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即《永樂北藏》,爲《永樂南藏》之後,于永樂十九年(1421)在北京雕造的大藏經。明正統五年(1440)完成。全藏636函,1621部,6361卷。後在明萬曆十二年(1584)續刻各宗著述41函410卷,並入該藏,並附《永樂南藏》4種經卷和目錄,計15函153卷。此藏竟于萬曆四十二年(1614)災而不失,又建“華嚴閣”貯之,于永曆十二年(1658,即清順治十五年)複毀。在《徐霞客遊記》中載:“(華嚴寺)月輪以講演名,萬曆初,聖母賜藏,後遭回祿。”這部藏經最終毀于火災。
2、放光寺藏經。《志》卷四載:“放光寺在瓊樓山下,倚壁參天,面山橫案,適當雞山之胸臆。嘉靖二十五年(1536)僧圓惺同李元陽創建。萬曆叁年(1575)災,圓惺複建。二十六年(1598)敕頒藏經,有藏經閣,名禦藏閣。崇祯間洱海道何闳中、鄉紳曾高捷重修。”這次朝廷派出“禦馬監、左監丞高登”赍詣並奉送藏經到山。
徐霞客對放光寺的藏經也有記載,其“更建毗盧閣,閣成而神廟賜藏”,並曾在寺中“錄其藏經聖谕”。此次請藏者是圓惺。《新續高僧傳》雲:“圓省者,甘州人,年十六出家,初棲伏牛山,後曆五臺、峨嵋。嘉靖間來滇至雞足,睹華首幽勝,思建寺憩止,亦與李中溪相值,機緣契合,遂爲興築,今放光寺是也。圓省居山叁十余年,德馨遠邑,時神宗頒藏,賜敕供奉。”圓省即圓惺。
《志》載藏經樓名“禦藏閣”,而《徐霞客遊記》稱之爲“毗盧閣”,可能是複建後更名之故。據李孝友考證此藏經亦爲《永樂北藏》,同華嚴寺“這兩部《北藏》一部是各色錦緞梵策裝幀,一部是普通黃色紙梵策裝幀,前者現存五百零八冊,後者一千六百一十冊。”
3、大覺寺藏經。《志》卷四載:“大覺寺在紫雲山前,萬壽庵上。萬曆初寂光寺僧儒全建一小庵,十七年(1589)楚僧本安、吳僧福登,赍慈聖太後懿旨,頒藏經至山。叁十年(1602)僧可全拓大爲寺,于殿前建二觀樓,以貯藏經。”樓名二觀,“取《道德經》有欲無欲之義。”這一次朝廷捐內帑銀,“造佛藏尊經二十余部,散施各省名山寺院”,並派太監陳相傳護送藏典,此福登、本安也不是等閑之輩,爲“敕賜蘆芽山護國永慈寺禅僧”。此散施各省的二十余部藏經,與萬曆十四年賜華嚴寺藏經同一時間段,應是《永樂北藏》。
4、悉檀寺藏經二部。《志》卷四載:“悉檀寺在滿月山下,大龍潭上,後枕石鼓峰。萬曆四十五年(1617),土知府木增延僧釋禅建。天啓四年(1624),敕頒藏經,賜額“祝國悉檀禅寺”。崇祯二年(1629),建法雲閣貯之。四年(1631)其子木懿,重加丹垩,宏麗精整,遂爲一山之冠。”
《志》卷八《天啓四年七月初六日谕悉檀寺敕》雲:“茲者朕嘉善道可依,念傳布之未廣,爰命所司,印造全藏六百七十八函,施舍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永垂不朽。”此賜藏六百七十八函,爲《永樂北藏》。此受賜藏經者爲釋禅大師,如《敕文》中說:“命僧釋禅,虔恭護持,奉請藏經,該部議覆,特允頒賜爾等。”
