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這些重要的資料,經過了介紹以後,再來,再看看這些《傳心法要》的內容。
【黃檗山斷際禅師《傳心法要》】
鍾陵錄,就是在江西進賢縣的西北這個地方所筆錄的,【鍾陵】,它是一個地名,江西進賢縣的西北。
【師謂休曰:】
斷際禅師也就是希運禅師,對裴休居士這麼說:
【諸佛與一切衆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
意思就是,你只要懂得這個一心的法,那佛法整個就貫通了。
【此心無始以來,不曾生、不曾滅,】
爲什麼?它離見聞覺知,照見五蘊皆空,這生生滅滅,它都無所住,無所著,用一個覺性,純一個覺性,那個覺性又是無相、又是無住、又是無求、又是無著,那當然一切都是圓滿,就不生不滅。所以這個猶如虛空一樣,這個心無始以來,不曾經生,因爲沒有執著嘛!也不曾經滅,也沒有分別啊,本來就沒有這個生滅的心。
【不青不黃、無形無相,不屬有無、不計新舊,非長非短、非大非小,】
簡單講,我們的本性無相,無對立。
【超過一切限量、名言、蹤迹、對待。】
意思就是超過一切範圍、數量,一切的名言,一切的這個痕迹的對待,統統超過。
我們從剛開始來看,生滅是一對,因生講滅,因滅講生嘛!有青才有黃嘛,有黃才講青嘛!底下,不屬有無,有跟無又是一對,新舊又是對立,長短又是對立,大小又是對立,畢竟絕對的覺性,沒有這些東西,所以我們如果看到這一段,我們如果能夠悟到,那就一切的是非、長短、數量,統統一樣,今天我擁有一百億,一樣一覺到天明,我今天身上剩下一塊錢,也是一覺到天明,何以故?他沒有這個數量的這個執著跟分別,大修行人,這些都綁他不住的。爲什麼?他遠離對立嘛!
【當體便是,】
什麼叫做當體便是?就是即相離相,所以這個禅宗就是以體性爲下手處,體性就是所謂的覺性,絕對的空性爲下手處。那麼這個絕對的空性,又不是說我去觀照:它是空性;不須要觀照,法爾如是,它本來如此。
二乘人或者是凡夫,都是用一個觀照的心:哎呀!這個色身,不淨啊、無常啊,小乘都是用這樣修行的,就觀照這個、觀照那個,就知道:這是緣起性空。大乘的、最上乘的頓悟法門,不是這樣,頓悟法門就是法性如是,法爾如是,本來如此,一切的境界,它當體它就是絕對的空,你不須要透過觀照,不生不滅就是在一切的眼睛、六根現前的地方,包括我們這個色身,無常,它就是畢竟空寂,沒什麼好討論的,也沒什麼好觀照的,他不會産生執著跟妄想,也沒有所謂空性的執著,雖然我們了解是畢竟空,也沒有安一個:我在觀照空性。那這樣又是執著,因此若論佛法,它一切現成,一切都是現成的東西。所以當體便是,就是即相離相,因此禅宗從本體界下手,禅宗,從我們心的畢竟空性的覺性的體性下手,你只要悟到絕對的這個思想,那生死就解決了,剩下就是一些習氣的問題,就是今生今世不能了生死的話,來世啊,就象月溪法師講的,你已經走了五十步了,來世再投胎,因爲你行善、聽聞佛法,又不會失去人身,來世再用功一點的活,就有機會大徹大悟。當然這個很不保險啦,這是月溪法師的思想啦,他意思就是不要怕,不要怕輪回。修淨土宗的說:你不怕你去哦,我不要!大家都很怕啦,是不是啊?
【動念即乖。】
當下不生不滅的體性,那個就是了!師父已經在剛剛一開始講,我就告訴諸位,看到這個花,就透視它,當下無常,就是畢竟空,沒什麼好討論的,沒有生、沒有滅,心保持如如不動,所以一切的境界現前,你都是這麼樣子的,清清楚楚的看著它,雖生,無能生所生,雖滅,也無能滅所所滅,它就是這樣子,當體便是,動念即乖。
什麼叫做禅?這些分別、執著,都是多余的痛苦,因爲它一定會消失,所以六祖講一句很有道理:诤與道相違。諸位!我們今天內心裏面,如果充滿著著相跟執著,乃至說我們立這個一定對、這個一定不對,你不可能擺脫痛苦跟煩惱,你一樣是生滅,你布施再多的錢,你只能種種福田,要不然就認真念佛,念到可以伏惑,否則你要了生死,沒有機會。了生死只有兩條路嘛,第一個,大徹大悟,我們現在指的是大乘,不是小乘,小乘是觀空,大乘是觀心,小乘是講緣起性空,一直到菩薩的階位,大乘最上乘論,講萬法唯心,空如來藏是心法,不空如來藏也是心,空不空如來藏,它也是心,就是萬法它就是心,這個心就是指無始無明,因爲真如不能造作嘛。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個唯心這個【心】,不是指真如,真如不能造作的,這是指無始無明,我們要弄清楚的啦,連這個都搞不清楚的話,你認爲說:哎呀!這個山河大地,都是真如創造出來的。你弄錯了!真如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它造作什麼?所以真如不是緣起法,但是不離緣起法,真如不是見聞覺知,可是不離見聞覺知,我們一定要認清楚。真如如果是緣起法,緣起是生滅的因果相,那麼我們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了,你永遠不能成佛了,爲什麼?它永遠是生生滅滅的東西嘛,成佛又變成衆生,衆生又變成佛,佛又變成衆生……是不是?
