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传心法要讲记(5)▪P2

  ..续本文上一页夫的情执、圣人的见,统统放下,【心外更无别佛。祖师西来,】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直指一切人,全体是佛。汝今不识,】你现在竟然不认识它!【执凡执圣,向外驰骋,】就是奔驰、追求,叫做【驰骋】。那么就是奔驰、追求。【还自迷心。】回过头来你还是迷掉你的这一颗本心。【所以向汝道:即心是佛。】当下、当下!【一念情生,即堕异趣。】你只要动一念执着,你就会落入其他的,不正道的地方去,异趣就是异道,这不是佛道啊,佛道不可以生一念的执着跟分别的。底下加两个字:本性【无始已来,不异今日,】要加【本性】,就是我们的本心。本性无始以来,不异今日,它没有新旧,悟了就是,没有深浅,悟了就是,没有高下,没有长短,非青黄赤白黑,非有形相的东西,统统不是!你只要悟了,自古以来,它就是好端端的摆在我们前面。【无有异法,】没有什么不同的法啦,【故名成等正觉。”云:“和尚所言即者,是何道理。”】【云】就是说啦。和尚所言这个即者,这个【即】字,这是什么道理呢?【师云:“觅什么道理?】你要找什么道理?【才有道理,便即心异。”】只要有动念:道理可追求。那么这个心就不一样了!

  【云:“前言:无始已来,不异今日。此理如何?”师云:】只因为你要寻找、要追求,【“只为觅故,汝自异他。】当然你就不同,就不同于本来的心了。【汝若不觅,何处有异?”】放下了就是了,好端端的放下,见一切境界,什么都放下,它就好端端的,如如不动放在那个地方,一切来去,一切怎么样增减、生灭,心不增减,心不生灭啊,你找不到不同的地方。【云:“既是不异,何更用说即?”】既然没有什么不同,又为什么要多下一个【即】这个字呢?【师云:“汝若不认凡圣,阿谁向汝道即?】如果你不分别什么是凡心、什么是圣心,那么阿,【阿谁】就是谁。有谁会向你多说一个【即】字呢?【即若不即,心亦不心。可中心、即俱忘,】即若不即,意思就是说,即,当下它就是不即,即就是不离嘛,不即就是不离嘛,是不是啊?不即不离,就是即若不即。这个不即不离的道理,即,如果当下悟到,它就是不即。心当然也不是有这个执着的心,心也不心就是,这个本心,也没有执着这个心相,那么这样子的话,可中,那么可以【中】就是当下,可以当下,心跟这个【即】字,统统放下,就这个东西了。【阿尔更拟向何处觅去?”】那么你向何处去找呢?心跟这个【即】字,统统不存在!再讲一遍,师云:你如果不去,【认】就是分别。如果你不去分别,这一颗是凡夫的心,这一颗是圣人的心,那么有谁还须要跟你讲一个【即】字呢?没有分别,凡圣就统统泯灭了,还要讲一个【即】字干什么?那么其实【即】字就是不即,心这个本的心,它也就没有一个执着的心相,这么样子的话,即就是不即,心就是不心,那么那么根本就没有二相,所以可以当下心、即俱忘,统统不二,【俱忘】就是不二、放下了!那么有谁向何处去找呢?你也找不到这个什么是心、什么是即啊!【问:“妄能障自心,未审而今以何遣妄?”】【而今】就是如今。这个妄、虚妄的执着,会障碍我们的本心,那么不知道现,【而今】就是如今、现在,用什么来遣除这个妄?【师云:】师父就回答了:起一个妄念,去遣一个妄念,【起妄遣妄,亦成妄。】因为【妄本无根,】因为妄是做客的,来来去去、生生灭灭的,妄,它本来就是无要,【只因分别而有。】如果你不分别了,那就没有这个事情了,是不是?妄本来就是无根,因为它是尘嘛,我们的真心是主嘛,那么它是客嘛,对不对?【尔但于凡、圣两处情尽,】不要执着说:我是凡夫。不!我们当下就放下。也不可以执着说:我是圣人了!你只要放下,凡圣两处情尽,【自然无妄。】自然无妄。更拟,【拟】就是准备。【若为】就是如何遣他。【更拟若为遣他?】心也没有、圣也没有,自然无妄,是不是啊?【都不得有纤毫依执,】

