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95頁第一行,【凡人臨終時,但觀五蘊皆空,四大無我,真心無相,不去不來。】他教導我們,在死亡的時候,要有智慧,不要落入無明的恐懼感,所以叫我們要觀五蘊皆空,意思就是,沒有一個真正的東西死掉,只是這個結合體散開來而已。四大,它本來就是無我,那麼真心,我們的本性,本來就無相,它沒有所謂的去,也沒有所謂的來。【生時,性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因爲它是不來不去的東西,猶如虛空,相有生滅,體哪裏有生滅呢?所以聖人見體,凡夫見相,就是這個道理。聖人見體,就是聖人見到不生不滅的本體,凡夫呢?只見到千差萬別的相,所以他是非、恩怨、爭端,沒有辦法止休,停不下來。那麼論到我們的本性,猶如虛空,不生不滅,如果我們沒有悟到這個東西,我們將繼續落入生死。那麼我們的本性是【湛然圓寂,】就是澄澈、清淨的樣子,叫做湛然,澄澈、清淨的樣子,叫做湛然。【心境一如。】所謂心境一如,就是心不著一切相,【一如】就是沒有高低,都是這樣子,平等的意思。【但能如是,直下頓了,不爲叁世所拘系。】不爲過去,過去空;現在,現在空;未來,未來空,【便是出世人也。】這個就是一切煩惱、業障,拿它、捉它不得。【切不得有分毫趣向。】不可以有一點點的向外求,【趣向】就是向外求。把絕對化作相對,一點點都不行。【若見善相,諸佛來迎,及種種現前,亦無心隨去。】在這裏要注意!這是修禅的人是這樣子,修禅的人,是佛來佛斬,魔來魔斬,這個【斬】就是不著,佛現前,不著,不執著;魔現前,也不執著,這個叫做: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修淨土的人大不相同,修淨土的人,現前一念雖然回歸到本性,可是生到極樂世界,生卻是無生,不違反清淨自性的這個道理。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它就是無生,這個就是無生,無生不是去掉生,另外有一個無生,就算是往生極樂世界,我們也不離本體的無相,所以生即是無生。因此師父的觀念、看法,我們還是堅持要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古來的高僧大德,參禅悟道的人,而後弘揚淨土的人,不計其數,還是勸我們要念佛往生西方。所以說,學禅的人因爲不著相嘛,若見善相,諸佛來迎,及種種現前,也無心隨去。【若見惡相,種種現前,亦無心怖畏。】哦!這個是很有功夫的人啦。現在只要一個人跟你講:這個人一念咒,哦!那個花本來沒有開,馬上就開了!你明天馬上跑去皈依他。你不曉得,這個法師咒一念的時候,那個地上都冒煙!反正就亂講一通,你就:哦!這個人很厲害!沒有幾個人有辦法抵擋那種神秘的誘惑,或者是這種不可思議的神通的誘惑,沒有辦法,爲什麼?因爲他本身沒有東西,他希望看這個稀奇古怪的相。一個修行的人,不應當落入這樣子的圈套,什麼是修行?只要我們的內心裏面,煩惱沒有去除,再大的神通都沒有用,不能了生死。什麼叫做神通?把煩惱弄通,叫做真正的神通,你再大的神通,都抵不過業力的,只要你所親近的人,不能讓你斷煩惱,再大的神通都沒有用,就是你坐著可以看到全世界,也沒有用,因爲不能斷煩惱,就不能了生死,你沒有聽過:神通抵不過業力嗎?不要被迷惑,自己不要貪求這些境界,它就拿我們沒有辦法。【但自忘心,同于法界。】只要我們放下這一顆執著跟分別的心,那麼我們的胸量,就跟法界一樣的平等,因爲無相嘛!【便得自在,此即是要節也。】這是最重要的一環。簡單講就是不可以著相,善相來不著、惡相來不著,自自然然的現前,那就是好相,莫作聖解,若作聖解,即著群邪。《楞嚴經》就講:于一切境界,不可以認爲:我是聖人。落入一個觀念說:我是聖人。那你本身就麻煩了!你若是這樣,就會認爲:我自己很有修行。那這個就問題很大了!
