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傳心法要講記(4)▪P4

  ..續本文上一頁情緒嘛,壓不下來,道理他都知道,可是習氣斷不了啊!對不對?你教他佛法,他不喜歡聽,你叫他講是非,哇!他如雷貫耳,好象得到什麼天下第一手的消息,趕快!晚上就要趕快傳出去了,趕快傳真,電話就講個不停了,趕快!佛法他聽了,他聽了這個《傳心法要》,沒什麼反應,他不會說晚上打電話:今天師父講了《傳心法要》怎麼樣好………如果有這樣子,那我真是贊歎他菩薩,沒有的!今天要是聽到什麼是非,就趕快打電話了:講不完了!人家說:我要挂電話睡覺了。你等一下,我去泡一包面,吃完了,我再告訴你天大的消息!講完了以後,你得到什麼?得到不滿、憤怒、對立、煩惱,挑別人的因果,擔別人的因果,還得到什麼?很累!沒吃沒睡,只得到這個,就是搞這個東西啊!徒弟有一次講:師父啊!開會時間不要那麼長。我說:我們時間不長啊,叁個女人坐在那邊,可以講六個鍾頭,叁個就好,有時候兩個女人可以談一個晚上,我們這開會才兩個鍾頭,你去看看女人,當然不是指我們這裏,是指那一些,我們這一些的不會,我們這一些人沒有是非的,一講兩句,就不會再講下去了,對不對?所以說這個興謗,沒于苦海,這就是這個衆生,與自己的知見、看法不同的,乃至于說師父要糾正他,反過來咬你一口,那沒有辦法的、沒有辦法的!所以對衆生就是退讓,一退再退………你講什麼,我統統沒有聽到,沒辦法,他敢誹謗,你不敢聽的,你聽不下去的。【若都不說,則墮悭貪,】如果都不說法的話,那麼就落入悭貪了。【不爲衆生溥舍妙道。】這個【溥】就是散播開來,這個就是溥舍,溥舍妙道,這個也念作:溥(pu),叁聲溥,也念作:溥(fu),輕聲溥,溥(fu)不是(pu),溥舍妙道,就是布施這個妙道出來。【遂】就是因此,【遂設方便,說有叁乘。乘有大小,得有淺深,皆非本法。故雲:“唯有一乘道,余二則非真。”】只有一乘之道,兩個的話,那就不是真實的了。【然終未能顯一心法,】沒有辦法顯這個一心法,【故召迦葉同法座,別付一心,離言說法。】因此終未能顯一心,因此就招這個迦葉同法座,跟佛平起平座啦!別付一心,離言說法,這樣子,離言說,就是離開見聞覺知的意思,你法要離見聞覺知,才有辦法,因爲見聞覺知所建立的,都是肉體的腦筋作用,就是見聞覺知裏面,化出來的一種思想,這種思想就是束縛在對立的。所以因此,法不離見聞覺知,法就是見聞覺知,即見聞覺知,就是你所建立的東西,統統要放下!那麼用一個虛空的心,過活你現象界的每一分、每一秒,來!用不生不滅的心講話,用不生不滅的心聞法,用不生不滅的心處事,用不生不滅的心布施,用不生不滅的心去持戒,用不生不滅的心去修忍辱,不生不滅,那忍辱就是大智慧,爲什麼?不著相啊,不會用壓仰的啊,你今天欺負我,本來就不生不滅啊,無法可得啊,我也不須要說,我用一個東西去抗拒你,不要去抵抗,自自然然就化爲塵土,我們的肉體來自于塵土,將來百年後化歸爲塵土,今天你罵,罵不到我清淨心,傷害,傷害不了我的清淨心的,對不對?一個悟道的人,他哪裏怕你誹謗、怕你傷害,對不對?也不怕你供養,也不怕你稱贊啊,他都如如不動啊!是不是?所以說:別付一心,離言說法,離言說,就是不可以在語言上建立,這種東西就是離分別相。所謂【離】不是擺開見聞覺知,而是即見聞覺知以後,化作一種絕對的、存在的境界。【此一枝法,令別行。】這個特別的教外別傳,【令別行】就是教外別傳,教外別傳。【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如果你能夠契入的話,那麼就是到佛地了。【問:“如何是道?如何修行?”師雲:“道是何物,汝欲修行?”】你說:【道】,他問你:道是什麼東西呢?你要去把它修呢?無相的東西,你修什麼?一切法不可得,緣起性空,你怎麼修呢?它又不是說洋房大樓,我可以把它裝潢一下,或是給它油漆,無形象的東西,你看虛空,虛空你要怎麼做?你要把它打一支釘子進去嗎?還是你要跟虛空油漆?有東西叫做修啊,那沒東西,你修什麼呢?對不對?

