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学派的运动观▪P4

  ..续本文上一页止法

  在《观去来品》中青目释行止法云:“行者,如从谷子相续至芽、茎、叶等。止者,谷子灭故芽、茎、叶灭。相续故名行,断故名止。又如无明缘诸行乃至老死是名行,无明灭故诸行等灭是名止。”[46]文中的“所有行止法,皆同于去义”。即行止法的辩证关系,与破去法中一样,是互依存的。所谓行,即事物运动的相续性;所谓止,即事物运动的间断性。相续性和间断性正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2.辩证的动静观

  因为有运动的相续性,时空、运动的关系才更为协调,不容绝对分离,因它们(指运动的诸位要素,如运动的时间、空间等)是一个整体,从量变到质变,一刻不停的运动、变化。因为有事物运动的间断性,对运动的衡量才成可能,使事物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出确定性质和形态,事物才有存在和发展的机会,甚至才有事物被认识的一面。即使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也是相续性和间断性的对立统一。运动着的物体所经过的路径是非间断的,这在数学上表现为连续曲线上没有相邻的两点,任意两点都存在无数多的点,然而路程上的每一点又是间断的;然而永不停息的运动又只能存在于具体的各个特殊的运动形式之中,这又是它的间断性。就像谷出芽是相续性,而芽出谷灭是间断性的表现。芽生谷灭,在刹那之间,不容有所区分,相续性和间断性同时俱足。即生即灭,即行即止,是互为因待的矛盾统一关系。行止法的关系,表现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虽然中观学也有不动的精彩表述,如“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47]但僧肇大师眼中的动静是辩证的,属俗有皮相的动态(Apparentmotion)[48],而诸法之真实是不动的。这有之动与无之静,亦是相待而言。故云:“是以言常而不住,称去而不迁。不迁、故虽往而常静;不住,故虽静而常往。虽静而常往,故往而弗迁;虽往而常静,故静而弗留矣。”[49]因此,中观学派不仅对动的自性给予否定,对静的自性妄执,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批驳。

  四.中观学派运动观的研究误区

  

  对中观学派运动观的研究,虽前人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有一些研究的误区。如有人动辄贴标签,套上一堆的“主义”:什么否定主义、诡辩主义、唯心主义等等,今列其一二,试以驳正。

  (一).否定主义

  中观学派以否定性思维来阐明诸法皆空的道理,以运动而言,空否定了运动不变永恒的自性,但并不妨碍运动这一现象的存在,这即空不碍有的道理。但有的人认为是用空来否定这眼见着的事实——明明有事物的变化、运动,就被它“空”掉了。因此,有人就给它安上否定主义的头衔。古印度的正理学派[50]就曾对空义提出过质疑,“若一切无体,言语是一切,言语自无体,何能遮彼体?若语有自体,前所立宗坏,如是则有过,应更说胜因。”[51]这里不仅是否定主义之说,而是两难式的问题。即如果你说“一切事物都是空的”这句话是真,那么,这句话里的“空”一词本身,也必定是空幻不实的,因为这一词也属于“一切事物”的范围。既然这一词本身也是虚幻不实的,那它就无法否定任何事物。就像无火不能烧,无水不能溺一样。正理学派的这一立场,即能否定事物的存在的语言,必须是真实的,那么,与宗义里的空又是相违的,这样又是一个矛盾。龙树是怎样回答的呢?《回净论》云:“若法一切皆因缘生,则一切法皆无自体。法无自体,则须因缘;若无自体,何用因缘?若离因缘,则无诸法。若因缘生,则无自体。以无自体,故得言空”。 [52]即一切法皆空,“空”一词也是无自性的,但这并不碍无自体法的世间受用。如瓶子是空的,却能装物;言词虽空,却能否定事物的实在性。就像问空屋里有人否?答无!无不是要否定什么,只是告诉人们一个真相:屋里没有人!所以,中观学派说运动是空的,并不是在否定说没有运动现象,只是告诉人们一个真相,运动是不实在的,是因缘所生法,是没有自性的。也可以说,空并没有否定运动,也没有肯定运动。法尔如是而已。

  明了中观空义,再不用去辩驳什么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实在主义和诡辩主义等误解,这些只不过是不明白中道正观而产生的偏见罢了。

  (二).否定之否定

  有人听到非动非非动等句,认为是和黑格尔双重否定律相同,其实不然。以《中论》卷三中一偈为例,“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教”。 [53]有人用西洋逻辑列为四个命题:a . P;b.非p;c . p且非p;d.非p非非p。再将p与非非p等值,就得出与否定之否定规律一样的结论。[54]其实,非动本没有肯定什么,但有人以为是没有动,就只有静了(肯定不动),中观学派为了否定“不动”之执,故说“非非动”,相当于“不动不静”。不动不静自然不是肯定运动了。那么,以双重否定律来衡中观学派的运动,显然是不正确的,以及用排中律比拟中道,也是不对的。

