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七讲 正宗分——常行精进觉▪P3

  ..续本文上一页面接着就说“破烦恼恶”。“烦恼恶”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内心当中的见思二惑。

  见惑就是我们对身心的一种错误认识。我们经常讲有十使,包括“五利使”和“五钝使”。 “五利使”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还有戒禁取见;“五钝使”就是贪、嗔、痴、慢、疑,总共十种。

  见思二惑都是在这十种范围里面。思惑一般包括了“贪嗔痴慢”这四种。见思二惑的种数在三界里面是非常多的。

  由于我们不懂得人间真正的苦,也不懂得苦的原因,以及解决苦的正确方法,更不懂得解决苦之后的境界,所以就会在三界里面产生八十八种见惑,也就是在知见上有八十八种错误。

  在思想上呢,思维方法上我们还有八十一种。其中欲界有九种,九品的思惑;上面的四禅八定,八定当中的每一定又各有九品,即八九七十二品。七十二品加上欲界的九品总共是八十一品的思惑。

  见惑是指道理上的不明白,比如在生活当中我们总执着有一个真实的我,认为这个色身以及我们的感受、行为、观念、精神,认为这里面有一个真实的我,这就是知见上的错误,就是我见。在三界里面,这个我见非常强烈,这个属于在理论上,在道理上没有明白,就是见惑。

  思惑是指在事相上,我们没有能力主宰自己。没有能力敌得过烦恼的干扰。比如说,在观念上你明明知道贪、嗔、痴不好,贪多肯定不好,你已经知道了,但是一遇到好的东西你马上就贪了。事实上,没遇到事情的时候,你心里面从来就不会觉得贪、嗔、痴是好事,从来也不会觉得嗔恨是好事,可是一遇到事情,马上又生起贪、嗔、痴了,这个思惑就出来了。

  见惑在前面破,思惑在后面破。也就是说我们在修行的时候,首先在道理上,要让自己明白,在三界里面没有一丝一毫可以让我们安住的,不能认为这里是个快乐的世界,也绝对不能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有个可以主宰的东西。只是无常、苦、空、无我。这样观察之后,内心就不再放在三界里面了,就不会再放在色、受、想、行、识五蕴上面了。

  如果能够放下一切执着,这颗心不要放在身体上,也不要放在内心世界,精神世界,以及外在的山河大地,一切人事,亲戚朋友任何人任何事上,在心里面从此一笔勾销,全部放下了。这个时候你看看,这个世界就没有哪样东西可以障碍你,可以影响你了。那么这时候,知见上就不再有错误了,就是见惑没有了。

  见惑破了之后,你在生活中,明天或者待会又落在六根六尘当中了,这是因为思惑还没有破,还需要再修定力和智慧。这时要有方法、有恒心、有毅力,然后很精纯地往前走。见惑和思惑烦恼一定是可以破除的。

  所以,破烦恼恶,是除三业染污的恶行,身心清净,那就解脱在望了。见思二惑可以在我们的身体上、语音上,以及我们的思想上,不停地表现出来,也就是身口意三业。特别是讲话,我们在聊天室里面大部分都是在造口业,口业一定是心里想到的你才会造出来,而心里产生错误是因为有见惑和思惑的存在。

  见惑有五钝使和五利使。五利使包括我见(身见),执着有一个我;边见,比如唯物论,认为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人死如灯灭,这是断灭论。有些人认为人死了不要紧,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是常见论,以为人死了以后还是人,永远都活下去。有些人认为灵魂是永远不灭的,这个观念也是常见。常见、断见都是错误的知见。还有一种是邪见,邪见就是一些非常邪的观念。比如认为这个世界的灾难是由某个人来主宰的,想让这个世界有末日的时候,他就有能力给你末日,所以你得求他。这一切都是邪见的范围,都不是正确的。还有见取见,被认为已经错误的行为,错误的思想,还在这上面认为自己就是对的,非常固执。这种观念就是见取见。还有戒禁取见,就是明明没有什么好处的戒律,他拼命要守持,守持这种毫无意义的苦行。佛经里面说,“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无意的苦行不能去做,这就是五利使。五钝使就是贪、瞋、痴、慢、疑这五种。那么这十种知见没有了,在思想上,在行为上我们又逐渐调伏了思惑,这样一来身心就逐渐得到清净。

  我相信许多初修都是以净土宗念佛为修行法门的,这句阿弥陀佛认真念起来的时候,各种观念都没有了,所有观念都放下了,就一句阿弥陀佛,很清楚,这个就是降伏了我们的见惑。降伏了,不是断,是降伏。

  另外一个,就是在事情上,你遇到什么事情了,一开始总是烦恼,后来念佛时间长了,你一遇到事情猛然会念上一句阿弥陀佛,时间再长,你没有念出来,心里面也会明明白白的,知道在念阿弥陀佛。那么这样一来,见思惑都可以用一句阿弥陀佛来降伏了,身心也清净了。当然了,禅宗和其他法门都同样可以达到这个的效果,只要方法得当。

  接下来,我们就正式出兵,来对治我们的烦恼魔了。下一句就说“摧伏四魔”。 “催”就是摧毁,“伏”就是降伏;“四魔”就是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和天魔。

