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重慶市忠州佛教研究之四——古代忠州佛教慈善公益事業考略▪P2

  ..續本文上一頁吹萬大師塔銘》)

  

   這裏將吹萬大師治療身心諸病,說得非常透徹。以醫王之慈,應病與藥,痛下針灸,成爲吹萬禅學之特色。針對時人執著于法,不懂權變的時風,吹萬禅師通俗地勸道:“若把著不變,何異無病服藥,藥反成病,久久倒作個死煞。”(《聚雲吹萬禅師語錄》卷叁)執著于法門諸事,久之則成病,與無病服藥相似。本來藥是治療之物,用之不當,倒反而成了一種毒藥。

  忠州著名的高僧般若大師,爲鐵壁慧機禅師弟子,吹萬法孫。《忠州直隸州志》載《般若》條雲:

  

   ……尤精岐黃。有貧農子甚孝,母病笃,其子痛泣。般若和藥醫之,服之可延壽一紀。後果如其言,著有《醫學心悟》,藏塗井趙氏家。

  

  般若,即忠州竹庵般若燈譜禅師。師爲忠州著名醫學聖手,醫術高深,活人無算,還著有醫療典籍以引導學人,成爲忠州佛教醫療的典型性人物。在忠州地方文獻中,如吹萬廣真大師、鐵壁慧機禅師、寶峰叁巴掌禅師、萬松慧芝禅師等,都是醫術高明的禅師,不僅對身體疾病的治療,深有研究,還精通心理療法,爲苦愁的心靈,給予深層的關懷。

  (四)傳授舉業

  忠州人傑地靈,是個出人才的地方。現在都說封建科舉製度害人吃人,但幾千年開科選賢的科舉製度,無疑也讓下層民衆入仕,提供了一個機會。現在流行的升學考試,其實還沒有擺脫中國千年應試製度的陰影。我們都一般所知佛教之慈善,多是治病救人,修橋補路的好事,鮮有見到傳授舉業,授以製藝的慈善之舉,真是忠州佛教慈善之一大創舉。在道光《忠州直隸州志》卷八《人物·仙釋》中載:

  

  繼航,本郡人,發姓陳名偉字東升,郡庠廪生,九趙秋闱,八列房薦,遂薙發染缁于峨嵋山,數年歸裏,若癡若狂,有時說法作偈,有時拈題吟詩,人有謂之:和尚猶能作製藝否?繼航睼目大呼曰:能能能。一題入手,一日可成十五藝,皆清腴可誦。乾隆癸卯舉人吳瑩理即其門生。

  

  繼航大師爲忠州本地人,參加了九次科舉考試不中,遂感官場黑暗而出家。雖然出家有年,但多年的科場經驗,讓他成爲一位製藝高手,文中說他“一題入手,一日可成十五藝”。過去做八股文,起承轉合,構思缜密,還是相當有難度的,而繼航大師可以以一個題目在一天內做出十五篇八股文,這種多位思考的能力是相當驚人的。他專把經驗傳授給忠州門生吳瑩理等人,果然其在乾隆年間中了舉人。過去只聽說過有天子門生,官宦門生,沒有聽說過僧侶門生,也算是佛門中的一大奇事了。

  (五)設救生船

  忠州佛教界設立義渡,濟渡鄉民,已是非常難能可貴之善行。然而,因忠州江河甚廣,時有民衆落水淹沒而死,經著名的佛教居士吳龍篪與地方富戶商量,成立救生船,打撈落水鄉民。當時打造救生船共有兩處,一是魚洞子設立救生船一只,水手六名。一是折尾子設立救生船二只,水手十二名。叁只救生船十八名水手,“全年共支銀一百二十九兩六錢,遇閏征銀十兩零八錢”。爲了救生船能長期運營,吳友篪居士身爲知州,捐出俸銀一千二百串,造江船四只,並向信佛的鹽商化緣,“鹽商周維新額行水引二百一十二張,于道光五年承領巡江船生息錢七百千,每年生息錢一百一十二千文。鹽商胡雙興、犍爲鹽商王發仁、李達生叁人名下之額,行犍爲引一百四十八張,于道光五年承領巡江船生息錢五百千文,每年生息錢八十千文,均按月給發工食,由戶房承領”。(道光《忠州直隸州志》卷一)這些信佛的外地鹽商相當富有,爲了在忠州擴充産業,維持信譽,他們大多捐助建建佛寺,資助教育,支持佛教慈善事業,是忠州佛教慈善的中堅力量。