  【問:“諸方宗師相承,參禅學道如何?”】好!那麼師父既然你說,道不是什麼東西,無形無相,沒辦法修,那麼請問,那麼以前的祖師大德,宗師就是悟到心法的這些禅師,師師相承,那麼參禅學道怎麼樣呢?這不是修,是什麼呢?【師雲:】上面加兩個字:皆是,【“引接鈍根人語,】引接鈍根人語,上面加:皆是,統統是方便接引鈍根的人所說的,因爲對鈍根的人,他要說話啊,對不對?對鈍根的人,他是要苦口婆心啊,要是象六祖那種功夫,是不是?五祖叫他去,晚上用袈裟撐開來,遮住這個光線,不讓人家看到,五祖跟他講《金剛經》的時候,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徹大悟!我們《金剛經》念了幾百遍了,是不是?聽經聽了六年了,是不是?我們有象六祖的一根汗毛嗎?沒辦法的!所以你只要講法,他統統是方便接引這些鈍根的人,要是上根利智的人,一悟即入如來地,沒事了、沒事了!就是這樣子,沒事了!現在聽一聽:師父!我沒有事情了!明天一睡醒,事情又很多了。煩惱還沒有斷除嘛,是不是?不是真正證悟的人。【未可依憑。】未可依憑,不可以依靠,也不可以憑籍。【雲:“此即是引接鈍根人語,】【未審】就是不知,【未審接上根人複說何法?”】這些說法都是接引這些鈍根的人來說的,【未審】就是不知道。那麼不知道你接引上根的人,是說什麼法呢?既然接引鈍根的人,統統是用法,用講的,那麼接引上根的人,他是怎麼說法呢?【師雲:“若是上根人,何處更就人?】這個【就】是依靠。哪裏須要靠別人呢?對不對?上根的人,一悟,他即入如來地了,他要靠誰呢?【就】就是依靠,何處更靠人呢?他當下這一念,他這個心性,就是與佛相應了,就是本來面目了,他要靠誰呢?【覓他自己尚不可得,】沒有我相、沒有人相、沒有一切相,你說,覓你、我、他尚不可得,【何況更別有法當情?】哪裏有什麼法來讓他執著,還須要你去說呢?【不見教中雲,法法何狀。”】你難道沒有看到這個教,【教】就是教法。這個見次第的教法當中,有說到法法是什麼狀呢?法無定法,法法當然無相,對不對?空、無相、無願,那這當然就是,法法是什麼狀,意思就是,根本就沒有這些。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如果是上根的人,哪裏,【何處】就是哪裏須要去依靠另外一個人呢?因爲上根器的人,他當下就找不到他人,也找不到自己,彼此都尚不可得,都沒有了,何況另外跑出一個法,來讓他執著呢?【當情】就是執著。你沒有聽過,在教法當中裏面說的,一切法皆空嗎?要不然你講講看,法法是什麼形狀呢?就反問他,意思就是法法就是空啊,緣起就是性空,你要強執什麼?就是你們學教的人,也是不可說啊,不要說我們學這個宗門的,心性、心地功夫很深的人,是不是啊?就是你們用言語學教的人,法法也是不可說啊!【雲:】那麼法法都不可說,都是空性,【“若如此,則都不要求覓也?”】那麼意思就是,不要去找尋、不要求嗎?【師雲:“若與麼,】【與麼】就是如果是這樣子。如果是這樣,【則省心力。”】那這樣不是比較省心力嗎?這樣比較省嘛,你不必追求啊,放下就是了,如果你會這樣,就很省力了,四兩就撥千斤了。【雲:“如是,則渾成斷絕,】什麼都不求,這樣不是全部都完了嗎?這不可以說是沒有啊,這樣也不可以說是無啊,意思是【不可是無也?”】也不可以說是沒有啊!如是則渾成斷絕,不可是無也,這不能說沒有求,還是要有一點東西在。意思就是說,如果你這樣講,一切都不求就省力,那麼這樣就渾成斷絕,就什麼都沒有啊,意思就是,【渾】就是全部,則完全成爲斷絕了,不可是無,那不可以說是沒有啊。意思就是,求道一定要有一個東西的意思。【師雲:“阿誰教他無?】是誰教他沒有啊?他是誰?這個【阿】字其實沒有什麼意義,就象我們叫:阿爸!【阿】也沒什麼意義啊,對不對?那你如果叫一字的話更清楚:爸!你看,就很清楚了。阿母!你多叫【阿】,那個阿也沒什麼意義,要是叫:媽!叫:媽!這樣比較清楚,叫:爸!爸!這樣就很清楚,多那個【阿】字,其實沒什麼意義。是誰教他沒有呢?【他是阿誰,爾擬覓他?”】你要找他?自性本空,你找誰呢?你要怎麼去找呢?意思就是說,叫他回光返照,誰教他無呢?是誰教他沒有呢?他是誰?你又爲什麼要去找他?你准備去找他,你如何去找他?【雲:“既不許覓,何故又言莫斷他?”】你既不許覓,【覓】就是找、尋求。既不許我們學道的人去尋求,那何故又要說,我們不要去斷他?【師雲:“若不覓,】加兩個字:【即便休。】就是【當下】就沒有了,根本就不要講到斷,不覓,當下就空了,還講什麼斷呢?【誰教爾斷?】是不是?老和尚就怕他不了解,就用一個虛空來比喻,【爾見目前虛空,】你告訴我,你怎麼去斷它?【作麼生斷他?”】意思是你如何去斷這個虛空?我問你?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如果不覓,你只要不尋找,你當下就放下,誰教你去斷?因爲沒有這個東西嘛!意思就是你不覓,就不要有後面後續的動作,當體就沒有了嘛!那麼反問你:你眼睛看到現在的虛空,你告訴我,你怎麼斷它?因爲虛空不可斷嘛!【雲:“此法可得,便同虛空否?”】如果你這個法可以得到,是不是跟虛空一樣的呢?意思就是,還要有一個認同,這還是二元論。【師雲:“虛空早晚向爾道有同?有異?】難道虛空一天到晚,早上告訴你:早安!晚上告訴你:晚安!告訴你:我現在的虛空一樣、我現在的虛空不一樣。虛空有告訴你這樣嗎?意思就是,虛空早晚向你道有同?有異?虛空早上、晚上都告訴你,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的嗎?意思就是,根本沒這回事,虛空就是好端端的放在那邊…

《傳心法要講記(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傳心法要講記(5)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