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止法
在《觀去來品》中青目釋行止法雲:“行者,如從谷子相續至芽、莖、葉等。止者,谷子滅故芽、莖、葉滅。相續故名行,斷故名止。又如無明緣諸行乃至老死是名行,無明滅故諸行等滅是名止。”[46]文中的“所有行止法,皆同于去義”。即行止法的辯證關系,與破去法中一樣,是互依存的。所謂行,即事物運動的相續性;所謂止,即事物運動的間斷性。相續性和間斷性正說明了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2.辯證的動靜觀
因爲有運動的相續性,時空、運動的關系才更爲協調,不容絕對分離,因它們(指運動的諸位要素,如運動的時間、空間等)是一個整體,從量變到質變,一刻不停的運動、變化。因爲有事物運動的間斷性,對運動的衡量才成可能,使事物按照一定的規律發展出確定性質和形態,事物才有存在和發展的機會,甚至才有事物被認識的一面。即使最簡單的機械運動也是相續性和間斷性的對立統一。運動著的物體所經過的路徑是非間斷的,這在數學上表現爲連續曲線上沒有相鄰的兩點,任意兩點都存在無數多的點,然而路程上的每一點又是間斷的;然而永不停息的運動又只能存在于具體的各個特殊的運動形式之中,這又是它的間斷性。就像谷出芽是相續性,而芽出谷滅是間斷性的表現。芽生谷滅,在刹那之間,不容有所區分,相續性和間斷性同時俱足。即生即滅,即行即止,是互爲因待的矛盾統一關系。行止法的關系,表現爲運動和靜止的關系。雖然中觀學也有不動的精彩表述,如“旋岚偃嶽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曆天而不周。”[47]但僧肇大師眼中的動靜是辯證的,屬俗有皮相的動態(Apparentmotion)[48],而諸法之真實是不動的。這有之動與無之靜,亦是相待而言。故雲:“是以言常而不住,稱去而不遷。不遷、故雖往而常靜;不住,故雖靜而常往。雖靜而常往,故往而弗遷;雖往而常靜,故靜而弗留矣。”[49]因此,中觀學派不僅對動的自性給予否定,對靜的自性妄執,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批駁。
四.中觀學派運動觀的研究誤區
對中觀學派運動觀的研究,雖前人總結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但也有一些研究的誤區。如有人動辄貼標簽,套上一堆的“主義”:什麼否定主義、詭辯主義、唯心主義等等,今列其一二,試以駁正。
(一).否定主義
中觀學派以否定性思維來闡明諸法皆空的道理,以運動而言,空否定了運動不變永恒的自性,但並不妨礙運動這一現象的存在,這即空不礙有的道理。但有的人認爲是用空來否定這眼見著的事實——明明有事物的變化、運動,就被它“空”掉了。因此,有人就給它安上否定主義的頭銜。古印度的正理學派[50]就曾對空義提出過質疑,“若一切無體,言語是一切,言語自無體,何能遮彼體?若語有自體,前所立宗壞,如是則有過,應更說勝因。”[51]這裏不僅是否定主義之說,而是兩難式的問題。即如果你說“一切事物都是空的”這句話是真,那麼,這句話裏的“空”一詞本身,也必定是空幻不實的,因爲這一詞也屬于“一切事物”的範圍。既然這一詞本身也是虛幻不實的,那它就無法否定任何事物。就像無火不能燒,無水不能溺一樣。正理學派的這一立場,即能否定事物的存在的語言,必須是真實的,那麼,與宗義裏的空又是相違的,這樣又是一個矛盾。龍樹是怎樣回答的呢?《回淨論》雲:“若法一切皆因緣生,則一切法皆無自體。法無自體,則須因緣;若無自體,何用因緣?若離因緣,則無諸法。若因緣生,則無自體。以無自體,故得言空”。 [52]即一切法皆空,“空”一詞也是無自性的,但這並不礙無自體法的世間受用。如瓶子是空的,卻能裝物;言詞雖空,卻能否定事物的實在性。就像問空屋裏有人否?答無!無不是要否定什麼,只是告訴人們一個真相:屋裏沒有人!所以,中觀學派說運動是空的,並不是在否定說沒有運動現象,只是告訴人們一個真相,運動是不實在的,是因緣所生法,是沒有自性的。也可以說,空並沒有否定運動,也沒有肯定運動。法爾如是而已。
明了中觀空義,再不用去辯駁什麼形而上學、唯心主義、實在主義和詭辯主義等誤解,這些只不過是不明白中道正觀而産生的偏見罷了。
(二).否定之否定
有人聽到非動非非動等句,認爲是和黑格爾雙重否定律相同,其實不然。以《中論》卷叁中一偈爲例,“一切實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教”。 [53]有人用西洋邏輯列爲四個命題:a . P;b.非p;c . p且非p;d.非p非非p。再將p與非非p等值,就得出與否定之否定規律一樣的結論。[54]其實,非動本沒有肯定什麼,但有人以爲是沒有動,就只有靜了(肯定不動),中觀學派爲了否定“不動”之執,故說“非非動”,相當于“不動不靜”。不動不靜自然不是肯定運動了。那麼,以雙重否定律來衡中觀學派的運動,顯然是不正確的,以及用排中律比擬中道,也是不對的。
