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多心嘛,是不是啊?也沒有道理可說啊,一切離文字相嘛!無事散去!幾點了?九點叁十二分了,可以了!今天講到這裏,講了七頁了,講得都都忘記時間了,講得心情太好了,都忘記時間了。因爲這種東西非常好,就是它是單刀直入的,這種法對懶人是最適合了,最懶的人,學這種法最輕松了,看哪一個人最懶,學這種法是最輕松的、這種法最輕松了,不用搞東搞西的,放下就輕松了,很簡單!看哪一個人最懶,學這種法最輕松了,幾句話就解決了!好不好?明天是共修,講大家告訴大家,共修也很重要,明天我們開示淨土法門,好不好?這個比較適合大家的口味。
下課!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101頁,倒數第一行。
【問:“如何是世谛?”】【世谛】就是生滅因果相、數量,有所造作,落入階位,那麼落入語言文字,這一些方便,統統叫做世谛、世俗谛。【師雲:“說葛藤作什麼?】這【葛藤】是禅宗常常用的話,葛藤的意思,就是指文字跟語言,對心性來講,這是一種葛藤,這語言跟文字,本來是用來解釋、說明事相的,可是我們卻反過來遭到束縛,被文字跟語言束縛,我們不曉得文字跟語言的真實相,所以變成把文字跟語言變成一種束縛。所以在這個禅宗裏面,告訴我們說:玩弄這一些無用的語言、文字,稱爲葛藤。意思就是執著于文字、語言,是不得真實意的,沒有辦法,那稱爲文字禅,或者是葛藤禅。所以在這裏:說葛藤作什麼?就是落入這一些語言、文字,文字禅,那麼沒有什麼意義。意思就是,我們的清淨自性,是【本來清淨,何假言說問答?但無一切心,即名無漏智。】你只要沒有一切心,那麼就是名無漏智,那麼無一切心,就是一切法無求、無著,那麼就是無一切心,即名無漏智。【汝每日行住坐臥,一切言語。但莫著有爲法。】就是我們每天生活的這個行住坐臥、一切的語言,不要去執著這些生生滅滅,刹那變化的數量、語言、文字的分別,那麼這個就是無漏智、出世法。【出言瞬目,】這個【瞬】就是轉動眼睛。【盡同無漏。】轉動眼睛,你講話,乃至你一眨眼,這個統統是無漏法。【如今末法向去,】【向去】就是到了。現在就到了末法時期,【多是學禅道者,】大多學禅道的,【皆著一切聲色。】現在的學禅的人,大部分都是執著一些外在的聲色,說:若以音聲求我,以色見我,是人行邪道,不見如來。【何不與我心心同虛空去,】那麼爲什麼不跟【我心】,就是我們這個本心,那麼何不與我心,爲什麼不跟我們這個本心,這個心怎麼樣?如同虛空,【去】就是一樣。爲什麼你不拿這個本心,來跟我們這個虛空同樣的存在呢?這個是比喻大無止境,一切都可以容納,是指慈悲、寬恕,如同虛空的大量,這是指站在無量無邊的角度說的。【如枯木石頭去,】那麼是指起心動念統統沒有,你要修行啊,第一個要先象虛空一樣,不生不滅,無止境的慈悲。要象枯木、石頭一樣,這個【去】就是一樣。要象枯木、石頭一樣,枯木、石頭從來沒有動過念的,就是沒有執著、沒有分別。【如寒灰死火去,】寒灰,它不會再這個死灰複燃,寒灰死火,也就是不會再起心動念,不會再落入生滅的對立,重複的,死灰複燃的起心動念。【方有少分相應。】這樣子才有一點點相應。【若不如是,】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學象上面叁種比喻,心同虛空,心同枯木石頭,心同寒灰死火,如果不這樣子,【他日盡被閻老子拷爾在。】也就是說,你只要落入我執、法執,或者是空執,簡單講就是你有著相,那麼他就牽著你的鼻子走,那麼你的業就會現前,就是等于閻王老子拷住你。所以誰綁住我們呢?就是所謂的業。那業是怎麼來的呢?連續的執著、連續的著相。但刹那之間回光返照,穩住,再來,就全部的放下、自在。所以他日盡被閻王老子拷你在,我們今天被閻羅王拷得死死的,正因爲我們的起心動念,都被粘住了、都被粘住了。所以修禅的人,他一定要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不要被事相粘住,不要被理體迷惑,修禅的,他就一直告訴我們,不要被理體迷惑,理體就是絕對的空性,不要被事相粘住,因爲這個生生滅滅的東西,粘住了,那你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因爲你今天覺得不對的事情,很氣憤,這個也是空哦,修行人,世間人方便說這個是善、方便說這個是惡,可是你要是被它粘住的話,你本身就不對了,就不能來去自在了,不要被粘住,大家都這麼說,我們就方便跟著這麼說嘛,可是在我們的心,不曾經動過念頭,這樣是個真修行人。
