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收取稅銀。采製鹽的手工業者一般供奉井神之外,還祭羅公。忠州專設羅公祠,供鹽商及采鹽業主供奉。羅公祠在甘井,明隆慶丁卯塗甘諸井竈民因于鹽課,郡人羅公青霄有省減之疏,萬曆甲戌刺史王公洪泉勘複無異,中丞曾公可其複,州境鹽亯減去叁分之一,竈民德之,爲羅公權專祠並祀王曾二公,今東嶽即其舊址。采鹽及鹽運都是高危作業,都有生命之危,這些業主大多成爲虔誠的佛教信徒,一方面祈求菩薩的保佑,一方面形成行會,通過行會在全國頒的各種力量打通商道,進行有效貿易。
除了鹽業的行會外,還有金融業的福德祠(財神廟),紡織業的軒轅祠,屠宰業的桓侯祠,畜牧業的馬王廟,醫藥業的藥王廟,手工業者包括木匠、泥匠、瓦匠等的魯班廟、敦叁甲五甲的井主廟,等等,各種行會與佛教相結合的寺院遍布忠州,是忠州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種佛教信仰形態。
(五)佛寺與洞寨的融合
道光《忠州直隸州志》卷四載,忠州于明末清初屢遭戰亂,如“崇祯十七年張獻忠屠忠州,又遇姚黃之亂”,“嘉慶叁年……賊匪入境,焚掠殆盡,州牧王垂重禦于敦八甲關王山舒家溝死之”。忠州爲入川軍事要地,凡經水路的入川戰爭,忠州之亂都是非常慘烈的。
從曆史上來看,叁國時期忠州就是蜀吳的戰場,現在在發掘出大量的叁國時期兵器。明末清初的忠州情勢非常複雜,分別有明代政權、張獻忠部、南明政權、清朝政權、夔東十叁家及地方自保式的地主武裝存在。戰爭對老百姓一說都是不幸的,百姓一般會采取結寨的方式,進行自保。忠州地勢複雜,如石寶寨就是一處重要的軍事要地,四面聳立,易守而難攻,上有井泉,可以作持久保衛戰。非戰爭時期,人們把石寶寨作爲美麗的美景打造,修建崇聖寺,有僧人住持。在僧人的指導下成立以當地居士組成的會首組織,對寺院進行修繕。在戰爭發生期,石寶寨就成了屯兵千計,保全民衆生命與財産的軍事組織。忠州地貎多山洞河道及險峻的高山,這些地方多是佛教寺院所在地,在戰爭期間起到了特殊的作用。有的進攻軍隊往往也有佛教信仰,可能會對佛寺采取比較寬容的態度。如著名的破山大師就曾在軍營裏待過叁年,在石砫司叁教寺爲官兵說法。而清朝川陝總督李國英最後攻下重慶,不但沒有對破山大師采取極端措施,反而皈依佛教,幫助修複道場,借此拉攏地方武裝和民衆,讓人們看到滿清也不是惡魔,是充滿人性關懷的“仁義之師”。
在地方文獻中尚可見到與石寶寨類似的民衆自保式的山寨近叁百處,這些山寨地勢險要,以佛寺爲號召,據險自保。如“太洪山……削壁懸崖,群山環抱,當西一面,山澗缭繞,更形險要,一名太洪寨,相傳以明季劉太洪建修得名。”這是叁面陡峭一方環水的山寨。“椐條嶺……山勢嵯峨,絕巘千屻,鐵壁叁面,高不可攀,一名椐條寨。”“瑪瑙山……四面嶄絕無路可上,教匪滋擾,士人依以爲寨,一名瑪瑙寨。”“萬寶山……嘉慶初年邪匪橫肆,土人築石堞踞以禦賊。”以山爲寺,以寺爲寨,在地方文獻中比比皆是。在現存名的叁百余山寨中,如叁聖寨、觀音寨等,以佛寺爲名的山寨,或居于名山之頂的山寨,都是佛教與山寨融合的最好事例。這些山寨,在曆次戰亂中,所保全的性命,不計其數,其實裏面蘊涵了一份份辛德勒名單,讓人幾多感懷。
在忠州山區有大量的山洞,是佛教充滿普世情懷的表現。如昌家洞,在州北四十裏戚家河,洞下有水,洞外建有龍王廟;叁池洞,在州東北八十裏趙家山,洞內水極汪洋,建有龍王廟;以及與梁山接壤的大白水洞,州東北五十時的母豬洞,州西七十裏大山之下的翔龍洞,州北一百七十裏忠梁接壤的紅崖洞,州西八十裏地的葡萄洞,州西九十裏地的鐵屎洞,都是有佛教寺院,洞中寬廣,水源清涼,都成爲戰亂時的民衆保護神。據道光《忠州直隸州志》卷一載:“香溝洞,在州西北一百八十裏紅豆山下,其形巨石對列,高可數丈,彼此相倚,中空成洞,門戶變幻,不可數計。其下水聲洶洶,居民資以灌溉田畝。嘉慶初年,張有發多避難于內,賊匪以洞深廣大,不敢輕入,保全甚衆。”嘉慶之亂,即義和團之亂,史稱教匪之亂,忠州民衆死亡慘重。這些佛教化的山洞,對保全民衆的生命和財産,作出了重大貢獻。
