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與衆生無異相,】沒有什麼差別相,爲什麼?佛的心跟衆生的心,同樣是這顆心嘛,沒有什麼不同的相嘛,沒有什麼不同嘛!【生死與涅槃無異相,】生死跟涅槃,也沒有什麼不同,同樣是這一顆心,煩惱心就是生死,清淨心就是涅槃。【煩惱與菩提無異相。】無異相就是不二,如果我們把它改成【不二】,更容易明了,佛與衆生不二,生死與涅槃不二,煩惱與菩提不二,用【不二】更能夠體會得深刻。底下【“離一切相,即是佛。”】離一切相,即是佛,你想要認識佛嗎?很簡單!但于一切相,放下!【凡夫取境,】凡夫拼命的執著這個境界,【道人取心。】道人知道,這個【取心】就是說,了解這顆無心,凡夫執著境界,而道人呢?了解、悟,悟到這一顆無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心境雙忘就是放下,心就是無心,境是緣起空性,統統放下,乃是真法,這就是真法了。
底下是道出衆生的弊病,【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你要放下這個外界的境界,還比較容易一點,要放下這一顆分別跟執著的心,這可難了,這非常難!我們從無量億劫來的這個分別跟執著,妄執、妄分別,很難放下的。【人不敢忘心,】我們一直不敢放下,爲什麼?【恐落空無撈摸處。】撈,這個字念:撈(lao)從水中尋取東西,叫做撈。去水中撈撈看,水中撈月亮、去水中撈魚,是不是啊?【摸】是指試探尋物,在水中摸摸看,就是說撈摸處,恐怕落空,沒有辦法去touch 到、接觸得到,好象是什麼東西都沒有了,無所依靠了。【不知空本無空,】不曉得佛所講的空,是指空卻煩惱跟執著,分別、煩惱跟執著,並不是空掉那一顆清淨心。所以說,空它本來是不空,因爲它要作用啊!【唯一真法界耳。】【一真】就是絕對,在《圓覺經》裏面講的:一切覺故,哪一個地方,都是用覺性,這個覺性就是絕對。【此靈覺性,無始以來,與虛空同壽,】這個靈覺之性,從無始以來,跟虛空一樣的壽命。【未曾生、未曾滅,】爲什麼?你看這個虛空,它什麼時候生、什麼時候滅呢?【未曾有、未曾無,】你說虛空有,但無相啊,它什麼東西也沒有啊,你說沒有,虛空實實在在的存在哦!你說存在,它從來沒有說:我在存在。說不存在,它又是怎麼樣?很清楚的存在啊!未曾有,也未曾無,有無是兩邊,生滅是兩邊,虛空【未曾穢、未曾淨,】虛空什麼時候汙染過?虛空什麼時候清淨過呢?穢是對淨講,淨是對穢講的。【未曾喧、】【喧】就是吵鬧、就是喧鬧。【未曾寂,】也沒有什麼寂靜啊,是不是?它無一物的東西啦!【未曾少、未曾老。】你看過這個有年輕的虛空、有年老的虛空嗎?沒有的!未曾少、未曾老。【無方所、無內外,】虛空沒有方位的,定位是人類定的、假設的,虛空沒有所謂內跟外的,虛空【無數量、無形相,無色像、無音聲。不可覓,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識,】【識】就是認識。你不可以用智慧說:我認識虛空。虛空是無形相的東西,你怎麼認識呢?【不可以言語取。】【取】就是求取。【不可以境物會,】境物就是有形相的,來描繪、去體會,境物就是一切環境、外在的,存在有相的東西,對不對?有相的東西,就有大小了。簡單講,這一句話就是,不可以大小會,不可以說:這個是比較大、這個是比較小。虛空沒有什麼大小的東西,是無形相的東西。【不可以功用到。】不可以靠造作、修持而到達,所有的修持、造作,它統統是有爲的生滅,因果法。【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槃性。】一切的衆生,都是大涅槃的本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離真,皆爲妄想。】只要你一念,離開了這一顆真心,統統是妄想!【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故學道人直下無心,默契而已。】當下無一切妄念、無一切執著,就這樣默默的契合,【擬心即差。】【擬心】就是動念,【差】就是錯。你只要動一個念頭,想要去追求,那就不對了!所以什麼是修行?學習訓練這一顆心,令心絕大舍離,令心全部放下,這個就是修行。
【以心傳心,此爲正見。慎勿向外逐境。】千萬不要追求外面的境界,把這個境界認爲是心,【認境爲心,是認賊爲子。】我們認這個境界是我們的心,是認賊爲子啊,但內觀,不要向外求,【爲有貪嗔癡,即立戒定慧。】本性空空洞洞, 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本無煩惱,焉有菩提?故祖師雲:“佛說一切法,爲除一切心。】佛說一切法,是爲了除掉我們這一顆一切的煩惱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本來我就沒有這一切的煩惱心,那你除什麼?就不需要用到一切法了。【本源清淨佛上,更不著一物。譬如虛空,雖以無量珍寶莊嚴,終不能住。】虛空你要挂這個珍寶莊嚴,它還是不能住的。【佛性同虛空,雖以無量功德、智慧莊嚴,終不能住,但迷本性,轉不見耳。】這個【轉】就是反而。只要我們迷了我們的本性,反而看不到本來的面目,【所謂心地法門,】什麼叫做心地法門?【萬法皆依此心建立。遇境即有,無境即無。】什麼叫做清淨心呢?遇到境界,我們隨緣處理,雖然隨緣處理,可是我們還是無心,那麼沒有境界、緣散了呢?那麼清淨心就放下了,回歸到本來的無心,所以說,遇境就顯現了,無境就不顯現了。所以【不可于淨性上,轉作境解。】意思就是,不可在自心的清淨本性上,轉作一種、變成一種實體的境界來理解,這是錯誤的!意即是,心淨是什麼相都沒有,不可在清淨的本性上,把它變做一種實實在在的境界來理解,那麼就是轉加懸遠了,就很糟糕了!我們學佛,最怕的就是這個地方,譬如說:我們清淨的本性,他就把他的清淨本性,化作一個目標、方向跟觀念,拼命的來追求,愈求就愈遠了!說:你爲什麼要學佛?我要求得本性。他不曉得放下才叫做得到,他以爲有所求,然後有所求,又化作生滅的因果,強迫自己去修行,認爲拼命的追求,這個叫做修行,他不曉得放下叫做修行。所以不可在清淨的本性上,把它化作一種實在的境界來理解,那這個是變成很糟糕的!所言底下是錯誤的見解的,底下說,古來有一種錯誤的見解,哪個錯誤的見解呢?