  (六)修建橋梁

  修橋補路是佛教的傳統,在忠州的佛教界,這項慈善事業更是幹得有聲有色。道光《忠州直隸州志》卷二之橋梁中,許多橋梁被冠以佛教化的名字,說明當時佛教在忠州橋梁建設上的功績。蟠龍橋,離城八十裏,在州北崇九甲,爲石盒寺僧帶領弟子修建。忠州有觀音橋數座,多爲寺僧所建,一在州北六十裏金雞場,一在拔山寺亦有此橋,一在州西北一百二十裏。和尚橋,在州西北新開路下,爲僧所建。廣濟橋,在州西北一百五十裏。兩洞鐵橋,在州西四十裏望水寺場東。回龍寺橋,在州東北汝溪灘逥龍寺前。東明橋,在州南東明寺前,一名觀音橋,乾隆戊子年建。至于忠州九蓮橋,在州西北白石鋪,便是雍正十二年間信仰佛教淨土宗的居士化緣所建,乾隆叁十二年複建。

  

  ……墊邑東五裏石工鄭有榮來州經此,慨然久之,因發菩提心,欲募化衆善,複建此橋。且曰:非有近地耆德而爲闾裏景仰者與之共事,曷克有濟于是。鄭君邀集同心者十余人,持簿募化得若幹缗,劈石鸠工,鄭君悉身任之,不一年而橋成。(參見《王恕重建九蓮橋記》)

  

  另有晏義橋,在州西叁十裏古市井創于前明,年久崩圮,乾隆初年居士黃晏氏捐赀重修,嘉慶十二年戴子成募資培修並建橋亭。道光《忠州直隸州志》卷二載《秦之翰古市井晏義橋記》雲:“……予嘗登嶺數十武得廢寺基,心異之,披荊得古鐵鍾一枚,大逾甕,十數人不能弇。鍾刻突文字尚明,乃知山名佛塔,寺名寶勝,地名古市井,年則前明成化四年也。”忠州有名的納溪橋是僧人志寬所建:

  

  納溪橋,在州東七十裏納溪河,明宏治八年漕溪驿丞孫儒忠創修,道光叁年天臺寺僧志寬捐募重修,更名叁善橋。(道光《忠州直隸州志》卷二)

  

  在忠州慈善事業方面,志寬大師是非常有名的,在志書中多次提到他參與修橋、建寺、設置義阡等衆多慈善項目的建設。

  (七)刻經造像工程

  忠州學宮大成殿內有聖像碑,明嘉靖戊子年镌,道光五年重刻,碑陰有宋邱溫玉《施四大部經及镌金剛經記》,左有紹聖叁年七月戊子承議郎知軍州事王辟之碑記。宋邱溫玉曾在龍興寺發起捐俸刻經事業,應該是宋代忠州人文出版的大事。碑記雲:

  

