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傳心法要講記(4)▪P2

  ..續本文上一頁足這麼樣子的,跟佛一樣的平等的、平等的、平等的,那麼不信因果的,那麼就是斷善根的衆生,那麼我們就是有善根的衆生,跟佛一樣的嘛,最主要就是知見的問題,所以這個知見一錯誤,那麻煩很大的!古來高僧大德,沒有開悟不說法,怕誤導人家,這個在月溪法師的著作裏面,就講得很清楚的:不悟道者,誦經、拜佛皆是魔業,籌建道場皆是魔窟。講這一句話,要體會很深哦,說一個人,沒有大徹大悟的法師,沒有悟道,他就是拜佛、經忏,這個都是魔業,因爲不了解心地的東西,不了解解脫之法,籌建道場是魔窟,聚集的只是一堆無明的衆生,對不對?一堆無明,你無明、我也無明嘛,是不是?沒看破嘛!因此我們一定要了解,這個弘法,本身一定要有所悟,要不然知見弄錯的話,一盲引衆盲,相牽入火坑,方法錯了,統統錯誤!有的人一開始,就叫你大聲念佛,有的人叫你拼命的拜佛,可是很少人告訴你,要在心地上下功夫,怎麼下呢?無求、無著,徹底的學習,以不生不滅的心性,是不是?用一個不生不滅的宇宙虛空的心,過活我們現象界和每一分、每一秒,他沒有告訴我們這樣子,既現實,面對這個現實的超越,要悟入空性,契入平等,我們有心性的功夫了,拜佛,拜佛有味道;參禅,參禅有味道;念佛,念佛有味道;講經,講經有味道;拜梁皇,梁皇有味道,一切的佛事,統統是本性的功夫,全修在性,全性即修。

  底下,【大抵】大致上來說,【因聲教而悟者,謂之聲聞;觀因緣而悟者,謂之緣覺。】聲教就是四谛法,大抵因爲四谛法的聲教,因爲聲音的言教而悟的,這個叫做聲聞乘。【因緣】就是十二因緣。觀十二因緣而悟的,這個叫做緣覺。【若不向自心中悟,雖至成佛,亦謂之聲聞佛。】如果不向自己的心中來覺悟的話,雖然成佛了,也叫做聲聞佛,聽外在的聲音,是不是啊?配合內在的觀照,還是不究竟的,那麼只能到四谛法的阿羅漢。【學道人多于教法上悟,不于心法上悟,】學道的人大部分都是在教法,就是語言跟文字,教法就是指語言跟文字,一般人只是在語言跟文字上,拼命的打轉,以爲自己在學佛,對于內心裏面的煩惱,一點都幫不上忙,說到佛法,是講得頭頭是道,是不是?一碰到欲望、一碰到境界,或者是一碰到煩惱,哇!沒辦法了,比誰的我執都更重,罵人家:你不要執著!自己的執著是最大。你罵人家:不要著相!自己的著相是最強,是不是啊?會教化人家,自己做不到,所以說,這個就是教法上悟。那麼教法上悟,在語言文字打轉的話,不能息苦、不能息妄,就不是得佛陀的精髓,佛陀的精華,就是要我們離苦得樂,徹底的處理一切心上的煩惱,所以說,教法上的悟是不究竟的。不于心法上悟,心法就是徹底的放下,所以我們因爲在教法上悟,而不在心法上悟,【雖曆劫修行,終不是本佛。】不是本來這個佛性。【若不于心悟,乃至于教法上悟,即輕心重教,】輕視了我們這個佛陀重要的心法,而重這個語言、文字的外表之教,因此怎麼樣子呢?講般若,迷失般若,是不是啊?講涅槃,不懂得涅槃;講實相,弄不清楚實相;講本性,不了解本性,對不對啊?只是在文字上咬來咬去的。【遂成逐塊,】【逐塊】就是說如狗逐塊,隨便丟一件東西,這個狗就跑過去要咬了,不知道這個是食物還是土石,那個狗分不清楚,迷迷糊糊了,如狗逐塊。意思就是說,,見了這個物一動,它就追逐,這狗分不清楚到底是肉,可以吃的肉,還是這個土石,不能吃的東西,它分不清楚!一個人一天到晚在經教上下手,不在心性上觀照,他也是這樣子,爲什麼?不能斷煩惱,沒有用的,就算給你一個學佛的大通家,你又能如何?不能了生死啊,是不是?不能了生死的。所以爲什麼說,一個人通達叁藏,不如一個老太婆念佛,通達叁藏的,他不一定就能夠了生死,一個老太婆老老實實的念佛,她竟然可以了生死,臨命終佛來接引的話,不就OK了嗎?我們一定要了解,學法的根本,它是切切實實的,腳踏實地的,要把一切的語言、文字,化作心境的觀照跟解脫,隨文入觀。所以【忘于本心。】狗追逐這個外在的石塊,食物還是石塊,都搞不清楚,所以忘于本心,我們忘掉了我們的本心。

