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譬喻跋摩之流,虽明因缘之法,空无所有,而不能知诸法本性空寂。利根之人,虽知诸法本来空寂,遂拨因果罪福报应。为了除遣这些谬执,龙树大师示之以正因缘法去来,明无去来义,使之入于中道正观。日月周而复始而常新,宇宙变迁不停,万象并不因对去来谬执的破除而枯竭,倒由于幻翳的涤除,清静的中道正观的生起,事物的本来面目呈现无余,世界因之而更加美丽。
注释:
[1] 《中论》:梵名Mūladhyamka-kārikā。龙树(Nāgarijuna)著,青目(Pingala) 释,姚秦鸠摩罗什译。又名《中观论》、《正观论》,为古来三论之一,收入《大正藏》第三十册。以破邪显正为纲,阐述八不中道正观(即无所得中道正观)。本论除青目菩萨释罗什大师译之外,迄今尚存者有五种:(1)龙树的《无畏论》,有藏日两译本。(2)佛护的《根本中论注》,有藏译本。(3)清辨菩萨的《般若灯论释》,有汉、藏两译本。(4)安慧的《大乘中观释论》,有汉译本。(5)月称的《中论注》,有梵文原本、藏译本。
[2]《肇论》:全一卷,后秦僧肇大师(384—414)撰,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其内容为阐释诸法本无自性,本不可得等空有妙理。全书分为《宗本义》、《物不迂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般无名论》等五部份,末附《刘遗民书问》及《答刘遗民书》。本书注疏颇多,有陈代慧达、唐代元康、惠澄各作《肇论疏》三卷,元康作夹科二卷,光瑶作《肇论注记》三卷,遵式的《肇论注疏》六卷,日人中田源次郎作《肇论及其注疏》等二十余种。
[3] 印顺,《中观论颂讲记》,收入《妙云集》上编之五,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八十一年,页79-101。
[4] 印顺著,《中观今论》,第七章,《有、时、空、动》第四节《行——变动、运动》,收入《妙云集》中编之二,台湾正闻出版社,民国81年中编之二,台湾正闻出版社,民国81年,页131—141。
[5] 吴汝钧著,《印度中观哲学》第二篇,《龙树的思想》,收入《般若文库》第36册,台湾圆明出版社,民国82年,页136。
[6] 杨惠南著,《龙树与中观哲学》,台湾东大图书公司,民国81年。
[7] 本善隆编,《肇论研究》,日本东京:法藏馆发印所照和三十年九月。
[8]《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卷9,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86年7月,页319—320。
[9]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11卷,第9章,106516,
[10]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第三卷,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页273。
[11]《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页947。
[12]《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版,页141。
[13] 金增瑕主编,《西方哲学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83年10月,页76。
[14] 行苦:三苦(苦苦,行苦,坏苦)之一。行,迁流之义。因一切有为法迁流三世,而无刹那常住安稳;见诸法无常,而感逼恼,称为行苦。
[15] 诸行无常:梵文anityah sarvasamskarah。谓世间一切现象与万物经常转变不息。是验证内典的三大根本法则之一(余二为诸法无我,湿磐寂静),是判定佛法真伪的标准。
[16] 行支:十二因缘的第二支。行,造作义。指能招感现世业果的过去身,口、意三业,亦即人的一切身心活动。
[17] 印顺著,《中观论颂讲记》,《妙云集》中编之五册,台湾正闻出版社,民国81年,页82。
[18]《大正藏》1858,册45,页151上。
[19]《大正藏》1564,册30,页1中。在《顺中论》中,八不偈被译为“不灭亦不生,不断亦不常,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佛已说因缘,断诸戏论法。故我稽首礼,说法论中胜。”——《顺中论义入大般若波罗密经》卷上,T30/39C。在《般若灯论》中,此偈又被译为“不灭亦不起,不断亦不常,非一非种种,不来亦不去。缘起戏论息,说者善灭故。礼彼婆伽师,诸说中最上。”——《般若灯论释》,T30/51C。
[20] T·R·V·Murti著,郭忠生译,《中观哲学》上,收入《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64,台湾华宇出版社,民国七十三年,页293。
[21]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Ⅰ,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页942。
[22]《大正藏》1564,册30,页4上。
[23] 同上。
[24]《大正藏》1564,册30,页3下。
[25]《大正藏》1564,册30,页4上。
[26] 同上。
[27]《大正藏》1564,册30,页4中。
[28]《大正藏》1564,册30,页4上。
[29]《大上藏》1564,册30,页4中。
[30] 同上。
[31] T·R·V·Murti著,郭忠生译,《中观哲学》上卷,收入《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64,台湾华宇出版社,民国七十三年,页282。
[32]《大正藏》1564,册页4中。
[33] 金增瑕主编,《西方哲学史》,上篇,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页184。
[34]《大正藏》1564,册30,页4中∽下。
[35]《大正藏》1564,册30,页5上。
[36] 同上。
[37]《大正藏》1564,册30,页5中。
[38] 同上。
[39] 同上。
[40] 同上。
[41] 同上。
[42]《大正藏》1564,册30,页5 下。
[43]《大正藏》1564,册30,页4下。
[44] 同上。
[45]《大正藏》1564,册30,页5上。
[46] 同上。
[47] 僧肇著,《物不迁论》,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五册,页151中。
[48] 安乐哲著,《僧肇研究》,收入《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48《三论典籍研究》,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国68年,页273。
[49] 僧肇著,《物不迁论》,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五册,页151中。
[50] 正理学派:又名尼夜耶学派,梵名Nyayika,意译为正理、因论、因明、因明处等。印度六派哲学之一。以尼夜耶经为根本圣典,奉足目(乔答摩)为始祖。约成立于公元一、二世纪,其学说以自然哲学与论理学为主,对后世诸学派影响极大。
[51]《大正藏》,册32,页18上。
[52] 同上。
[53]《大正藏》,册30,页24。
[54] 杨惠南著,《哲学论评》第五期,参见《龙树的中论用了辩证法吗?》,台北:国立台 湾大学哲学系,民国71年,页253~280。
[55] 慧能著,郭朋校释,《坛经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页124~125。
[56] 同上,页101。
[57] 同上,页110~111。
《中观学派的运动观》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