【十月八日,師謂休曰:】黃檗斷際禅師,就是對這個裴休這麼說:【言化城者,】這個是出自《法華經》卷叁,化城喻品第七。那麼化城,那麼化城就是二乘人的境界,化城的意思就是方便,還沒有達到究竟,究竟叫做寶所,那是佛的境界,那麼二乘人的境界,那這個叫做化城,就是還沒有到佛以前,這個統統叫做化城,到佛的境界,這個叫做寶所。那麼言化城者,【二乘及十地、等覺、妙覺,皆是權立】【權】就是權巧,【立】就是建立。這是權巧建立,【接引之教,並爲化城。】【化城】的旁邊,你只要寫個:方便,那就知道了。言寶所,寶所的旁邊寫兩個字,就是【究竟】,那就更清楚了!哦!只要是立這個二乘人、十地、等覺等等,這個統統叫做化城,爲什麼?這個叫做方便法,佛性尚不可得,一尚不可得,哪裏有什麼二乘、叁乘?沒有的!所以這個統統叫做方便。【言寶所者,乃真心本佛,自性之寶。此寶不屬情量,】把筆拿起來,【情量】就是情識、度量。不屬于你這個分別心,也不可以去猜、去推測,沒有辦法去度量,沒有辦法用情執。所以說:此寶不屬于情量,意思就是,佛的境界,不能夠用衆生的執著、分別心,去度量它。【不可建立。】因爲無一物嘛!【無佛、無衆生,】本性、一真法界,通一個法性,畢竟空寂,沒有所謂的佛、沒有所謂的衆生。【無能、無所,】沒有能攀緣的心,也沒有所攀緣的境界,何以故?一切皆空。【何處有城?若問:“此既是化城,何處爲寶所?”】如果說這個叫做化城,那麼哪裏是寶所呢?【寶所不可指,指即有方所,】【方】就是方向,【所】就是處所。【非真寶所也。故雲:“在近。”而已。】方便說:快了!快到了!二乘人他修這個苦、空、無常、無我嘛,對不對?那麼修到最後,他不了解真常、樂、我、淨的這個道理,他以爲遠離了苦、空、無常、無我,這個生滅變異的這個世間生滅的這個法,他已經解脫了。佛說:這是暫給你休息的,叫做化城,寶所快到了、快到了,大家再精進一下。一步一步來………所以這個教導衆生,也是這樣子,沒辦法一下子要求他太多,要求他太多,他不敢來出家了。所以有的人,在家居士來問師父:師父!我皈依以後,可不可以抽煙?可以!師父!我皈依,可不可以賭博?可以!但是不要輸太多。這樣講:師父 !我皈依,可不可以喝酒?可以!不要喝太多。一下子說:統統不可以!師父!皈依不要吃素哦?不必、不必、不必!但是那個肉少吃一點。對不對?是這樣子啊,沒有辦法啊!象我們有一次到澎湖,我澎湖去過叁次嘛,每年去打佛七,去主七,當主七和尚,然後就有人:請問師父!我們抓魚的,這怎麼辦呢?你說不殺生,那我們靠什麼活下去呢?是不是?那沒辦法活啊!是不是?這怎麼辦?我們也想修行,可是我們要吃飯,才有辦法修行啊,在澎湖,我也不認識字,抓魚抓了叁、四十年,請問師父怎麼辦?我說:沒關系,繼續抓,大魚抓起來吃,小魚放它走。哦!大家都鼓掌,你叫他不抓魚,他馬上活不下去啊,沒有錢啊!慢慢改,知道嗎?慢慢改。就是這樣,聽起來很有道理,你若是一下子叫他不要殺,不要抓魚,那沒飯吃了,那就沒辦法。什麼事情都是要方便,慢慢來,一下子叫他不要這個,那這不行的,衆生他都會有習氣的、會有欲望,不可以一下子戒止。
底下,所以說【故雲:在近】而已。【不可定量言之,】【定量】就是一定之量,定量:一定之量。【但當體會契之即是。】就是體會,能夠契入就是了。【言闡提者,】【闡提】翻譯成中文,叫做斷善根。言闡提,這個是出自《大般涅槃經》,一闡提亦可成佛。言闡提者,【信不具也。】就是信心不具也,所以斷人善根的人,是很不好的,斷善根的人叫做一闡提,對不對?那我們斷人家善根的話,我們是犯什麼罪?那罪很重的!我們想盡辦法,都要引導他學佛,何況你去跟人家講一些是是非非的,讓人家退失道心,你不負因果,是誰負因果啊?對不對?他要來聽經,你說:哎呀!不要去聽、不要去聽!你看是我負因果,還是你負因果啊?那當然你要負責任啦,是不是?所以不要做那個賠本的生意,什麼叫賠本的生意?你違背因果了,人家要來聽經,不但不鼓勵,還拼命的叫他不要來,那這個麻煩大了!除非那個法師是邪知邪見的,誤導衆生,只要有正知正見,我都鼓勵大家:你們去親近,不拘哪一個法師。【一切六道衆生,乃至二乘,不信有佛果,皆謂之斷善根闡提。菩薩者,深信有佛法,不見有大乘、小乘,】因爲佛法是心法嘛,大小還是對立的啦,有的聞小乘,悟到大乘,有的聽了大乘以後,迷迷糊糊,只得到小乘的利益。所以法無大小,是不是啊?唯心所造,心的根性有大小,法沒有所謂的大小的。如果我們根據象六祖一樣的,釋迦牟尼佛只要在世跟六祖講一句話,如果他們兩個人可以碰面的話,如果演戲啦,電影上把佛陀跟六祖安排,六祖也是一句話,釋迦牟尼佛說:這個盧行者!一切法皆苦,但是苦沒有實性。六祖馬上開悟了,一切世間是苦的,但是苦沒有實性,何以故?一切皆空嘛,苦也是妄想、執著而來的,是業力,所以去接受它,歡喜的接受它,也馬上悟到圓滿的法,一切法不可得,也就是本來無一物,六祖的根性,你講小乘的苦集滅道,他馬上悟到大乘的究竟圓滿法,對不對?我們文殊講堂,從頭到尾講了六年的經,師兄、師姐們!你悟到大乘法嗎?沒有!搞不好那個苦都搞不清楚的,還對這個世間很貪執的,那就表示不是大乘根器,聽了那麼多大乘法,聽了幾年了,連小乘那個【苦】,苦集滅道那個【苦】,都觀不出來,還不想脫離呢!對不對?六年前這麼執著,六年後還是這麼執著,爲什麼?他不想離開這個苦嘛,因爲執著就是苦的根本嘛!對不對?所以我們啊,不是聽大乘的,就是叫做大乘法,不是聽小乘的,叫做小乘法,是看你的心,有沒有這個能力悟啊!
【佛與衆生同一法性,乃謂之善根闡提。】善根闡提。那麼這個善根闡提,這就是我們就是有具…
《傳心法要講記(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