到了天啓十四年(1641),僧道源“往朝普陀,又請嘉興府《藏經》一部,貯大殿中。”于是悉檀寺貯《藏經》二部。次往浙江請藏者道源即弘辯,爲徐霞客遊侶。所請方冊藏經即《嘉興藏》,又名《徑山藏》。
《志》卷十有徐霞客《贈雞足僧弘辯請藏浙中,因遊天臺》詩句:“親依智者坐天臺,爲請琅函杖錫來,歸夢夜縣雲磬寺,征帆朝背雨花臺。叁車獨向林中演,八部同瞻海上回,天樂幾曾聞講席,青蓮應自舌端天。”方冊藏經貯于雞山,此爲第一部。
5、傳衣寺藏經。《志》載傳衣寺在鳳凰山下,背倚萬松山崗。爲“嘉靖(1522-1566)初年僧性玄同李元陽建,隆慶年(1567-1572)災,萬曆叁十四年(1606)僧寂觀重修”,並“建錦雲樓于殿右,以貯藏經”。
阮尚賓《傳衣寺記》載:“此傳衣所爲取乎,第傳衣故。圓信庵大機上人所創,嘉靖間,中溪先生與賓川朱守山遊,秣馬于此,夜複對榻,譚大機一達宗旨,且與其徒印光戒律並嚴,二公重之,遂捐金複創招提,前起高閣,題曰天下第一名山……法界上人,名曰寂觀,印光之徒也。往承衣缽,棲迹茲山,戒律一如其師,尤多證入,曾建藏經樓貯經。蓋行僧乎,又舉高僧所庵名真澄者爲上首,余殊禮致之。方議春秋開講,居無何,忽有回祿之變,時萬曆辛醜(1601)元日也。”可見請藏者爲寂觀大師,此《藏經》收藏于“錦雲樓”,不明版本,僅知道于萬曆辛醜(1601)年毀于火災。
6、寂光寺藏經。寂光寺在錦霞山下,背倚旃檀林,爲花椒庵舊址。嘉靖間僧本帖建寺,萬曆間僧儒全重修,天啓間儒能再修,“于殿右建九年樓,供奉藏經”。
《志》卷六《人物》載:“如堂,寂光寺僧,年十五詣千佛閣出家,棲金龍庵六載。因山無藏經,入都叩請羅近溪,遂爲請,送寂光寺,師奉藏歸。”
7、石鍾寺藏經。石鍾寺在仙鶴山下,背枕獅子林望臺,面向缽盂山。《志》稱“寺創自唐時,明永樂正統間(1436-1449)敕賜大少林寺了通、了曉重建”。僧了積于萬曆年間建石鍾閣,其徒周輝、洪舒“增大規模,以貯藏經”,順治戊戌(1658,即明永曆十二年)毀于兵火。康熙壬寅(1722),僧洪舒複建。
8、迦葉殿藏經。迦葉殿原名袈裟殿,在插屏山麓。嘉靖叁十一年(1552),僧圓慶募鄧川土官阿子賢建寺,萬曆四十年(1612)阿岑增修,順治丁酉(1657)建天咫樓于殿前。《志》載“天咫樓在迦葉殿前,順治丁酉修建,上貯藏經,中奉萬佛塔,最爲莊嚴。其樓叁層,而地形又最高,故名“天咫”。康熙叁十年(1691)災,叁十一年僧慧文重建,樓僅二層,巡撫王繼文題額”。
《滇系·藝文五》載康熙間李仙根《迦葉殿藏經記》雲:“是山八大刹,有賜藏者四,兵燹疊罹,半付劫灰。僧慧輝爲破山老人四世孫,住持迦葉殿,睹其厄運焉。爰走姑蘇,苦募四寒暑,遂得《正藏》叁百叁十函,爲卷六千七百六十,貯以十四箱,並請佛像莊嚴以歸,而遠乞記于余。”從函數來看,慧輝所請的應是《嘉興藏》。《嘉興藏》全部叁百四十叁函,此僅叁百叁十函,可能後十叁函尚未刻成。
9、四觀峰羅城內藏經。除八大刹藏經外,據《志》四載,四觀峰頂羅城內的佛殿後,亦有藏經閣,爲雞足名僧廣稱閱藏之所。《志》卷八大錯和尚《天柱山四觀峰記》雲:“……至四觀峰,峰有羅城,城內前爲金殿,殿後又有佛殿,旁有兩廊,頗宏敞,後有閣。”此閣即佛殿後的藏經閣。羅城的藏經屬何種類型,是何人所請,皆不得而知,僅知廣稱大師曾閱過此藏經(可能是閉關閱藏)。
