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传心法要讲记(4)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95页第一行,【凡人临终时,但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真心无相,不去不来。】他教导我们,在死亡的时候,要有智慧,不要落入无明的恐惧感,所以叫我们要观五蕴皆空,意思就是,没有一个真正的东西死掉,只是这个结合体散开来而已。四大,它本来就是无我,那么真心,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无相,它没有所谓的去,也没有所谓的来。【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因为它是不来不去的东西,犹如虚空,相有生灭,体哪里有生灭呢?所以圣人见体,凡夫见相,就是这个道理。圣人见体,就是圣人见到不生不灭的本体,凡夫呢?只见到千差万别的相,所以他是非、恩怨、争端,没有办法止休,停不下来。那么论到我们的本性,犹如虚空,不生不灭,如果我们没有悟到这个东西,我们将继续落入生死。那么我们的本性是【湛然圆寂,】就是澄澈、清净的样子,叫做湛然,澄澈、清净的样子,叫做湛然。【心境一如。】所谓心境一如,就是心不着一切相,【一如】就是没有高低,都是这样子,平等的意思。【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系。】不为过去,过去空;现在,现在空;未来,未来空,【便是出世人也。】这个就是一切烦恼、业障,拿它、捉它不得。【切不得有分毫趣向。】不可以有一点点的向外求,【趣向】就是向外求。把绝对化作相对,一点点都不行。【若见善相,诸佛来迎,及种种现前,亦无心随去。】在这里要注意!这是修禅的人是这样子,修禅的人,是佛来佛斩,魔来魔斩,这个【斩】就是不着,佛现前,不着,不执着;魔现前,也不执着,这个叫做: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修净土的人大不相同,修净土的人,现前一念虽然回归到本性,可是生到极乐世界,生却是无生,不违反清净自性的这个道理。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它就是无生,这个就是无生,无生不是去掉生,另外有一个无生,就算是往生极乐世界,我们也不离本体的无相,所以生即是无生。因此师父的观念、看法,我们还是坚持要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古来的高僧大德,参禅悟道的人,而后弘扬净土的人,不计其数,还是劝我们要念佛往生西方。所以说,学禅的人因为不着相嘛,若见善相,诸佛来迎,及种种现前,也无心随去。【若见恶相,种种现前,亦无心怖畏。】哦!这个是很有功夫的人啦。现在只要一个人跟你讲:这个人一念咒,哦!那个花本来没有开,马上就开了!你明天马上跑去皈依他。你不晓得,这个法师咒一念的时候,那个地上都冒烟!反正就乱讲一通,你就:哦!这个人很厉害!没有几个人有办法抵挡那种神秘的诱惑,或者是这种不可思议的神通的诱惑,没有办法,为什么?因为他本身没有东西,他希望看这个稀奇古怪的相。一个修行的人,不应当落入这样子的圈套,什么是修行?只要我们的内心里面,烦恼没有去除,再大的神通都没有用,不能了生死。什么叫做神通?把烦恼弄通,叫做真正的神通,你再大的神通,都抵不过业力的,只要你所亲近的人,不能让你断烦恼,再大的神通都没有用,就是你坐着可以看到全世界,也没有用,因为不能断烦恼,就不能了生死,你没有听过:神通抵不过业力吗?不要被迷惑,自己不要贪求这些境界,它就拿我们没有办法。【但自忘心,同于法界。】只要我们放下这一颗执着跟分别的心,那么我们的胸量,就跟法界一样的平等,因为无相嘛!【便得自在,此即是要节也。】这是最重要的一环。简单讲就是不可以着相,善相来不着、恶相来不着,自自然然的现前,那就是好相,莫作圣解,若作圣解,即着群邪。《楞严经》就讲:于一切境界,不可以认为:我是圣人。落入一个观念说:我是圣人。那你本身就麻烦了!你若是这样,就会认为:我自己很有修行。那这个就问题很大了!

