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传心法要讲记(4)▪P2

  ..续本文上一页足这么样子的,跟佛一样的平等的、平等的、平等的,那么不信因果的,那么就是断善根的众生,那么我们就是有善根的众生,跟佛一样的嘛,最主要就是知见的问题,所以这个知见一错误,那麻烦很大的!古来高僧大德,没有开悟不说法,怕误导人家,这个在月溪法师的著作里面,就讲得很清楚的:不悟道者,诵经、拜佛皆是魔业,筹建道场皆是魔窟。讲这一句话,要体会很深哦,说一个人,没有大彻大悟的法师,没有悟道,他就是拜佛、经忏,这个都是魔业,因为不了解心地的东西,不了解解脱之法,筹建道场是魔窟,聚集的只是一堆无明的众生,对不对?一堆无明,你无明、我也无明嘛,是不是?没看破嘛!因此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个弘法,本身一定要有所悟,要不然知见弄错的话,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方法错了,统统错误!有的人一开始,就叫你大声念佛,有的人叫你拼命的拜佛,可是很少人告诉你,要在心地上下功夫,怎么下呢?无求、无着,彻底的学习,以不生不灭的心性,是不是?用一个不生不灭的宇宙虚空的心,过活我们现象界和每一分、每一秒,他没有告诉我们这样子,既现实,面对这个现实的超越,要悟入空性,契入平等,我们有心性的功夫了,拜佛,拜佛有味道;参禅,参禅有味道;念佛,念佛有味道;讲经,讲经有味道;拜梁皇,梁皇有味道,一切的佛事,统统是本性的功夫,全修在性,全性即修。

  底下,【大抵】大致上来说,【因声教而悟者,谓之声闻;观因缘而悟者,谓之缘觉。】声教就是四谛法,大抵因为四谛法的声教,因为声音的言教而悟的,这个叫做声闻乘。【因缘】就是十二因缘。观十二因缘而悟的,这个叫做缘觉。【若不向自心中悟,虽至成佛,亦谓之声闻佛。】如果不向自己的心中来觉悟的话,虽然成佛了,也叫做声闻佛,听外在的声音,是不是啊?配合内在的观照,还是不究竟的,那么只能到四谛法的阿罗汉。【学道人多于教法上悟,不于心法上悟,】学道的人大部分都是在教法,就是语言跟文字,教法就是指语言跟文字,一般人只是在语言跟文字上,拼命的打转,以为自己在学佛,对于内心里面的烦恼,一点都帮不上忙,说到佛法,是讲得头头是道,是不是?一碰到欲望、一碰到境界,或者是一碰到烦恼,哇!没办法了,比谁的我执都更重,骂人家:你不要执着!自己的执着是最大。你骂人家:不要着相!自己的着相是最强,是不是啊?会教化人家,自己做不到,所以说,这个就是教法上悟。那么教法上悟,在语言文字打转的话,不能息苦、不能息妄,就不是得佛陀的精髓,佛陀的精华,就是要我们离苦得乐,彻底的处理一切心上的烦恼,所以说,教法上的悟是不究竟的。不于心法上悟,心法就是彻底的放下,所以我们因为在教法上悟,而不在心法上悟,【虽历劫修行,终不是本佛。】不是本来这个佛性。【若不于心悟,乃至于教法上悟,即轻心重教,】轻视了我们这个佛陀重要的心法,而重这个语言、文字的外表之教,因此怎么样子呢?讲般若,迷失般若,是不是啊?讲涅槃,不懂得涅槃;讲实相,弄不清楚实相;讲本性,不了解本性,对不对啊?只是在文字上咬来咬去的。【遂成逐块,】【逐块】就是说如狗逐块,随便丢一件东西,这个狗就跑过去要咬了,不知道这个是食物还是土石,那个狗分不清楚,迷迷糊糊了,如狗逐块。意思就是说,,见了这个物一动,它就追逐,这狗分不清楚到底是肉,可以吃的肉,还是这个土石,不能吃的东西,它分不清楚!一个人一天到晚在经教上下手,不在心性上观照,他也是这样子,为什么?不能断烦恼,没有用的,就算给你一个学佛的大通家,你又能如何?不能了生死啊,是不是?不能了生死的。所以为什么说,一个人通达三藏,不如一个老太婆念佛,通达三藏的,他不一定就能够了生死,一个老太婆老老实实的念佛,她竟然可以了生死,临命终佛来接引的话,不就OK了吗?我们一定要了解,学法的根本,它是切切实实的,脚踏实地的,要把一切的语言、文字,化作心境的观照跟解脱,随文入观。所以【忘于本心。】狗追逐这个外在的石块,食物还是石块,都搞不清楚,所以忘于本心,我们忘掉了我们的本心。

