四川西北茂州(治所在今四川茂汶县)的天苍山(又名白崖山,属岷山山脉)坐禅修行。

  无相禅师对他默然修持的态度极为欣赏,并传信衣等物,表示承认他为嗣法弟子。后来无相圆寂,受地方官员杜鸿渐(709-769)[16]及崔宁(712-783)[17]之请而住持大历保唐寺,大弘“无念”禅法,接引群机,后人称其流派为保唐宗。

  三、保唐无住的禅学思想

  (一)保唐宗的禅学渊源

  1、从无住禅师的师承看保唐宗的禅学渊源

  北宗老安禅系 无住禅师未出家时初遇的白衣居士陈楚璋,也称陈七哥,时人号为维摩诘化身,为唐老安(582-709)弟子。老安,法名道安,即慧安,俗姓卫(一说姓李),荆州枝江(今湖北省境内)人,幼年出家,于隋大业年(605-618)中,曾乞食以救济饥民,唐贞观年间(627-649)才到黄梅跟弘忍学习禅法,弘忍也称他“深有道行”(《楞伽人法志》)。武则天时征他进京,受大内供奉,号“老安国师”,景龙三年(709),回到嵩山,终于山林。[18]

  无住禅师得到陈楚璋的“密契相知,默传心法”,便一心“绝思断虑,事相并除”。正如宗密对他的评论,说他“毁诸教相者,且意在息灭分别而全真也”,故称其教法“教行不拘而灭识” (《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称其宗派为“息妄修心宗”。[19]宗密大师曾参谒与无住同门的净众寺神会之弟子益州南印禅师,与无住相差约几十年,他提供的信息应是较可信的。如此看来,老安所授禅法,应是渐修法门,并非如《历代法宝记》所说的“传顿教法”。

  南宗禅系 未出家的无住听到了慧能六祖弟子们的传法消息,便到太原亲近自在和尚,自在和尚对他说:“净中无净相,即是真净佛性。”他闻法后“心意快然”,便跟自在和尚出家了。他还跟慧能大师的另两个弟子学过法,即东京神会和次山明和尚。《禅门师资承袭图》中将无住和北宗神秀禅法作比较时说:“所解似同,修全异”,[20]即在禅理上似乎是相同的,但在修行方法上差异很大。慧能大师提倡以“无念为宗”,在后来无住的传法中,无念的思想仍然占有中心的地位,说明对无住影响最为深远的,应是南宗的禅系。

  智诜禅系 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把唐代禅门分为十家,“谓江西、荷泽、北秀、南侁(也作诜)、牛头、石头、保唐、宣什及稠那、天台等”,谓智诜(609-702)系“见今朝暮分别为作一切皆妄”,[21]并称“北秀、南诜”,与北宗神秀禅师抗衡,说明智诜一系是有实力的。诜是弘忍的弟子,在武则天时曾受大内供养,撰有《虚融观》三卷、《缘起》一卷、《般若心经疏》一卷。[22]诜的弟子处寂(669-736或648-734),[23]《宋高僧传》卷二十有传,与《历代法宝记》不尽相同,亦曾受武则天的供养,并赐摩纳袈裟一领。处寂的弟子无相(684-762),俗称金和尚,新罗人,跟从处寂学法二年后,到天谷山以修苦行闻名,后居成都净众等寺,传“无忆、无念、莫忘”三句,并给弟子举行授缘仪式。虽然无住禅师把无相的三句言教中的“莫忘”改成了“莫妄”,但并不妨碍他是无相禅师衣钵传人的地位。

  2、从《历代法宝记》引文中看保唐宗的禅学渊源

  保唐无住的禅学,继承达摩祖师“藉教悟宗”的特色,《历代法宝记》在阐释无住思想时,广引博征,引文不拘大小乘,不论宗派,注明出处的有二十六处之多,未注明出处的更多。从这些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无住禅师的思想已不再拘泥于一经一论,而是本着为我所用的特色,信手拈来,皆成妙谛。下面就《历代法宝记》中关于阐述无住禅法的引文部分作一简要的分析。

  对南传系的重视 无住禅师将无相“三句言教”(无忆、无念、莫忘)改“忘”为“妄”,引《法句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把莫妄与精进融摄起来,就显出“三句义”的积极意义来。在强调多闻与修行的关系时,他引用《法句经》道:“说食之人,终不能饱。”以此来说明理论与实践的辩论关系,多闻是为起行(实践)的,而实践是以理论为前导的。这种理事无碍的辩论思维,摆脱了空谈玄理或盲修瞎练的不良风气。

  继承楞伽学派的传统 《历代法宝记》中关于无住传法的引文,以《楞伽》为最,注明的有十一处之多,他灵活地运用楞伽思想,不仅用它来阐释“无念”的禅法,也用它驳斥其它诸师的非难,可见他继承了达摩一系重视《楞伽》,关注内在心性修证的传统。

  重视般若系的《金刚经》 无住禅师在阐述无念禅法的时候,引《金刚经》云:“尊者大觉尊,说生无念法,无念无生心,心常生不灭。”以此来证明无念是世尊教敕,为佛法之心髓。他主张不事外在的佛事,离一切相,才能与诸佛如来相契合,如其引《金刚经》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中国早期禅法,多崇尚《楞伽经》与般若系的《文殊说般若经》,他以《金刚经》为般若系的主线,可以说受到了慧…

《保唐无住的禅学思想探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