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看得清清楚楚啊,蜡烛摆在前面,当然他路看得很清楚了!【中舍如火烛在傍,】怎么样?火烛在旁边,【或明或暗。】把这个蜡烛摆在旁边,一边明、一边暗,就看不清楚了,光线不能集中在前面,是不是啊?【小舍如火烛在后,】火烛在后,他就看不到前面了,看不到前面。就象我们今生今世很大的布施,那你来世是做什么?你来世要变成什么?不晓得啊!布施了那么多钱,你还不修行,那你来世怎么样?变皇太后啊,或是变国王,是不是?那又没有学佛的话,就杀人啊,那国王一下命令,就开始杀人了,战争也要杀人啊,一念嗔恨心也是杀人啊,对不对?然后三十六宫、七十二院,那老婆一百零八个啊,然后就是酒啊,每天就是只有过这种日子啊,以前的国王,对不对?就是这样子啊。那么就是【不见坑阱。】这个【阱】就是陷阱。我们布施的这些钱财啦、行善啦,然后有所希望,对!来世也许好过一点,可是惨了!你将来要造什么业,你不知道啊,再转个世,你就迷迷糊糊了,迷迷糊糊了!是不是?【故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一切俱舍,其实这一句【俱舍】是多余的,没有所谓舍啦,就是舍,他也没有那种观念啦,本来无一物的东西,你舍什么?有执着才叫做舍嘛,所以这些都是语言、文字上的游戏而已,菩萨既然心如虚空,他哪里说:我正在舍东西。他就是游戏神通,毕竟空寂,本来就不生不灭的东西,他哪里有舍的观念?没有的!【过去心不可得,是过去舍;现在心不可得,是现在舍;未来心不可得,是未来舍。所谓“三世俱舍。”】放下,统统放下【自如来付法迦叶以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为什么心心不异?因为无相,虚空印于虚空,你说它有重叠相吗?这个虚空跟你那边的虚空,有什么两样?没有的!所以不异,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法界虚空是平等的。以心印心,以无心印这个无心,以空印空,这当然就没有嘛!所以心心不异,没有什么不同,诸佛都是这样子。【印著空,】着空即成有了,【即印不成文;】不成文就是虚无,这着空是对着物讲的,底下这一句要念下去:印着物,这【着物】跟【着空】要划线,这样才有对衬感,这个文章才看得比较通顺一点。【印著物,即印不成法。】上面两个都不成文。意思就是说,着空,如果你要去执着这个空性,那你要印着如来的法印,那印不成的,因为你着了空,着空,以为没有,着空还是有啊!那么着物,那更不用说了,那么即印不成法。不论是着空,不论是着物,着无形相的空,着有形相的物,它统统不成法,只要你执着。【故“以心印心,心心不异。”能印、所印,俱难契会,】没有办法说明,很不容易去了解,这个空、无相的、毕竟平等的这样子的思想,尤其我们的本性,就是一切法具足。【故得者少。】所以能够得到佛性,意思就是成佛的,象佛这样的境界的,实在是很少。但是中国的祖师大德是很多啦,单单在六祖坐下大彻悟的人,从有禅宗记载以来,就有好几百个人,在家居士也是好几百个人,所以中国的确是大乘的根器。中国的这个法,要是说拿到这个现在的小乘的国家,他们会觉得很不可思议的!象我看了佛使比丘的书、阿姜查的书,那么他们的确是老老实实的,次第的观照修行,他们借重了很多的事相,在说明空性的道理、空性的道理,他们没有说,用什么一念无明,去打破什么无始无明,但守一根,什么本性清净,都没有用这样子的名词,没有用这样的名词。那么我看了他们的书,他们借助很多很多的事相去形容它,譬如说看到树的弯曲,就说:每一个众生都有差别,不要勉强去改变他。用一颗树就比喻;用一杯水,他也比喻,那么讲了很多事相,都是根据《阿含》,那么《阿含》所讲的,就是观无常。所以说阿姜查,或者是佛使比丘,他们所谈论到的,尤其是谈到无常,五蕴的思想、苦、空,那么观照是比比皆是。那跟大乘佛法是大异其趣,大乘佛法,那个一念全部具足,这在小乘来讲,是简直不可思议啊,简直是不可思议啊!我们讲到《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再谈到六祖慧能大师那种心境,那实在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没办法相提并论的,六祖、大珠和尚,乃至《传心法要》,这谈的统统是佛的境界、统统是佛的境界,那我们看到泰国的比丘这个,他都是观照的境界,观照……观空、观无常,慢慢慢慢进入解脱,这样慢慢进入解脱,次第的、次第的这样子,象我们这个顿悟,一点次第都没有,所以中国还是大乘的根性的人比较多。法无高下,我们不是说,他那边不好,我们不是说,我们这边很好,是因人而异,适合小乘的,就修小乘的,适合大乘的,就修大乘的,法没有批判性,没有高下,受益就是法,不受益就是毒药。所以俱难契会,故得者少。
