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么东西?没有啊!既然没有,你就了解,好端端的摆在那个地方,你不去享受它,反而把它捣乱它,一天到晚往外求、往外追,你追来的又是如梦幻泡影的事相的东西,这个人让你伤害了,你能赢得什么?你本来就输了,你攻击他、伤害他,你赢什么?你只有输的因果。所以我们啊,慢慢的去体会。当体便是,动念即乖,动到分别心、我执的心,那就不对了!
【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
为什么?虚空就是绝对,虚空你怎么量呢?你要量多久呢?是不是?我们说:哎呀!这个星球跑到那个星球,要经过几亿光年、几百万光年,那还是有一个量啊,整个绝对的虚空里面,它是什么?没有啊!你怎么量它呢?
【唯此一心,即是佛。】
你只要保持一心,就是无心、就是绝对,这个就是佛。
【佛与众生,更无别异。】
佛跟我们众生,没有什么差别的,为什么?你要成佛,就不可以离开众生。因为你就是众生,不可以离开众生,我们想要悟道,成就菩提之道,那我们怎么可以离开当下一念烦恼呢?!我们要赶快利用这个烦恼、是非、纷争的世界,去悟到我们无限的佛性、绝对的佛性,这才是有智慧的人。要是碰到麻烦、烦恼,一直逃避,你逃到哪里啊?业如影随形,烦恼如影随形,不要逃避它,你真正业障现前,你面对它,你不要管它。所以有的人说要去伤害谁,我说:你伤害不到的,如果人家是大修行人,开采出来的是清净心,你怎么可能伤害到人家?你还没有伤害到人家,你先伤害到自己了。每一个人都有佛性,你怎么能够伤害到对方的佛性呢?如果那个人是已经悟道的人,你讲来讲去,嘴巴讲烂了,攻击、伤害,嘴烂掉了,人家还是一样的,徒自疲劳啊!所以我们要勇于面对现实,该怎么样就是怎么样,不要逃避。为什么?佛与众生没有什么不同啊,都是这个佛性啊!
【但是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
如果我们对这几个字,能够好好的体悟,万事OK了!你为什么叫做众生呢?这八个字:着相外求,求之转失。我们不是要来修行吗?你修行方法要正确啊,这方法就是这几个字嘛!你不要着相外求,你就不会失去嘛,为什么?好端端的清净佛性摆在那个地方,你不要求,就是见一切相,你不要分别、不要执着,就冷静的、清楚的去看它,绝对的存在,不要去破坏它,不管外面的相怎么样,本体的清净心,它一样存在的。
【使佛觅佛,将心捉心。】
用佛去找佛,用这个心去捉心,我们修行都是用这个的,譬如说我们这个拜忏法会,如果听到了师父的开示,他就知道法会是方便法,不是究竟。但是悟到的话,方便就是究竟,没有所谓方便,也没有所谓究竟,也是绝对的嘛!譬如说我们拜忏,拜忏他很认真,也很诚恳的拜,他有一点相应,因为用一颗善良的心嘛。
昨天的不好,今天拜忏除掉,这一颗是不是佛心?不是的!今天你觉得不错了,明天觉得:今天不好,明天再拜忏,又把它除掉,那你要除到什么时候?籍着次第可以这么样讲,一步一步有在进步了,不错了、可以了!但是用这种心要求佛,那了不可得,你要忏到什么时候你的罪业才叫做清净呢?不可能!所以悟无生的人是真忏悔。我们如果悟到,当下放下,当下不去分别、执着,依清净心行事,用本性不生不灭去布施;用本性不生不灭去持戒;用本性不生不灭去修忍辱;用本性精进;用本性去修禅定,统统是不生不灭,同一心嘛,同样一个佛性嘛!所以如果我们使佛觅佛,将心捉心,这个就是不能离开对立。
【穷劫尽形,终不能得。】
你永远没有办法成佛。
【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息念忘虑】这四个字,是修行的根本。【息念】,就是止息妄念,【忘虑】就是忘却了思虑。
这个很多人看不懂,你不要以为这个很简单的,这个很难的,我指的不是说,这个息念忘虑这个境界很难,我指的是,他讲的这个息念是怎么息,我指的是方法很难,你会误解的,你会以为:息念,就是什么都不要想了。忘虑,我什么妄想统统不要了,我坐着,统统除掉它。这错!他指的,注意听!息念是指息掉妄念,但是还有正念,忘虑是忘却思虑,但是还有清净的智慧。简单讲,还有作用,息念不是什么念头统统放下,人不是死人,你不可能把全部的妄念,如果你把息念,把它意会成除掉那个念头,完蛋了!息念就是停息这一分执着,停息这一分的分别,存在的正念,正念就是无念,无念就是绝大的法身,法身就是平等,平等就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所以这个【息念】,不是停止念头,是停止执着跟分别的念头,但是存在着正念,虽存在着正念,但是无念,虽是本体,但是妙用现前。所以虽说有念,它其实也是无念,虽无念,可是遇缘即施,碰到因缘,它就造作出来。
缘息即灭,缘尽了,清净的本体一样回归到本位,就象一切的事相,你怎么样变化,虚空都摆在那边不增不减。譬如说这个是毛巾,毛巾晃来晃去、晃来晃去,都没有办法障碍虚空,虚空也不会随着你摇晃。我们的正念,就是存在在绝对的这个智慧里面,所以息念是指停止妄念,而不是除掉念头,这个是很重要的!忘虑,就是忘掉我们那一些不必要的烦恼、思虑,那一些都是多余的。佛告诉我们,我们内心里面的挂碍都是多余的、冤枉的,因为本来无一物,它是毕竟空寂,这些妄念都是多余的。我说众生智慧不够,来讲是非,就很容易受到影响,要是我啊,来!我说今天在这个世间,哪一个人的口才最好,你请他出来,站出来跟我讲是非,我如果受到你的动摇,我头可以交给你,我绝对不受你的动摇。何以故?你来面前,你跟我怎么讲那个人多坏,我问你一句话:他的生死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没有关系!如果明天,我慧律法师要死了,那个人怎么好,他能帮助我什么?那个人怎么坏,他能够害我什么?没有用的!
