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唐無住的禅學思想探究
道堅
一、緒言
唐代宗密大師[1]在《圓覺經大疏鈔》[2]卷叁之下中,稱無住的禅法“教行不拘而滅識”,及其《禅源諸诠集都序》[3]中,稱無住的禅法屬“息妄修心宗”。隨著敦煌寶藏的發現,無住禅師的資料也隨著唐代手寫寶卷《曆代法寶記》(也叫《師資血脈傳》、《定是非摧邪顯正破壞一切心傳》、《最上乘頓悟法門》)的出世而呈現。[4]
關于無住禅師的史料,尚有《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四、《佛祖統紀》卷四十一、《釋氏稽古略》、《景德傳燈錄》卷四等均有記載,但這些資料大多是參考《曆代法寶記》而成。近代沒有對無住禅師研究的專門著述,然對他的資料考查,卻是不少的,如印順導師《中國禅宗史》的〈劍南的保唐宗〉[5]一文,對無住及其禅法作了簡略的介紹;楊曾文教授《唐五代禅宗史》的〈無住和保唐禅派〉[6],對無住的生平、支持無住的地方官員及其“無念”禅法思想等作了綜合的研究。尚有日本學者如忽滑谷快天的《中國禅學思想史》[6]、宇井伯壽的《禅宗史研究》[7]等也對無住禅師的事迹和禅學思想等略有述及。
無住禅師作爲保唐禅宗的創立者,其禅學淵源在南北之間融會,既主張“無念”的南宗頓悟禅法,又致力于“息心滅妄”的北派禅學,在南北爭鋒時獨樹一幟,圭峰宗密禅師稱之爲唐代十大禅系之一。保唐宗興也匆匆,衰也匆匆,對其禅學思想進行研究,借古以鑒今,爲今日中國佛教的發展起著曆史的龜鑒作用。
本文以《大正藏》中收錄的《曆代法寶記》曆史資料爲主線,對無住禅師的生平、禅學思想等作一綜合的探討。
二、無住的生平
在《曆代法寶記》中稱無住禅師爲“劍南城都府大曆保唐寺無住和上”,[8]孫寰[9]在《曆代法寶記》的贊文(並序)中有一段話,可以作爲無住禅師生卒年代的考據。
大曆九年六月叁日告諸門徒:“與吾取新淨衣,沐浴。”沐浴訖,著新淨衣。問弟子:“齋時到未?”答:“到。”約束門徒弟子:“若是孝順之子,不得違吾言教,吾當大行。吾去後,不得頻眉,不同世間不修行。哭泣著眼及頻眉者,即不名吾弟子。哭泣即是世間法,佛法即不然,離一切諸相,即是見佛。”語已奄然坐化,大師春秋六十有一。[10]
無住是大曆九年(774)六月叁日圓寂的,“春秋六十有一”,依此推算,其生年是唐玄宗開元二年(714)甲寅歲次。那麼,無住禅師的生卒年是開元二年(714)至大曆九年(774),世壽六十一歲。他傳法年代從永泰二年(766)九月受請,到大曆九年(774)六月圓寂,僅八年時間,且幾乎全在大曆年間(766-779),這便是稱無住禅師爲“大曆保唐寺無住”的原因之一(見注釋八)。
無住俗姓李,可能是宗密大師在《中華傳心地禅門師資承襲圖》中所說繼承“益州金”的“保唐李了法”,[11]鳳翔郿縣(治所在今陝西眉縣)人。[12]據《曆代法寶記》記載,無住禅師在開元年間二十歲時(應爲開元二十一年),代父從軍,駐于朔方(治所在靈州,即今甯夏靈武縣西南一帶),膂力過人,武藝高強,當時信安王李禕任河朔兩道節度使(按:《舊唐書》卷七十六有傳),見他有勇有謀,便委任他做“衛前遊弈先峰官”,即巡邏隊長之類的武官。[13]
但他不爲名利所累,有出家的志向,有幸得遇繼承五祖一系禅學的陳楚璋居士[14],“密契相知,默傳心法,叁五年間,白衣修行”。天寶年間(741-755),他聽說慧能大師的弟子明和尚從範陽(治所爲薊縣,即今北京城西南隅)來到次山,還有東京(今河南洛陽市)的神會和尚,大原府(也作太原,即今山西太原市一帶)的自在和尚,都在傳授南宗頓教禅法。便先到太原參拜自在和尚,並依之削發披衣。天寶八年(749)受具足戒,然後在五臺山清涼寺經過一夏的學習(跟誰學習不詳,可能是結夏安居),又去學習次山明和上及神會和上的禅法思想,天寶九年(750),至西京(即長安,今西安市)安國寺、崇聖寺往來挂單。
天寶十年(751),北至靈州(轄境相當于今賀蘭山東麓,甯夏中衛、中甯等縣以北,鹽池縣以西地區),居賀蘭山二年。他見到劍南金和上無相禅師的俗家弟子曹瑰,得聞無相禅師大名,有意入川跟他學習未果。到了至德二年(757)十月。才從靈州出發,南行至鳳翔,入住太白山(在陝西眉縣附近)。一年後經南涼州(今陝西省略陽一帶,南下即是四川廣元),乾元二年(759)正月才到“城都府淨泉(衆字之誤)寺”[15]。當夜隨衆受緣(受緣是無相禅師教授弟子的法門,與慧能大師授無相戒類似),經日叁夜。聞金和尚“緣何不入山去,久住何益”之句,默然往四川西北茂州(治所在今四川茂汶縣)的天蒼山(又名白崖山,屬岷山山脈)坐禅修行。
