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吹万大师塔铭》)
这里将吹万大师治疗身心诸病,说得非常透彻。以医王之慈,应病与药,痛下针灸,成为吹万禅学之特色。针对时人执著于法,不懂权变的时风,吹万禅师通俗地劝道:“若把着不变,何异无病服药,药反成病,久久倒作个死煞。”(《聚云吹万禅师语录》卷三)执著于法门诸事,久之则成病,与无病服药相似。本来药是治疗之物,用之不当,倒反而成了一种毒药。
忠州著名的高僧般若大师,为铁壁慧机禅师弟子,吹万法孙。《忠州直隶州志》载《般若》条云:
……尤精岐黄。有贫农子甚孝,母病笃,其子痛泣。般若和药医之,服之可延寿一纪。后果如其言,著有《医学心悟》,藏涂井赵氏家。
般若,即忠州竹庵般若灯谱禅师。师为忠州著名医学圣手,医术高深,活人无算,还著有医疗典籍以引导学人,成为忠州佛教医疗的典型性人物。在忠州地方文献中,如吹万广真大师、铁壁慧机禅师、宝峰三巴掌禅师、万松慧芝禅师等,都是医术高明的禅师,不仅对身体疾病的治疗,深有研究,还精通心理疗法,为苦愁的心灵,给予深层的关怀。
(四)传授举业
忠州人杰地灵,是个出人才的地方。现在都说封建科举制度害人吃人,但几千年开科选贤的科举制度,无疑也让下层民众入仕,提供了一个机会。现在流行的升学考试,其实还没有摆脱中国千年应试制度的阴影。我们都一般所知佛教之慈善,多是治病救人,修桥补路的好事,鲜有见到传授举业,授以制艺的慈善之举,真是忠州佛教慈善之一大创举。在道光《忠州直隶州志》卷八《人物·仙释》中载:
继航,本郡人,发姓陈名伟字东升,郡庠廪生,九赵秋闱,八列房荐,遂薙发染缁于峨嵋山,数年归里,若痴若狂,有时说法作偈,有时拈题吟诗,人有谓之:和尚犹能作制艺否?继航睼目大呼曰:能能能。一题入手,一日可成十五艺,皆清腴可诵。乾隆癸卯举人吴莹理即其门生。
继航大师为忠州本地人,参加了九次科举考试不中,遂感官场黑暗而出家。虽然出家有年,但多年的科场经验,让他成为一位制艺高手,文中说他“一题入手,一日可成十五艺”。过去做八股文,起承转合,构思缜密,还是相当有难度的,而继航大师可以以一个题目在一天内做出十五篇八股文,这种多位思考的能力是相当惊人的。他专把经验传授给忠州门生吴莹理等人,果然其在乾隆年间中了举人。过去只听说过有天子门生,官宦门生,没有听说过僧侣门生,也算是佛门中的一大奇事了。
(五)设救生船
忠州佛教界设立义渡,济渡乡民,已是非常难能可贵之善行。然而,因忠州江河甚广,时有民众落水淹没而死,经著名的佛教居士吴龙篪与地方富户商量,成立救生船,打捞落水乡民。当时打造救生船共有两处,一是鱼洞子设立救生船一只,水手六名。一是折尾子设立救生船二只,水手十二名。三只救生船十八名水手,“全年共支银一百二十九两六钱,遇闰征银十两零八钱”。为了救生船能长期运营,吴友篪居士身为知州,捐出俸银一千二百串,造江船四只,并向信佛的盐商化缘,“盐商周维新额行水引二百一十二张,于道光五年承领巡江船生息钱七百千,每年生息钱一百一十二千文。盐商胡双兴、犍为盐商王发仁、李达生三人名下之额,行犍为引一百四十八张,于道光五年承领巡江船生息钱五百千文,每年生息钱八十千文,均按月给发工食,由户房承领”。(道光《忠州直隶州志》卷一)这些信佛的外地盐商相当富有,为了在忠州扩充产业,维持信誉,他们大多捐助建建佛寺,资助教育,支持佛教慈善事业,是忠州佛教慈善的中坚力量。
(六)修建桥梁
修桥补路是佛教的传统,在忠州的佛教界,这项慈善事业更是干得有声有色。道光《忠州直隶州志》卷二之桥梁中,许多桥梁被冠以佛教化的名字,说明当时佛教在忠州桥梁建设上的功绩。蟠龙桥,离城八十里,在州北崇九甲,为石盒寺僧带领弟子修建。忠州有观音桥数座,多为寺僧所建,一在州北六十里金鸡场,一在拔山寺亦有此桥,一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和尚桥,在州西北新开路下,为僧所建。广济桥,在州西北一百五十里。两洞铁桥,在州西四十里望水寺场东。回龙寺桥,在州东北汝溪滩逥龙寺前。东明桥,在州南东明寺前,一名观音桥,乾隆戊子年建。至于忠州九莲桥,在州西北白石铺,便是雍正十二年间信仰佛教净土宗的居士化缘所建,乾隆三十二年复建。
……垫邑东五里石工郑有荣来州经此,慨然久之,因发菩提心,欲募化众善,复建此桥。且曰:非有近地耆德而为闾里景仰者与之共事,曷克有济于是。郑君邀集同心者十余人,持簿募化得若干缗,劈石鸠工,郑君悉身任之,不一年而桥成。(参见《王恕重建九莲桥记》)
