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傳心法要講記(2)▪P2

  ..續本文上一頁麼東西?沒有啊!既然沒有,你就了解,好端端的擺在那個地方,你不去享受它,反而把它搗亂它,一天到晚往外求、往外追,你追來的又是如夢幻泡影的事相的東西,這個人讓你傷害了,你能贏得什麼?你本來就輸了,你攻擊他、傷害他,你贏什麼?你只有輸的因果。所以我們啊,慢慢的去體會。當體便是,動念即乖,動到分別心、我執的心,那就不對了!

  【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

  爲什麼?虛空就是絕對,虛空你怎麼量呢?你要量多久呢?是不是?我們說:哎呀!這個星球跑到那個星球,要經過幾億光年、幾百萬光年,那還是有一個量啊,整個絕對的虛空裏面,它是什麼?沒有啊!你怎麼量它呢?

  【唯此一心,即是佛。】

  你只要保持一心,就是無心、就是絕對,這個就是佛。

  【佛與衆生,更無別異。】

  佛跟我們衆生,沒有什麼差別的,爲什麼?你要成佛,就不可以離開衆生。因爲你就是衆生,不可以離開衆生,我們想要悟道,成就菩提之道,那我們怎麼可以離開當下一念煩惱呢?!我們要趕快利用這個煩惱、是非、紛爭的世界,去悟到我們無限的佛性、絕對的佛性,這才是有智慧的人。要是碰到麻煩、煩惱,一直逃避,你逃到哪裏啊?業如影隨形,煩惱如影隨形,不要逃避它,你真正業障現前,你面對它,你不要管它。所以有的人說要去傷害誰,我說:你傷害不到的,如果人家是大修行人,開采出來的是清淨心,你怎麼可能傷害到人家?你還沒有傷害到人家,你先傷害到自己了。每一個人都有佛性,你怎麼能夠傷害到對方的佛性呢?如果那個人是已經悟道的人,你講來講去,嘴巴講爛了,攻擊、傷害,嘴爛掉了,人家還是一樣的,徒自疲勞啊!所以我們要勇于面對現實,該怎麼樣就是怎麼樣,不要逃避。爲什麼?佛與衆生沒有什麼不同啊,都是這個佛性啊!

  【但是衆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

  如果我們對這幾個字,能夠好好的體悟,萬事OK了!你爲什麼叫做衆生呢?這八個字:著相外求,求之轉失。我們不是要來修行嗎?你修行方法要正確啊,這方法就是這幾個字嘛!你不要著相外求,你就不會失去嘛,爲什麼?好端端的清淨佛性擺在那個地方,你不要求,就是見一切相,你不要分別、不要執著,就冷靜的、清楚的去看它,絕對的存在,不要去破壞它,不管外面的相怎麼樣,本體的清淨心,它一樣存在的。

  【使佛覓佛,將心捉心。】

  用佛去找佛,用這個心去捉心,我們修行都是用這個的,譬如說我們這個拜忏法會,如果聽到了師父的開示,他就知道法會是方便法,不是究竟。但是悟到的話,方便就是究竟,沒有所謂方便,也沒有所謂究竟,也是絕對的嘛!譬如說我們拜忏,拜忏他很認真,也很誠懇的拜,他有一點相應,因爲用一顆善良的心嘛。

  昨天的不好,今天拜忏除掉,這一顆是不是佛心?不是的!今天你覺得不錯了,明天覺得:今天不好,明天再拜忏,又把它除掉,那你要除到什麼時候?籍著次第可以這麼樣講,一步一步有在進步了,不錯了、可以了!但是用這種心要求佛,那了不可得,你要忏到什麼時候你的罪業才叫做清淨呢?不可能!所以悟無生的人是真忏悔。我們如果悟到,當下放下,當下不去分別、執著,依清淨心行事,用本性不生不滅去布施;用本性不生不滅去持戒;用本性不生不滅去修忍辱;用本性精進;用本性去修禅定,統統是不生不滅,同一心嘛,同樣一個佛性嘛!所以如果我們使佛覓佛,將心捉心,這個就是不能離開對立。

  【窮劫盡形,終不能得。】

  你永遠沒有辦法成佛。

  【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前。】

  【息念忘慮】這四個字,是修行的根本。【息念】,就是止息妄念,【忘慮】就是忘卻了思慮。

  這個很多人看不懂,你不要以爲這個很簡單的,這個很難的,我指的不是說,這個息念忘慮這個境界很難,我指的是,他講的這個息念是怎麼息,我指的是方法很難,你會誤解的,你會以爲:息念,就是什麼都不要想了。忘慮,我什麼妄想統統不要了,我坐著,統統除掉它。這錯!他指的,注意聽!息念是指息掉妄念,但是還有正念,忘慮是忘卻思慮,但是還有清淨的智慧。簡單講,還有作用,息念不是什麼念頭統統放下,人不是死人,你不可能把全部的妄念,如果你把息念,把它意會成除掉那個念頭,完蛋了!息念就是停息這一分執著,停息這一分的分別,存在的正念,正念就是無念,無念就是絕大的法身,法身就是平等,平等就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所以這個【息念】,不是停止念頭,是停止執著跟分別的念頭,但是存在著正念,雖存在著正念,但是無念,雖是本體,但是妙用現前。所以雖說有念,它其實也是無念,雖無念,可是遇緣即施,碰到因緣,它就造作出來。

