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學派的運動觀▪P5

  ..續本文上一頁譬喻跋摩之流,雖明因緣之法,空無所有,而不能知諸法本性空寂。利根之人,雖知諸法本來空寂,遂撥因果罪福報應。爲了除遣這些謬執,龍樹大師示之以正因緣法去來,明無去來義,使之入于中道正觀。日月周而複始而常新,宇宙變遷不停,萬象並不因對去來謬執的破除而枯竭,倒由于幻翳的滌除,清靜的中道正觀的生起,事物的本來面目呈現無余,世界因之而更加美麗。

  

  

  

  

  

  

  注釋:

  [1] 《中論》:梵名Mūladhyamka-kārikā。龍樹(Nāgarijuna)著,青目(Pingala) 釋,姚秦鸠摩羅什譯。又名《中觀論》、《正觀論》,爲古來叁論之一,收入《大正藏》第叁十冊。以破邪顯正爲綱,闡述八不中道正觀(即無所得中道正觀)。本論除青目菩薩釋羅什大師譯之外,迄今尚存者有五種:(1)龍樹的《無畏論》,有藏日兩譯本。(2)佛護的《根本中論注》,有藏譯本。(3)清辨菩薩的《般若燈論釋》,有漢、藏兩譯本。(4)安慧的《大乘中觀釋論》,有漢譯本。(5)月稱的《中論注》,有梵文原本、藏譯本。

  [2]《肇論》:全一卷,後秦僧肇大師(384—414)撰,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其內容爲闡釋諸法本無自性,本不可得等空有妙理。全書分爲《宗本義》、《物不迂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涅般無名論》等五部份,末附《劉遺民書問》及《答劉遺民書》。本書注疏頗多,有陳代慧達、唐代元康、惠澄各作《肇論疏》叁卷,元康作夾科二卷,光瑤作《肇論注記》叁卷,遵式的《肇論注疏》六卷,日人中田源次郎作《肇論及其注疏》等二十余種。

  [3] 印順,《中觀論頌講記》,收入《妙雲集》上編之五,臺北:正聞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頁79-101。

  [4] 印順著,《中觀今論》,第七章,《有、時、空、動》第四節《行——變動、運動》,收入《妙雲集》中編之二,臺灣正聞出版社,民國81年中編之二,臺灣正聞出版社,民國81年,頁131—141。

  [5] 吳汝鈞著,《印度中觀哲學》第二篇,《龍樹的思想》,收入《般若文庫》第36冊,臺灣圓明出版社,民國82年,頁136。

  [6] 楊惠南著,《龍樹與中觀哲學》,臺灣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1年。

  [7] 本善隆編,《肇論研究》,日本東京:法藏館發印所照和叁十年九月。

  [8]《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卷9,北京:大百科全書出版社,86年7月,頁319—320。

  [9] 亞裏士多德,《形而上學》第11卷,第9章,106516,

  [10] 亞裏士多德,《物理學》第叁卷,第一章,《古希臘羅馬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頁273。

  [11]《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頁947。

  [12]《西方哲學原著選讀》,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第1版,頁141。

  [13] 金增瑕主編,《西方哲學史》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83年10月,頁76。

  [14] 行苦:叁苦(苦苦,行苦,壞苦)之一。行,遷流之義。因一切有爲法遷流叁世,而無刹那常住安穩;見諸法無常,而感逼惱,稱爲行苦。

  [15] 諸行無常:梵文anityah sarvasamskarah。謂世間一切現象與萬物經常轉變不息。是驗證內典的叁大根本法則之一(余二爲諸法無我,濕磐寂靜),是判定佛法真僞的標准。

  [16] 行支:十二因緣的第二支。行,造作義。指能招感現世業果的過去身,口、意叁業,亦即人的一切身心活動。

  [17] 印順著,《中觀論頌講記》,《妙雲集》中編之五冊,臺灣正聞出版社,民國81年,頁82。

  [18]《大正藏》1858,冊45,頁151上。

  [19]《大正藏》1564,冊30,頁1中。在《順中論》中,八不偈被譯爲“不滅亦不生,不斷亦不常,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佛已說因緣,斷諸戲論法。故我稽首禮,說法論中勝。”——《順中論義入大般若波羅密經》卷上,T30/39C。在《般若燈論》中,此偈又被譯爲“不滅亦不起,不斷亦不常,非一非種種,不來亦不去。緣起戲論息,說者善滅故。禮彼婆伽師,諸說中最上。”——《般若燈論釋》,T30/51C。

  [20] T·R·V·Murti著,郭忠生譯,《中觀哲學》上,收入《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64,臺灣華宇出版社,民國七十叁年,頁293。

  [21] 參見《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Ⅰ,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頁942。

  [22]《大正藏》1564,冊30,頁4上。

  [23] 同上。

  [24]《大正藏》1564,冊30,頁3下。

  [25]《大正藏》1564,冊30,頁4上。

  [26] 同上。

  [27]《大正藏》1564,冊30,頁4中。

  [28]《大正藏》1564,冊30,頁4上。

  [29]《大上藏》1564,冊30,頁4中。

  [30] 同上。

  [31] T·R·V·Murti著,郭忠生譯,《中觀哲學》上卷,收入《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64,臺灣華宇出版社,民國七十叁年,頁282。

  [32]《大正藏》1564,冊頁4中。

  [33] 金增瑕主編,《西方哲學史》,上篇,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頁184。

  [34]《大正藏》1564,冊30,頁4中∽下。

  [35]《大正藏》1564,冊30,頁5上。

  [36] 同上。

  [37]《大正藏》1564,冊30,頁5中。

  [38] 同上。

  [39] 同上。

  [40] 同上。

  [41] 同上。

  [42]《大正藏》1564,冊30,頁5 下。

  [43]《大正藏》1564,冊30,頁4下。

  [44] 同上。

  [45]《大正藏》1564,冊30,頁5上。

  [46] 同上。

  [47] 僧肇著,《物不遷論》,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五冊,頁151中。

  [48] 安樂哲著,《僧肇研究》,收入《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48《叁論典籍研究》,臺灣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國68年,頁273。

  [49] 僧肇著,《物不遷論》,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五冊,頁151中。

  [50] 正理學派:又名尼夜耶學派,梵名Nyayika,意譯爲正理、因論、因明、因明處等。印度六派哲學之一。以尼夜耶經爲根本聖典,奉足目(喬答摩)爲始祖。約成立于公元一、二世紀,其學說以自然哲學與論理學爲主,對後世諸學派影響極大。

  [51]《大正藏》,冊32,頁18上。

  [52] 同上。

  [53]《大正藏》,冊30,頁24。

  [54] 楊惠南著,《哲學論評》第五期,參見《龍樹的中論用了辯證法嗎?》,臺北:國立臺 灣大學哲學系,民國71年,頁253~280。

  [55] 慧能著,郭朋校釋,《壇經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頁124~125。

  [56] 同上,頁101。

  [57] 同上,頁110~111。

  

  

《中觀學派的運動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