四、結語
通過對忠州佛寺的考察,讓我們明白忠州佛教起源于東漢,以東漢墓中出土的佛像爲代表。忠州龍興寺爲漢永平年間所建,是中國最早的佛寺之一,由此知道此時佛教已經傳入忠州,並成爲民俗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叁國、兩晉、南北朝,是忠州佛教的活躍期,大量高僧經長江流域,或在忠州弘法,或經忠州一刹而過,給忠州的佛教帶來更爲勃勃生機。隋唐時期是佛教的一個高峰,忠州出現了發開元寺、龍興寺等一批官私大寺,並成爲一地之景致。五代與宋元,忠州經戰亂影響,佛教也受到重創,大量佛寺被兵所毀。明朝相當的安定,忠州佛教起死回生,現存文獻中大量佛寺,多爲明代所創修。忠州有治平寺、慶雲寺等古刹,經吹萬老人的開創而勃興。明末清初的戰亂,許多佛寺被毀,隨著清朝移民政策的鼓勵,大量外省移民流入忠州,忠州佛寺在聚雲吹萬老人弟子慧機等的努力下,再次進入中興階段。有清一代,忠州佛寺數以百計,再次見證了曆史的興衰與成敗。
附古代忠州佛寺名單:
治平寺,在城東門外,即唐之龍興寺也。康熙辛亥年知州劉肇孫重修,康熙庚寅勅賜振宗禅寺,俗名大寺。有唐杜甫題壁詩,宋陸遊遊龍興寺吊少陵先生寓居。
巴臺寺,在城西二裏,即唐之龍昌上寺。按龍昌有叁寺,一在山頂,一在山腰,一在山下。今山下大隱崖石刻猶存,廟基尚在。俗以漢平寺爲龍昌寺非也。一統志樂天在忠州嘗植柳龍昌寺旁,柳盛則寺興,柳衰則寺敗。僧護此柳比之甘棠雲。唐白居易登龍昌上寺望江南山懷錢舍人,龍昌寺荷池,九日登巴臺,明何異控巴臺詩二首等,
准提庵,在州東一裏白水溪上,創于明萬曆叁十九年,康熙五十七年知州何通升重修。
白沙寺,在州西鳴玉溪,康熙二十年建,乾隆五十一年重修。
鳴玉庵,一名觀音崖,乾隆中周光遠募建。
白衣閣,在雲根驿蕭公殿後,明初建,乾隆中重修。
開元寺,在州東一裏,即今龍王廟是其遺址。白居易開元寺東池早春,留題開元寺上方,
聚雲寺,在州北叁目山麓,明吹萬老人創,因老人名聚雲,故以聚雲名寺。明季毀于兵火,乾隆十九年知州五爾卿格重修,嘉慶十年僧繼月複重修。
國朝周光禧重修聚雲寺記:僧昆源托缽募化,昆源法孫繼月又獨力經營
敦一甲9寺:
普慶寺,太甯寺,福慶寺(白家寺),叁慶寺(田家寺),太慈庵,石寶寨文昌宮,明玉印山天子殿,報恩寺,叢興寺
敦二甲8寺:
金山寺,昙花寺,觀音寺,紫荊寺,土主廟,興隆寺,勅封寺,天臺寺(楊家寺)
敦叁甲20寺:
白雲寺,長鍾寺,井主廟,文昌宮,嘉靖祠,觀音閣,寶勝寺(較早),觀音寺,石廟,漳淵寺,崇興寺(太興寺),明善慶堂(庵),明庵子寺,一喝庵,報恩庵,觀音庵,龍會寺(楊馬寺),明能仁寺(玉皇觀),明雲崖寺,廣積寺
敦四甲9寺:
慶雲寺(衡山堂、福城山,有碑記,衡山和尚),關帝廟(2),明普照寺(有碑記,僧圓明、賢僧、如亮、福祯),明初華藏庵(五衣寺),水口寺,汪家寺,大乘寺,建興寺
敦五甲16寺:
觀音庵,水月庵,關溪關帝廟,蘇家廟,大雷觀,祖師殿,護國堂(報恩寺),文昌宮,東嶽廟,甘井關帝廟,井主廟,淨土庵(孫家寺),觀音寺,黃灘關帝廟,大興寺,金水寺
敦六甲15寺:
宋圓通寺(有進士碑記,僧明的、隆衣、宗溥),靜因堂(張家寺),逥龍庵(謝家寺),玉衡堂(田家寺),明天福寺(黃石廟),太平山(路口廟),關帝廟(4),圓覺庵,普樂寺,白鶴寺,報恩寺(黃印庵),慶源堂(拈花寺)
