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传心法要讲记(3)▪P2

  ..续本文上一页

【佛与众生无异相,】没有什么差别相,为什么?佛的心跟众生的心,同样是这颗心嘛,没有什么不同的相嘛,没有什么不同嘛!【生死与涅槃无异相,】生死跟涅槃,也没有什么不同,同样是这一颗心,烦恼心就是生死,清净心就是涅槃。【烦恼与菩提无异相。】无异相就是不二,如果我们把它改成【不二】,更容易明了,佛与众生不二,生死与涅槃不二,烦恼与菩提不二,用【不二】更能够体会得深刻。底下【“离一切相,即是佛。”】离一切相,即是佛,你想要认识佛吗?很简单!但于一切相,放下!【凡夫取境,】凡夫拼命的执着这个境界,【道人取心。】道人知道,这个【取心】就是说,了解这颗无心,凡夫执着境界,而道人呢?了解、悟,悟到这一颗无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心境双忘就是放下,心就是无心,境是缘起空性,统统放下,乃是真法,这就是真法了。

  

底下是道出众生的弊病,【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你要放下这个外界的境界,还比较容易一点,要放下这一颗分别跟执着的心,这可难了,这非常难!我们从无量亿劫来的这个分别跟执着,妄执、妄分别,很难放下的。【人不敢忘心,】我们一直不敢放下,为什么?【恐落空无捞摸处。】捞,这个字念:捞(lao)从水中寻取东西,叫做捞。去水中捞捞看,水中捞月亮、去水中捞鱼,是不是啊?【摸】是指试探寻物,在水中摸摸看,就是说捞摸处,恐怕落空,没有办法去touch 到、接触得到,好象是什么东西都没有了,无所依靠了。【不知空本无空,】不晓得佛所讲的空,是指空却烦恼跟执着,分别、烦恼跟执着,并不是空掉那一颗清净心。所以说,空它本来是不空,因为它要作用啊!【唯一真法界耳。】【一真】就是绝对,在《圆觉经》里面讲的:一切觉故,哪一个地方,都是用觉性,这个觉性就是绝对。【此灵觉性,无始以来,与虚空同寿,】这个灵觉之性,从无始以来,跟虚空一样的寿命。【未曾生、未曾灭,】为什么?你看这个虚空,它什么时候生、什么时候灭呢?【未曾有、未曾无,】你说虚空有,但无相啊,它什么东西也没有啊,你说没有,虚空实实在在的存在哦!你说存在,它从来没有说:我在存在。说不存在,它又是怎么样?很清楚的存在啊!未曾有,也未曾无,有无是两边,生灭是两边,虚空【未曾秽、未曾净,】虚空什么时候污染过?虚空什么时候清净过呢?秽是对净讲,净是对秽讲的。【未曾喧、】【喧】就是吵闹、就是喧闹。【未曾寂,】也没有什么寂静啊,是不是?它无一物的东西啦!【未曾少、未曾老。】你看过这个有年轻的虚空、有年老的虚空吗?没有的!未曾少、未曾老。【无方所、无内外,】虚空没有方位的,定位是人类定的、假设的,虚空没有所谓内跟外的,虚空【无数量、无形相,无色像、无音声。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识】就是认识。你不可以用智慧说:我认识虚空。虚空是无形相的东西,你怎么认识呢?【不可以言语取。】【取】就是求取。【不可以境物会,】境物就是有形相的,来描绘、去体会,境物就是一切环境、外在的,存在有相的东西,对不对?有相的东西,就有大小了。简单讲,这一句话就是,不可以大小会,不可以说:这个是比较大、这个是比较小。虚空没有什么大小的东西,是无形相的东西。【不可以功用到。】不可以靠造作、修持而到达,所有的修持、造作,它统统是有为的生灭,因果法。【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一切的众生,都是大涅槃的本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离真,皆为妄想。】只要你一念,离开了这一颗真心,统统是妄想!【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故学道人直下无心,默契而已。】当下无一切妄念、无一切执着,就这样默默的契合,【拟心即差。】【拟心】就是动念,【差】就是错。你只要动一个念头,想要去追求,那就不对了!所以什么是修行?学习训练这一颗心,令心绝大舍离,令心全部放下,这个就是修行。

  

