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參禅師事略
序 一
恩師密參上人,諱覺勵,號密參,河北省安新縣人氏。生于一九一六年農曆二月二十五日,俗姓趙,名章印(小華)。師父自幼因父親雙目失明,家境貧困,沒錢讀書,靠外出打工來謀生。年二十一歲時,因緣成熟,于北京普德寺依瑞林和尚出家。二十四歲于北京廣濟寺受具足戒。受戒後親近當時北京一帶最有名的宗門大德,北京彌勒院的真空老禅師。二十六歲南下到揚州親近高旻寺來果禅師。叁十歲從揚州南下,至廣東韶關雲門寺親近虛雲老和尚叁年。一九五二年,師父回高旻寺後受來果禅師委派,到上海高旻寺下院蓮花寺任監院。自師任蓮花寺監院後,高旻寺一直未派他人前來接任,因此師于蓮花寺任監院直至文革。文革期間,蓮花寺被改爲工廠,師亦被迫編入廠內,參加工作謀生。宗教政策落實後,師恢複僧籍,于一九七九年冬來到紹興寶林山修建寂靜茅蓬,安心養道,接引後學。一九九二年九月初一午時,師世緣化盡安祥示寂,享年七十七歲。荼毗後得舍利叁百余顆,衆弟子感念師德建塔于寂靜寺後山,塔名寂照。
弟子昌融,有幸跟隨師父六年學習禅法。期間,時常聽到師父同參傳來老法師,及其他老法師們講起師父的種種事迹,師父平時開示的時候也常提起自己過去參學的情形。所謂言傳身教,師父的許多行迹頗有現身說法的意味,令見聞者獲益匪淺,難以忘懷。綜觀師父一生行徑,大致可以分爲叁個階段:青年時代親近叁位善知識,順境學禅;中年時代居住鬧市,逆境行道;晚年時代隱居深山,接引後學。師父一生的修學事迹,內容豐富,意義重大。今值恩師圓寂十五周年之際,爲感念師父的恩德,將師父一生的事迹,略加敘述,編集流通,以供宗門學子研習參考。
公元二O O七年歲次丁亥七月
慚愧弟子昌融述于香林寺
序二
恩師人格賢善,淡泊名利,生活清苦,爲法忘軀,真修實證,慈愍于一切有緣衆生。
師父于初修行時即具強烈出離心與無爲菩提心,終生廣行菩薩道。文革災難浩劫中也未暫時稍退,于任何順逆境中,以自我修證與隨緣度衆爲頭等要務,勇猛直前,解行並進。
對叁寶具有真實信心,尊師重道,虛心好學,無傲慢心。一心親近承事虛老、來老等宗門巨匠,用心參究,不遺余力,終至發明心地。並廣參各宗各派之諸大善知識(此事略中,恐繁未述),真可謂廣聞博學,宗教皆通,法法圓融。
師父曾發誓此生護持高旻,誓言堅固,未有絲毫懈怠。
不昧因果,如法取舍。尤其于叁寶之財務,微細處也是慎之又慎。處處以因果正見與佛製戒律開示于衆。絲毫未曾毀謗叁寶,從不诋毀他宗。
師父對宗門一法是瓜熟蒂落,智慧勃發,不論身處何境,唯以弘法利生爲己任。引導後學,因機予藥,解粘去縛,循循善誘,開示趨入大光明般若空性之解脫道。
密參上人示寂十五周年前夕,慚愧弟子昌印得見師父之事略,師兄督促作序,再辭不得,無奈以粗淺之語稍作表述。吾業障甚重而學識陋劣,如此作序,至心懇請諸大德多多體諒。祈願將來修改增補再印時,由高僧大德爲之作序。
二O O七年歲次丁亥七月
慚愧弟子昌印述于寂靜寺
少年時代
少年時代,因家境貧寒,師父多數住在姑姑家裏,等到姐姐出嫁後,幫助姐姐家裏放羊多年。在放羊期間,某日和一位一起牧羊的夥伴(即後來出家的傳來老法師)揀到一本外道書籍,兩個人愛不釋手,專心研究,學習修煉外道功夫。
因揀到外道典籍,而知有修道一事;因對外道法門的修煉,而表現出對修道的渴望,在冥冥之中似乎有某種緣分的牽引。有一天,師父和傳來師父聽說附近小廟有佛經可請,兩人因此興奮異常。于是,兩個人就相約直奔那座小廟。到廟裏向廟主說明來意,請得一本《大悲心陀羅尼經》。兩人如獲至寶,歡喜萬分,如同久旱逢甘霖。佛法的甘露從此灑向師父幹涸已久的心田,那種喜悅真是難以言表。師用雙手將書托過頭頂,一直走了六裏路回家,途中不敢放下,十分誠心。或許正是師父的這份虔誠之心,及宿世善根的原因。沒有讀過一天書的師父,竟然能夠在一天之內將大悲咒背熟。
剃發染衣
師父二十一歲在北京西門頭溝當采煤工人,工作十分艱苦。期間對社會人生漸漸提高了覺察力,進而悟知人生苦短世事無常。人生苦難無常的感受,加之早年學佛的因緣,使師父萌生出家的想法。後經別人介紹,師父拜訪了北京宛平縣普德寺瑞林老和尚,向老和尚表明出家的意願,老和尚慈悲應允師之請求而爲之剃落。在梵呗聲中,“金刀剃落娘生發,法王座下僧相現。”從此,遠行的遊子終于踏上回鄉的歸途,菩提種子開始在心中萌芽生長。
師父是獨子,如果把出家之事告知父母,肯定會受到阻攔。因此,師父于宛平普德寺出家之事,家中並不知曉。母親見師父很久沒有回家,便到處打聽師的消息,最後才知道師已經出家爲僧了,不禁悲痛萬分。後因念子心切,便從家裏出來尋找自己的兒子。在保定一帶各處寺、庵中打聽師父的下落。母親長時間找不著師父,心中思念過度,導致精神失常,到後來不知去向,下落不明。師父得知此事,心如刀絞,在用功過程中時常想起自己的母親。悲痛之余,師父暗下決心,一定要參明心性以報答父母之恩。
