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北朝嘛,是不是啊?南朝。他是陝西省的人,俗姓姓朱,這個人很年輕就出家了,他的師父叫做僧儉,就是道林寺的僧儉,那麼修習禅宗。在劉宋這個年間,就是西無466到471,往來于城市很多人的地方,他住呢,沒有一定,這個人瘋瘋顛顛的,講起話來又是賦詩,他講起話來,很准的,可以預言,這一切的人看到他就:志公和尚、志公和尚!請問我今年的運氣怎麼樣啊?明年有運氣怎麼樣?他就給人家,吉凶禍福都告訴人家,哇!都很准,世間人這一套最有用的,你要是跟他講得很准,比你跟他講什麼淨土法門,來得更有效,什麼了生死,這個先擺在一邊,吉凶禍福,現在馬上問,馬上得到利益。那麼這個齊武帝,就認爲他是妖言惑衆,就把他抓起來,關在這個監獄裏面。抓起來的時候,人是在監獄裏面,可是每一天都看到,這個志公和尚,怎麼還是在大街小巷裏走來走去的呢?咦?後來就是:奇怪!是誰放他出來的?再去這個牢獄裏面看,咦?他去牢獄,就看他關在牢獄,到大街小巷去看,鬧區去看,他又在鬧區裏面看到他,這個百思不解啊、百思其解,神通自在了!這個皇帝聽到這樣的事情,知道這個是聖僧,所以迎入華林園供養,這個叫做軟禁,華林園供養,看你還能跑到哪裏去!禁止他的出入,對他很恭敬,然後設一個範圍,叫他不要出去,但是這個寶志和尚,不爲他所拘束,人在這個華林園裏面,可是常常跑到各名山寶刹去走一走。都關不住他。後來到梁武帝建國的時候,才把這個禁令解除,那麼這個寶志和尚,跟這個梁武帝一談,哇!這個經義談得很歡喜。他在天監十叁年十二月示寂,就是入這個圓寂,世壽九十六歲,後來葬在這個鍾山,在他這個墳墓的旁邊,弄一個開善寺。有很多人是這樣做法的,譬如說把他,因爲他師父很偉大,火化以後把他的靈骨,他不跟人家葬在一起,就把他放在另外一個地方,建一個塔廟,就放這個高僧大德的,讓很多這個後代的人,就去這個地方瞻仰、頂禮、膜拜。那麼後來他的封號很多,有封這個廣濟大師,還有封這個妙覺大師,道林真覺菩薩,道林真覺大師,慈應惠感大師,普濟聖師菩薩,一際真密禅師,那個封號是多得不得了!寶志禅師,這個相當有名的。所以寶志禅師就告訴我們一般人: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呢?【假饒爾學得叁賢、四果、十地滿心,】四果就是阿羅漢,是不是?那麼初果、二果、叁果、四果阿羅漢。【也只是在凡聖內坐。】凡聖就是對立的,不是大寂滅涅槃海,不是凡心,就是聖心,大寂滅涅槃,沒有凡聖之名詞。【不見道:】諸行無常,難道你不了解,【“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只要你的福報享用完,因爲你不能擺脫這個生滅,當下完成不生不滅,你放不下,你執著、分別,你就把一顆清淨心轉成生滅法了。所以說這個勢力盡了,你的福報享受完了,就象一支箭又掉下來了,招得來生不如意,你來世還不一定能夠稱心滿意的,因爲無明嘛!【爭似無爲實相門,】爭,這哪裏是一塵不染的無爲實相法呢?爭似無爲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如果是無爲法、實相法,是一超直入如來地的,這個是在《證道歌》裏面講的,就是我們下一本要講的。意思就是,福報如果享盡了,就會墮下來,你的來生是不如意的,這是生滅法,這怎麼能夠比得上無爲的實相,是一超直入如來地的,用不完的。【爲爾不是與麼人,】如果你不是這樣的給與人,【須要向古人建化門廣學知解。】就是建立、度化,還要向古人來建立度化門,來廣學知解。【志公雲:“不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這個【出世】很重要,就是要明心見性,指證悟的,這個不是說一般的,【出世】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如果你沒有碰到,大徹大悟的、證悟的,證悟到本心的這個明師,枉服大乘法藥,就是很冤枉的,你學大乘法學了很久,因爲大乘法學了很久,因爲很多的法、注解,因爲你看不懂,就是看懂了也誤解,那麼知見、觀念錯誤,那麼冤枉你用功修行,因爲方法錯誤。所以很冤枉的,你學了,【服】就是學。你很冤枉的學了大乘法,卻不能治大乘的病,你沒有辦法達到佛的境界、證悟的境界,很冤枉!我們中國就是大乘法,可大乘法那個經典多如牛毛,汗牛充棟,是不是啊?能夠碰到這個世間的明師,出世的明師。【爾如今一切時中,行住坐臥,但學無心,久久須實得。】底下那五個字,要很注意看:久久須實得,就是你要是真的下功夫才算,不能只聽聽而已,那麼久久沒有感覺到說這種無心的法門,那麼沒有用的!所以說:但學無心,這個念一念可以,可是下面這五個字才是根本,要:久久須實得,要久了,經過一段時間,你要實實在在的,真的無心,無所執著、無所分別,是真正的功夫跟境界。【爲爾力量小,不能頓超。】因爲剛剛學這個大乘法嘛,沒辦法,沒辦法一下子頓超,但得下一番功夫,【但得叁年五年或十年,須得個入頭處,自然會去。】你總是要找到一個方法,入頭處就是你要找到門路啊,方法要對啊,方法就是無心,再接著就是守住,就是一直守住這個無心。事事不起心、不動念,然後用慧觀,與空相應,絕對的存在,下個叁、五年的時間,你總是要找一個門路,自然就能夠體會出來。不是拼死命的幹,拼死命的拜佛、拼死命的坐,拼死命的這個打佛七、打禅七,拼死命的打八關齋戒,如果這個心法不懂,撞破頭,你都不曉得在幹什麼。【爲爾不能如是,須要將心學禅學道,佛法有甚麼交涉?】就是說,如果爲汝不能如是,如果你不能象我跟你指示的這樣:但無心、但學無心,那麼你一定要,【將】心就是拿,你一定要用一顆心,拿顆心去找什麼是禅,學禅、去學什麼是道,就是將心去找另外一個心,學禅的心、學道的心,這個心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當下這就是禅、就是道了,可是你硬要是拿這個心,去學個什麼禅、學個什麼道呢?佛法有什麼交涉呢?那麼加叁個字:【如此與】佛法,【交涉】就是關系。這個跟佛法有什麼關系?這個盡同生滅啊!放下就是禅,是不是?不生不滅,無心就是道,更不要將心去學禅、將心去學道,歇即是菩提,如果你用一顆心,想要去追求一個禅,用一顆心去追求一個道,如此跟佛法有什麼關系呢?方法錯誤了、方法錯誤!
