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七讲 正宗分——常行精进觉▪P2

  ..续本文上一页五千句阿弥陀佛的,那么你看时间,你每天能坚持的你一定要坚持。一直增加,不能减少,不能使自己松懈,这非常关键。

  明白了定慧等持的原理之后,修念佛的人是这样,那么参禅的人呢,如果你还没有打破本参之前,你就松懈了,那也是直线地坠落,坠落在轮回当中,不可能得到解脱。其他的,修密宗的方法也是如此。比如说“五加行”,“五加行”里面有磕大头,十万个大头,如果你磕大头的时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非常努力地把它做好,那么你也是松懈了。这样松懈下去对以后整个“五加行”的功德以及你的精进心都会起很大的坏影响。

  每个法门的修行,他的要求以及目的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大家要分清楚,不是说我念佛一定要求开悟,求明心见性,如果我没有达到明心见性就算荒废,不是这个意思。念佛的目的,以及参禅的目的和方法都不一样。所以每个法门我们要知道,应该做到什么样,什么程度才算好,如果做到了,那就是成了。这样子,我们大家就可以护持自己的道心了。护持自己的道心就是你最好都能坚持,身体上不能坚持的时候,我们内心也要去坚持。这样子只有精进,不能退堕。这是第一点。

  第二是懈怠的“怠”字,“怠”就是怠慢,这个在许许多多修行有一点受用的同修当中就显出更为明显了。怠慢什么呢?首先是怠慢这个法,这点非常重要。如果说你修行这个方法有一点点受用之后,你以为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这个法,不对的。这种观点非常的危险。

  许多人念阿弥陀佛,持名得一点受用,就以为只有口念阿弥陀佛的持名才能算真正念佛,实相念佛和观想念佛就认为不对,还是持名最好,这就是一种对法的怠慢。因为你觉得行,就是这样子了。或者说你修行得到一点受用之后,得少为足。比如说参禅的人,破了本参,重关和牢关还没有破,他就以为自己已经不得了了,参禅的法门,禅宗的法门我已经全部悟透彻了,以为自己全部掌握了,这个就是对法的怠慢,这样子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精进。这点在修行上,无论你修哪个法门,修戒律也好,天台也好,禅宗也好,念佛也好,如果对法产生怠慢了,那么你的坠落就非常直接非常快了。

  所以说,我们对法无论如何不能怠慢,因为法门里面包涵了无量的妙谛。比如说念佛法门,表面上看就是持名念一句阿弥陀佛,好像挺简单的,实际上里面的内涵,三藏十二部经典一切佛法都可以包罗。那么你得到受用了,只是其中的非常微少的一份而已。即使你念一句阿弥陀佛有把握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就是这个时候,你也才把握了持名念佛的这部份而已。所以,对法不能怠慢,对于定慧等持的这个法也不能怠慢。

  “懈怠”的这个“怠”,第一是对法产生怠慢。第二是对人产生怠慢,这点是最要不得了。什么叫懈怠?就是自己懒惰不想干了,然后还觉得自己比别人好。怠慢,跟傲慢是一样的,看别人觉得没什么了不起,别人修行用功,能算啥?我才是修行呢!这种心态出现了。如果这样子,那么只要你一个念头出现,你的修行马上就在退落,就在直接的坠落,因为你已经偏离了佛法的解脱道的根本精神,也偏离了定慧等持的这样一种精神。

  所以这里面,第一是对法的怠慢,第二是对人的怠慢。以前有同修问我,怎么来比较自己的修行?我说,修行有三不比:第一,不跟古人比。有些人才用功几天,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认为古人也没什么。这种观念固然是错误,另外一种呢,我们也不能觉得自己比古人相差很远,就产生自卑心。所以最好不要跟古人比,我们看看《高僧传》,那大家心里就寒了,因为古大德个个都是善根深厚,都是再来人,我们一看自己业障深重,就丧失信心了。所以,可以向古人学习,但不能跟古人比。第二,不跟今人比。不跟今人比就是不跟我们生活当中的道友同事以及周围的人相比。因为如果他比你好,你就会嫉妒;他比你不好,你就会傲慢。特别是修行有受用的人,稍微有点受用了,他就开始怠慢,觉得别人没什么,自己好,特别是同修之间。所以这点特别重要,不能跟今人比。第三,不跟后人比。因为闻道有先后,学术有专精。每个人修行的方法不一样,善根和学佛的起点也不一样。就像在这个聊天室里,有些同修刚刚进来,甚至连佛门都还没皈依,刚听到佛法,那么你一看到他讲的没有道理你就生起怠慢之心。这个怠慢心不能生,但是我们秉持一种慈悲心去教化他是可以的。如果说不是以慈悲心而是以怠慢心,瞧不起他的这种心态,那么我们就不是真正的佛弟子了。因此,不要去跟后人比。

  综上所述,在明白定慧等持的情况下,你的修行无论是有受用还是没有受用,对自己不能松懈,对别人不能怠慢,对法也不怠慢。这样子你要是把握好了,那我们修行负面的影响的这种作用就会消除掉了,障碍我们的一些拦路虎就被扫除了。