  101页,都不可以有一点点的依执。【名为:我舍两臂,必当得佛。”】【两臂】就是表法的,表示舍掉空跟有。这是《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里面都有讲的。我舍两臂,必当得佛,那么这个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在大众中立下这个誓言:我舍两臂,必当得佛金色之身,若实不虚,令我两臂还复如故。作是誓已,自然还复。所以说名为:我舍两臂。两臂就是对立、两端。学佛法就最怕这个了,执着两边。【云:“既无依执,当何相承?”】既然无所执着,那么以什么互相承呢?一代传一代来承呢?【承】就是相传。【师云:“以心传心。”云:“若心相传,云何言:心亦无?”师云:“不得一法,名为传心。若了此心,即是无心、无法。”云:“若无心、无法,云何名传?”师云:“汝闻道传心,将谓有可得也。】你闻道,你闻到这个道传心,你认为有可得吗?【所以祖师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如果你悟到了那个不来不去的本性,那可以说是不思议。【了了无所得,得时不说知。】了了无所得,哎呀!这个统统无所得,空无一物,没有对立,是不是?得时不说知,得到的时候,也没有分别说:我得到了!这个【知】就是说:我得到了,我知道、我得到了!不必去说,因为又落入言语了,默契而已嘛!得时不说知,不必说了,默契就知道了!【此事若教汝会,何堪也?”】【何堪】就是哪堪称为最上乘法哟?这个事,这件明心见性的事,这个佛性的事,明心见性的事,就那么简单的,就让你会得了,体会、得到明心见性的法门,哪堪称为最上乘法?就是卖一个关子啦、卖一个关子,意思是很难的意思啦,不容易的意思。【问:“只如目前虚空,】这个【知】划个x,改作【如】如如不动的如。只如目前虚空,就拿目前这个虚空来说吧,【可不是境?岂无指境见心乎?”】这不是指着一个见境,而能够看到我们的心吗?因为你说虚空,虚空它难道不是境界吗?这难道不是用指的境界,来见到我们这个心,不是吗?【师云:“甚么心,教汝向境上见?】是什么心,你是什么心,而教你去看这个境界呢?假设你就算看到这个境界,【设汝见得,只是个照境的心。】就象照这个镜子一样的照,照到这个境界的这个心,意思就是能所不断,只是个照境的心,照境的心,就是能所不断的意思。就算让你看到虚空,这也不过是一个能所不断的生灭心。【如人以镜照面,纵然得见眉目分明,元来只是影像,何关汝事?”】你看到的眼睛、眉毛,那只是个影像啊,何关你的事情,这关你什么事啊?【云:“若不因照,何时得见?”】如果不因为这个照,什么时候得见呢?【师云:“若也涉因,常须假物,】就是假借他物。如果也涉及到因缘法,那么就是条件喽,【因】就是须要条件。如果也涉到因缘的条件法,当然就必须要假借外在的物了,那委借来借去,【有什么了时?】我问你啊,因为一切事相都是对立的,你今天要假借这个事情,那么明后天又要假借这个事情,假借这个,只要有涉到这个因,就落入生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若也涉因,常须假物,有什么了时?如果你也涉到生灭的因果法,你都必须借重缘起法的生灭的东西,那我问你:生生灭灭,你有什么结束的时刻呢?【汝不见他向汝道:撒手似君无一物,徒劳谩说数千般。”】你不见,就是你难道不曾经,有人向你说过这样一句话吗?撒手似君无一物,你只有放下就象你身上没有一样东西,没有一样东西的时候,徒劳谩说,【谩说】就是漫无目的,杂乱的说来说去。我身上一点东西都没有,你说了老半天,统统不是啊!对不对?所以撒手就是当你放下的时候,就象你身上没有一样东西,那你说来说去,我没有东西,你描述什么?所以说:徒劳谩说数千般,这个【谩】就是散漫的、杂乱的乱说一通,你千般的一直描述,都不是!【云:“他若识了,照亦无物耶?”】如果他悟了,照也没有东西。【师云:】傻瓜!【“若是无物,更何用照?】没有东西,你照什么?是不是啊?师父反应得比他更快!【尔莫开眼寐语去。”】意思是睁眼说梦话,你不要睁开眼睛说梦话,是不是?无物,你照什么东西啊?所以说: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就不对了!天台宗的思想,这个僧肇法师他这个《肇论》,是不是啊?就是这样子,他就是这样子,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他认为有东西嘛,照来照去的嘛!若是无物,更何用照?你照什么东西?不生不灭、不来不去嘛!所以佛没有讲过寂而常照,也没有讲过照而常寂,那么这一句话到后来,一切众生都引用这一句话,这是无始无明的境界,不是佛陀圆满、妙湛圆明的境界。方便说可以,但是要说这是方便、这是方便。若是无物,更何用照?对不对?所以你寂而常照,这个照什么东西呢?没有东西,你照什么?你不要开眼寐语去,说梦话。

  【上堂云:“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第一也。】最第一。你这些这么多的知见,是不是?你不如无求,那么就是世间的最第一喽!【道人是无事人,实无许多般心,亦无道理可说。无事散去。”】上堂开示说: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为第一。无求就是放下。那么道人是无事人,真正修道的人是无事人,注意!这个很重要哦,无是非、无长短、无来去、无求、无着,这个统统是绝对哦,无事就是不生不灭的,清净大般涅槃的本体了,道人是无事人,如果我们今天修道,修得很烦恼,一天到晚争个高下,那你想想看,这是修行人吗?其实我们要判断一个人,也很简单,是不是?这个人一天到晚心里不平衡,嘴巴讲东讲西,那就知道,这个人离道太远了,实在是太远了!烦恼根本没有办法放,这个烦恼,最基本上的都放不下,你说他有多大的神通,那骗人的啦!烦恼都弄不通,你有什么神通呢?道人是无事人,那么无事人,他就是一心,他没有许多的心,有许多的心,就是对立、就是争执嘛,他才有这…

《传心法要讲记(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传心法要讲记(6)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