【然“心即无心,得即无得。”佛有三身:法身,说自性虚通法;】法身,那么通常就是用虚空来比喻,所以这个虚通,【虚】就是虚寂、虚寂,这是站在体上来说,【通】就是通达,是站在妙用来说。法身,说自性虚通,就是体用一如,【虚】就是虚寂,【通】就是通达无碍。【报身,说一切清净法;】报身,说一切清净法。【化身,说六度万行法。法身说法,不可以言语、音声、形相、文字而求。】不可以的,所以无所求。那么文字无所求,那么当然也【无所说,】那是假相了,是不是啊?再来接着【无所证,】也没有所谓能证的这个东西,本来无一物嘛!所以【自性虚通而已。】一切无障碍。【故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报身、化身皆随机感现,】看根性啦,报身都是对初地到十地菩萨的,化身都是对二乘人跟凡夫啦,所以随机感现。【所说法亦随事应根,】【根】就是根器。【以为摄化,】随我们的根性来摄化,【皆非真法。】这都不是真正的法。【故曰:“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这个报身佛、化身佛,非真佛,因为真佛是无相啊,真佛是无相啊,是不是?不生不灭的清净本体是真佛。亦非说法者。底下是《楞严经》的思想,【所言“同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同样一个本性,那么怎么样?分为六根,分为六和合就是六根。【一精明者,一心也;】其实按照《楞严经》来讲,这个精明之体,其实是指无始无明,是指无始无明,本性是妙湛圆明,不是精明,这个精明之体是无始无明,这个在《楞严经》我们都讲过了。那么在这里方便说,一精明者,那就是指一心。【六和合者,六根也。】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此六根各与尘合:眼与色合,】意思就是眼睛是用来看色尘的,耳朵是闻这个声尘的,【耳与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这个【法】就是落谢的影子,这个法不是那个法、不是那个法,不是我们所讲的那个,依法不依人的那个法,不是佛法僧的法。这个【法】是落谢的影子,意识落下来的影子、影像,这个叫做法尘。那么中间生这个六识,六识,六识就是分别心,其实也没有所谓中间,方便说叫做有中间,这是唯识学所建立的,根、尘、识十八界,这样清楚的去讨论它。所以叫做:【中间生六识,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无所有,】六根、六尘、六识,根本就没有,怎么样?同一本性作用,所以【束六和合为一精明。】什么叫做束六和合为一精明呢?譬如说,眼见一切色尘,这个心如如不动,空性的心。耳闻一切声音、声尘那么心也是如如不动,眼睛看的心,跟耳朵闻声的心,它一样的,同样一个不生不灭的本体,没有两样的,所以你六根只要契入如如不动这个大圆觉性,那就是平等的大智慧海。就是一精明了。所以束六和合为一精明,意思就是说,虽然六根攀缘六尘,产生十八界,但是其实是同一个本性在作用。所以一精明者,回归到统一,就是一个心而已,【一精明者,即心也。学道人皆知此,但不能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遂被法缚,不契本心。】学道人都知道,一精明化为六和合,然后六和合其实都是同一本性在作用,同一个本体在作用,只是我们迷了而已。所以底下这一句说:但不能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这一句话我看了很久,非常长的时间,这句话我从头看了至少有二十遍以上,应该怎么样来解释。因为他们这个中国大陆啊,他们的语气、修饰语,跟我们大不相同,我们现在所念的书,用这种观念来看以前:这很奇怪,他们为什么用这样来形容呢?如果你看得懂,你告诉我,但不能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你实在不晓得他在讲什么东西,不知所云啊!但是底下因为有:遂被法缚,所以就知道上面是不理解这一句话:一精明,六和合。因此我的解释是这样,但不能免,这个【免】就是了解。因为不能够了解,所以他免不了,会被一精明,六和合这个道理搞不清楚、所迷惑。不能免掉,一精明,六和合这个道理,六和合就是同一个本性,同一个本性分开来就是六根,建立了十八界,其实这个都是妄想,分别跟执着,回归回来,还是同一个本性,一个精明,因为对这个道理不了解,所以遂被法缚,所以这个【免】字,如果当了解的话,可能就很清楚了。但不能了解,一精明,六和合的道理,因此被这个一精明,六和合道理所曲,曲解,不了解这个道理,没有办法了解嘛,没有办法了解,意思就是说,没有办法了解它是同一个本性,没有所谓十八界,根、尘、识,都净化作一个清净之心,绝对的清净心。遂被法缚,因为不了解,根尘识所建立的是妄相,同一个心性,是绝对的一个本体界的心,所以被法缚,法缚就因为它有差别相、有分别相、有执着相,因此不契本心、不契本心,没有办法契入这个本心。【如来现世,欲说一乘真法,则众生不信兴谤,没于苦海。】这个众生啊,你要叫他不诽谤是很难的!所以常常开玩笑跟人家讲说:你悟道的人,要叫他烦恼,那也是很难!你要是没有悟道,你要叫他没有是非、不烦恼,也很难!他自己内心里面,就会落入是非,为什么?对立嘛、烦恼嘛、抗拒嘛、…
《传心法要讲记(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