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这些重要的资料,经过了介绍以后,再来,再看看这些《传心法要》的内容。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钟陵录,就是在江西进贤县的西北这个地方所笔录的,【钟陵】,它是一个地名,江西进贤县的西北。
【师谓休曰:】
断际禅师也就是希运禅师,对裴休居士这么说:
【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
意思就是,你只要懂得这个一心的法,那佛法整个就贯通了。
【此心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
为什么?它离见闻觉知,照见五蕴皆空,这生生灭灭,它都无所住,无所著,用一个觉性,纯一个觉性,那个觉性又是无相、又是无住、又是无求、又是无著,那当然一切都是圆满,就不生不灭。所以这个犹如虚空一样,这个心无始以来,不曾经生,因为没有执著嘛!也不曾经灭,也没有分别啊,本来就没有这个生灭的心。
【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
简单讲,我们的本性无相,无对立。
【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
意思就是超过一切范围、数量,一切的名言,一切的这个痕迹的对待,统统超过。
我们从刚开始来看,生灭是一对,因生讲灭,因灭讲生嘛!有青才有黄嘛,有黄才讲青嘛!底下,不属有无,有跟无又是一对,新旧又是对立,长短又是对立,大小又是对立,毕竟绝对的觉性,没有这些东西,所以我们如果看到这一段,我们如果能够悟到,那就一切的是非、长短、数量,统统一样,今天我拥有一百亿,一样一觉到天明,我今天身上剩下一块钱,也是一觉到天明,何以故?他没有这个数量的这个执著跟分别,大修行人,这些都绑他不住的。为什么?他远离对立嘛!
【当体便是,】
什么叫做当体便是?就是即相离相,所以这个禅宗就是以体性为下手处,体性就是所谓的觉性,绝对的空性为下手处。那么这个绝对的空性,又不是说我去观照:它是空性;不须要观照,法尔如是,它本来如此。
二乘人或者是凡夫,都是用一个观照的心:哎呀!这个色身,不净啊、无常啊,小乘都是用这样修行的,就观照这个、观照那个,就知道:这是缘起性空。大乘的、最上乘的顿悟法门,不是这样,顿悟法门就是法性如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一切的境界,它当体它就是绝对的空,你不须要透过观照,不生不灭就是在一切的眼睛、六根现前的地方,包括我们这个色身,无常,它就是毕竟空寂,没什么好讨论的,也没什么好观照的,他不会产生执著跟妄想,也没有所谓空性的执著,虽然我们了解是毕竟空,也没有安一个:我在观照空性。那这样又是执著,因此若论佛法,它一切现成,一切都是现成的东西。所以当体便是,就是即相离相,因此禅宗从本体界下手,禅宗,从我们心的毕竟空性的觉性的体性下手,你只要悟到绝对的这个思想,那生死就解决了,剩下就是一些习气的问题,就是今生今世不能了生死的话,来世啊,就象月溪法师讲的,你已经走了五十步了,来世再投胎,因为你行善、听闻佛法,又不会失去人身,来世再用功一点的活,就有机会大彻大悟。当然这个很不保险啦,这是月溪法师的思想啦,他意思就是不要怕,不要怕轮回。修净土宗的说:你不怕你去哦,我不要!大家都很怕啦,是不是啊?
【动念即乖。】
当下不生不灭的体性,那个就是了!师父已经在刚刚一开始讲,我就告诉诸位,看到这个花,就透视它,当下无常,就是毕竟空,没什么好讨论的,没有生、没有灭,心保持如如不动,所以一切的境界现前,你都是这么样子的,清清楚楚的看着它,虽生,无能生所生,虽灭,也无能灭所所灭,它就是这样子,当体便是,动念即乖。
什么叫做禅?这些分别、执著,都是多余的痛苦,因为它一定会消失,所以六祖讲一句很有道理:诤与道相违。诸位!我们今天内心里面,如果充满着着相跟执着,乃至说我们立这个一定对、这个一定不对,你不可能摆脱痛苦跟烦恼,你一样是生灭,你布施再多的钱,你只能种种福田,要不然就认真念佛,念到可以伏惑,否则你要了生死,没有机会。了生死只有两条路嘛,第一个,大彻大悟,我们现在指的是大乘,不是小乘,小乘是观空,大乘是观心,小乘是讲缘起性空,一直到菩萨的阶位,大乘最上乘论,讲万法唯心,空如来藏是心法,不空如来藏也是心,空不空如来藏,它也是心,就是万法它就是心,这个心就是指无始无明,因为真如不能造作嘛。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个唯心这个【心】,不是指真如,真如不能造作的,这是指无始无明,我们要弄清楚的啦,连这个都搞不清楚的话,你认为说:哎呀!这个山河大地,都是真如创造出来的。你弄错了!真如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它造作什么?所以真如不是缘起法,但是不离缘起法,真如不是见闻觉知,可是不离见闻觉知,我们一定要认清楚。真如如果是缘起法,缘起是生灭的因果相,那么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了,你永远不能成佛了,为什么?它永远是生生灭灭的东西嘛,成佛又变成众生,众生又变成佛,佛又变成众生……是不是?
