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追追追……追求真理,世間人這樣講是對的,可是學佛的人,這樣講是錯的,真正不能讓你追求的,真理是讓你悟的。【如是千生萬劫,只是尋聲逐響人,】只是跟著這個聲音,追逐響的啦!聲音的尾聲叫做響,我們說:音響、音響嘛,剛開始叫做【音】,到最後聲音不斷叫做【響】。【虛生浪死漢!】冤枉,虛生浪死就是很冤枉的生,很冤枉的死,我們今天的辛苦,辛苦得很冤枉,迷惑嘛、顛倒嘛!【汝若無聲,】如果你沒有這個聲音,【即無響。】那麼這個就是無響了,是不是?【涅槃者,無聞、無知、無聲、】爲什麼?不生不滅嘛!【絕迹、絕蹤。】沒有任何的迹象,沒有任何的蹤迹。【若得如是,稍與祖師鄰房也。】鄰房就是隔壁。如果你這樣的話,才有接近祖師的位,涅槃,什麼叫做涅槃呢?無聞,見聞覺知喽,也無所謂的聞,那就是不于聞上起念。無知,不于分別心起動念;無聲,不于聲塵上動念;絕迹,不可追尋,無形無相的東西。能夠用一個【無】字,好好的下一番溫和、暖和的功夫,到最後就爐火純青了!用一個【無】字消災解難,悟道,那麼這是一個【無】字的功夫,你會不會用啊?會用,用一個【無】字,那更不得了!佛法一個字會用啊,把所有的執著,都化作無的力量,這個就是功夫了!
【問:“如王庫藏內,都無如是刀。伏願誨示。”】這個在前面我們有講過了,這把刀王子帶過了,當然這個國王也有啦,是不是啊?帶出去了,那大家看那一把刀,王子帶出去沒有看到,叫那個窮人來講,都講不出所以然;叫大臣來講,也講不出所以然,是不是啊?【師雲:“王庫藏者,即虛空性也。】王庫藏,這個庫藏,就比喻這個庫藏,是不是啊?就是這個倉庫的意思,這個倉庫就如同虛空一樣,他刀子拿走,可是怎麼樣?這個空性也是存在,這虛空性還是在,王庫藏就是比喻虛空性。【能攝十方虛空世界,皆總不出你心,亦謂之虛空藏菩薩。】虛空藏菩薩。【你若道是有、是無,】是錯的,因爲無相不能講有、不能講無。【非有、非無,】也不可以講有、也不可以講無,【總成羊角。】羊角就是說不出,羊角就是相似境,羊角就是這一只刀,是用公羊的角去雕刻的,可是又不象,這個羊角只是指這支刀子的形狀,描述這支刀子的形狀象公羊角,可是不象,意思就是,羊角就是相似境,但是不是,比喻作相似境,總成羊角。國王叫大臣來講,說:你看我這支刀是什麼?我看象公羊角一樣的。那國王笑一笑了,什麼都不是。【羊角者,即你求覓者也。”】就不是!
【問:“王庫藏中,有真刀否?”師雲:“此亦是羊角。”】你一問,它就是不象,絕對的本體,就是不能讓你問,還問有沒有,這個還是相似境。意思就是,王庫當中,有真刀否?意思就是:畢竟空寂的時候,有沒有真正的真理啊?就是這樣問,那這不是多余的嗎?畢竟空寂就是真理了,所以這個也是羊角,多余的、相似境,不是真實的。【雲:“若王庫藏中,本無真刀,何故雲:】那麼王庫當中,本來就沒有真刀,是爲什麼,這個是爲什麼原因呢?前面一段我們說,王子拿出去了。雲:【王子持王庫中真刀,出至異國。何獨言無?”】爲什麼講沒有呢?【師雲:“持刀出者,此喻如來使者。】如來把無我的精神,告訴每一個修行人,那每一個修行人如果悟到無我,那麼就是跟佛陀的精神是一樣的,跟佛陀覺悟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佛陀等于派他出來,宣揚無我的真理,是不是啊?可是不見到無我的人呢,他會亂猜啊:無我是什麼?外道猜無我,猜不到啦,是不是啊?小乘的猜無我,也猜不到啦,是不是?凡夫更不用說。在《楞伽經》裏面講的,無我如來藏,持刀出者,這是比喻如來使者,如果你悟到無我,那麼大無我的平等的無我,畢竟空寂的無我,那就是佛陀派你下來弘法的了!【你若言王子持王庫中真刀出去者,庫中應空去也。】這個庫、王庫,這個就統統沒有了,那表示說還有,還是存在啦,是不是?持王庫中,就是拿了王庫當中的真刀出去的話,那麼這個庫中應空去,可是王庫裏面,那國王可能還有另外一把,你沒拿走的,是不是?你沒看過的啦,是不是?意思表示說,庫中還存在,你拿不著的。意思就是,無我這種東西,不是你拿走、拿不走的問題,你根本沒有辦法拿走的,譬如說虛空,你不可能拿來拿去的。你要注意聽!【本源虛空性,不可被異人將去,】【將去】就是帶去。【是什麼語?】【語】就是什麼意思。意思就是,你能不能覺悟到這一句話呢?本源,我們的清淨本性如同虛空,如同虛空性,不可以被其他的人帶來帶去的,悟的當下就是存在,就是不生不滅,就顯現出來了,虛空哪裏可以你帶來帶去的?意思就是說,不管你五蘊怎麼變化,當體即空的覺性不會變化,這就是佛!你身體爛壞了,虛空會爛、會壞嗎?虛空不會爛、不會壞,覺性也是不會爛、不會壞的啊,對不對?所以用一顆超越的心,不管五蘊怎麼變化,你都用一顆超越的覺性在存在,那就是佛、就是佛,法離見聞覺知嘛,【設你有者,】【有者】就是動念。如果你有所動念,【皆名羊角。”】就不是真刀啦!有者,設你有者,設你有者的話,就是當你動念、執著,去動念、著相,那麼皆名羊角,統統叫做相似境,統統不是真實境,學佛要先懂得放下,不是拼命的追逐這個知見的。
【問:“迦葉受佛心印,得爲傳語人否?”】可以幫佛去傳這個佛語嗎?【師雲:“是。”】黃檗禅師說:是的。【雲:“若是傳語人,應不離得羊角?”】如果是傳語人,那麼也是相似境喽,應該是不離羊角了,他還是相似境喽?【師雲:“迦葉自領得本心,】他是自己開悟了,領得佛陀的本心了,【所以不是羊角。若以領得如來心,見如來意,見如來色相者,】如來色相就是不可以叁十二相而得,如來色相就是性相。【即屬如來使,】這個就是等于如來派他來的,【爲傳語人。所以阿難爲侍者二十年,但見如來色相,】所以佛告訴他:不可以叁十二相而見如來。對不對?【所以被佛诃雲:唯觀救世者,不能離得羊角。”】這個【救世者】就是佛啦!你只看到,【觀】就是見。你只有見到佛相,這個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可是你還是沒有辦法離開相似境,就是著相的我的境界,因爲無我,不住色生心,不能住聲香味觸法,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嘛,是不是?你每天只有看到救世者,你每天只有看到佛陀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可是你不能離開這個相似境,因爲你不認識佛,沒有用的!
