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七講 正宗分——常行精進覺

  第七講 正宗分——常行精進覺

  我們昨天學習了《佛說八大人覺經》的第叁覺。第叁覺是講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爲什麼不能夠身心自在,其原因就是我們對外界的要求太多,追求的欲望太盛。如何才能夠去除這些欲望呢?菩薩在覺悟的情況下就要“安貧守道”、“常念知足”。

  知足是對自己環境的了知,用我們整個生命不停的爲一切衆生去服務、去努力、去精進。“安貧守道”的要點就是一個“安”字。當我們整個生活遇到麻煩的時候,你能否安心?把心安在什麼地方?所以古人說:學問之道無他,但求放心而已。這個放心就是安心的意思。

  那麼在整個菩薩道上,他的安心,就不是安在財富、名利、種種外在的物質上,而是把心安在禅定當中。這個禅定如何去安?就是我們要守護自己的六根門頭。怎麼守護呢?我們前面介紹了十二因緣裏面的“無明”。當我們看到自己的無明的時候,看到意識妄想背後的那個意根的時候,你要時時地守住他,不讓他起心動念。那麼這樣一來,時間長了之後,你就會得大受用,這是一個禅定的修習方法,同時也是開大智慧的一個前方便。

  在第一覺知,我們就已經知道了,這個世間是無常的,一切事物都是“苦、空、無常、無我”,我們的身體和思想,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都是沒有一個可主宰的。可是,我們大家總以爲可以主宰,這是一種錯覺,所以佛菩薩就告訴我們要修習定、慧。

  第二覺知是讓我們要獲得生命內在的一種自由的力量,這需要定慧等持。那麼到這裏,如果諸位根性很利的話,知道禅定的修習方法,也知道佛法是以智慧爲根本,那這樣子好好修行就能上路了。

  但是大部分修學佛法的人,因爲無始來在生死當中輪轉習慣了,已經非常的墮落了,最墮落的一個方面就是我們常常懈怠,這是障礙我們修行進步最大的一個難關了。

  所以,在第四覺知裏面,佛又再次地告訴我們,“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能夠在定慧等持的情況下修行,就已經走在學佛的大道上了,也就是說在實修上面已經開始努力,開始精進了。但是,此時最容易出現的弊病就是懈怠。

  所謂“人之初,性本墮”,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就帶有一種惰性。這種惰性就是,經常只有在被逼迫的時候我們往前努力,沒有逼迫的時候我們就不知道努力。特別是生死的逼迫,我們在平常的生活當中總是不知不覺,沒有覺察。正因爲沒有去觀察,我們才會變得很懈怠、很墮落。

  所以在第一覺裏面,佛陀就把這個大問題提出來,還告訴我們要如是觀察,漸離生死,你要觀察,不觀察不行。以前有不少同修在修學佛法的途中,不停地會問我同樣一個問題:我也信佛,也知道修行的方法,爲什麼我就不能上路,修行修不下去?感覺打坐坐不下去。自己也知道心裏挺亂的,也想修行就是修不下去。原因在哪裏呢?一般情況下我就告訴他,最根本的原因是你生死心不懇切。如果你想到刀已經放到你脖子上了,那麼這個時候,你無論如何也會精進地走下去。

  過去有一個故事,在梁武帝的時候,有一次他就把一個判死刑的罪犯放出來,讓他端滿滿的一盆油轉一圈,如果能夠一滴油都不漏出來,就能得到赦免,否則就要被砍頭。這個死囚聽了之後就全神貫注地端著這盆油轉了一圈,一滴油都沒有灑出來。爲什麼?當時有一位禅師禅定功夫非常好,梁武帝就說,你這個禅師既然功夫很好了,對于美色當前會不會起心動念。禅師說:我不會動念。梁武帝就找了幾個美女來給他洗澡。洗完澡之後發現禅師也確實沒動心。梁武帝就問他爲什麼你不動心,別的人都會動心。這個禅師說:我是生死心懇切呀。我知道生死輪回就是六根追尋外在的六塵,所以才會有生死輪回。那我現在爲了解脫生死,所以不得不小心。梁武帝當時不相信,這位禅師就告訴他,你把一位死囚放出來試試看。當死囚端著這盆油的時候,在路的兩邊也有各種歌舞伎樂,美女非常多,在旁邊擊鼓唱歌,非常熱鬧。但是因爲這個死囚一心想活命,不想死,所以他端著這盆油還是走過去了。

  那麼我們平時的用功用不上路,用功總是被現實當中的各種環境,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別人在罵你還是在笑話你還是在贊歎你,總是被這一切的言語瑣事所耽誤,妨礙了自己的修行。這最大的根本就是生死心不懇切,所以在第一覺裏佛陀就直接告訴我們,必須要有這樣的一種觀察。即使有了這種觀察,可是我們的習氣毛病非常的多,于是,“人之初,性本墮”這個說法,就在很多修道人當中,或者說在很多人性當中都具有一種普遍的意義。

  在真正知道定慧等持的這個道理之後,那修習禅定的方法你也有了,知道人生的整個生命以智慧爲根本的這個知見也有了。比如諸位念“阿彌陀佛”,念佛的時候,不應該是散亂的心去念的,要一心去念,而且要念到根子上來,念到你這個妄想紛飛的這個妄想停了,然後還要念到“能所兩忘”,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朝這個地方去努力。如果方向也明確了,方法也知道了,這種情況下你還念不起來,那麼就特別需要注意防護自己的道心。恒常地以“精純不雜,進而不退”的精進心,來破除見思煩惱的惡行,最終必能摧折降伏煩惱魔等各種魔怨,出離叁界輪回的生死牢獄。這就是說解脫了分段生死,獲得了究竟的涅槃。

