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傳心法要講記(4)▪P3

  ..續本文上一頁。】看得清清楚楚啊,蠟燭擺在前面,當然他路看得很清楚了!【中舍如火燭在傍,】怎麼樣?火燭在旁邊,【或明或暗。】把這個蠟燭擺在旁邊,一邊明、一邊暗,就看不清楚了,光線不能集中在前面,是不是啊?【小舍如火燭在後,】火燭在後,他就看不到前面了,看不到前面。就象我們今生今世很大的布施,那你來世是做什麼?你來世要變成什麼?不曉得啊!布施了那麼多錢,你還不修行,那你來世怎麼樣?變皇太後啊,或是變國王,是不是?那又沒有學佛的話,就殺人啊,那國王一下命令,就開始殺人了,戰爭也要殺人啊,一念嗔恨心也是殺人啊,對不對?然後叁十六宮、七十二院,那老婆一百零八個啊,然後就是酒啊,每天就是只有過這種日子啊,以前的國王,對不對?就是這樣子啊。那麼就是【不見坑阱。】這個【阱】就是陷阱。我們布施的這些錢財啦、行善啦,然後有所希望,對!來世也許好過一點,可是慘了!你將來要造什麼業,你不知道啊,再轉個世,你就迷迷糊糊了,迷迷糊糊了!是不是?【故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舍。】一切俱舍,其實這一句【俱舍】是多余的,沒有所謂舍啦,就是舍,他也沒有那種觀念啦,本來無一物的東西,你舍什麼?有執著才叫做舍嘛,所以這些都是語言、文字上的遊戲而已,菩薩既然心如虛空,他哪裏說:我正在舍東西。他就是遊戲神通,畢竟空寂,本來就不生不滅的東西,他哪裏有舍的觀念?沒有的!【過去心不可得,是過去舍;現在心不可得,是現在舍;未來心不可得,是未來舍。所謂“叁世俱舍。”】放下,統統放下【自如來付法迦葉以來,以心印心,心心不異。】爲什麼心心不異?因爲無相,虛空印于虛空,你說它有重疊相嗎?這個虛空跟你那邊的虛空,有什麼兩樣?沒有的!所以不異,沒有什麼不一樣的,法界虛空是平等的。以心印心,以無心印這個無心,以空印空,這當然就沒有嘛!所以心心不異,沒有什麼不同,諸佛都是這樣子。【印著空,】著空即成有了,【即印不成文;】不成文就是虛無,這著空是對著物講的,底下這一句要念下去:印著物,這【著物】跟【著空】要劃線,這樣才有對襯感,這個文章才看得比較通順一點。【印著物,即印不成法。】上面兩個都不成文。意思就是說,著空,如果你要去執著這個空性,那你要印著如來的法印,那印不成的,因爲你著了空,著空,以爲沒有,著空還是有啊!那麼著物,那更不用說了,那麼即印不成法。不論是著空,不論是著物,著無形相的空,著有形相的物,它統統不成法,只要你執著。【故“以心印心,心心不異。”能印、所印,俱難契會,】沒有辦法說明,很不容易去了解,這個空、無相的、畢竟平等的這樣子的思想,尤其我們的本性,就是一切法具足。【故得者少。】所以能夠得到佛性,意思就是成佛的,象佛這樣的境界的,實在是很少。但是中國的祖師大德是很多啦,單單在六祖坐下大徹悟的人,從有禅宗記載以來,就有好幾百個人,在家居士也是好幾百個人,所以中國的確是大乘的根器。中國的這個法,要是說拿到這個現在的小乘的國家,他們會覺得很不可思議的!象我看了佛使比丘的書、阿姜查的書,那麼他們的確是老老實實的,次第的觀照修行,他們借重了很多的事相,在說明空性的道理、空性的道理,他們沒有說,用什麼一念無明,去打破什麼無始無明,但守一根,什麼本性清淨,都沒有用這樣子的名詞,沒有用這樣的名詞。那麼我看了他們的書,他們借助很多很多的事相去形容它,譬如說看到樹的彎曲,就說:每一個衆生都有差別,不要勉強去改變他。用一顆樹就比喻;用一杯水,他也比喻,那麼講了很多事相,都是根據《阿含》,那麼《阿含》所講的,就是觀無常。所以說阿姜查,或者是佛使比丘,他們所談論到的,尤其是談到無常,五蘊的思想、苦、空,那麼觀照是比比皆是。那跟大乘佛法是大異其趣,大乘佛法,那個一念全部具足,這在小乘來講,是簡直不可思議啊,簡直是不可思議啊!我們講到《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再談到六祖慧能大師那種心境,那實在是不能相提並論的,沒辦法相提並論的,六祖、大珠和尚,乃至《傳心法要》,這談的統統是佛的境界、統統是佛的境界,那我們看到泰國的比丘這個,他都是觀照的境界,觀照……觀空、觀無常,慢慢慢慢進入解脫,這樣慢慢進入解脫,次第的、次第的這樣子,象我們這個頓悟,一點次第都沒有,所以中國還是大乘的根性的人比較多。法無高下,我們不是說,他那邊不好,我們不是說,我們這邊很好,是因人而異,適合小乘的,就修小乘的,適合大乘的,就修大乘的,法沒有批判性,沒有高下,受益就是法,不受益就是毒藥。所以俱難契會,故得者少。