【問:“文殊執劍于瞿昙】瞿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名字啦!【前者,如何?”】文殊菩薩執這個劍在瞿昙前,就是佛前,那麼這個公案,真理到底是什麼,這個公案我們先講一下,師父這裏先講一下,你們這裏沒有資料。世尊因爲靈山會上,有五百個比丘,五百個比丘得了四禅定,這四禅定,大家都得到五種神通,可是呢,未得法忍。那麼因爲得到宿命智通,個個能夠見、自見過去的殺父害母的罪行,及諸重罪,及諸重罪,以至內心個個懷疑,于甚深法,不能證入。就是我們罪惡感太重的人,沒辦法修行,沒辦法修行,這個是真的,不能證入。爲什麼呢?譬如說,過去有一個人,她不孝順她的公婆,然後畫符咒害她先生,後來學佛,哇!痛哭流涕了,知所前非,來師父面前,我跟她講,我說:一切如夢不實在啊,放下嘛!過去求忏悔就好嘛!可是因爲自責太重,後來就自殺,跑去自殺,成功了,自殺成功,苛責太厲害,可能造惡造得太重了。其實一切是如夢幻泡影,過去不孝順、弄符咒害人,害她公公、婆婆、先生,唉呀!過去就算了嘛,學佛就趕快將功補罪,自殺又無濟于事,結果她自殺了!所以于甚深法,不能證得,一個太有自卑的人,他沒有辦法修行的,沒有辦法。人稍微有犯一點過失:唉呀!我不能修行了,我罪過太重了,我只要不落叁惡道,已經不錯了!就是這樣子。所以于甚深法,不能證入,懷疑嘛!于是文殊承佛的神力,遂手握利劍,文殊手握利劍,就靠近釋迦牟尼佛旁邊,世尊就對文殊菩薩說:停!停!【住!住!】就是停!停!不要作逆,你這樣子是逆罪的,你拿劍要殺佛,勿得害吾,不可以害我的,你這樣害我,我一定被你害,因爲你手拿劍,我一定被你殺死的。所以爲善被害,就是說,這樣爲善的人被害了。佛就說了,他繼續就說:文殊師利!我們每一個人從本以來,就是沒有我相跟人相這些相,但是因爲內心見有我相跟人相,所以內心起動念的時候,我們這個清淨的本性,就被我相、人相所害,即名爲害,即名爲害。釋迦牟尼佛的意思就是說,當我們起貪嗔癡的時候,就殘害了我們的法身慧命,對不對?就殘害了我們的法身慧命,意思就是,當我們起個人相,我相、人相的時候,我們的法身慧命,整個都被害了,我們都被害了,吾必被害。其實我們每一個人,每天都在害自己,因爲我們起心動念,都在害清淨的法身,都在害我們清淨的法身,清淨的本性。所以這個釋迦牟尼佛說:我必被害,即名爲害。哦!那麼原來就是這樣子這個道理,于是五百個比丘自悟本心,原來一切過去,就是如夢幻泡影嘛,于夢幻當中無有我人嘛,哪裏有什麼這些自卑感啦、罪惡感啦,這些迷惑顛倒的過去都放下,當下就是實相,你放不下,太自卑了,那當然就是不好了。象有一個,以前有一個妓女,後來也學佛了,她當然放棄了,哇!她那沒辦法入,她罪過、罪惡感很重:哎呀!我以前賺這個錢,這個是很不清淨啊,我去誘拐人家好多的丈夫,放了好多的符咒啊,一個接一個。哇!我說:你到底幾個?她說她大概有十個吧!哦!怎麼這麼多!她放不下、放不下,她這罪惡感很重,她洗澡的時候,她一直覺得,這個色身很不清淨、很不清淨,連拜師父的時候都說:師父!你很倒黴,受我這麼不清淨的人禮拜。我的心裏哪會有倒不倒黴這個道理呢?她就一直很自卑感,一直很自責,我一直安慰…
《傳心法要講記(1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