【所言定慧、鑒用】我們用定跟慧來照、照用,本來無一物,他還用這個定慧來照用,怎麼樣?【曆曆、】就是清清楚楚,【寂寂】就是空空洞洞,【惺惺、】就是清醒的樣子,【見聞覺知,】這個見聞覺知,它是腦筋在作用,不是我們的本性、佛性在作用,佛性是見聞覺知所不能及,它也不離見聞覺知,只要在見聞覺知所建立的,你統統要放下,那一顆放下的心就是。所以【皆是境上作解,】這個都是在境界上,來做理解而已,只要你離不開見聞覺知,放不下見聞覺知所産生的假相跟觀念,它統統是妄想,統統不是本心。【暫爲中下根人說即得。】這個【即得】就是可以,暫時跟中下根,離不開這個見聞覺知腦筋觀念的人,這個講一講是還可以,苦欲親證呢?【若欲親證,皆不可作如此見解,】不可以在見聞覺知裏面說:他觀照得清清楚楚,怎麼樣。不!這些統統要放下,本來無一物,于見聞覺知,不離見聞覺知,又超越見聞覺知,那一念不生不滅就是了,不生不滅,無念,無念,作用還是無念,如果你想要親證,皆不可作如此見解。【盡是境、法有沒處,】這個不念沒(mo),沒就地無。這個都是境界裏面立一切法,不是立有法,就是立無法的地方,有沒處,【沒】就是無。【沒于有地,】只要你的境界上,立一個有、立一個無,這個統統是有、統統是有。什麼是真正的空呢?就是【有】上,當下就空處,【無】也是空、絕對,【有】絕對的存在平等,【無】,絕對的存在平等,這樣子才叫做是,生就是非生,滅就是非滅,這個才是真正的不生不滅法,不是另外在生以外取一個滅,滅另外有一個生,那個都不是。所以盡是境、法有沒處,就是在境界的立法上,就加一個,變成有法,要不然就是無,落入兩邊。沒于有地,變成沈沒,沈滯在:【有】就是境界,執著的意思,不是執著有,就是執著無嘛!【但于一切法不作有、無見,即見法也。】作有見的話,那麼就是著相了,所無見就是斷滅,所以但于有上不著,就是見法。
【九月一日,師謂休曰:】這個黃檗斷際禅師,就是希運,希運禅師對這個裴休這麼說,這個在家居士,【自達摩大師到中國,唯說一心,唯傳一法。以佛傳佛,不說余佛;以法傳法,不說余法。法即不可說之法,】法當然不可說,因爲不可思議嘛! 【佛即不可取之佛,】你不要把佛當作是什麼可以取的東西,【乃是本源清淨心也。“唯此一事實,】只有這個清淨的本性,無上乘,【余二則非真。”】其他的,【非真】就是在旁邊寫:方便,如果有開出二乘人、叁乘,如果有余二,就是其他的,釋迦牟尼佛一生一世,唯讓衆生成佛,就是佛乘,其他的什麼小乘、中乘、大乘,統統不是真實,【非真】就是方便,統統是方便啦!【般若爲慧,】般若的智慧,般若爲慧。【此慧即無相本心也。】這個智慧就是無相,就是我們的本心。【凡夫不趣道,】凡夫不趣道,不向道。【唯恣六情,乃行六道。】【恣】就是放縱。只有放縱我們這個五欲六情,乃行六道,六道底下加兩個字:就是【輪回】。因此,【行】就是牽入,因此就被牽入了六道輪回、六道輪回。【學道人一念計生死,】學道人只要有一念,去執著、去分別這個生死,【即落魔道;】那麼就落入魔業。一念起諸見,爲什麼不能起諸見呢?【一念起諸見,即落外道。】爲什麼?因爲五蘊本空嘛,空性裏面,你怎麼可以立知見呢?一切都是緣生緣滅的無常法,生生滅滅,不可得相,你如何在這裏面建立知見?就是說,在我們的見聞覺知,六根建…
《傳心法要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