  【然“心即無心,得即無得。”佛有叁身:法身,說自性虛通法;】法身,那麼通常就是用虛空來比喻,所以這個虛通,【虛】就是虛寂、虛寂,這是站在體上來說,【通】就是通達,是站在妙用來說。法身,說自性虛通,就是體用一如,【虛】就是虛寂,【通】就是通達無礙。【報身,說一切清淨法;】報身,說一切清淨法。【化身,說六度萬行法。法身說法,不可以言語、音聲、形相、文字而求。】不可以的,所以無所求。那麼文字無所求,那麼當然也【無所說,】那是假相了,是不是啊?再來接著【無所證,】也沒有所謂能證的這個東西,本來無一物嘛!所以【自性虛通而已。】一切無障礙。【故曰:“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報身、化身皆隨機感現,】看根性啦,報身都是對初地到十地菩薩的,化身都是對二乘人跟凡夫啦,所以隨機感現。【所說法亦隨事應根,】【根】就是根器。【以爲攝化,】隨我們的根性來攝化,【皆非真法。】這都不是真正的法。【故曰:“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這個報身佛、化身佛,非真佛,因爲真佛是無相啊,真佛是無相啊,是不是?不生不滅的清淨本體是真佛。亦非說法者。底下是《楞嚴經》的思想,【所言“同是一精明,分爲六和合。”】同樣一個本性,那麼怎麼樣?分爲六根,分爲六和合就是六根。【一精明者,一心也;】其實按照《楞嚴經》來講,這個精明之體,其實是指無始無明,是指無始無明,本性是妙湛圓明,不是精明,這個精明之體是無始無明,這個在《楞嚴經》我們都講過了。那麼在這裏方便說,一精明者,那就是指一心。【六和合者,六根也。】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此六根各與塵合:眼與色合,】意思就是眼睛是用來看色塵的,耳朵是聞這個聲塵的,【耳與聲合,鼻與香合,舌與味合,身與觸合,意與法合,】這個【法】就是落謝的影子,這個法不是那個法、不是那個法,不是我們所講的那個,依法不依人的那個法,不是佛法僧的法。這個【法】是落謝的影子,意識落下來的影子、影像,這個叫做法塵。那麼中間生這個六識,六識,六識就是分別心,其實也沒有所謂中間,方便說叫做有中間,這是唯識學所建立的,根、塵、識十八界,這樣清楚的去討論它。所以叫做:【中間生六識,爲十八界。若了十八界無所有,】六根、六塵、六識,根本就沒有,怎麼樣?同一本性作用,所以【束六和合爲一精明。】什麼叫做束六和合爲一精明呢?譬如說,眼見一切色塵,這個心如如不動,空性的心。耳聞一切聲音、聲塵那麼心也是如如不動,眼睛看的心,跟耳朵聞聲的心,它一樣的,同樣一個不生不滅的本體,沒有兩樣的,所以你六根只要契入如如不動這個大圓覺性,那就是平等的大智慧海。就是一精明了。所以束六和合爲一精明,意思就是說,雖然六根攀緣六塵,産生十八界,但是其實是同一個本性在作用。所以一精明者,回歸到統一,就是一個心而已,【一精明者,即心也。學道人皆知此,但不能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遂被法縛,不契本心。】學道人都知道,一精明化爲六和合,然後六和合其實都是同一本性在作用,同一個本體在作用,只是我們迷了而已。所以底下這一句說:但不能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這一句話我看了很久,非常長的時間,這句話我從頭看了至少有二十遍以上,應該怎麼樣來解釋。因爲他們這個中國大陸啊,他們的語氣、修飾語,跟我們大不相同,我們現在所念的書,用這種觀念來看以前:這很奇怪,他們爲什麼用這樣來形容呢?如果你看得懂,你告訴我,但不能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你實在不曉得他在講什麼東西,不知所雲啊!但是底下因爲有:遂被法縛,所以就知道上面是不理解這一句話:一精明,六和合。因此我的解釋是這樣,但不能免,這個【免】就是了解。因爲不能夠了解,所以他免不了,會被一精明,六和合這個道理搞不清楚、所迷惑。不能免掉,一精明,六和合這個道理,六和合就是同一個本性,同一個本性分開來就是六根,建立了十八界,其實這個都是妄想,分別跟執著,回歸回來,還是同一個本性,一個精明,因爲對這個道理不了解,所以遂被法縛,所以這個【免】字,如果當了解的話,可能就很清楚了。但不能了解,一精明,六和合的道理,因此被這個一精明,六和合道理所曲,曲解,不了解這個道理,沒有辦法了解嘛,沒有辦法了解,意思就是說,沒有辦法了解它是同一個本性,沒有所謂十八界,根、塵、識,都淨化作一個清淨之心,絕對的清淨心。遂被法縛,因爲不了解,根塵識所建立的是妄相,同一個心性,是絕對的一個本體界的心,所以被法縛,法縛就因爲它有差別相、有分別相、有執著相,因此不契本心、不契本心,沒有辦法契入這個本心。【如來現世,欲說一乘真法,則衆生不信興謗,沒于苦海。】這個衆生啊,你要叫他不誹謗是很難的!所以常常開玩笑跟人家講說:你悟道的人,要叫他煩惱,那也是很難!你要是沒有悟道,你要叫他沒有是非、不煩惱,也很難!他自己內心裏面,就會落入是非,爲什麼?對立嘛、煩惱嘛、抗拒嘛、…

《傳心法要講記(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傳心法要講記(5)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