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五千句阿彌陀佛的,那麼你看時間,你每天能堅持的你一定要堅持。一直增加,不能減少,不能使自己松懈,這非常關鍵。
明白了定慧等持的原理之後,修念佛的人是這樣,那麼參禅的人呢,如果你還沒有打破本參之前,你就松懈了,那也是直線地墜落,墜落在輪回當中,不可能得到解脫。其他的,修密宗的方法也是如此。比如說“五加行”,“五加行”裏面有磕大頭,十萬個大頭,如果你磕大頭的時候,叁天打魚兩天曬網,也不非常努力地把它做好,那麼你也是松懈了。這樣松懈下去對以後整個“五加行”的功德以及你的精進心都會起很大的壞影響。
每個法門的修行,他的要求以及目的是不一樣的。這一點大家要分清楚,不是說我念佛一定要求開悟,求明心見性,如果我沒有達到明心見性就算荒廢,不是這個意思。念佛的目的,以及參禅的目的和方法都不一樣。所以每個法門我們要知道,應該做到什麼樣,什麼程度才算好,如果做到了,那就是成了。這樣子,我們大家就可以護持自己的道心了。護持自己的道心就是你最好都能堅持,身體上不能堅持的時候,我們內心也要去堅持。這樣子只有精進,不能退墮。這是第一點。
第二是懈怠的“怠”字,“怠”就是怠慢,這個在許許多多修行有一點受用的同修當中就顯出更爲明顯了。怠慢什麼呢?首先是怠慢這個法,這點非常重要。如果說你修行這個方法有一點點受用之後,你以爲自己已經完全掌握了這個法,不對的。這種觀點非常的危險。
許多人念阿彌陀佛,持名得一點受用,就以爲只有口念阿彌陀佛的持名才能算真正念佛,實相念佛和觀想念佛就認爲不對,還是持名最好,這就是一種對法的怠慢。因爲你覺得行,就是這樣子了。或者說你修行得到一點受用之後,得少爲足。比如說參禅的人,破了本參,重關和牢關還沒有破,他就以爲自己已經不得了了,參禅的法門,禅宗的法門我已經全部悟透徹了,以爲自己全部掌握了,這個就是對法的怠慢,這樣子會直接影響到自己的精進。這點在修行上,無論你修哪個法門,修戒律也好,天臺也好,禅宗也好,念佛也好,如果對法産生怠慢了,那麼你的墜落就非常直接非常快了。
所以說,我們對法無論如何不能怠慢,因爲法門裏面包涵了無量的妙谛。比如說念佛法門,表面上看就是持名念一句阿彌陀佛,好像挺簡單的,實際上裏面的內涵,叁藏十二部經典一切佛法都可以包羅。那麼你得到受用了,只是其中的非常微少的一份而已。即使你念一句阿彌陀佛有把握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就是這個時候,你也才把握了持名念佛的這部份而已。所以,對法不能怠慢,對于定慧等持的這個法也不能怠慢。
“懈怠”的這個“怠”,第一是對法産生怠慢。第二是對人産生怠慢,這點是最要不得了。什麼叫懈怠?就是自己懶惰不想幹了,然後還覺得自己比別人好。怠慢,跟傲慢是一樣的,看別人覺得沒什麼了不起,別人修行用功,能算啥?我才是修行呢!這種心態出現了。如果這樣子,那麼只要你一個念頭出現,你的修行馬上就在退落,就在直接的墜落,因爲你已經偏離了佛法的解脫道的根本精神,也偏離了定慧等持的這樣一種精神。
所以這裏面,第一是對法的怠慢,第二是對人的怠慢。以前有同修問我,怎麼來比較自己的修行?我說,修行有叁不比:第一,不跟古人比。有些人才用功幾天,就以爲自己很了不起,認爲古人也沒什麼。這種觀念固然是錯誤,另外一種呢,我們也不能覺得自己比古人相差很遠,就産生自卑心。所以最好不要跟古人比,我們看看《高僧傳》,那大家心裏就寒了,因爲古大德個個都是善根深厚,都是再來人,我們一看自己業障深重,就喪失信心了。所以,可以向古人學習,但不能跟古人比。第二,不跟今人比。不跟今人比就是不跟我們生活當中的道友同事以及周圍的人相比。因爲如果他比你好,你就會嫉妒;他比你不好,你就會傲慢。特別是修行有受用的人,稍微有點受用了,他就開始怠慢,覺得別人沒什麼,自己好,特別是同修之間。所以這點特別重要,不能跟今人比。第叁,不跟後人比。因爲聞道有先後,學術有專精。每個人修行的方法不一樣,善根和學佛的起點也不一樣。就像在這個聊天室裏,有些同修剛剛進來,甚至連佛門都還沒皈依,剛聽到佛法,那麼你一看到他講的沒有道理你就生起怠慢之心。這個怠慢心不能生,但是我們秉持一種慈悲心去教化他是可以的。如果說不是以慈悲心而是以怠慢心,瞧不起他的這種心態,那麼我們就不是真正的佛弟子了。因此,不要去跟後人比。
綜上所述,在明白定慧等持的情況下,你的修行無論是有受用還是沒有受用,對自己不能松懈,對別人不能怠慢,對法也不怠慢。這樣子你要是把握好了,那我們修行負面的影響的這種作用就會消除掉了,障礙我們的一些攔路虎就被掃除了。