另有雞足山金頂寺,在順治甲午年(1645)合山耆宿同僧自玉重修,並“廢阿難殿爲藏經閣”,此藏經閣是否有藏經收藏,已不可考。
10、祝聖寺藏經。祝聖寺在缽盂峰下,古名缽盂庵、迎祥寺,自嘉慶後已無人居住,其“山形豐隆圓起,正當兩澗之間,周環觀之,宛然缽盂當胸也”。光緒叁十年(1904),虛雲老和尚來雞足山,“于山中覓得一破院,名缽盂庵,居之。雖住無房屋,餐無宿糧,然十方四衆來者,皆禮接之”,經老和尚苦心經營,缽盂庵遂成一大叢林。光緒叁十二年(1906),大師爲止“寺産興學”之風赴京,得到肅親王的支持奏請藏經事誼。《虛雲年譜載》:
予留京師,商諸護法,以自清朝開國以來,于雲南地方未有頒發龍藏,似應奏請頒藏經全部,法惠遐陬。旋由肅親王發起,總管內務府大臣奏曰:
爲請旨事,據僧錄司掌印僧人法安禀明,雲南省大理府賓川縣雞足山缽盂峰迎祥寺住持僧人虛雲呈稱,本寺系爲名山古刹道場,缺少藏經,願欲請頒龍藏一份,永遠供奉。查此山寺,即迦葉尊者勝會,其寺實屬古刹,請頒龍藏,爲崇佛法。經民政部尚書肅,柏林寺住持澄海,龍興寺住持道興等,加結前來,謹據情奏請,強蒙谕允,應由臣衙門傳知僧錄司,轉饬辦理,爲此謹奏,請旨。
光緒叁十二年六月六日准奏,硃批奉旨依議欽此。
朝廷接到要求請藏的奏章,一月後給予答複:
光緒叁十二年七月二十日奉上谕,雲南雞足山缽盂峰迎祥寺加贈名護國祝聖禅寺,欽賜龍藏,銮駕全副。
欽命方丈,禦賜紫衣缽具,欽賜玉印,錫杖如意。
封賜住持虛雲,佛慈洪法大師之號,奉旨回山傳戒,護國佑民。內務府大臣傳知虛雲,謹領各件回山,永鎮山門,善爲布教,地方官員,一體虔奉,加意保護,毋得輕亵,此谕。
光緒叁十二年七月日給
此次進京收獲最爲豐富,除得一部禦賜《龍藏》外,又敕賜缽盂峰迎祥寺名爲“護國祝聖禅寺”,並賜“全副銮駕”。虛雲老和尚被“欽命方丈,禦賜紫衣、缽具,欽賜玉印、錫杖、如意”,還封他爲“佛慈洪法大師之號”,“奉旨回山傳戒”以護國佑民。《龍藏》等物先由京運到廈門,再經南洋輾轉運回,曆經叁年的路途勞苦。供奉此藏于雞足山祝聖寺藏經樓,正好是宣統元年(1909)臘月叁十日。
附:雲南雞足山請藏簡表:
寺院名稱 藏經類別 性質 時間 藏書地點 請藏人 附注
華嚴寺 《北藏》 朝廷賜藏 1586年 華嚴閣 妙峰等人 萬曆四十二年永曆十二年兩次災
放光寺 《北藏》 朝廷賜藏 1598年 禦藏閣 圓省 由禦馬監左監丞高登赍詣奉送
大覺寺 《北藏》 朝廷賜藏 1589年 二觀樓 本安等人
悉檀寺 《萬曆藏》? 朝廷賜藏 1624年 法去閣 釋禅
同上 《嘉興藏》 募請 1641年 大殿中 道源
傳衣寺 募請 1606年 錦雲樓 寂觀 1601年火災
寂光寺 募請 天啓年間 九年樓 如堂
石鍾寺 募請 石鍾閣…
《雲南雞足山古代佛寺藏書考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