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是追追追……追求真理,世间人这样讲是对的,可是学佛的人,这样讲是错的,真正不能让你追求的,真理是让你悟的。【如是千生万劫,只是寻声逐响人,】只是跟着这个声音,追逐响的啦!声音的尾声叫做响,我们说:音响、音响嘛,刚开始叫做【音】,到最后声音不断叫做【响】。【虚生浪死汉!】冤枉,虚生浪死就是很冤枉的生,很冤枉的死,我们今天的辛苦,辛苦得很冤枉,迷惑嘛、颠倒嘛!【汝若无声,】如果你没有这个声音,【即无响。】那么这个就是无响了,是不是?【涅槃者,无闻、无知、无声、】为什么?不生不灭嘛!【绝迹、绝踪。】没有任何的迹象,没有任何的踪迹。【若得如是,稍与祖师邻房也。】邻房就是隔壁。如果你这样的话,才有接近祖师的位,涅槃,什么叫做涅槃呢?无闻,见闻觉知喽,也无所谓的闻,那就是不于闻上起念。无知,不于分别心起动念;无声,不于声尘上动念;绝迹,不可追寻,无形无相的东西。能够用一个【无】字,好好的下一番温和、暖和的功夫,到最后就炉火纯青了!用一个【无】字消灾解难,悟道,那么这是一个【无】字的功夫,你会不会用啊?会用,用一个【无】字,那更不得了!佛法一个字会用啊,把所有的执着,都化作无的力量,这个就是功夫了!
【问:“如王库藏内,都无如是刀。伏愿诲示。”】这个在前面我们有讲过了,这把刀王子带过了,当然这个国王也有啦,是不是啊?带出去了,那大家看那一把刀,王子带出去没有看到,叫那个穷人来讲,都讲不出所以然;叫大臣来讲,也讲不出所以然,是不是啊?【师云:“王库藏者,即虚空性也。】王库藏,这个库藏,就比喻这个库藏,是不是啊?就是这个仓库的意思,这个仓库就如同虚空一样,他刀子拿走,可是怎么样?这个空性也是存在,这虚空性还是在,王库藏就是比喻虚空性。【能摄十方虚空世界,皆总不出你心,亦谓之虚空藏菩萨。】虚空藏菩萨。【你若道是有、是无,】是错的,因为无相不能讲有、不能讲无。【非有、非无,】也不可以讲有、也不可以讲无,【总成羊角。】羊角就是说不出,羊角就是相似境,羊角就是这一只刀,是用公羊的角去雕刻的,可是又不象,这个羊角只是指这支刀子的形状,描述这支刀子的形状象公羊角,可是不象,意思就是,羊角就是相似境,但是不是,比喻作相似境,总成羊角。国王叫大臣来讲,说:你看我这支刀是什么?我看象公羊角一样的。那国王笑一笑了,什么都不是。【羊角者,即你求觅者也。”】就不是!
【问:“王库藏中,有真刀否?”师云:“此亦是羊角。”】你一问,它就是不象,绝对的本体,就是不能让你问,还问有没有,这个还是相似境。意思就是,王库当中,有真刀否?意思就是:毕竟空寂的时候,有没有真正的真理啊?就是这样问,那这不是多余的吗?毕竟空寂就是真理了,所以这个也是羊角,多余的、相似境,不是真实的。【云:“若王库藏中,本无真刀,何故云:】那么王库当中,本来就没有真刀,是为什么,这个是为什么原因呢?前面一段我们说,王子拿出去了。云:【王子持王库中真刀,出至异国。何独言无?”】为什么讲没有呢?【师云:“持刀出者,此喻如来使者。】如来把无我的精神,告诉每一个修行人,那每一个修行人如果悟到无我,那么就是跟佛陀的精神是一样的,跟佛陀觉悟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佛陀等于派他出来,宣扬无我的真理,是不是啊?可是不见到无我的人呢,他会乱猜啊:无我是什么?外道猜无我,猜不到啦,是不是啊?小乘的猜无我,也猜不到啦,是不是?凡夫更不用说。在《楞伽经》里面讲的,无我如来藏,持刀出者,这是比喻如来使者,如果你悟到无我,那么大无我的平等的无我,毕竟空寂的无我,那就是佛陀派你下来弘法的了!【你若言王子持王库中真刀出去者,库中应空去也。】这个库、王库,这个就统统没有了,那表示说还有,还是存在啦,是不是?持王库中,就是拿了王库当中的真刀出去的话,那么这个库中应空去,可是王库里面,那国王可能还有另外一把,你没拿走的,是不是?你没看过的啦,是不是?意思表示说,库中还存在,你拿不着的。意思就是,无我这种东西,不是你拿走、拿不走的问题,你根本没有办法拿走的,譬如说虚空,你不可能拿来拿去的。你要注意听!【本源虚空性,不可被异人将去,】【将去】就是带去。【是什么语?】【语】就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你能不能觉悟到这一句话呢?本源,我们的清净本性如同虚空,如同虚空性,不可以被其他的人带来带去的,悟的当下就是存在,就是不生不灭,就显现出来了,虚空哪里可以你带来带去的?意思就是说,不管你五蕴怎么变化,当体即空的觉性不会变化,这就是佛!你身体烂坏了,虚空会烂、会坏吗?虚空不会烂、不会坏,觉性也是不会烂、不会坏的啊,对不对?所以用一颗超越的心,不管五蕴怎么变化,你都用一颗超越的觉性在存在,那就是佛、就是佛,法离见闻觉知嘛,【设你有者,】【有者】就是动念。如果你有所动念,【皆名羊角。”】就不是真刀啦!有者,设你有者,设你有者的话,就是当你动念、执着,去动念、著相,那么皆名羊角,统统叫做相似境,统统不是真实境,学佛要先懂得放下,不是拼命的追逐这个知见的。
【问:“迦叶受佛心印,得为传语人否?”】可以帮佛去传这个佛语吗?【师云:“是。”】黄檗禅师说:是的。【云:“若是传语人,应不离得羊角?”】如果是传语人,那么也是相似境喽,应该是不离羊角了,他还是相似境喽?【师云:“迦叶自领得本心,】他是自己开悟了,领得佛陀的本心了,【所以不是羊角。若以领得如来心,见如来意,见如来色相者,】如来色相就是不可以三十二相而得,如来色相就是性相。【即属如来使,】这个就是等于如来派他来的,【为传语人。所以阿难为侍者二十年,但见如来色相,】所以佛告诉他:不可以三十二相而见如来。对不对?【所以被佛诃云:唯观救世者,不能离得羊角。”】这个【救世者】就是佛啦!你只看到,【观】就是见。你只有见到佛相,这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可是你还是没有办法离开相似境,就是着相的我的境界,因为无我,不住色生心,不能住声香味触法,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嘛,是不是?你每天只有看到救世者,你每天只有看到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可是你不能离开这个相似境,因为你不认识佛,没有用的!