掃除了之後,我們在這個學佛的路上怎麼走下去呢?下就說了,“常行精進”。常而不斷,行而不止。“常”就是要有恒心,我們在《八大人覺經》一開頭就講了,“爲佛弟子,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這個“常”就是要有恒心,不能得少爲足,不能得到一點點受用以爲就已經成了。也不能急功近利,修行的許多人,特別容易急功近利,這個法修幾天有受用了,然後就趕緊改修一個,又希望從別的法當中受用。如果修這個法沒有受用,那麼你就覺得沒有什麼意思了。還有一些學佛的人,總是想找一些特異的感覺,比如說修行一段時間之後,覺得自己怎麼沒有開神通啦,沒有入禅定啦,身體怎麼沒有發生什麼變化,種種現象,總是想追求身體感官上的一種特異,其實就是追求一種眼前的效果,追求眼前的這種效果實際上就是一種急功近利的表現。事實上,是你對自己的基礎,對自己身心的狀態,對自己的起點了解的不夠。
那麼當我們對自己的身心環境以及自己的起心動念都了解了,在這個基礎上,我就跟大家說了,修行叁不比,不能跟古人比,不能跟今人比,不能跟後人比。但是有一比,跟誰比呢?就是跟自己比。跟自己怎麼比?就是看自己有沒有恒心做下去。昨天做了的今天有沒有再做;昨天做得好的今天有沒有做好;昨天做壞了的今天有沒有消除他。就是要跟自己永遠努力比下去的。
曾經,香港大學的一位老教授(現在已經過世了)牟中山先生他就說過,佛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生命無窮盡地奮鬥。這個生命無窮盡地奮鬥就是“常行精進”的“常”,就是不間斷,無窮盡地努力下去,一定要秉持這樣一種心態。因爲我們凡夫有一種錯誤的觀念,以爲我們修了幾天行,就可以解決問題,然後我們就可以睡大覺,就可以休息了。或者以爲證入涅槃之後就可以休息了,以爲這樣子就十足了,實際上當你真正證得涅槃之後,諸佛菩薩還會來告訴你,你自己的問題解決了,你沒有痛苦了,你再去幫助衆生吧。
所以,整個生命的內在,我們每個生命的內在,都有一種永遠都努力下去的這樣一種力量。“常行精進”就是直到成佛都不能間斷。
在經文裏,這是一個特指,是指我們在獲得解脫之前,我們絕對不能間斷。如果你在獲得解脫之前,你就沒有恒心,沒有毅力,那你就很容易松懈自己,很容易墜落了。所以要常行不斷,行而不止。
“常行”的“行”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修行。就是你秉持了一個修行方法之後,你要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念阿彌陀佛,念一句算一句。做善事,五戒十善我們也要做一件算一件,就是要這樣子,不停地往前走,絕對不能後退。這是“常行”。
那麼,下面“精進”兩個字是很重要的了, “精”就是精純不雜,“進”就是進而不退。許多同修都聽過淨空老法師的講經,他特別提倡修淨土要專修,要精進專修,要精純不雜地專修。有些人聽到這句話之後就認爲,如果說大家一卷《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就夠了,那麼其他叁藏十二部是不是不要了呢?諸位,如果你這樣理解就誤會了老法師的意思。他講的這個精進,是指你正在修行的過程中,這句佛號你絕對不能間雜。所以在許多的,特別是唐朝善導大師他就提倡要專修不要雜修,善導大師之後的曆代祖師乃至民國年間的印光大師都是提倡要專修佛號。還有就是《西方確指》裏面也提到了一句阿彌陀佛我們一直念,念到一心不亂,那麼這一生就能夠成就。成就什麼呢?成就真正解脫生死的痛苦。淨土宗第一個目的就是讓我們能夠解脫輪回的痛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精純不雜的意思,就是我們要專修,不要雜修,在用功上是這樣子的。那麼進而不退呢,也同樣。這句佛號,比如說要是你記數的話,不能昨天念五萬,今天念四萬,而是要不停地進步、增加。
精進,在方法上是這樣,在內心上呢?內心要變得非常精細、精確、精巧,不要使自己整天粗粗魯魯的。如果說你一個念佛修行,禅定功夫好的人,對于環境,對于身邊的人,除非他在特殊的情況下用功,比如說禅宗在參話頭的時候,他對環境沒有什麼感覺,自己會一心地用功。那麼在一般的念佛的情況下,如果你是定慧等持的,禅定和智慧同時往前修的,那麼你的內心也會越來越細,越來越精細,一直到有時候不用說話,你看到對方,就知道他在想什麼。那麼慢慢的,所謂的他心通就會顯發,就是這樣子,由于智慧更加微細了,你內心的這種觀念也越來越精細、越精純,越沒有雜染了,就像鏡子一樣的亮光,那麼我們的心光就會放開了。
所以,精進對于我們修行人來說,實際上是非常的重要。特別是修一個法門一定要到這個法門有受用了,這個法門的要求已經達到了之後,我們才可以再繼續選擇別的法門來修,或者有些法門就一直可以修到成佛的。這個就是講“常行精進”,也就是我們方向已定,方法已明,勇往直前,但知耕耘,不問收獲,這樣一種心態來“常行精進”。
這之後,我們可能又會出現許多的問題,那麼下…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七講 正宗分——常行精進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