另有晏义桥,在州西三十里古市井创于前明,年久崩圮,乾隆初年居士黄晏氏捐赀重修,嘉庆十二年戴子成募资培修并建桥亭。道光《忠州直隶州志》卷二载《秦之翰古市井晏义桥记》云:“……予尝登岭数十武得废寺基,心异之,披荆得古铁钟一枚,大逾瓮,十数人不能弇。钟刻突文字尚明,乃知山名佛塔,寺名宝胜,地名古市井,年则前明成化四年也。”忠州有名的纳溪桥是僧人志宽所建:
纳溪桥,在州东七十里纳溪河,明宏治八年漕溪驿丞孙儒忠创修,道光三年天台寺僧志宽捐募重修,更名三善桥。(道光《忠州直隶州志》卷二)
在忠州慈善事业方面,志宽大师是非常有名的,在志书中多次提到他参与修桥、建寺、设置义阡等众多慈善项目的建设。
(七)刻经造像工程
忠州学宫大成殿内有圣像碑,明嘉靖戊子年镌,道光五年重刻,碑阴有宋邱温玉《施四大部经及镌金刚经记》,左有绍圣三年七月戊子承议郎知军州事王辟之碑记。宋邱温玉曾在龙兴寺发起捐俸刻经事业,应该是宋代忠州人文出版的大事。碑记云:
玉闻四大部经者,实诸经之警策,如来之秘藏,佛藏后于南阎浮提有口口口口口六百卷,宝积经一百三十卷,华严经一部八十卷,涅槃经一百四十二卷口口口口口二卷,共计八百四十二卷。温玉居斯郡之第二载也,以俸钱十二万赎之施于口口口口口口皆发菩提心,礼拜供养者,悉悟无生忍。又一日视事之暇,憇于驿亭,见一古碑口口口而文字口口有年矣。于是命戎士暨州民数百辈,自江阳之候绾,徒龙兴之宝地,磨砻旬浃方口始口口口,以所般若波罗密经一卷,手写之,于是时又施俸钱一万万卷,武宁邑募工杨荣刻之石口口口口经又毕矣。碑又立矣。夙愿既满,怡怡如也。得非于是经,有缘乎不然者,何以臻紫口口口口所覆以御霜露风日也。土以招哲后雨露之赐,下以答考妣抚育之恩。迨亡没口亲冀皆伸荐拔。经云,一世口口口口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殊胜也如此。嘻,愚夷门口口口口州县之职,効官于阁受贤侯之推事从事藩翰,弗玷公举齿于通籍食口口口口口明天子之丰禄,如三千石之右郡,又焉知过去世中不持是经,获是报而生于今口口口口口盛世耶。且一四句偈尚获福无量,矧全卷乎庶游是寺覩是经者,发郑重心,弭烦恼障口口口口,此尚不获胜利者,未之有也。温玉虑年口祀口远时人无能知者,于是命笔直书而志之口口口口口大宋荐燔柴之明年太岁在己巳夏五月丁丑朔七日癸未朝议大夫行殿中侍御史口口口口道士邱温玉记口口口。(宋邱温玉《施四大部经及镌金刚经记》)
宋代佛教刻经施诸民众,实际是邱温玉对忠州少数民族的佛化政策,以佛教信仰改造当地民风之最佳举措。道光《忠州直隶州志》卷二载忠州南有大隐崖石刻,“在今巴台寺下王家沱上,其崖如厂,中有乾道元年隆兴二地藏菩萨始圣丙子题名石刻,左边隶书”,这是除忠州唐代题刻后的又一杰作。乾道元年是公元1165年,是宋孝宗的年号。巴渝地区本是道教发源地,濮人多信仰巫术和道教,而这些题刻和碑记说明到了宋代,忠州佛教信仰仍然占有主导地位。
(八)修建文庙
出家僧人修建寺院是天经地仪的事,而忠州的僧人比较特殊,不仅参与道教宫观的建设,还参与政府主导的祭祀庙宇建设。据道光《忠州直隶州志》卷三《坛庙寺观附》载僧人圆修修建文昌宫及买香火田的事迹。文昌宫本是一个州县祭祀文星之所,一般由政府直接拨款修建,并每年按律提供祭祀银。忠州的文昌宫在郡东门外学宫的右边,明万历二十八年建,康熙八年知州刘肇孙重修等。清·李凯撰《重建文昌宫记》云:“……共计正殿后殿祭殿各三楹,前有官厅,后有僧房,……为僧人筹常住……庙田二处……一在敦五甲,地名龙池河,系住持僧圆修去钱一百五十千得买何王氏同子何柄田一分,每岁收租谷五石。”不但僧人化缘修建文昌宫,还在宫内建设僧人居住用房,并出任文昌宫住持,还出资买寺田。过去的寺观堂庙都有香火田,其收入用于寺观堂庙的管理与祭祀,像忠州地区佛教参与儒教事务的现象,在全国并不多见。
(九)兴办官学
忠州官学在白鹿洞,地处学宫左侧,相传二猎人逐白鹿入洞失鹿所在,但见二碧瓜食之仙去。道光五年,出任忠州知州的吴友篪居士出之荆棘中,于洞前置亭,额以碧瓜,又改临江书院为白鹿书院。
清·段朝伟咏《白鹿洞》七律有“鹿变瓜兮得未曾,几回空问洞们僧。有无往事因诗记,多少骚人蹑屣登”之句。诗中表达了多少追寻梦幻仙境的士子,来到白鹿洞,与僧人一起追忆传说往事的情景。根据虔诚居士吴友篪的一般做法,肯定也是让出家僧人参与官学的日常管理,才有几回空问洞们僧的可能。至于官学之费,同样也是靠僧人筹集而管理。
《忠州直隶州志》卷二《古迹》载《吴世彦土主庙常住记》云:“……一时好善乐施者,竟至七十余人,各捐千钱,购买甘井雷至昌官井头灶头天头轮一十五担去钱七十二千文…
《重庆市忠州佛教研究之四——古代忠州佛教慈善公益事业考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