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正宗分——常行精进觉
我们昨天学习了《佛说八大人觉经》的第三觉。第三觉是讲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不能够身心自在,其原因就是我们对外界的要求太多,追求的欲望太盛。如何才能够去除这些欲望呢?菩萨在觉悟的情况下就要“安贫守道”、“常念知足”。
知足是对自己环境的了知,用我们整个生命不停的为一切众生去服务、去努力、去精进。“安贫守道”的要点就是一个“安”字。当我们整个生活遇到麻烦的时候,你能否安心?把心安在什么地方?所以古人说:学问之道无他,但求放心而已。这个放心就是安心的意思。
那么在整个菩萨道上,他的安心,就不是安在财富、名利、种种外在的物质上,而是把心安在禅定当中。这个禅定如何去安?就是我们要守护自己的六根门头。怎么守护呢?我们前面介绍了十二因缘里面的“无明”。当我们看到自己的无明的时候,看到意识妄想背后的那个意根的时候,你要时时地守住他,不让他起心动念。那么这样一来,时间长了之后,你就会得大受用,这是一个禅定的修习方法,同时也是开大智慧的一个前方便。
在第一觉知,我们就已经知道了,这个世间是无常的,一切事物都是“苦、空、无常、无我”,我们的身体和思想,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都是没有一个可主宰的。可是,我们大家总以为可以主宰,这是一种错觉,所以佛菩萨就告诉我们要修习定、慧。
第二觉知是让我们要获得生命内在的一种自由的力量,这需要定慧等持。那么到这里,如果诸位根性很利的话,知道禅定的修习方法,也知道佛法是以智慧为根本,那这样子好好修行就能上路了。
但是大部分修学佛法的人,因为无始来在生死当中轮转习惯了,已经非常的堕落了,最堕落的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常常懈怠,这是障碍我们修行进步最大的一个难关了。
所以,在第四觉知里面,佛又再次地告诉我们,“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能够在定慧等持的情况下修行,就已经走在学佛的大道上了,也就是说在实修上面已经开始努力,开始精进了。但是,此时最容易出现的弊病就是懈怠。
所谓“人之初,性本堕”,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带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就是,经常只有在被逼迫的时候我们往前努力,没有逼迫的时候我们就不知道努力。特别是生死的逼迫,我们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总是不知不觉,没有觉察。正因为没有去观察,我们才会变得很懈怠、很堕落。
所以在第一觉里面,佛陀就把这个大问题提出来,还告诉我们要如是观察,渐离生死,你要观察,不观察不行。以前有不少同修在修学佛法的途中,不停地会问我同样一个问题:我也信佛,也知道修行的方法,为什么我就不能上路,修行修不下去?感觉打坐坐不下去。自己也知道心里挺乱的,也想修行就是修不下去。原因在哪里呢?一般情况下我就告诉他,最根本的原因是你生死心不恳切。如果你想到刀已经放到你脖子上了,那么这个时候,你无论如何也会精进地走下去。
过去有一个故事,在梁武帝的时候,有一次他就把一个判死刑的罪犯放出来,让他端满满的一盆油转一圈,如果能够一滴油都不漏出来,就能得到赦免,否则就要被砍头。这个死囚听了之后就全神贯注地端着这盆油转了一圈,一滴油都没有洒出来。为什么?当时有一位禅师禅定功夫非常好,梁武帝就说,你这个禅师既然功夫很好了,对于美色当前会不会起心动念。禅师说:我不会动念。梁武帝就找了几个美女来给他洗澡。洗完澡之后发现禅师也确实没动心。梁武帝就问他为什么你不动心,别的人都会动心。这个禅师说:我是生死心恳切呀。我知道生死轮回就是六根追寻外在的六尘,所以才会有生死轮回。那我现在为了解脱生死,所以不得不小心。梁武帝当时不相信,这位禅师就告诉他,你把一位死囚放出来试试看。当死囚端着这盆油的时候,在路的两边也有各种歌舞伎乐,美女非常多,在旁边击鼓唱歌,非常热闹。但是因为这个死囚一心想活命,不想死,所以他端着这盆油还是走过去了。
那么我们平时的用功用不上路,用功总是被现实当中的各种环境,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别人在骂你还是在笑话你还是在赞叹你,总是被这一切的言语琐事所耽误,妨碍了自己的修行。这最大的根本就是生死心不恳切,所以在第一觉里佛陀就直接告诉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一种观察。即使有了这种观察,可是我们的习气毛病非常的多,于是,“人之初,性本堕”这个说法,就在很多修道人当中,或者说在很多人性当中都具有一种普遍的意义。
在真正知道定慧等持的这个道理之后,那修习禅定的方法你也有了,知道人生的整个生命以智慧为根本的这个知见也有了。比如诸位念“阿弥陀佛”,念佛的时候,不应该是散乱的心去念的,要一心去念,而且要念到根子上来,念到你这个妄想纷飞的这个妄想停了,然后还要念到“能所两忘”,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朝这个地方去努力。如果方向也明确了,方法也知道了,这种情况下你还念不起来,那么就特别需要注意防护自己的道心。恒常地以“精纯不杂,进而不退”的精进心,来破除见思烦恼的恶行,最终必能摧折降伏烦恼魔等各种魔怨,出离三界轮回的生死牢狱。这就是说解脱了分段生死,获得了究竟的涅槃。