【以心传心,此为正见。慎勿向外逐境。】千万不要追求外面的境界,把这个境界认为是心,【认境为心,是认贼为子。】我们认这个境界是我们的心,是认贼为子啊,但内观,不要向外求,【为有贪嗔痴,即立戒定慧。】本性空空洞洞, 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本无烦恼,焉有菩提?故祖师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佛说一切法,是为了除掉我们这一颗一切的烦恼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本来我就没有这一切的烦恼心,那你除什么?就不需要用到一切法了。【本源清净佛上,更不著一物。譬如虚空,虽以无量珍宝庄严,终不能住。】虚空你要挂这个珍宝庄严,它还是不能住的。【佛性同虚空,虽以无量功德、智慧庄严,终不能住,但迷本性,转不见耳。】这个【转】就是反而。只要我们迷了我们的本性,反而看不到本来的面目,【所谓心地法门,】什么叫做心地法门?【万法皆依此心建立。遇境即有,无境即无。】什么叫做清净心呢?遇到境界,我们随缘处理,虽然随缘处理,可是我们还是无心,那么没有境界、缘散了呢?那么清净心就放下了,回归到本来的无心,所以说,遇境就显现了,无境就不显现了。所以【不可于净性上,转作境解。】意思就是,不可在自心的清净本性上,转作一种、变成一种实体的境界来理解,这是错误的!意即是,心净是什么相都没有,不可在清净的本性上,把它变做一种实实在在的境界来理解,那么就是转加悬远了,就很糟糕了!我们学佛,最怕的就是这个地方,譬如说:我们清净的本性,他就把他的清净本性,化作一个目标、方向跟观念,拼命的来追求,愈求就愈远了!说:你为什么要学佛?我要求得本性。他不晓得放下才叫做得到,他以为有所求,然后有所求,又化作生灭的因果,强迫自己去修行,认为拼命的追求,这个叫做修行,他不晓得放下叫做修行。所以不可在清净的本性上,把它化作一种实在的境界来理解,那这个是变成很糟糕的!所言底下是错误的见解的,底下说,古来有一种错误的见解,哪个错误的见解呢?

  

【所言定慧、鉴用】我们用定跟慧来照、照用,本来无一物,他还用这个定慧来照用,怎么样?【历历、】就是清清楚楚,【寂寂】就是空空洞洞,【惺惺、】就是清醒的样子,【见闻觉知,】这个见闻觉知,它是脑筋在作用,不是我们的本性、佛性在作用,佛性是见闻觉知所不能及,它也不离见闻觉知,只要在见闻觉知所建立的,你统统要放下,那一颗放下的心就是。所以【皆是境上作解,】这个都是在境界上,来做理解而已,只要你离不开见闻觉知,放不下见闻觉知所产生的假相跟观念,它统统是妄想,统统不是本心。【暂为中下根人说即得。】这个【即得】就是可以,暂时跟中下根,离不开这个见闻觉知脑筋观念的人,这个讲一讲是还可以,苦欲亲证呢?【若欲亲证,皆不可作如此见解,】不可以在见闻觉知里面说:他观照得清清楚楚,怎么样。不!这些统统要放下,本来无一物,于见闻觉知,不离见闻觉知,又超越见闻觉知,那一念不生不灭就是了,不生不灭,无念,无念,作用还是无念,如果你想要亲证,皆不可作如此见解。【尽是境、法有没处,】这个不念没(mo),没就地无。这个都是境界里面立一切法,不是立有法,就是立无法的地方,有没处,【没】就是无。【没于有地,】只要你的境界上,立一个有、立一个无,这个统统是有、统统是有。什么是真正的空呢?就是【有】上,当下就空处,【无】也是空、绝对,【有】绝对的存在平等,【无】,绝对的存在平等,这样子才叫做是,生就是非生,灭就是非灭,这个才是真正的不生不灭法,不是另外在生以外取一个灭,灭另外有一个生,那个都不是。所以尽是境、法有没处,就是在境界的立法上,就加一个,变成有法,要不然就是无,落入两边。没于有地,变成沉没,沉滞在:【有】就是境界,执着的意思,不是执着有,就是执着无嘛!【但于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作有见的话,那么就是着相了,所无见就是断灭,所以但于有上不着,就是见法。

  

【九月一日,师谓休曰:】这个黄檗断际禅师,就是希运,希运禅师对这个裴休这么说,这个在家居士,【自达摩大师到中国,唯说一心,唯传一法。以佛传佛,不说余佛;以法传法,不说余法。法即不可说之法,】法当然不可说,因为不可思议嘛! 【佛即不可取之佛,】你不要把佛当作是什么可以取的东西,【乃是本源清净心也。“唯此一事实,】只有这个清净的本性,无上乘,【余二则非真。”】其他的,【非真】就是在旁边写:方便,如果有开出二乘人、三乘,如果有余二,就是其他的,释迦牟尼佛一生一世,唯让众生成佛,就是佛乘,其他的什么小乘、中乘、大乘,统统不是真实,【非真】就是方便,统统是方便啦!【般若为慧,】般若的智慧,般若为慧。【此慧即无相本心也。】这个智慧就是无相,就是我们的本心。【凡夫不趣道,】凡夫不趣道,不向道。【唯恣六情,乃行六道。】【恣】就是放纵。只有放纵我们这个五欲六情,乃行六道,六道底下加两个字:就是【轮回】。因此,【行】就是牵入,因此就被牵入了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学道人一念计生死,】学道人只要有一念,去执着、去分别这个生死,【即落魔道;】那么就落入魔业。一念起诸见,为什么不能起诸见呢?【一念起诸见,即落外道。】为什么?因为五蕴本空嘛,空性里面,你怎么可以立知见呢?一切都是缘生缘灭的无常法,生生灭灭,不可得相,你如何在这里面建立知见?就是说,在我们的见闻觉知,六根建…

《传心法要讲记(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传心法要讲记(4)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