【爾但離卻有無諸法,】你只要,【離卻】就是放下,你只要放下這個【有】,就是生生滅滅啦!那麼無呢?就是說,另外一個角度說,這個世間,不是有就是無,但是你著一個【無】,它也變成【有】。所以說,你只要離卻這些所謂的有跟無,這一些的執著,放下!【心如日輪,常在虛空,】你的心就象太陽,高高的挂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我們的清淨本性就綻放出來了,但莫著相就是歇即是菩提,這個【歇】就是息念,停止這一些妄念。所以佛法有時候一句話,須要用過五年跟十年,他才能夠體會出來的,我們以前剛剛學佛,看到一句說:但息妄念,別無聖解。看不懂的,爲什麼要停止妄念呢?是不是?現在知道了、現在知道了,妄念不可斷的,這個念頭不能斷的,只是說把這個妄放下,清淨自然就顯現出來。如果妄念拼命的斷,斷了一個妄念,又跑來另外一個妄念,犯了無窮的過患。所以這個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底事】就是:這樣不是很省力嗎?【到此之時,無棲泊處,】到這個時候,無棲泊處就是無所住,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棲泊處,就是哪一個地方你都不執著,哪個地方你都不去分別,就是清清淨淨,絕對的存在大智慧覺性,就顯現出來。【即是行諸佛行,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住】就是執著。那麼我們就應該無所執著,而生清淨心。那麼這個而生其心,其實是多余的,無所住,他就自然生清淨心,你生清淨心,自然就無所住。所以這一句話,他是爲了兩個角度,強烈的來說明一件事情,使我們更清楚的,了解我們的絕對的本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說應當無所執著,那麼自然就生出了我們的清淨心,這個就是本心。所以我們今天,拼死命的在這邊執著,鬧得滿城風雨,是跟非、恩跟怨,這都是很辛苦的、是很辛苦的,會用功的人,他不會這麼笨的!【此是爾清淨法身,】名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名爲阿耨菩提。】這個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存在的清淨法身,名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不會此意,縱爾學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識自心,盡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屬。】在座諸位!這個就把它劃線,這一句話可以給我們一個很大很大的警惕,如果我們不悟到這一顆清淨心,那麻煩大了!若不會此意,就是你沒有體會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清淨法身,這個才是真正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果我們沒有辦法體會到這個的用意,縱你學得多知,就是一天到晚拼命聽經聞法,那麼建立知見。有一個他就說:師父啊!你拼命的講經,我是在背後拼命的聽經,可是我們在家人聽不完啊,不曉得怎麼辦?你一直講,買很多,花了很多錢,拼命的聽都聽不完啊!我跟他講:你只要放得下,叁藏十二部經典統統聽完了,這樣就統統聽完了,你要是放不下呀,就是再聽二十年、叁十年,門兒都沒有!你永遠聽不完,放得下,這經典遮遮眼睛就可以了,拿起來遮遮眼睛、翻翻,爲什麼?放得下了,對不對?放不下,這眼睛望穿了牛皮紙做的書本,也得不到利益的,佛法是真實境,它是真正的要應用在生命的這個關卡的,他說:哦!知道、知道!是不是?是嘛!放下就叁藏十二部經典都看完了,你今天七點五十分放下,你七點五十就自在;你八點放下,統統放下,八點,你就是自在的人。你今天放不下、明天放不下,再叁年你還是放不下,你學得多久,一樣沒有用的,爲什麼?那不是你的東西,建立更多的知見。底下一句更重要:勤苦的修行,草衣木食,不識自心,尺句邪行。你勤苦的,有的人不是去住茅蓬嗎?去研究經典嗎?可是並沒有師父在旁邊指導啊,山上比較靜嗎?是的!沒有錯,你有了好環境,問題就是你沒有好心境啊,你有了好環境,可是沒有好的心境,你沒辦法,你從哪裏下手都不曉得,是不是?有了好的心境,就是一如眼睛,有目,眼睛,就象一個人他有眼睛,他一看,他就很清楚的怎麼下手了。可是我們有一個好的環境,並沒有心境,那完蛋了!拼命在那邊用功,勤苦的修行,爲什麼?沒有正見啊!方法錯誤、方法錯誤啊!拼命的勞苦啊,怎麼樣餓、打餓七啊,乃至一打禅七啊,用一切的辦法,就是想要壓製這個意識,使它不要起來,這就是方法錯誤,怎麼樣?就算你勤苦的修行,再來,以草爲衣,以木爲食,這個叫做草衣木食。拿這個草來當做衣,前面遮芋頭葉,比較大片,後面遮蕃薯葉,比較小片,還是不成道,對不對?就象原始人一樣的啦,那也不能成道啊!是不是?所以說:以草爲衣,以木爲食,不識自心,你不了解我們的清淨本心是什麼,盡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屬。爲什麼說我們初出家,我們要五年學戒,要親近善知識,他就怕你走錯方向,一個人走錯方向啊,這不是五年、十年,就是叁十年,你都拉不回來,知見錯誤啊,那沒有辦法,甚至人家好意,要給你修正回來,你還要跟人家作對。【如此修行,當複何益?】這樣修行有什麼益處呢?
【志公雲:“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這個志公,我們以前就講過了,寶志禅師,他的出生是西元418,到死亡,就是入涅槃是514,活了相當長,九十六歲,418到514,寶志禅師,就是志公和尚,是南朝,我們有南…
《傳心法要講記(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