  对中观学派运动观的评价

  中观学派运动观、通过对运动的辩析,从而阐述了诸法皆因缘之所生、本无自性、当体即空的道理。从相待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运动的体用、空有、一异等辩证的客观规律。为我们进一步认识诸法空义,提供了参考例证。对运动的分析,为大乘思想的业力学说、佛性论、因果规律、二谛义等提供了理论支持,完善和巩固了佛学理论体系,并对后世的诸宗派在中国的流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将中观学派运动观的影响略述如下:

  1.《物不迁论》的产生

  号称“秦人解空第一”的僧肇大师,师从罗什十数年,习般若中观思想。罗什所译《中论》,可谓对他影响深远。他所著《肇论》,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为学术界所公认,尤以《肇论》中的《物物迁论》,更是关于宇宙运动观论述的杰作。论中认为,生灭无常是运动,不生不灭,湛然常住是寂静。一般人认为动静各不相同,是不能在一个事物上同时表现出来的两个现象。然而,他主张动静相即、体用不二的真俗圆融思想,即没有离开寂静的运动,也没有离开运动的寂静;运动和寂静在表面上虽然不同,究其实二者原是统一不二的、相互依存的。他着重从运动的时空性上去研究运动,悟到了诸法动而不动的真理。这些明显是受到《中论、观去来品》启迪的真空、俗有不二的运动观。

  2.《坛经》中的不动义

  只有释迦的亲口教导,弟子们记载下来才能被称为经,然而,中国却有一个例外——《六祖法宝坛经》。这也是因为禅宗盛行天下,六祖大师范备受人们尊崇的缘故。在这一部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的经文里,多次提到不动义,中观学派的运动观对它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如《曹溪大师别传》云:“诸人夜论幡义,法师廊下隔壁而听。初论幡者:“幡是无情,因风而动”。第二人难言:“风幡俱是无情,如何得动?”第三人:“因缘和合故,合动”。第四人言:“幡不动,风自动耳”。众人诤论,喧喧不止。能大师高声止诸人曰:“幡无如余种动。所言动者,人者心自动耳”。” [55]这里对运动的主体、客体及主体和合的分析,最终引向运动本无的“人者心动”,与“观去来品”中去、去者、去者去的分析相似。又《真假动静偈》云:“有情即能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见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若能作此见,则是真如用。”[56]此处将动静互根和真俗二谛圆融的运动观,发挥的生动活泼,并与实践论联系在一起,使之更具实用价值。甚至在能大师迁化之日还说:“但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但然寂静,即是大道……”[57]这十无中有六无与运动论有关,奄然有八不的遗风。

  3.对大乘佛学基础理论的支持

  八万四千法门,莫不为契机契理、导俗破迷而施设,中观学派的运动观也是一样,在于利于群生明了诸法之本来,看破虚幻的表象世界而施设。对运动诸要素的辩析,以明缘起性空等说;假言不动,则能使人们在变迁的生命轮回中,认识承载生命的主体,明了推动生命流转的动力,发挥净化生命的潜在能量,以支持佛性、业力轮回、赖耶等学说;假言非静,为了在动态的表相世界中,起无尽的大悲心,广行六度万行,拯救含识于水火之中,而不住于涅磐,以成六度四摄、无余涅磐等说;非动非静,破众生对空有二边的迷执,以明中道之正观;非动非非动,体一乘之大道,灭一切凡情的虚妄分别,远离言说戏论,成究竟涅磐;即动即静,表真俗二谛,不二而二之理。因此,中观学派的运动观,为研究宇宙万有,认识无边法界,提供了大乘佛学的理论依据。

  4 研究中观学派的现代意义

  中观学派的运动观是以缘起性空理念为基础,并对运动的时空性、相对性、统一对立、相续及间断性等领域,广泛深入地进行探讨,为人类认识宇宙真相,有重要意义。尤其在今日,道德危机、信仰危机等已普遍化,故学习中观学运动观,应有它的现代意义。一是廓清人们对佛学的误解,正本清源,为今日新兴人类提供精神食粮,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的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二是以中观学派运动观的圆融无碍的思想,启迪人们的生活,规范人们的行为,重建新时期道德文化。三是向自然科学领域探索,发挥佛法之优良传统,以回应时代的挑战。

  

  六、结 语

  

  《中论.观去来品》中,破去来以明中道观行,引导人们趋于无所得,证无生之理。外人(即不明中道正观者)不明此缘生之理,执此去来(即运动),以为实有。如世俗人计执从此到彼为去,返彼还此为来,然而不知生从何来,死所何去。九十六外道以自在微尘为来,还至彼处为去。小根人虽知十二因缘往返六趣,而执为定有,不得法空。…

《中观学派的运动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