  那麼在獲得究竟涅槃之前,我們要知道懈怠的情況,第四覺知的第一句話“懈怠墜落”,“懈”是懈廢,“怠”是怠慢,“墜落”就是懶惰。“懈廢”是什麼呢?懈廢就是我們應該修行,應該去做的事情沒有做。比如說你昨天念佛好一點,念1千句,今天呢,你不念1千句了,念5百句,明天念3百句,最後你不念了,廢除掉了。這就是由于你的懈怠而廢除了自己的善行。

  在“四正勤”裏面有一句叫“未生善要生起,已生善要增長”,已經生的善法要使他增長,不能墮落,不能懈廢。

  懈廢這件事情是非常麻煩的,自己應該做的修行方法,你不懂不知道,沒有用到位的時候,沒有真正修行起來的時候,你還在這裏受苦受罪,因爲我們凡夫衆生沒有恒心,沒有毅力,就很容易懈廢掉。

  過去韓愈有一句話:“行成于思而毀于隨”,就是一切事業都是因爲你的懈怠而荒廢的。那麼我們的道業也同樣,因爲你的懈怠使自己過去本來好好的修行現在慢慢也就懈廢了。所以這個“懈”字,大家要認真,要吃緊。古人說“學道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你要是沒有保持這顆道心,沒有修行,沒有堅持,那麼時間長了,也就會慢慢的作廢掉了,廢棄掉了。

  還有一點大家在修行過程當中需要明白,比如說你修行一個法,這個法要修到什麼程度才能夠罷休,如果你不修到這個程度,中間半途而廢了,那也是懈廢。比如說參禅,當你的這個疑團生起來了,整天可以盯住疑團打成一片了,但是疑團打成一片並不意味著你已經打開本來,在這個時候如果你覺得很辛苦很累,然後放下了,這個也是懈廢。因爲你不夠精進就懈廢了,懈廢之後依舊又輪回了,這也叫做“墜落”,這樣的懈廢就是墜落。

  如果是淨土宗,一開始相信淨土,知道念佛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很相應,開始拼命念佛。念佛念了一半的時候,覺得還沒有得一心不亂,可能因爲你沒有竅門,沒有掌握念佛的方法。比如持名念佛的方法也很多,次第也很清楚,什麼情況下你怎麼念佛,用了多少功夫,會達到什麼境界,這個在佛經當中,祖師大德都講述的非常清楚了。如果你不明白這一切,那麼你念了幾年佛之後,看看自己念佛功夫不進,沒什麼明確的表現,自己就不念了,那麼不念之後這個念佛也就廢除了,也就是讓自己的功夫懈廢了,作廢了,這樣子也是一個墜落的表現。

  特別是,念佛的目的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我們還沒有到臨命終時,你的功夫就一直要做下去。這中間有“事一心、理一心、理事一心和事事一心”的境界上的差別。念佛的方法,也有事相上的“持名念佛”,也有理性上的“實相念佛”。如果你在事相上念佛,有受用了之後,你可以接著用理性念。如果你事相上不能夠得受用,思維比較敏捷,或者根基比較利的,可以直接從理性上去念,進行實相念佛,這也同樣是淨土宗的信願念佛的一個實踐法門。

  所以,對妙法的聞思特別重要。那麼落實在具體修行上,每一個法門,特別是《八大人覺經》告訴我們的是側重實踐的法門。那麼在你實踐的過程中,你擁有了一個法門,如果你還沒有去修行,還沒有去實踐,沒有達到這個法門所要求的境界,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你不對這個法門的機;另外一種,你對這個法門不信,包括對自己不信,對這個傳法的師父不信,對這個法本身不信。只有不信和不對機的這兩種情況,你可以放棄。

  如果說你相信了這個法門,已經是對機了,那麼你無論如何都不能放棄,一定要堅持下去,這樣子你才能夠有受用。如果今天這個修一修,明天那個修一修,後天呢?比如說今天念念佛,明天持持咒,後天再誦誦經,來來去去,沒有哪一樣讓你真正上路的。這樣子時間長了也會叁天打魚兩天曬網,也會廢棄的。

  這個 “懈”字,也是我們對自己的警覺不夠,松懈了。你松懈了自己的修行,那最後的結果就是墮落了。這個墮落,裏面翻譯的經文叫“墜落”,墜落知道嗎?墜落是直線地掉下去,墮落還是慢慢的。就是告訴我們,如果你念佛沒有一心,沒有念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把握的這個情況下,你就松懈了,那麼你就會直接地墮落。直接墮落是什麼意思呀?就是你肯定只能在火宅當中再受苦。

  所以,修淨土的人,要特別警覺自己,不要以爲淨土可以帶業往生,我現在就可以拖拖拉拉的,是一著,不是一著。有空就像消遣一樣的,念念幾句佛,然後發發願,覺得想往生就以爲能往生。告訴你,現在你要是松懈自己,很危險。如果你工作很忙,那麼你,比如你今天能夠堅持…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七講 正宗分——常行精進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