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面接著就說“破煩惱惡”。“煩惱惡”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內心當中的見思二惑。
見惑就是我們對身心的一種錯誤認識。我們經常講有十使,包括“五利使”和“五鈍使”。 “五利使”就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還有戒禁取見;“五鈍使”就是貪、嗔、癡、慢、疑,總共十種。
見思二惑都是在這十種範圍裏面。思惑一般包括了“貪嗔癡慢”這四種。見思二惑的種數在叁界裏面是非常多的。
由于我們不懂得人間真正的苦,也不懂得苦的原因,以及解決苦的正確方法,更不懂得解決苦之後的境界,所以就會在叁界裏面産生八十八種見惑,也就是在知見上有八十八種錯誤。
在思想上呢,思維方法上我們還有八十一種。其中欲界有九種,九品的思惑;上面的四禅八定,八定當中的每一定又各有九品,即八九七十二品。七十二品加上欲界的九品總共是八十一品的思惑。
見惑是指道理上的不明白,比如在生活當中我們總執著有一個真實的我,認爲這個色身以及我們的感受、行爲、觀念、精神,認爲這裏面有一個真實的我,這就是知見上的錯誤,就是我見。在叁界裏面,這個我見非常強烈,這個屬于在理論上,在道理上沒有明白,就是見惑。
思惑是指在事相上,我們沒有能力主宰自己。沒有能力敵得過煩惱的幹擾。比如說,在觀念上你明明知道貪、嗔、癡不好,貪多肯定不好,你已經知道了,但是一遇到好的東西你馬上就貪了。事實上,沒遇到事情的時候,你心裏面從來就不會覺得貪、嗔、癡是好事,從來也不會覺得嗔恨是好事,可是一遇到事情,馬上又生起貪、嗔、癡了,這個思惑就出來了。
見惑在前面破,思惑在後面破。也就是說我們在修行的時候,首先在道理上,要讓自己明白,在叁界裏面沒有一絲一毫可以讓我們安住的,不能認爲這裏是個快樂的世界,也絕對不能認爲有一個真實的我,有個可以主宰的東西。只是無常、苦、空、無我。這樣觀察之後,內心就不再放在叁界裏面了,就不會再放在色、受、想、行、識五蘊上面了。
如果能夠放下一切執著,這顆心不要放在身體上,也不要放在內心世界,精神世界,以及外在的山河大地,一切人事,親戚朋友任何人任何事上,在心裏面從此一筆勾銷,全部放下了。這個時候你看看,這個世界就沒有哪樣東西可以障礙你,可以影響你了。那麼這時候,知見上就不再有錯誤了,就是見惑沒有了。
見惑破了之後,你在生活中,明天或者待會又落在六根六塵當中了,這是因爲思惑還沒有破,還需要再修定力和智慧。這時要有方法、有恒心、有毅力,然後很精純地往前走。見惑和思惑煩惱一定是可以破除的。
所以,破煩惱惡,是除叁業染汙的惡行,身心清淨,那就解脫在望了。見思二惑可以在我們的身體上、語音上,以及我們的思想上,不停地表現出來,也就是身口意叁業。特別是講話,我們在聊天室裏面大部分都是在造口業,口業一定是心裏想到的你才會造出來,而心裏産生錯誤是因爲有見惑和思惑的存在。
見惑有五鈍使和五利使。五利使包括我見(身見),執著有一個我;邊見,比如唯物論,認爲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人死如燈滅,這是斷滅論。有些人認爲人死了不要緊,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這是常見論,以爲人死了以後還是人,永遠都活下去。有些人認爲靈魂是永遠不滅的,這個觀念也是常見。常見、斷見都是錯誤的知見。還有一種是邪見,邪見就是一些非常邪的觀念。比如認爲這個世界的災難是由某個人來主宰的,想讓這個世界有末日的時候,他就有能力給你末日,所以你得求他。這一切都是邪見的範圍,都不是正確的。還有見取見,被認爲已經錯誤的行爲,錯誤的思想,還在這上面認爲自己就是對的,非常固執。這種觀念就是見取見。還有戒禁取見,就是明明沒有什麼好處的戒律,他拼命要守持,守持這種毫無意義的苦行。佛經裏面說,“守口攝意身莫犯,莫惱一切諸有情,無益之苦當遠離,如是行者得度世。”無意的苦行不能去做,這就是五利使。五鈍使就是貪、瞋、癡、慢、疑這五種。那麼這十種知見沒有了,在思想上,在行爲上我們又逐漸調伏了思惑,這樣一來身心就逐漸得到清淨。
我相信許多初修都是以淨土宗念佛爲修行法門的,這句阿彌陀佛認真念起來的時候,各種觀念都沒有了,所有觀念都放下了,就一句阿彌陀佛,很清楚,這個就是降伏了我們的見惑。降伏了,不是斷,是降伏。
另外一個,就是在事情上,你遇到什麼事情了,一開始總是煩惱,後來念佛時間長了,你一遇到事情猛然會念上一句阿彌陀佛,時間再長,你沒有念出來,心裏面也會明明白白的,知道在念阿彌陀佛。那麼這樣一來,見思惑都可以用一句阿彌陀佛來降伏了,身心也清淨了。當然了,禅宗和其他法門都同樣可以達到這個的效果,只要方法得當。
接下來,我們就正式出兵,來對治我們的煩惱魔了。下一句就說“摧伏四魔”。 “催”就是摧毀,“伏”就是降伏;“四魔”就是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和天魔。