  烦恼魔,就是见、思二惑的烦恼。实际上,最明显的就是贪嗔痴这三者。对于喜欢的产生贪心,不喜欢的产生嗔心,无关的产生忽视、冷漠、不关心、无所谓、无所知这样一种愚痴心。这就是见思烦恼魔。

  五阴魔是指色、受、想、行、识这五种,这五阴魔遮盖了我们生命的绝对自由。诸位想想看,我们哪一天不是为物质色法去奔忙,去劳累,去辛苦呢?为色法去辛苦,这是色魔粘住了我们。我们还为我们的感受、思想、分别以及思想的这种过程去着想、去奔忙、去劳累。从而也使我们自己毫无自由。在阿含经典里有这样一个比喻,有一位商人到海里去采宝,在海岛上遇到一罗刹,被抓住了。商人挣扎起来,一拳打过去,结果拳头粘在罗刹的身上收不回来。他另一拳又打出去,结果又粘住了。同样的,他踢出去的两只脚也粘在了罗刹的身上。最后他用头撞向罗刹,也被粘上了。这时候罗刹就问他:现在还拿我有什么办法?商人说:即使我的手脚,我的头都被粘住了,但是我的这颗心还不会随你所转,所以你根本就抓不住我。这样一来,面对他的毅力和决心,以及他的这种意志,罗刹就把他放掉了,说:你真是了不起。佛用这个来比喻我们凡夫众生对于五欲的执着,对于五阴境界的执着。我们对于色法,栽进去了出不来,粘住了。对于受想行识,也是粘住了。所以,这样一来,我们粘住了五阴之后,就被五阴的这个魔鬼死死地捆住。诸位,这个时候怎么办?只有像这位商人一样,只要我们这颗心不随他所转,他也就没办法了。再用前面讲的定力和智慧,定慧等持,再加上精进心,那么就能够破除五阴魔了。

  死魔是指生死魔,也就是无常。我们现在能够获得人身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我们在有生之年不能解脱轮回的痛苦,那什么时候才能够解脱呢?就非常渺茫了。所以,不要等某个时候再学佛修行,不要等,因为死亡没有定期。“人生必定有死,死亡无有定期。”这是佛法里面解脱道上两句警觉的名言。我们要不停地警告自己,死亡必定会到,死期是没有定的。明天、今天、等一下都有可能。

  孔子观察到人命的无常,所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人家请他明天去赴宴,他今天白天不收,他要过了夜以后明天再收。为什么呢?孔子不收过夜帖,原因就是警告自己,生命无常,不知道明天会不会再活过来,所以我们要警觉。

  对于死亡,说他是魔,是因为今生修行,要是还没有解脱,死了之后,隔胎又迷掉了,又不知道修行了。所以,死亡对于我们来说真是一个魔鬼,会害我们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害怕死亡,只要死亡了,我们很多事情就会撂下,对修行也是如此。

  所以,死亡就是魔鬼,我们看,如果大家今天在这里好好用功修行,你觉得还是蛮好的,但是一旦告诉你,说你明天会死了,得癌症了,或是遇到什么情况,你可能今天是心神惶恐,不知所措。这样子死魔就正好影响了我们。

  过去有个老太婆,她整天到庙里去拜佛,拜佛的时候总是求阿弥陀佛:你早点接引我往生西方吧。我家里什么,孙子呀、儿子呀、儿媳妇呀都对我不好,我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人可以留恋了,你赶紧接引我往生吧。天天到庙里去拜阿弥陀佛,这样祷告,这样祈求阿弥陀佛早点接引。有一天这个庙里面有一个小和尚就跟她开了一个玩笑,事先躲到阿弥陀佛佛像的背后。这天老太婆来了,又在祈祷:阿弥陀佛你早点接引我往生吧。我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然后这个小和尚就说:好的,你准备好了没有?准备好了,那你回去就可以往生了。这老太婆吓得赶紧跪下来磕头:阿弥陀佛我不要走,我现在孩子还放不下,孙子还放不下,他们还怎么样怎么样……吓得踉踉跄跄地跑出寺庙了,回去躺在那儿话都说不出来。这就是死亡对一个人的恐惧。

  那么,只有当我们能够常行精进,破除了见思烦恼的时候,有了智慧定力的时候,死亡对我们来说才不产生影响,才不会再影响到我们的生命了。对于解脱了的圣者来说,生死完全是自由的,生死自在。这是死魔。

  第四是天魔,天魔就是六欲天的天魔,他总是来捣乱我们,破坏我们的一切善法、好事,我们要做好事了他来捣乱,这就是天魔了。实际上,有时候天魔会来附体的,比如说你要修行的时候,旁边总有人捣乱,他其实也不愿意,但是一看到你修行,就是想故意捣乱捣乱你,觉得好玩。这就是他无能为力的一种天魔的情况,这种情况也非常的麻烦。

  摧伏四魔之后,就能证得四果阿罗汉。那么这个“伏”呢?“摧伏四魔”的“伏”是降伏,但还没有断。降伏了四魔,这时候,我们只破除了见惑,就是我们知见上已经正确了,八十八使的见惑破完了。也就是说我们在内心当中,在没有遇到事情的时候,不会生起贪欲、嗔恨、傲慢这些。也就是烦恼、五阴,这一切都不会影响到你。比如说当你发…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七讲 正宗分——常行精进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