  【十月八日,师谓休曰:】黄檗断际禅师,就是对这个裴休这么说:【言化城者,】这个是出自《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第七。那么化城,那么化城就是二乘人的境界,化城的意思就是方便,还没有达到究竟,究竟叫做宝所,那是佛的境界,那么二乘人的境界,那这个叫做化城,就是还没有到佛以前,这个统统叫做化城,到佛的境界,这个叫做宝所。那么言化城者,【二乘及十地、等觉、妙觉,皆是权立】【权】就是权巧,【立】就是建立。这是权巧建立,【接引之教,并为化城。】【化城】的旁边,你只要写个:方便,那就知道了。言宝所,宝所的旁边写两个字,就是【究竟】,那就更清楚了!哦!只要是立这个二乘人、十地、等觉等等,这个统统叫做化城,为什么?这个叫做方便法,佛性尚不可得,一尚不可得,哪里有什么二乘、三乘?没有的!所以这个统统叫做方便。【言宝所者,乃真心本佛,自性之宝。此宝不属情量,】把笔拿起来,【情量】就是情识、度量。不属于你这个分别心,也不可以去猜、去推测,没有办法去度量,没有办法用情执。所以说:此宝不属于情量,意思就是,佛的境界,不能够用众生的执着、分别心,去度量它。【不可建立。】因为无一物嘛!【无佛、无众生,】本性、一真法界,通一个法性,毕竟空寂,没有所谓的佛、没有所谓的众生。【无能、无所,】没有能攀缘的心,也没有所攀缘的境界,何以故?一切皆空。【何处有城?若问:“此既是化城,何处为宝所?”】如果说这个叫做化城,那么哪里是宝所呢?【宝所不可指,指即有方所,】【方】就是方向,【所】就是处所。【非真宝所也。故云:“在近。”而已。】方便说:快了!快到了!二乘人他修这个苦、空、无常、无我嘛,对不对?那么修到最后,他不了解真常、乐、我、净的这个道理,他以为远离了苦、空、无常、无我,这个生灭变异的这个世间生灭的这个法,他已经解脱了。佛说:这是暂给你休息的,叫做化城,宝所快到了、快到了,大家再精进一下。一步一步来………所以这个教导众生,也是这样子,没办法一下子要求他太多,要求他太多,他不敢来出家了。所以有的人,在家居士来问师父:师父!我皈依以后,可不可以抽烟?可以!师父!我皈依,可不可以赌博?可以!但是不要输太多。这样讲:师父 !我皈依,可不可以喝酒?可以!不要喝太多。一下子说:统统不可以!师父!皈依不要吃素哦?不必、不必、不必!但是那个肉少吃一点。对不对?是这样子啊,没有办法啊!象我们有一次到澎湖,我澎湖去过三次嘛,每年去打佛七,去主七,当主七和尚,然后就有人:请问师父!我们抓鱼的,这怎么办呢?你说不杀生,那我们靠什么活下去呢?是不是?那没办法活啊!是不是?这怎么办?我们也想修行,可是我们要吃饭,才有办法修行啊,在澎湖,我也不认识字,抓鱼抓了三、四十年,请问师父怎么办?我说:没关系,继续抓,大鱼抓起来吃,小鱼放它走。哦!大家都鼓掌,你叫他不抓鱼,他马上活不下去啊,没有钱啊!慢慢改,知道吗?慢慢改。就是这样,听起来很有道理,你若是一下子叫他不要杀,不要抓鱼,那没饭吃了,那就没办法。什么事情都是要方便,慢慢来,一下子叫他不要这个,那这不行的,众生他都会有习气的、会有欲望,不可以一下子戒止。

  底下,所以说【故云:在近】而已。【不可定量言之,】【定量】就是一定之量,定量:一定之量。【但当体会契之即是。】就是体会,能够契入就是了。【言阐提者,】【阐提】翻译成中文,叫做断善根。言阐提,这个是出自《大般涅槃经》,一阐提亦可成佛。言阐提者,【信不具也。】就是信心不具也,所以断人善根的人,是很不好的,断善根的人叫做一阐提,对不对?那我们断人家善根的话,我们是犯什么罪?那罪很重的!我们想尽办法,都要引导他学佛,何况你去跟人家讲一些是是非非的,让人家退失道心,你不负因果,是谁负因果啊?对不对?他要来听经,你说:哎呀!不要去听、不要去听!你看是我负因果,还是你负因果啊?那当然你要负责任啦,是不是?所以不要做那个赔本的生意,什么叫赔本的生意?你违背因果了,人家要来听经,不但不鼓励,还拼命的叫他不要来,那这个麻烦大了!除非那个法师是邪知邪见的,误导众生,只要有正知正见,我都鼓励大家:你们去亲近,不拘哪一个法师。【一切六道众生,乃至二乘,不信有佛果,皆谓之断善根阐提。菩萨者,深信有佛法,不见有大乘、小乘,】因为佛法是心法嘛,大小还是对立的啦,有的闻小乘,悟到大乘,有的听了大乘以后,迷迷糊糊,只得到小乘的利益。所以法无大小,是不是啊?唯心所造,心的根性有大小,法没有所谓的大小的。如果我们根据象六祖一样的,释迦牟尼佛只要在世跟六祖讲一句话,如果他们两个人可以碰面的话,如果演戏啦,电影上把佛陀跟六祖安排,六祖也是一句话,释迦牟尼佛说:这个卢行者!一切法皆苦,但是苦没有实性。六祖马上开悟了,一切世间是苦的,但是苦没有实性,何以故?一切皆空嘛,苦也是妄想、执着而来的,是业力,所以去接受它,欢喜的接受它,也马上悟到圆满的法,一切法不可得,也就是本来无一物,六祖的根性,你讲小乘的苦集灭道,他马上悟到大乘的究竟圆满法,对不对?我们文殊讲堂,从头到尾讲了六年的经,师兄、师姐们!你悟到大乘法吗?没有!搞不好那个苦都搞不清楚的,还对这个世间很贪执的,那就表示不是大乘根器,听了那么多大乘法,听了几年了,连小乘那个【苦】,苦集灭道那个【苦】,都观不出来,还不想脱离呢!对不对?六年前这么执着,六年后还是这么执着,为什么?他不想离开这个苦嘛,因为执着就是苦的根本嘛!对不对?所以我们啊,不是听大乘的,就是叫做大乘法,不是听小乘的,叫做小乘法,是看你的心,有没有这个能力悟啊!

  【佛与众生同一法性,乃谓之善根阐提。】善根阐提。那么这个善根阐提,这就是我们就是有具…

《传心法要讲记(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传心法要讲记(5)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