敦七甲7寺:
複興堂(楊家寺),朝陽寺(七崖洞),關帝廟,甘露堂(黑潭洞),慈雲洞,太陽寺,叁會場關帝廟
敦八甲43寺:
廣佛山,興隆寺,慈雲寺,朝陽觀,八德堂(洞池觀),永興院(傅家寺),淩雲閣,南華宮,兩河口關帝廟,金華寺,觀音閣,寶勝寺,聖燈寺,金雞場關帝廟,太白廟(榮興庵,2),明華藏堂(金珠洞),觀音庵(張家寺),關帝廟(花橋寺,3),水口寺(鐵佛),海會堂,金雞寺,雙基寺(盤石寨龍應堂),石鼓寺,觀音堂,明羅官寺(興雲庵、永興堂),明圓通寺(大石佛),玉皇觀(余家廟),石堰塘,寶勝寺,海珠寺,冷家寺,慈濟堂,拔山寺關帝廟,拔山寺文昌宮(刺史碑記),王公祠(奉王刺史),石廟,萬仙洞,白雲寺,觀音堂,董家廟
敦九甲18寺:
廟口垭關帝廟,中興寺,觀慈寺,唐王寺,明觀龍寺,明智華寺,水口寺,寶峰寺(楊武廟),關帝廟(3),石泉寺,明中峰寺,明大梵寺,明李家寺(明因院),龍山寺,明逥龍寺(天臺寺),明永興庵
敦十甲9寺:
姚家寺,金龜堂,文昌宮,關帝廟(3),宋龍翔寺(碑記,任家官寺,僧性戒),棲霞寺(叁洞禅院,旁有玉皇殿,進士李允等碑之,寺極古),文昌宮
崇一甲8寺:
慶忠堂,明水月寺(石寶寨對岸,24姓共修,又名崇因寺,舉人碑之,僧徹法、徒永質、永佑),普賢庵,觀音寺,明觀音寺(有古鍾),古宗寺(王家寺,有碑記,僧文慈),關帝廟,長壽庵(賀家寺)
崇二甲6寺:
宋寶光寺(碑記,僧道慧),大國寺,迎勝寺(觀音閣),南宋福田寺,明大悲寺(陳家寺),桓侯廟
崇叁甲6寺:
法藏庵(胡家寺),明鳴觀(天子殿),關帝廟,曲水庵,觀音閣,佛耳崖
崇四甲8寺:
新勝寺,堂樂寺(水口寺),優昙寺,玉皇觀,經堂寺,永興寺(跳磴寺),雙峰寺(石峽寺),明龍寺(羅家寺,古鍾)
崇五甲18寺:
天宮堂,趙家洞,觀音堂,明朝陽洞,唐玉虛觀(毘盧寺、紫極殿),明叁臺寺,白花寺,釋毗庵(海會堂),明報德寺(翠松庵),明永興寺(跳磴寺),明普樂寺,明彌陀洞(碑記,明代僧性闊創,明僧知一繼之,清僧性宏、紹宗,有詩文),明觀音洞(有詩文),明桐柏庵(昙花堂,有古鍾,州牧翁氏詩文傳世),叢興寺,明梓潼觀,關帝廟(2)
崇六甲9寺:
明白崖寺,余家寺,明高峰寺(明泰始間武略將軍劉君镛,鴻胪寺序班劉憲來寺隱居處),關帝廟,羅家廟,岩口寺,天宮堂,圓通庵(賀家寺),白雲寺
崇七甲7寺:
中庵寺,古來寺,鎮國寺,明玉皇觀(雲棲庵),觀音閣,明悟空寺,明東明寺(僧東明,有詩文傳世)
崇八甲8寺:
關帝廟(望水寺,2),明法身寺,陳家廟,明淨涵寺,明雲佛寺,黎家廟,元石盒寺(聖壽寺,刺史碑記)
崇九甲15寺:
逥龍寺(鎮口廟),朝陽寺(胡家廟),江家寺,佛靈堂,太平觀,太甯寺(雷家庵),玉皇觀,長安寺,關帝廟,觀音寺,天甯寺,廣照寺,塔院(鐵壁慧機圓寂處,舉人朱職碑記,谥賜妙光,別庵性統爲帝所重,叁山老人亦同),開禧寺(叁山開禧寺祇園垂訓碑記,其住持興龍、五雲、高峰諸寺),明永興庵(劉家寺,刺史劉毓嵒碑記,僧鶴林,劉啓等助之,玉眉和弟子冰弦繼之,德堂與弦、刺史結蓮社)
崇十甲11寺:
明龍居寺(陳家寺),忠豐寺,石盤寺,明檀林寺,黃汛觀,石佛堂,鐵山寺,西來庵,姜家寺,華嚴寺,明姚家廟
廢寺22處:
元妙觀,圓通觀,嚴公祠,甘嚴二公祠,普甯院,景德殿,盧家寺,白雲寺,明拔山寺,一齋寺,半邊寺,明寶勝寺,和尚坪,楠木寺,杜家廟,聖教庵(法宗寺),清河寺,戚家寺,白雲寺,逥龍庵,明庵子寺,明寶勝寺
《重慶市忠州佛教研究之一——古代忠州(忠縣)佛寺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