  【故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法也。凡人多爲境礙心,】大部分的人,都被境界所障礙了,因爲環境不好的人,要學佛也很困難,譬如說出家人,他要叁業清淨,他比較容易,對不對啊?身口意要清淨,出家人沒什麼挂礙啊,他既沒有家庭之累,也沒有在經濟上很大的窘困,所以出家人叁業清淨,他本身要解脫比較容易。俗家人就非常困難,他有老婆啊、她有先生啊,他有一切的很多的汽車、洋房大樓這個執著啊,還有這個人情世故啊,紅帖、白帖,紅帖子、白帖子,今天那個死人、明天那個討老婆,你要應付啊,要找個兩個鍾頭,來坐在這個地方,那已經很不容易了!今天什麼獅子會,明天什麼扶輪社,後天什麼服裝展覽,再大後天哪裏又演講,再大後天的時候,哪裏又義賣,搞得一塌糊塗,是不是?境界太多了,沒辦法修行,把自己弄得,忙得太難修行了,是不是?自己的問題。所以凡是人,多半是境界來礙我們的心。【事礙理。】所以我們【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這也是一般世間人的。聖人就不須要這樣子,聖人不須要,好比他解決,內心解脫的話,他哪裏都是悟道。【不知乃是心礙境,】因此我們的心沒有斷煩惱,所以我們看什麼境界都不順眼,是不是啊?【理礙事。】我們對空性的理不了解,所以這個事相做起來就不圓滿,這個叫做理礙事。意思就是說,如果我們悟到空性的理,那麼這個事相就不可能礙,所以根本還是在理不通,理就是知見,如果我們有正知正見的話,什麼會障礙我們?不會的!如果我們的心解脫的話,一切境界,它都是解脫。意思就是說,要注意我們心的起心動念的執著,還有分別心要放下,不是單單要求,別人對我們好的這個境界,外在的境界,是我們的增上緣,可是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境要改變,這個理我們的徹、徹悟,我們理要徹悟,那我們必須要有正知正見。所以,【但令心空,境自空;】我們的心一塵不染,那麼一切境界現前,就自然沒什麼事了。【但令理寂,事自寂。】我們這個空理,我們這個正知正見,一觀、觀照,本來就不生不滅、不不一異、不來不去的清淨本體,那這些事相,怎麼樣?事就是緣起,就是性空,是不是?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但令理寂,只要你悟到空性的道理,對于一切事相的緣起,統統沒有障礙。這一句話要反過來這麼樣說,但令性空之理存在于心,則不壞一切的緣起法。【勿倒用心也。】不要顛倒用心。【凡人多不肯空心,】就是不肯放下這份的執著跟分別,恐怕如果沒有執著、沒有分別,那依靠什麼?【恐落于空,不知自心本空。】你就是不要空它,它還是空性,自心本空。

  【愚人除事不除心,】愚癡的人希望:趕快!這個麻煩趕快離開啊,趕快怎麼樣,這些貪嗔癡趕快離開,這些境界趕快移走。或者是在臺灣住不下了,我趕快換一個環境。這些事相上,綁得他死死的,其實啊,問題是執著,連續的執著,就是業障現前,連續的著相,就是業障不斷,你只要這個執著,什麼時刻、什麼時候放下,業障就現不起來,業障現前你也接受,什麼時候放下,你的業障就沒有,就算有業障,那是果報,那你就接受它,也沒事啊!釋迦牟尼佛也會生病啊,也開過刀啊,釋迦牟尼佛也開過刀啊,是不是?他也吃過藥啊,是不是?佛陀對病,他是那麼的灑脫、那麼的自在啊,不象我們一生病,苦惱得不得了,愚人除事不除心,只單單在外在的事相,拼命的打轉,可是不除內心裏面那一分執著。要是內心裏面,那一種妄想、執著、顛倒,能夠放下,對不對?用正念觀照,放下,那就不會顛倒了,你不須要去除那裏、除這裏的。【智者除心不除事。】只要我內心無所著,外在的事相,本自空寂啊,本自空寂,是不是啊?【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貪著。然舍有叁等:】舍有叁等,把筆拿起來,上面寫【一】,第一個,我們開始講一,第一個是大舍:【內外身心,一切俱舍,】內外的,內在的一切煩惱跟執著、分別相,全部放下,外在的這一些金錢財物,也全部放下,隨它來!【猶如虛空,無所取著,】那有你的辦法呢!我常常在以前去大學上課的時候,就跟那個學生講,我講了一個笑話,一個很短暫的笑話,一句很短暫的笑話,我常常跟他們講:但于一切境界無求無著,閻王老子也拿你沒辦法。他就:嗯!真的!是嘛!你起心動念,你就被牽扯著走,閻王老子當然有你的辦法,他可以牽扯著你走啊!我一切法無求無著,閻王老子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那你要怎麼樣?對不對?所以說:猶如虛空,無所取著。【然後隨方應物,能所皆忘,是爲大舍。】然後隨方應物,隨著一切因緣法,表現應該有的態度,我們能攀緣的心、所攀緣的境界,統統放下,何以故?畢竟空寂嘛,五蘊皆空,難道你可以建立任何的知見嗎?是爲大舍,內外統統舍,這個叫做大舍,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叫做中舍,第二,在上面寫【二】,【若】若的旁邊寫個:二,第二個。【若一邊行道布德,】【布德】就是散布德惠,散布這個德惠。【一邊旋舍,】一邊又接著這個舍,接下來舍。那麼就是【無希望心,】希求,【望】就是期望,也沒有什麼希求,也沒有什麼期望的心。【是爲中舍。】第叁、【若廣修衆善,有所希望,】哎呀!我們做了很多的善。有所希望,【聞法知空,遂乃不著,是爲小舍。】我們廣修衆善,有所希望,我們了解這個法:哎呀!這個一切善,緣起也是性空,不要執著,他就:哦!是的!是的!放下……這個只是小舍而已啊!底下講得很好,這一段好好的體會,【大舍如火燭在前,】當我們一個人,內外身心全部舍下來,就象拿一根蠟燭擺在前面,【更無迷悟…

《傳心法要講記(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傳心法要講記(5)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