對中觀學派運動觀的評價
中觀學派運動觀、通過對運動的辯析,從而闡述了諸法皆因緣之所生、本無自性、當體即空的道理。從相待的角度出發,分析了運動的體用、空有、一異等辯證的客觀規律。爲我們進一步認識諸法空義,提供了參考例證。對運動的分析,爲大乘思想的業力學說、佛性論、因果規律、二谛義等提供了理論支持,完善和鞏固了佛學理論體系,並對後世的諸宗派在中國的流傳,産生了巨大的影響。下面將中觀學派運動觀的影響略述如下:
1.《物不遷論》的産生
號稱“秦人解空第一”的僧肇大師,師從羅什十數年,習般若中觀思想。羅什所譯《中論》,可謂對他影響深遠。他所著《肇論》,在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爲學術界所公認,尤以《肇論》中的《物物遷論》,更是關于宇宙運動觀論述的傑作。論中認爲,生滅無常是運動,不生不滅,湛然常住是寂靜。一般人認爲動靜各不相同,是不能在一個事物上同時表現出來的兩個現象。然而,他主張動靜相即、體用不二的真俗圓融思想,即沒有離開寂靜的運動,也沒有離開運動的寂靜;運動和寂靜在表面上雖然不同,究其實二者原是統一不二的、相互依存的。他著重從運動的時空性上去研究運動,悟到了諸法動而不動的真理。這些明顯是受到《中論、觀去來品》啓迪的真空、俗有不二的運動觀。
2.《壇經》中的不動義
只有釋迦的親口教導,弟子們記載下來才能被稱爲經,然而,中國卻有一個例外——《六祖法寶壇經》。這也是因爲禅宗盛行天下,六祖大師範備受人們尊崇的緣故。在這一部對中國文化影響巨大的經文裏,多次提到不動義,中觀學派的運動觀對它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如《曹溪大師別傳》雲:“諸人夜論幡義,法師廊下隔壁而聽。初論幡者:“幡是無情,因風而動”。第二人難言:“風幡俱是無情,如何得動?”第叁人:“因緣和合故,合動”。第四人言:“幡不動,風自動耳”。衆人诤論,喧喧不止。能大師高聲止諸人曰:“幡無如余種動。所言動者,人者心自動耳”。” [55]這裏對運動的主體、客體及主體和合的分析,最終引向運動本無的“人者心動”,與“觀去來品”中去、去者、去者去的分析相似。又《真假動靜偈》雲:“有情即能動,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若見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若能作此見,則是真如用。”[56]此處將動靜互根和真俗二谛圓融的運動觀,發揮的生動活潑,並與實踐論聯系在一起,使之更具實用價值。甚至在能大師遷化之日還說:“但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但然寂靜,即是大道……”[57]這十無中有六無與運動論有關,奄然有八不的遺風。
3.對大乘佛學基礎理論的支持
八萬四千法門,莫不爲契機契理、導俗破迷而施設,中觀學派的運動觀也是一樣,在于利于群生明了諸法之本來,看破虛幻的表象世界而施設。對運動諸要素的辯析,以明緣起性空等說;假言不動,則能使人們在變遷的生命輪回中,認識承載生命的主體,明了推動生命流轉的動力,發揮淨化生命的潛在能量,以支持佛性、業力輪回、賴耶等學說;假言非靜,爲了在動態的表相世界中,起無盡的大悲心,廣行六度萬行,拯救含識于水火之中,而不住于涅磐,以成六度四攝、無余涅磐等說;非動非靜,破衆生對空有二邊的迷執,以明中道之正觀;非動非非動,體一乘之大道,滅一切凡情的虛妄分別,遠離言說戲論,成究竟涅磐;即動即靜,表真俗二谛,不二而二之理。因此,中觀學派的運動觀,爲研究宇宙萬有,認識無邊法界,提供了大乘佛學的理論依據。
4 研究中觀學派的現代意義
中觀學派的運動觀是以緣起性空理念爲基礎,並對運動的時空性、相對性、統一對立、相續及間斷性等領域,廣泛深入地進行探討,爲人類認識宇宙真相,有重要意義。尤其在今日,道德危機、信仰危機等已普遍化,故學習中觀學運動觀,應有它的現代意義。一是廓清人們對佛學的誤解,正本清源,爲今日新興人類提供精神食糧,爲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的建設,作出更大貢獻。二是以中觀學派運動觀的圓融無礙的思想,啓迪人們的生活,規範人們的行爲,重建新時期道德文化。叁是向自然科學領域探索,發揮佛法之優良傳統,以回應時代的挑戰。
六、結 語
《中論.觀去來品》中,破去來以明中道觀行,引導人們趨于無所得,證無生之理。外人(即不明中道正觀者)不明此緣生之理,執此去來(即運動),以爲實有。如世俗人計執從此到彼爲去,返彼還此爲來,然而不知生從何來,死所何去。九十六外道以自在微塵爲來,還至彼處爲去。小根人雖知十二因緣往返六趣,而執爲定有,不得法空。…
《中觀學派的運動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