煩惱魔,就是見、思二惑的煩惱。實際上,最明顯的就是貪嗔癡這叁者。對于喜歡的産生貪心,不喜歡的産生嗔心,無關的産生忽視、冷漠、不關心、無所謂、無所知這樣一種愚癡心。這就是見思煩惱魔。
五陰魔是指色、受、想、行、識這五種,這五陰魔遮蓋了我們生命的絕對自由。諸位想想看,我們哪一天不是爲物質色法去奔忙,去勞累,去辛苦呢?爲色法去辛苦,這是色魔粘住了我們。我們還爲我們的感受、思想、分別以及思想的這種過程去著想、去奔忙、去勞累。從而也使我們自己毫無自由。在阿含經典裏有這樣一個比喻,有一位商人到海裏去采寶,在海島上遇到一羅刹,被抓住了。商人掙紮起來,一拳打過去,結果拳頭粘在羅刹的身上收不回來。他另一拳又打出去,結果又粘住了。同樣的,他踢出去的兩只腳也粘在了羅刹的身上。最後他用頭撞向羅刹,也被粘上了。這時候羅刹就問他:現在還拿我有什麼辦法?商人說:即使我的手腳,我的頭都被粘住了,但是我的這顆心還不會隨你所轉,所以你根本就抓不住我。這樣一來,面對他的毅力和決心,以及他的這種意志,羅刹就把他放掉了,說:你真是了不起。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凡夫衆生對于五欲的執著,對于五陰境界的執著。我們對于色法,栽進去了出不來,粘住了。對于受想行識,也是粘住了。所以,這樣一來,我們粘住了五陰之後,就被五陰的這個魔鬼死死地捆住。諸位,這個時候怎麼辦?只有像這位商人一樣,只要我們這顆心不隨他所轉,他也就沒辦法了。再用前面講的定力和智慧,定慧等持,再加上精進心,那麼就能夠破除五陰魔了。
死魔是指生死魔,也就是無常。我們現在能夠獲得人身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我們在有生之年不能解脫輪回的痛苦,那什麼時候才能夠解脫呢?就非常渺茫了。所以,不要等某個時候再學佛修行,不要等,因爲死亡沒有定期。“人生必定有死,死亡無有定期。”這是佛法裏面解脫道上兩句警覺的名言。我們要不停地警告自己,死亡必定會到,死期是沒有定的。明天、今天、等一下都有可能。
孔子觀察到人命的無常,所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人家請他明天去赴宴,他今天白天不收,他要過了夜以後明天再收。爲什麼呢?孔子不收過夜帖,原因就是警告自己,生命無常,不知道明天會不會再活過來,所以我們要警覺。
對于死亡,說他是魔,是因爲今生修行,要是還沒有解脫,死了之後,隔胎又迷掉了,又不知道修行了。所以,死亡對于我們來說真是一個魔鬼,會害我們的。另外一層含義,就是我們每個人都害怕死亡,只要死亡了,我們很多事情就會撂下,對修行也是如此。
所以,死亡就是魔鬼,我們看,如果大家今天在這裏好好用功修行,你覺得還是蠻好的,但是一旦告訴你,說你明天會死了,得癌症了,或是遇到什麼情況,你可能今天是心神惶恐,不知所措。這樣子死魔就正好影響了我們。
過去有個老太婆,她整天到廟裏去拜佛,拜佛的時候總是求阿彌陀佛:你早點接引我往生西方吧。我家裏什麼,孫子呀、兒子呀、兒媳婦呀都對我不好,我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人可以留戀了,你趕緊接引我往生吧。天天到廟裏去拜阿彌陀佛,這樣禱告,這樣祈求阿彌陀佛早點接引。有一天這個廟裏面有一個小和尚就跟她開了一個玩笑,事先躲到阿彌陀佛佛像的背後。這天老太婆來了,又在祈禱:阿彌陀佛你早點接引我往生吧。我一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然後這個小和尚就說:好的,你准備好了沒有?准備好了,那你回去就可以往生了。這老太婆嚇得趕緊跪下來磕頭:阿彌陀佛我不要走,我現在孩子還放不下,孫子還放不下,他們還怎麼樣怎麼樣……嚇得踉踉跄跄地跑出寺廟了,回去躺在那兒話都說不出來。這就是死亡對一個人的恐懼。
那麼,只有當我們能夠常行精進,破除了見思煩惱的時候,有了智慧定力的時候,死亡對我們來說才不産生影響,才不會再影響到我們的生命了。對于解脫了的聖者來說,生死完全是自由的,生死自在。這是死魔。
第四是天魔,天魔就是六欲天的天魔,他總是來搗亂我們,破壞我們的一切善法、好事,我們要做好事了他來搗亂,這就是天魔了。實際上,有時候天魔會來附體的,比如說你要修行的時候,旁邊總有人搗亂,他其實也不願意,但是一看到你修行,就是想故意搗亂搗亂你,覺得好玩。這就是他無能爲力的一種天魔的情況,這種情況也非常的麻煩。
摧伏四魔之後,就能證得四果阿羅漢。那麼這個“伏”呢?“摧伏四魔”的“伏”是降伏,但還沒有斷。降伏了四魔,這時候,我們只破除了見惑,就是我們知見上已經正確了,八十八使的見惑破完了。也就是說我們在內心當中,在沒有遇到事情的時候,不會生起貪欲、嗔恨、傲慢這些。也就是煩惱、五陰,這一切都不會影響到你。比如說當你發…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七講 正宗分——常行精進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