  玉聞四大部經者,實諸經之警策,如來之秘藏,佛藏後于南閻浮提有口口口口口六百卷,寶積經一百叁十卷,華嚴經一部八十卷,涅槃經一百四十二卷口口口口口二卷,共計八百四十二卷。溫玉居斯郡之第二載也,以俸錢十二萬贖之施于口口口口口口皆發菩提心,禮拜供養者,悉悟無生忍。又一日視事之暇,憇于驿亭,見一古碑口口口而文字口口有年矣。于是命戎士暨州民數百輩,自江陽之候绾,徒龍興之寶地,磨砻旬浃方口始口口口,以所般若波羅密經一卷,手寫之,于是時又施俸錢一萬萬卷,武甯邑募工楊榮刻之石口口口口經又畢矣。碑又立矣。夙願既滿,怡怡如也。得非于是經,有緣乎不然者,何以臻紫口口口口所覆以禦霜露風日也。土以招哲後雨露之賜,下以答考妣撫育之恩。迨亡沒口親冀皆伸薦拔。經雲,一世口口口口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殊勝也如此。嘻,愚夷門口口口口州縣之職,効官于閣受賢侯之推事從事藩翰,弗玷公舉齒于通籍食口口口口口明天子之豐祿,如叁千石之右郡,又焉知過去世中不持是經,獲是報而生于今口口口口口盛世耶。且一四句偈尚獲福無量,矧全卷乎庶遊是寺覩是經者,發鄭重心,弭煩惱障口口口口,此尚不獲勝利者,未之有也。溫玉慮年口祀口遠時人無能知者,于是命筆直書而志之口口口口口大宋薦燔柴之明年太歲在己巳夏五月丁醜朔七日癸未朝議大夫行殿中侍禦史口口口口道士邱溫玉記口口口。(宋邱溫玉《施四大部經及镌金剛經記》)

  

  宋代佛教刻經施諸民衆,實際是邱溫玉對忠州少數民族的佛化政策,以佛教信仰改造當地民風之最佳舉措。道光《忠州直隸州志》卷二載忠州南有大隱崖石刻,“在今巴臺寺下王家沱上,其崖如廠,中有乾道元年隆興二地藏菩薩始聖丙子題名石刻,左邊隸書”,這是除忠州唐代題刻後的又一傑作。乾道元年是公元1165年,是宋孝宗的年號。巴渝地區本是道教發源地,濮人多信仰巫術和道教,而這些題刻和碑記說明到了宋代,忠州佛教信仰仍然占有主導地位。

  (八)修建文廟

  出家僧人修建寺院是天經地儀的事,而忠州的僧人比較特殊,不僅參與道教宮觀的建設,還參與政府主導的祭祀廟宇建設。據道光《忠州直隸州志》卷叁《壇廟寺觀附》載僧人圓修修建文昌宮及買香火田的事迹。文昌宮本是一個州縣祭祀文星之所,一般由政府直接撥款修建,並每年按律提供祭祀銀。忠州的文昌宮在郡東門外學宮的右邊,明萬曆二十八年建,康熙八年知州劉肇孫重修等。清·李凱撰《重建文昌宮記》雲:“……共計正殿後殿祭殿各叁楹,前有官廳,後有僧房,……爲僧人籌常住……廟田二處……一在敦五甲,地名龍池河,系住持僧圓修去錢一百五十千得買何王氏同子何柄田一分,每歲收租谷五石。”不但僧人化緣修建文昌宮,還在宮內建設僧人居住用房,並出任文昌宮住持,還出資買寺田。過去的寺觀堂廟都有香火田,其收入用于寺觀堂廟的管理與祭祀,像忠州地區佛教參與儒教事務的現象,在全國並不多見。

  (九)興辦官學

  忠州官學在白鹿洞,地處學宮左側,相傳二獵人逐白鹿入洞失鹿所在,但見二碧瓜食之仙去。道光五年,出任忠州知州的吳友篪居士出之荊棘中,于洞前置亭,額以碧瓜,又改臨江書院爲白鹿書院。

  清·段朝偉詠《白鹿洞》七律有“鹿變瓜兮得未曾,幾回空問洞們僧。有無往事因詩記,多少騷人蹑屣登”之句。詩中表達了多少追尋夢幻仙境的士子,來到白鹿洞,與僧人一起追憶傳說往事的情景。根據虔誠居士吳友篪的一般做法,肯定也是讓出家僧人參與官學的日常管理,才有幾回空問洞們僧的可能。至于官學之費,同樣也是靠僧人籌集而管理。

  《忠州直隸州志》卷二《古迹》載《吳世彥土主廟常住記》雲:“……一時好善樂施者,竟至七十余人,各捐千錢,購買甘井雷至昌官井頭竈頭天頭輪一十五擔去錢七十二千文…

《重慶市忠州佛教研究之四——古代忠州佛教慈善公益事業考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