那么在获得究竟涅槃之前,我们要知道懈怠的情况,第四觉知的第一句话“懈怠坠落”,“懈”是懈废,“怠”是怠慢,“坠落”就是懒惰。“懈废”是什么呢?懈废就是我们应该修行,应该去做的事情没有做。比如说你昨天念佛好一点,念1千句,今天呢,你不念1千句了,念5百句,明天念3百句,最后你不念了,废除掉了。这就是由于你的懈怠而废除了自己的善行。
在“四正勤”里面有一句叫“未生善要生起,已生善要增长”,已经生的善法要使他增长,不能堕落,不能懈废。
懈废这件事情是非常麻烦的,自己应该做的修行方法,你不懂不知道,没有用到位的时候,没有真正修行起来的时候,你还在这里受苦受罪,因为我们凡夫众生没有恒心,没有毅力,就很容易懈废掉。
过去韩愈有一句话:“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就是一切事业都是因为你的懈怠而荒废的。那么我们的道业也同样,因为你的懈怠使自己过去本来好好的修行现在慢慢也就懈废了。所以这个“懈”字,大家要认真,要吃紧。古人说“学道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你要是没有保持这颗道心,没有修行,没有坚持,那么时间长了,也就会慢慢的作废掉了,废弃掉了。
还有一点大家在修行过程当中需要明白,比如说你修行一个法,这个法要修到什么程度才能够罢休,如果你不修到这个程度,中间半途而废了,那也是懈废。比如说参禅,当你的这个疑团生起来了,整天可以盯住疑团打成一片了,但是疑团打成一片并不意味着你已经打开本来,在这个时候如果你觉得很辛苦很累,然后放下了,这个也是懈废。因为你不够精进就懈废了,懈废之后依旧又轮回了,这也叫做“坠落”,这样的懈废就是坠落。
如果是净土宗,一开始相信净土,知道念佛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很相应,开始拼命念佛。念佛念了一半的时候,觉得还没有得一心不乱,可能因为你没有窍门,没有掌握念佛的方法。比如持名念佛的方法也很多,次第也很清楚,什么情况下你怎么念佛,用了多少功夫,会达到什么境界,这个在佛经当中,祖师大德都讲述的非常清楚了。如果你不明白这一切,那么你念了几年佛之后,看看自己念佛功夫不进,没什么明确的表现,自己就不念了,那么不念之后这个念佛也就废除了,也就是让自己的功夫懈废了,作废了,这样子也是一个坠落的表现。
特别是,念佛的目的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我们还没有到临命终时,你的功夫就一直要做下去。这中间有“事一心、理一心、理事一心和事事一心”的境界上的差别。念佛的方法,也有事相上的“持名念佛”,也有理性上的“实相念佛”。如果你在事相上念佛,有受用了之后,你可以接着用理性念。如果你事相上不能够得受用,思维比较敏捷,或者根基比较利的,可以直接从理性上去念,进行实相念佛,这也同样是净土宗的信愿念佛的一个实践法门。
所以,对妙法的闻思特别重要。那么落实在具体修行上,每一个法门,特别是《八大人觉经》告诉我们的是侧重实践的法门。那么在你实践的过程中,你拥有了一个法门,如果你还没有去修行,还没有去实践,没有达到这个法门所要求的境界,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你不对这个法门的机;另外一种,你对这个法门不信,包括对自己不信,对这个传法的师父不信,对这个法本身不信。只有不信和不对机的这两种情况,你可以放弃。
如果说你相信了这个法门,已经是对机了,那么你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一定要坚持下去,这样子你才能够有受用。如果今天这个修一修,明天那个修一修,后天呢?比如说今天念念佛,明天持持咒,后天再诵诵经,来来去去,没有哪一样让你真正上路的。这样子时间长了也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会废弃的。
这个 “懈”字,也是我们对自己的警觉不够,松懈了。你松懈了自己的修行,那最后的结果就是堕落了。这个堕落,里面翻译的经文叫“坠落”,坠落知道吗?坠落是直线地掉下去,堕落还是慢慢的。就是告诉我们,如果你念佛没有一心,没有念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把握的这个情况下,你就松懈了,那么你就会直接地堕落。直接堕落是什么意思呀?就是你肯定只能在火宅当中再受苦。
所以,修净土的人,要特别警觉自己,不要以为净土可以带业往生,我现在就可以拖拖拉拉的,是一着,不是一着。有空就像消遣一样的,念念几句佛,然后发发愿,觉得想往生就以为能往生。告诉你,现在你要是松懈自己,很危险。如果你工作很忙,那么你,比如你今天能够坚持…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七讲 正宗分——常行精进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