【问:“文殊执剑于瞿昙】瞿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名字啦!【前者,如何?”】文殊菩萨执这个剑在瞿昙前,就是佛前,那么这个公案,真理到底是什么,这个公案我们先讲一下,师父这里先讲一下,你们这里没有资料。世尊因为灵山会上,有五百个比丘,五百个比丘得了四禅定,这四禅定,大家都得到五种神通,可是呢,未得法忍。那么因为得到宿命智通,个个能够见、自见过去的杀父害母的罪行,及诸重罪,及诸重罪,以至内心个个怀疑,于甚深法,不能证入。就是我们罪恶感太重的人,没办法修行,没办法修行,这个是真的,不能证入。为什么呢?譬如说,过去有一个人,她不孝顺她的公婆,然后画符咒害她先生,后来学佛,哇!痛哭流涕了,知所前非,来师父面前,我跟她讲,我说:一切如梦不实在啊,放下嘛!过去求忏悔就好嘛!可是因为自责太重,后来就自杀,跑去自杀,成功了,自杀成功,苛责太厉害,可能造恶造得太重了。其实一切是如梦幻泡影,过去不孝顺、弄符咒害人,害她公公、婆婆、先生,唉呀!过去就算了嘛,学佛就赶快将功补罪,自杀又无济于事,结果她自杀了!所以于甚深法,不能证得,一个太有自卑的人,他没有办法修行的,没有办法。人稍微有犯一点过失:唉呀!我不能修行了,我罪过太重了,我只要不落三恶道,已经不错了!就是这样子。所以于甚深法,不能证入,怀疑嘛!于是文殊承佛的神力,遂手握利剑,文殊手握利剑,就靠近释迦牟尼佛旁边,世尊就对文殊菩萨说:停!停!【住!住!】就是停!停!不要作逆,你这样子是逆罪的,你拿剑要杀佛,勿得害吾,不可以害我的,你这样害我,我一定被你害,因为你手拿剑,我一定被你杀死的。所以为善被害,就是说,这样为善的人被害了。佛就说了,他继续就说:文殊师利!我们每一个人从本以来,就是没有我相跟人相这些相,但是因为内心见有我相跟人相,所以内心起动念的时候,我们这个清净的本性,就被我相、人相所害,即名为害,即名为害。释迦牟尼佛的意思就是说,当我们起贪嗔痴的时候,就残害了我们的法身慧命,对不对?就残害了我们的法身慧命,意思就是,当我们起个人相,我相、人相的时候,我们的法身慧命,整个都被害了,我们都被害了,吾必被害。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在害自己,因为我们起心动念,都在害清净的法身,都在害我们清净的法身,清净的本性。所以这个释迦牟尼佛说:我必被害,即名为害。哦!那么原来就是这样子这个道理,于是五百个比丘自悟本心,原来一切过去,就是如梦幻泡影嘛,于梦幻当中无有我人嘛,哪里有什么这些自卑感啦、罪恶感啦,这些迷惑颠倒的过去都放下,当下就是实相,你放不下,太自卑了,那当然就是不好了。象有一个,以前有一个妓女,后来也学佛了,她当然放弃了,哇!她那没办法入,她罪过、罪恶感很重:哎呀!我以前赚这个钱,这个是很不清净啊,我去诱拐人家好多的丈夫,放了好多的符咒啊,一个接一个。哇!我说:你到底几个?她说她大概有十个吧!哦!怎么这么多!她放不下、放不下,她这罪恶感很重,她洗澡的时候,她一直觉得,这个色身很不清净、很不清净,连拜师父的时候都说:师父!你很倒霉,受我这么不清净的人礼拜。我的心里哪会有倒不倒霉这个道理呢?她就一直很自卑感,一直很自责,我一直安慰…
《传心法要讲记(1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