  【故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法也。凡人多为境碍心,】大部分的人,都被境界所障碍了,因为环境不好的人,要学佛也很困难,譬如说出家人,他要三业清净,他比较容易,对不对啊?身口意要清净,出家人没什么挂碍啊,他既没有家庭之累,也没有在经济上很大的窘困,所以出家人三业清净,他本身要解脱比较容易。俗家人就非常困难,他有老婆啊、她有先生啊,他有一切的很多的汽车、洋房大楼这个执着啊,还有这个人情世故啊,红帖、白帖,红帖子、白帖子,今天那个死人、明天那个讨老婆,你要应付啊,要找个两个钟头,来坐在这个地方,那已经很不容易了!今天什么狮子会,明天什么扶轮社,后天什么服装展览,再大后天哪里又演讲,再大后天的时候,哪里又义卖,搞得一塌糊涂,是不是?境界太多了,没办法修行,把自己弄得,忙得太难修行了,是不是?自己的问题。所以凡是人,多半是境界来碍我们的心。【事碍理。】所以我们【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这也是一般世间人的。圣人就不须要这样子,圣人不须要,好比他解决,内心解脱的话,他哪里都是悟道。【不知乃是心碍境,】因此我们的心没有断烦恼,所以我们看什么境界都不顺眼,是不是啊?【理碍事。】我们对空性的理不了解,所以这个事相做起来就不圆满,这个叫做理碍事。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悟到空性的理,那么这个事相就不可能碍,所以根本还是在理不通,理就是知见,如果我们有正知正见的话,什么会障碍我们?不会的!如果我们的心解脱的话,一切境界,它都是解脱。意思就是说,要注意我们心的起心动念的执着,还有分别心要放下,不是单单要求,别人对我们好的这个境界,外在的境界,是我们的增上缘,可是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心境要改变,这个理我们的彻、彻悟,我们理要彻悟,那我们必须要有正知正见。所以,【但令心空,境自空;】我们的心一尘不染,那么一切境界现前,就自然没什么事了。【但令理寂,事自寂。】我们这个空理,我们这个正知正见,一观、观照,本来就不生不灭、不不一异、不来不去的清净本体,那这些事相,怎么样?事就是缘起,就是性空,是不是?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但令理寂,只要你悟到空性的道理,对于一切事相的缘起,统统没有障碍。这一句话要反过来这么样说,但令性空之理存在于心,则不坏一切的缘起法。【勿倒用心也。】不要颠倒用心。【凡人多不肯空心,】就是不肯放下这份的执着跟分别,恐怕如果没有执着、没有分别,那依靠什么?【恐落于空,不知自心本空。】你就是不要空它,它还是空性,自心本空。

  【愚人除事不除心,】愚痴的人希望:赶快!这个麻烦赶快离开啊,赶快怎么样,这些贪嗔痴赶快离开,这些境界赶快移走。或者是在台湾住不下了,我赶快换一个环境。这些事相上,绑得他死死的,其实啊,问题是执着,连续的执着,就是业障现前,连续的着相,就是业障不断,你只要这个执着,什么时刻、什么时候放下,业障就现不起来,业障现前你也接受,什么时候放下,你的业障就没有,就算有业障,那是果报,那你就接受它,也没事啊!释迦牟尼佛也会生病啊,也开过刀啊,释迦牟尼佛也开过刀啊,是不是?他也吃过药啊,是不是?佛陀对病,他是那么的洒脱、那么的自在啊,不象我们一生病,苦恼得不得了,愚人除事不除心,只单单在外在的事相,拼命的打转,可是不除内心里面那一分执着。要是内心里面,那一种妄想、执着、颠倒,能够放下,对不对?用正念观照,放下,那就不会颠倒了,你不须要去除那里、除这里的。【智者除心不除事。】只要我内心无所着,外在的事相,本自空寂啊,本自空寂,是不是啊?【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著。然舍有三等:】舍有三等,把笔拿起来,上面写【一】,第一个,我们开始讲一,第一个是大舍:【内外身心,一切俱舍,】内外的,内在的一切烦恼跟执着、分别相,全部放下,外在的这一些金钱财物,也全部放下,随它来!【犹如虚空,无所取著,】那有你的办法呢!我常常在以前去大学上课的时候,就跟那个学生讲,我讲了一个笑话,一个很短暂的笑话,一句很短暂的笑话,我常常跟他们讲:但于一切境界无求无着,阎王老子也拿你没办法。他就:嗯!真的!是嘛!你起心动念,你就被牵扯着走,阎王老子当然有你的办法,他可以牵扯着你走啊!我一切法无求无着,阎王老子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那你要怎么样?对不对?所以说:犹如虚空,无所取着。【然后随方应物,能所皆忘,是为大舍。】然后随方应物,随着一切因缘法,表现应该有的态度,我们能攀缘的心、所攀缘的境界,统统放下,何以故?毕竟空寂嘛,五蕴皆空,难道你可以建立任何的知见吗?是为大舍,内外统统舍,这个叫做大舍,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叫做中舍,第二,在上面写【二】,【若】若的旁边写个:二,第二个。【若一边行道布德,】【布德】就是散布德惠,散布这个德惠。【一边旋舍,】一边又接着这个舍,接下来舍。那么就是【无希望心,】希求,【望】就是期望,也没有什么希求,也没有什么期望的心。【是为中舍。】第三、【若广修众善,有所希望,】哎呀!我们做了很多的善。有所希望,【闻法知空,遂乃不著,是为小舍。】我们广修众善,有所希望,我们了解这个法:哎呀!这个一切善,缘起也是性空,不要执着,他就:哦!是的!是的!放下……这个只是小舍而已啊!底下讲得很好,这一段好好的体会,【大舍如火烛在前,】当我们一个人,内外身心全部舍下来,就象拿一根蜡烛摆在前面,【更无迷悟…

《传心法要讲记(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传心法要讲记(5)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