法離見聞覺知,真如也不是見聞覺知,這一句話你們要注意聽,看看師父能不能用現在的語言,給大家一點啓發。簡單講,見聞覺知就是六根,意思就是,我們六根所建立的思想跟語言,思惟,統統是因爲我們妄想、顛倒、執著的方便存在,我們爲了生存,我們需要思想,産生了種種的運作,這沒有關系,你不要去否認它,不要去除掉它,我們可以利用它。當我們建立了這些思想、這些妄想的時候,我們冷靜一下,因爲這些假相,讓我們産生情緒的貪嗔癡、嫉妒、占有、排斥、攻擊,這些都是因爲我們不了解,這些緣起假相的空性,所以我們有存在這些不正當的思想跟妄念,我們如果用一個徹底的來觀照,我們把全世界,包括我們的人類,全部把他打爛,磨成粉末狀,這個世界全部的人,全部都死光光的——這當然是不得已的講法啦,按照這樣講是不對的啦,可是這樣子比較直截了當,讓你去感受——這個全世界的人,因戰爭統統死掉了,你的見聞覺知在哪裏?一片死寂,統統沒有,這個是用無常、破壞,來讓大家覺悟,大徹悟的人不須要這樣子。所以我們在見聞覺知,所建立的這個思想,沒有關系,你不要去破壞它,你只要去放下它,意思就是,所建立的統統是妄想,但息妄念,別無聖解,你就一直停止那個分別跟執著。譬如說你今天,那個人給你印象很不好,那你開口出言你就會想攻擊他,乃至于說誹謗他,這個人你很愛他,你就想要執著他,諸位!這個與道已經離得太遠了。
我們現在要怎麼樣子?好!你很嗔恨某個人,你慢慢試著,你就用一顆平常心看他,不生不滅,沒有好壞,好壞很清楚,沒有情緒的牽引,他對你就完全失去作用。他動搖不了你的真如,你一樣看,這個就是用一念無明,打破無始無明的辦法,守住、保任,到了有一天,就象月溪法師講的:铿的一聲,就打破了無始無明。就是這樣子,你不要去破壞思想,所以不除妄想,不求真,妄想,你不要去除掉,除掉妄想,犯了無窮的過患,要除掉妄想的那個,也是妄想,但于妄想處著手,放下執著、分別,使我們的空性,擴展到不可擴展,絕對的空性,那麼就是本來面目。你不必去傷害你的思想,你也不必感覺你的妄念是罪惡感,人不是死人,哪一個人沒有念頭呢?只要你把對立的心放下,愛、執著的心,愛恨是對立嘛,善惡是對立嘛,是非是對立嘛,生滅是對立,黑白是對立,有無是對立,新舊對立,長短對立,大小對立,我們因爲一直活在這個對立的、有限量的這個世間裏面,捆得我們死死的,我們一直沒有辦法,我們今天一直在思惟:這個人對不起我,這個人對不對得起我,這個人愛我,這個人不愛我。我們一直在搞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弄得我們一直困惑不已,顛顛倒倒,諸位!這個不必斷去它,只要你放下,愛恨統統放下,善惡統統放下,慢慢的放。當然這個不對,其實不生不滅的本體,這個放下都是多余的,但是我們沒有悟到,就必須在次第裏面討論,對不對?法爾如是,內空,覺性是空性,外面法性也是空性,緣起一定是空性,此覺性跟外面的空性,沒有兩性啊,在物,叫做法性,在人、有情,叫做覺性,覺性是絕對的本體,難道法性不是絕對的空性嗎?也都是平等的,這本來沒有所放,也沒有能放的東西,你放什麼東西?本來就沒有!所以六祖大師那一句話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無一物,就是本來畢竟空寂,不能建立任何的知見,建立任何的知見,你就是塵埃,就是《楞嚴經》講的:知見立知,是無明本。在畢竟空寂的、絕對的、無量無邊的這個絕對的本體裏面,你講什麼都不對、講什麼也統統對,你講什麼都沒有關系,爲什麼?我只要不執著、不分別,那就是本來的東西。所以說:若論佛法,一切現成,好端端的在那個地方,它從來沒有離開我們的見聞覺知啊!你的見聞覺知于六根,你盡量作用,但是你要妙用、要無相的用、要無著的用、絕對的用,不要落入兩邊,把自己捆得死死的。
我們出家,更要學習這樣子大的胸量,所以我們先學習寬恕衆生,因爲所有的法,統統是叫你從有限的名相、義理,趕快去頓悟,契入無限的境界,爲什麼我們這個經典會讓我們迷惑呢?因爲沒有開悟,所以講的法錯誤,所以這個有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統統遣,遣之又遣……我問你,你要遣到什麼時候?這樣講根本就是不對的東西,你要遣到什麼時候才沒有辦法遣呢?遣之又遣……放下又放下……那我問你:你一定有一天放不下,因爲還是有量的存在,我們如果悟道、證悟的人,就本來無一物,你說你放下什麼東西?他沒有東西可以放下,他就契入了本體了:本來就沒有所謂放下,沒有什麼東西好放下的,確實如此,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要放下什…
《傳心法要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