  扫除了之后,我们在这个学佛的路上怎么走下去呢?下就说了,“常行精进”。常而不断,行而不止。“常”就是要有恒心,我们在《八大人觉经》一开头就讲了,“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这个“常”就是要有恒心,不能得少为足,不能得到一点点受用以为就已经成了。也不能急功近利,修行的许多人,特别容易急功近利,这个法修几天有受用了,然后就赶紧改修一个,又希望从别的法当中受用。如果修这个法没有受用,那么你就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了。还有一些学佛的人,总是想找一些特异的感觉,比如说修行一段时间之后,觉得自己怎么没有开神通啦,没有入禅定啦,身体怎么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种种现象,总是想追求身体感官上的一种特异,其实就是追求一种眼前的效果,追求眼前的这种效果实际上就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事实上,是你对自己的基础,对自己身心的状态,对自己的起点了解的不够。

  那么当我们对自己的身心环境以及自己的起心动念都了解了,在这个基础上,我就跟大家说了,修行三不比,不能跟古人比,不能跟今人比,不能跟后人比。但是有一比,跟谁比呢?就是跟自己比。跟自己怎么比?就是看自己有没有恒心做下去。昨天做了的今天有没有再做;昨天做得好的今天有没有做好;昨天做坏了的今天有没有消除他。就是要跟自己永远努力比下去的。

  曾经,香港大学的一位老教授(现在已经过世了)牟中山先生他就说过,佛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生命无穷尽地奋斗。这个生命无穷尽地奋斗就是“常行精进”的“常”,就是不间断,无穷尽地努力下去,一定要秉持这样一种心态。因为我们凡夫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我们修了几天行,就可以解决问题,然后我们就可以睡大觉,就可以休息了。或者以为证入涅槃之后就可以休息了,以为这样子就十足了,实际上当你真正证得涅槃之后,诸佛菩萨还会来告诉你,你自己的问题解决了,你没有痛苦了,你再去帮助众生吧。

  所以,整个生命的内在,我们每个生命的内在,都有一种永远都努力下去的这样一种力量。“常行精进”就是直到成佛都不能间断。

  在经文里,这是一个特指,是指我们在获得解脱之前,我们绝对不能间断。如果你在获得解脱之前,你就没有恒心,没有毅力,那你就很容易松懈自己,很容易坠落了。所以要常行不断,行而不止。

  “常行”的“行”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修行。就是你秉持了一个修行方法之后,你要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念阿弥陀佛,念一句算一句。做善事,五戒十善我们也要做一件算一件,就是要这样子,不停地往前走,绝对不能后退。这是“常行”。

  那么,下面“精进”两个字是很重要的了, “精”就是精纯不杂,“进”就是进而不退。许多同修都听过净空老法师的讲经,他特别提倡修净土要专修,要精进专修,要精纯不杂地专修。有些人听到这句话之后就认为,如果说大家一卷《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那么其他三藏十二部是不是不要了呢?诸位,如果你这样理解就误会了老法师的意思。他讲的这个精进,是指你正在修行的过程中,这句佛号你绝对不能间杂。所以在许多的,特别是唐朝善导大师他就提倡要专修不要杂修,善导大师之后的历代祖师乃至民国年间的印光大师都是提倡要专修佛号。还有就是《西方确指》里面也提到了一句阿弥陀佛我们一直念,念到一心不乱,那么这一生就能够成就。成就什么呢?成就真正解脱生死的痛苦。净土宗第一个目的就是让我们能够解脱轮回的痛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精纯不杂的意思,就是我们要专修,不要杂修,在用功上是这样子的。那么进而不退呢,也同样。这句佛号,比如说要是你记数的话,不能昨天念五万,今天念四万,而是要不停地进步、增加。

  精进,在方法上是这样,在内心上呢?内心要变得非常精细、精确、精巧,不要使自己整天粗粗鲁鲁的。如果说你一个念佛修行,禅定功夫好的人,对于环境,对于身边的人,除非他在特殊的情况下用功,比如说禅宗在参话头的时候,他对环境没有什么感觉,自己会一心地用功。那么在一般的念佛的情况下,如果你是定慧等持的,禅定和智慧同时往前修的,那么你的内心也会越来越细,越来越精细,一直到有时候不用说话,你看到对方,就知道他在想什么。那么慢慢的,所谓的他心通就会显发,就是这样子,由于智慧更加微细了,你内心的这种观念也越来越精细、越精纯,越没有杂染了,就像镜子一样的亮光,那么我们的心光就会放开了。

  所以,精进对于我们修行人来说,实际上是非常的重要。特别是修一个法门一定要到这个法门有受用了,这个法门的要求已经达到了之后,我们才可以再继续选择别的法门来修,或者有些法门就一直可以修到成佛的。这个就是讲“常行精进”,也就是我们方向已定,方法已明,勇往直前,但知耕耘,不问收获,这样一种心态来“常行精进”。

  这之后,我们可能又会出现许多的问题,那么下…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七讲 正宗分——常行精进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