  緣息即滅,緣盡了,清淨的本體一樣回歸到本位,就象一切的事相,你怎麼樣變化,虛空都擺在那邊不增不減。譬如說這個是毛巾,毛巾晃來晃去、晃來晃去,都沒有辦法障礙虛空,虛空也不會隨著你搖晃。我們的正念,就是存在在絕對的這個智慧裏面,所以息念是指停止妄念,而不是除掉念頭,這個是很重要的!忘慮,就是忘掉我們那一些不必要的煩惱、思慮,那一些都是多余的。佛告訴我們,我們內心裏面的挂礙都是多余的、冤枉的,因爲本來無一物,它是畢竟空寂,這些妄念都是多余的。我說衆生智慧不夠,來講是非,就很容易受到影響,要是我啊,來!我說今天在這個世間,哪一個人的口才最好,你請他出來,站出來跟我講是非,我如果受到你的動搖,我頭可以交給你,我絕對不受你的動搖。何以故?你來面前,你跟我怎麼講那個人多壞,我問你一句話:他的生死跟我們有什麼關系?沒有關系!如果明天,我慧律法師要死了,那個人怎麼好,他能幫助我什麼?那個人怎麼壞,他能夠害我什麼?沒有用的!

  什麼叫做修行?你趕快放下這些不必要的挂礙、牽挂,尤其我們要從不造業下手,你口業要清淨,身口意要清淨,要不然,那個煩惱又更多。身口意清淨,你想要忘慮,就比較容易了!師父的意思就是說,學佛要學有智慧,你冷靜想想看,就是師父的是非,跟你的生死有什麼關系?徒弟你有是非,你跟我有什麼關系?你不可以殘害佛教,你殘害佛教,我就找你,你弄到這個僧團,我一定找你,你個人沒有修行,那沒有關系,那你沒有修行嘛,我的徒弟,這個人怎麼樣不好,他在這個團體裏面遵守規矩就好,爲什麼?你私人的生死,不關我的事情,你不修行,那是你的事情。所以我們就會覺得很奇怪,我們怎麼會那麼容易,就把自己的情緒弄得很低潮,一下對師父有信心,一下對師父沒有信心,一下這個對、一下那個錯,這叫修行?我告訴你:百千萬劫,你永遠都在輪回!什麼叫做修行?很簡單!放下!你講啊!你盡管講,沒關系看你有多厲害,你想要影響我,那不可能的事情!不然看誰有多厲害,你叫一個口才最好的來,你講哪一個是非,哪一個人怎麼樣,你老是講別人錯,你怎麼可能講別人對呢?你自己不對,你都不說。沒有用的,你聽這個根本就不會准確的,而且是非恩怨,這個是世間的常態,你若是卷進去,你永遠輪回不完,學聰明一點,喝茶、泡咖啡,沒事!多少也跟師父學兩招:要講來啊!你講,我就保持沈默,我不要造口業啊!我們分析一下嘛,是誹謗的人造業,還是被誹謗的人造業啊?那當然誹謗的人造業啊!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被誹謗的人是有福報的,因爲他可以修習忍辱。哇!那更好!是不是啊?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這些挂礙、這些傷害,都沒有用的、多余的,這些煩惱、貪嗔癡也是多余的,你就是行善,去執著:我今天對衆生多好。這個也是多余的。如果我們用不生不滅的心來布施。那沒事了!我今天布施十萬,我也不要讓人家知道啊,我的心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我也不希望人家贊歎嘛,是不是?我今天幫助人家有多少,連講都不要講,爲什麼?你的因果存在嘛!我們不是因果的老板,我們不是因果的執行者,我們不夠資格去判斷說,這個人會下地獄,對不對啊?人家那個意見跟他不一樣,他就說:這個人會下地獄的。好象他是閻羅王,負責判案的。所以不要管人家對我們的看法怎麼樣,我們問我們自己,我們是不是用對方法?同學們!方法正確了以後,我們就接近了真理,方法就是眼見一切相,統統放下,所有産生的知見,都是多余的痛苦跟困擾。有的人說:師父!我都知道,我也知道要放下啊,可是就是沒辦法!沒關系!我們須要時間,慢慢來、慢慢來。

  

【此心即是佛,佛即是衆生。衆生即是佛,佛即是心。】

  爲什麼?他不二嘛!

  【爲衆生時,此心不減。】

  當我們做衆生,煩惱蓋著我們的時候,可是我們這個佛性,這個清淨心,也就是佛的心,它不會減少的。

  【爲諸佛時,此心不添。】

  當我們有一天,我們成佛了、悟道了,我們也沒有增加什麼,爲什麼?本來具足嘛!

  【乃至六度萬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

  這一句太重要了!【修添】就是修造、增益,增加種種的利益。

  拜神的人他就講:積功累德。從這裏,就知道拜神的人不懂得本性,功德可以讓你累積的嗎?累積就變成有數量觀了,積功累德,是外行人講的話,因爲功德本自具足,做我們該做的事情,無善不爲,不假修添,雖然不假修添,我們一樣行善,何以故?不生不滅的本性嘛!內心想:我們要去做善事來積功累德。心裏執著一個做善,那就是生滅的世間相啊。我們一定要弄清楚,做善跟修行大不相同,做善是生滅因果,六道輪回法啊,我們要用做善的基礎,加上心地的功夫,那就是出世,了生死之法。

  【遇緣即施,緣息即寂。】

  【施】就是施行、施展。碰到了因緣,我們就不吝惜的把它造作,我們就說法、就布施,這個【施】不是指布施,是指施展出來的意思,施展我們清淨的本性的妙用。意思就是,遇緣即施展妙用,沒有煩惱的作用…

《傳心法要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傳心法要講記(3)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