無相禅師對他默然修持的態度極爲欣賞,並傳信衣等物,表示承認他爲嗣法弟子。後來無相圓寂,受地方官員杜鴻漸(709-769)[16]及崔甯(712-783)[17]之請而住持大曆保唐寺,大弘“無念”禅法,接引群機,後人稱其流派爲保唐宗。
叁、保唐無住的禅學思想
(一)保唐宗的禅學淵源
1、從無住禅師的師承看保唐宗的禅學淵源
北宗老安禅系 無住禅師未出家時初遇的白衣居士陳楚璋,也稱陳七哥,時人號爲維摩诘化身,爲唐老安(582-709)弟子。老安,法名道安,即慧安,俗姓衛(一說姓李),荊州枝江(今湖北省境內)人,幼年出家,于隋大業年(605-618)中,曾乞食以救濟饑民,唐貞觀年間(627-649)才到黃梅跟弘忍學習禅法,弘忍也稱他“深有道行”(《楞伽人法志》)。武則天時征他進京,受大內供奉,號“老安國師”,景龍叁年(709),回到嵩山,終于山林。[18]
無住禅師得到陳楚璋的“密契相知,默傳心法”,便一心“絕思斷慮,事相並除”。正如宗密對他的評論,說他“毀諸教相者,且意在息滅分別而全真也”,故稱其教法“教行不拘而滅識” (《圓覺經大疏鈔》卷叁之下),稱其宗派爲“息妄修心宗”。[19]宗密大師曾參谒與無住同門的淨衆寺神會之弟子益州南印禅師,與無住相差約幾十年,他提供的信息應是較可信的。如此看來,老安所授禅法,應是漸修法門,並非如《曆代法寶記》所說的“傳頓教法”。
南宗禅系 未出家的無住聽到了慧能六祖弟子們的傳法消息,便到太原親近自在和尚,自在和尚對他說:“淨中無淨相,即是真淨佛性。”他聞法後“心意快然”,便跟自在和尚出家了。他還跟慧能大師的另兩個弟子學過法,即東京神會和次山明和尚。《禅門師資承襲圖》中將無住和北宗神秀禅法作比較時說:“所解似同,修全異”,[20]即在禅理上似乎是相同的,但在修行方法上差異很大。慧能大師提倡以“無念爲宗”,在後來無住的傳法中,無念的思想仍然占有中心的地位,說明對無住影響最爲深遠的,應是南宗的禅系。
智诜禅系 宗密在《禅源諸诠集都序》中把唐代禅門分爲十家,“謂江西、荷澤、北秀、南侁(也作诜)、牛頭、石頭、保唐、宣什及稠那、天臺等”,謂智诜(609-702)系“見今朝暮分別爲作一切皆妄”,[21]並稱“北秀、南诜”,與北宗神秀禅師抗衡,說明智诜一系是有實力的。诜是弘忍的弟子,在武則天時曾受大內供養,撰有《虛融觀》叁卷、《緣起》一卷、《般若心經疏》一卷。[22]诜的弟子處寂(669-736或648-734),[23]《宋高僧傳》卷二十有傳,與《曆代法寶記》不盡相同,亦曾受武則天的供養,並賜摩納袈裟一領。處寂的弟子無相(684-762),俗稱金和尚,新羅人,跟從處寂學法二年後,到天谷山以修苦行聞名,後居成都淨衆等寺,傳“無憶、無念、莫忘”叁句,並給弟子舉行授緣儀式。雖然無住禅師把無相的叁句言教中的“莫忘”改成了“莫妄”,但並不妨礙他是無相禅師衣缽傳人的地位。
2、從《曆代法寶記》引文中看保唐宗的禅學淵源
保唐無住的禅學,繼承達摩祖師“藉教悟宗”的特色,《曆代法寶記》在闡釋無住思想時,廣引博征,引文不拘大小乘,不論宗派,注明出處的有二十六處之多,未注明出處的更多。從這些引文中,我們可以看出無住禅師的思想已不再拘泥于一經一論,而是本著爲我所用的特色,信手拈來,皆成妙谛。下面就《曆代法寶記》中關于闡述無住禅法的引文部分作一簡要的分析。
對南傳系的重視 無住禅師將無相“叁句言教”(無憶、無念、莫忘)改“忘”爲“妄”,引《法句經》雲:“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把莫妄與精進融攝起來,就顯出“叁句義”的積極意義來。在強調多聞與修行的關系時,他引用《法句經》道:“說食之人,終不能飽。”以此來說明理論與實踐的辯論關系,多聞是爲起行(實踐)的,而實踐是以理論爲前導的。這種理事無礙的辯論思維,擺脫了空談玄理或盲修瞎練的不良風氣。
繼承楞伽學派的傳統 《曆代法寶記》中關于無住傳法的引文,以《楞伽》爲最,注明的有十一處之多,他靈活地運用楞伽思想,不僅用它來闡釋“無念”的禅法,也用它駁斥其它諸師的非難,可見他繼承了達摩一系重視《楞伽》,關注內在心性修證的傳統。
重視般若系的《金剛經》 無住禅師在闡述無念禅法的時候,引《金剛經》雲:“尊者大覺尊,說生無念法,無念無生心,心常生不滅。”以此來證明無念是世尊教敕,爲佛法之心髓。他主張不事外在的佛事,離一切相,才能與諸佛如來相契合,如其引《金剛經》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中國早期禅法,多崇尚《楞伽經》與般若系的《文殊說般若經》,他以《金剛經》爲般若系的主線,可以說受到了慧…
《保唐無住的禅學思想探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