法离见闻觉知,真如也不是见闻觉知,这一句话你们要注意听,看看师父能不能用现在的语言,给大家一点启发。简单讲,见闻觉知就是六根,意思就是,我们六根所建立的思想跟语言,思惟,统统是因为我们妄想、颠倒、执着的方便存在,我们为了生存,我们需要思想,产生了种种的运作,这没有关系,你不要去否认它,不要去除掉它,我们可以利用它。当我们建立了这些思想、这些妄想的时候,我们冷静一下,因为这些假相,让我们产生情绪的贪嗔痴、嫉妒、占有、排斥、攻击,这些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些缘起假相的空性,所以我们有存在这些不正当的思想跟妄念,我们如果用一个彻底的来观照,我们把全世界,包括我们的人类,全部把他打烂,磨成粉末状,这个世界全部的人,全部都死光光的——这当然是不得已的讲法啦,按照这样讲是不对的啦,可是这样子比较直截了当,让你去感受——这个全世界的人,因战争统统死掉了,你的见闻觉知在哪里?一片死寂,统统没有,这个是用无常、破坏,来让大家觉悟,大彻悟的人不须要这样子。所以我们在见闻觉知,所建立的这个思想,没有关系,你不要去破坏它,你只要去放下它,意思就是,所建立的统统是妄想,但息妄念,别无圣解,你就一直停止那个分别跟执着。譬如说你今天,那个人给你印象很不好,那你开口出言你就会想攻击他,乃至于说诽谤他,这个人你很爱他,你就想要执着他,诸位!这个与道已经离得太远了。
我们现在要怎么样子?好!你很嗔恨某个人,你慢慢试着,你就用一颗平常心看他,不生不灭,没有好坏,好坏很清楚,没有情绪的牵引,他对你就完全失去作用。他动摇不了你的真如,你一样看,这个就是用一念无明,打破无始无明的办法,守住、保任,到了有一天,就象月溪法师讲的:铿的一声,就打破了无始无明。就是这样子,你不要去破坏思想,所以不除妄想,不求真,妄想,你不要去除掉,除掉妄想,犯了无穷的过患,要除掉妄想的那个,也是妄想,但于妄想处着手,放下执着、分别,使我们的空性,扩展到不可扩展,绝对的空性,那么就是本来面目。你不必去伤害你的思想,你也不必感觉你的妄念是罪恶感,人不是死人,哪一个人没有念头呢?只要你把对立的心放下,爱、执着的心,爱恨是对立嘛,善恶是对立嘛,是非是对立嘛,生灭是对立,黑白是对立,有无是对立,新旧对立,长短对立,大小对立,我们因为一直活在这个对立的、有限量的这个世间里面,捆得我们死死的,我们一直没有办法,我们今天一直在思惟:这个人对不起我,这个人对不对得起我,这个人爱我,这个人不爱我。我们一直在搞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弄得我们一直困惑不已,颠颠倒倒,诸位!这个不必断去它,只要你放下,爱恨统统放下,善恶统统放下,慢慢的放。当然这个不对,其实不生不灭的本体,这个放下都是多余的,但是我们没有悟到,就必须在次第里面讨论,对不对?法尔如是,内空,觉性是空性,外面法性也是空性,缘起一定是空性,此觉性跟外面的空性,没有两性啊,在物,叫做法性,在人、有情,叫做觉性,觉性是绝对的本体,难道法性不是绝对的空性吗?也都是平等的,这本来没有所放,也没有能放的东西,你放什么东西?本来就没有!所以六祖大师那一句话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无一物,就是本来毕竟空寂,不能建立任何的知见,建立任何的知见,你就是尘埃,就是《楞严经》讲的: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在毕竟空寂的、绝对的、无量无边的这个绝对的本体里面,你讲什么都不对、讲什么也统统对,你讲什么都没有关系,为什么?我只要不执着、不分别,那就是本来的东西。所以说: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好端端的在那个地方,它从来没有离开我们的见闻觉知啊!你的见闻觉知于六根,你尽量作用,但是你要妙用、要无相的用、要无著的用、绝对的用,不要落入两边,把自己捆得死死的。
我们出家,更要学习这样子大的胸量,所以我们先学习宽恕众生,因为所有的法,统统是叫你从有限的名相、义理,赶快去顿悟,契入无限的境界,为什么我们这个经典会让我们迷惑呢?因为没有开悟,所以讲的法错误,所以这个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统统遣,遣之又遣……我问你,你要遣到什么时候?这样讲根本就是不对的东西,你要遣到什么时候才没有办法遣呢?遣之又遣……放下又放下……那我问你:你一定有一天放不下,因为还是有量的存在,我们如果悟道、证悟的人,就本来无一物,你说你放下什么东西?他没有东西可以放下,他就契入了本体了:本来就没有所谓放下,没有什么东西好放下的,确实如此,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要放下什…
《传心法要讲记(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