親近真公
師于二十四歲在北京廣濟寺受具足戒後,親近彌勒院真空老禅師修學禅法。真空老禅師,河南人氏,二十七歲上太白頂出家爲僧。真空老禅師出家不久,其姐姐也上山來出家,二人于太白山住茅蓬,共同修學禅法。參究“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我的本來面目”話頭,一住就是七年。有一天,真老背米上山,因路滑失足,米袋墜落在地,頓時打破了參究疑團,人法雙忘,大徹大悟。開悟後,真老緊接著又閉關叁年,功夫上大用現前理事無礙,于是發菩提心下山弘法,來到北京彌勒院。彌勒院是一個一、叁、五、七間殿堂寺院。天王殿一間,大殿叁間,禅堂五間,法堂七間,兩邊配以廂房的中等寺院。當時,彌勒院是同宗老和尚任方丈,同宗和尚首先請真老任客堂知客,後來請真老爲首座,主管禅堂及管理全寺事務,弘揚宗門大法。
彌勒院規矩很嚴格,但與其它寺院規矩有所不同。既不是金山、高旻等大叢林古規,又不是其它小寺院規矩。真空老和尚教人初下手參禅用功的方法是,參究“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我的本來面目”。師父刻苦用心、勤奮好學,給真公留下很好印象。不久,與師父一起放羊的故友,得知師父已出家爲僧,便寫信給師說明自己也想發心出家。師就此事向真公訴說,並征求真公意見。真公聽後對師說:“我不見其人,單觀其友”。不久,故友來到彌勒院,依真老剃落,賜法名傳來。從放羊時一起研習外道典籍,讀誦大悲咒,到如今一起出家,共同受教于真公,師在修道路上從此多了位生死同參。
初參話頭
傳來師父出家後,向師父敘說了師父家裏面的情況。師父得知母親因尋找自己,而下落不明,很有可能已經不在人世了,心裏十分悲傷。但事已至此,如今只有加緊用功,參究話頭,明心見性以報父母之恩。可是這件事還是給師父帶來影響,造成用功不得力,每當在用功的時候老是想起母親,使師父一度陷入困惑之中。
後來,爲了解決這個困惑,師父自己想出一個話頭來,把“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我的本來面目”話頭中的“父母”改爲“一念”,以“一念未生之前如何是我的本來面目”,參究定心。雖然參究“一念未生之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可以解決當前困惑,並且能把心定下來。但是這個話頭畢竟是自己所選,未曾求得善知識真公的印證,心中多少還是有點疑惑。在一次向真公請開示時,就此事請教真公,說道:“用父母未生之前話頭,提到父母二字難以定心。因爲父母不同意我出家,我是逃出來的。所以不提父母這個話頭,自己另想辦法,用一念未生之前話頭參究才能定心”。真公說:“能夠這樣用功也行,不一定非提父母這個話頭”。得到真公的印證,師對此話頭生起信心,用功也就更加得力了。
修行障礙
真公是一位嚴厲的善知識,凡是來彌勒院參學者,都必須學會做功課所用的叁椎(大磬、木魚、鈴鼓)法器和生活當中剃頭、補衣服、做飯所用的叁刀(剃刀、剪刀、菜刀)。
師父初到彌勒院時,對于兩堂功課法器還不熟悉。有一位年近五十歲的天津老居士,跟真公出家。他在家時就已經學會了法器,敲、打、唱、念都相當熟練。他與師父很有緣分,常常發心教師父敲打法器和一些唱念。
在冬季的一次禅七中,天津來了很多居士參加。真公在禅堂裏坐的位置是首座位,師父是監香,手持香板站在真公旁邊,。參加坐香的師父和居士們,不管是誰,如有昏沈被真公看到,真公就會用手一指,監香師就要上去下香板。師父的這位同參在此次打七期間,被師父也打了好幾次香板。同參被打香板後心裏很不舒服,當著這麼多天津居士面前,恨師父不給他留情面,于是生起了嗔心。
禅七結束後,這位同參還是懷恨在心,想找個機會報複。他在自己的褲腰內側帶上一把菜刀,想在沒人的時候向師父施行報複,將師父砍死。可是沒有想到因爲冬天菜刀太過冰冷,造成拉肚子,所以第一次害師父沒有成功。這次失敗,並沒有讓那位同參有所醒悟,反而更加記恨于師父。沒過多久又在廁所路旁的一個角落堆了好幾塊青磚,准備待無人看到時以便下手報複于師。可是,他在那等了好多天始終沒有機會下手,這次報複也未能成功。有一天晚上九點養息後,大家都睡在禅堂兩邊廣單上面。那位同參實在忍不住了,看師父沒有動靜,以爲師父已經睡著,就向鄰單的一位師父說:“這個覺勵師以前我對他那麼好,常常教他敲打法器,可是在這次禅七中,他當著那麼多天津居士面一點不給我留面子,打我香板,我恨死他了”。並將以前想要害師,用菜刀和磚頭沒有得手的事一起說了…
《密參禅師事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