什么叫做修行?你赶快放下这些不必要的挂碍、牵挂,尤其我们要从不造业下手,你口业要清净,身口意要清净,要不然,那个烦恼又更多。身口意清净,你想要忘虑,就比较容易了!师父的意思就是说,学佛要学有智慧,你冷静想想看,就是师父的是非,跟你的生死有什么关系?徒弟你有是非,你跟我有什么关系?你不可以残害佛教,你残害佛教,我就找你,你弄到这个僧团,我一定找你,你个人没有修行,那没有关系,那你没有修行嘛,我的徒弟,这个人怎么样不好,他在这个团体里面遵守规矩就好,为什么?你私人的生死,不关我的事情,你不修行,那是你的事情。所以我们就会觉得很奇怪,我们怎么会那么容易,就把自己的情绪弄得很低潮,一下对师父有信心,一下对师父没有信心,一下这个对、一下那个错,这叫修行?我告诉你:百千万劫,你永远都在轮回!什么叫做修行?很简单!放下!你讲啊!你尽管讲,没关系看你有多厉害,你想要影响我,那不可能的事情!不然看谁有多厉害,你叫一个口才最好的来,你讲哪一个是非,哪一个人怎么样,你老是讲别人错,你怎么可能讲别人对呢?你自己不对,你都不说。没有用的,你听这个根本就不会准确的,而且是非恩怨,这个是世间的常态,你若是卷进去,你永远轮回不完,学聪明一点,喝茶、泡咖啡,没事!多少也跟师父学两招:要讲来啊!你讲,我就保持沉默,我不要造口业啊!我们分析一下嘛,是诽谤的人造业,还是被诽谤的人造业啊?那当然诽谤的人造业啊!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被诽谤的人是有福报的,因为他可以修习忍辱。哇!那更好!是不是啊?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些挂碍、这些伤害,都没有用的、多余的,这些烦恼、贪嗔痴也是多余的,你就是行善,去执着:我今天对众生多好。这个也是多余的。如果我们用不生不灭的心来布施。那没事了!我今天布施十万,我也不要让人家知道啊,我的心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我也不希望人家赞叹嘛,是不是?我今天帮助人家有多少,连讲都不要讲,为什么?你的因果存在嘛!我们不是因果的老板,我们不是因果的执行者,我们不够资格去判断说,这个人会下地狱,对不对啊?人家那个意见跟他不一样,他就说:这个人会下地狱的。好象他是阎罗王,负责判案的。所以不要管人家对我们的看法怎么样,我们问我们自己,我们是不是用对方法?同学们!方法正确了以后,我们就接近了真理,方法就是眼见一切相,统统放下,所有产生的知见,都是多余的痛苦跟困扰。有的人说:师父!我都知道,我也知道要放下啊,可是就是没办法!没关系!我们须要时间,慢慢来、慢慢来。
【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众生即是佛,佛即是心。】
为什么?他不二嘛!
【为众生时,此心不减。】
当我们做众生,烦恼盖着我们的时候,可是我们这个佛性,这个清净心,也就是佛的心,它不会减少的。
【为诸佛时,此心不添。】
当我们有一天,我们成佛了、悟道了,我们也没有增加什么,为什么?本来具足嘛!
【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
这一句太重要了!【修添】就是修造、增益,增加种种的利益。
拜神的人他就讲:积功累德。从这里,就知道拜神的人不懂得本性,功德可以让你累积的吗?累积就变成有数量观了,积功累德,是外行人讲的话,因为功德本自具足,做我们该做的事情,无善不为,不假修添,虽然不假修添,我们一样行善,何以故?不生不灭的本性嘛!内心想:我们要去做善事来积功累德。心里执着一个做善,那就是生灭的世间相啊。我们一定要弄清楚,做善跟修行大不相同,做善是生灭因果,六道轮回法啊,我们要用做善的基础,加上心地的功夫,那就是出世,了生死之法。
【遇缘即施,缘息即寂。】
【施】就是施行、施展。碰到了因缘,我们就不吝惜的把它造作,我们就说法、就布施,这个【施】不是指布施,是指施展出来的意思,施展我们清净的本性的妙用。意思就是,遇缘即施展妙用,没有烦恼的作用…
《传心法要讲记(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