【故雲:如來所說,皆爲化人。】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皆爲化人,這只是爲了度化人家而已。【如將黃葉爲金,止小兒啼,】這個叫做黃葉止啼,那麼這個看過禅宗的人,看過經典都知道,黃葉止啼就是一個小孩在哭著哭著的時候,他的父母用這個楊柳的樹,楊柳的樹的這個黃葉,就當作是金子,小孩子哭的時候就給他:哎呀!這個是金子給你啊,這個是金子給你啊!小孩子沒有辦法分辨說,這個是金子還是樹葉,他就不哭了。那做父母的人就講:不哭就好了、不哭就好了,沒關系!不要哭就好了。所以是暫時方便,這個黃葉爲金,止小兒啼,意思就是說,佛用權巧方便來引導衆生,禅宗認爲都是經論家的說法,因爲經論家說法,就是方便、方便。那麼這個都是空拳黃葉,空拳,赤手空拳、赤手空拳,或者黃葉止啼,那麼這個都是方便法,表示方便,是不是?所以如來所說,皆爲化人,就象黃葉爲金,騙騙小孩子,小孩子就不哭了,【決定不實。】那絕對不是實在的。【若有實得,非我宗門下客,】如果你的心,認爲有一樣物可以得到,那麼這就不是我們禅宗所修的。【客】就是禅宗門下之客,就是不是禅、懂得心法的人。且與汝本體,【且與爾本體有甚交涉?】有什麼關系呢?【故經雲:“實無少法可得,名爲阿耨菩提。”】實在是沒有一法可得,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也會得此意,方知佛道、魔道俱錯。】如果我們能夠體會這個無所得,無有少法可得,那麼就知道,佛道也河得、魔道也不可得,一塵不染,一絲不挂,若以爲佛道有所得,那就是外道了,佛道無所得。【本來清淨,皎皎地,】【皎皎】就是潔淨純白的。我們的本性,這個要好好的記住,本必【無方圓,】我們的覺性【無大小,】當你開悟的時候,就沒有大小了,【無長短等相。無漏、無爲,】那麼它是【無迷、無悟。】就是遠離對立喽!所以說,爲什麼無迷、無悟呢?因爲絕對的本體稱不上迷,迷是對悟講的,悟是對迷講的。【了了見,無一物;】清清楚楚的見,了了見,就是用我們的本心,不生不滅的見,既然不生不滅,那麼與畢竟空相應,哪有什麼東西,當然就是無一物了!【亦無人,亦無佛。】因爲就是這樣,才叫做成佛道。那麼底下:【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一切不如心真實,】那麼這一句,因爲它少了幾個字,所以看起來也看不懂,什麼叫做:大千沙界海中漚呢?那麼意思就是說,如果你動念,如果我們動到這個念頭,就象叁千大千世界裏面的一粒沙,就象海中的一個小水泡一樣,幻化不實的,意思就是,我們如果沒有融入絕對的本體,你起心動念,就象大千沙界,就象海中的一個【漚】,就是小水泡。一切賢聖如電拂,電拂就是閃電,那不實在的東西。只要你起心動念,動一個聖念、或者是賢念,那個統統不是,不是這個如來的大寂滅海,那麼一切都是如同閃電的不實,這樣刹那而過。一切不如心真實,那麼一切不是象我們本心這樣真實。【法身從古至今,與佛祖一般,何處欠少一毫毛?】哪裏有缺欠什麼呢?沒有的!【既會如是意,大須努力,盡今生去,出息不保入息。”】出息不保,就是不敢保證有,也就是保不住的意思、保不住的意思。所以我們大須努力,盡今生去,出息不保入息,不敢保證你就可以,你吐得出去,你不敢保證說,可以吸得進來。
底下說:【問:“六祖不會經書,】不識字嘛!【何得傳衣爲祖?】那麼爲什麼五祖就把衣缽交給他呢?【秀上座】就是神秀大師,【是五百人首座,爲教授師,講得叁十二本經論,…
《傳心法要講記(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