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生命還有哪一點不自由嗎?你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想睡就睡,沒有任何的局限和狹隘。這個是獲得自由的一個非常簡單而且非常管用的一個訣竅。
那麼在這裏,也許有些同修,沒有去觀照的時候,你會懷疑。如果我真的對世界不要求了,那我工作還會好好幹嗎?那這個世界不是大亂了嗎?大家都不幹活了。諸位!這是你想的,你沒有去做,如果你去做了,事實情況不是這樣的。事實情況是什麼呢?當你的身心感到絕對自由的時候,你這種力量使你去做任何事情,都會做到最好。也就是說,都會做到能盡你最大力量的那種程度,是一個極限。你就不會受任何外在的環境影響你的情緒,任何事情影響不了你。也就是說,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就是你生命的所有力量的體現了。
如果你沒有任何要求的時候,你騎自行車,你會把自行車騎得最好;如果你是踢足球,你就會把足球踢得最好;如果你是幹工作,你就不會受任何負面影響,你所有的能力都會發揮出來。因爲你的身心已經有一種絕對自由的力量在這裏支配著了。
所以我們常人做不到這一點,我們總是覺得外界給我越多越好,爲什麼會有這種要求?諸位再看一看,我們身心爲什麼會對外界有要求呢?實際上是我們心裏太虛了,我們心裏面沒有底,你對外界的要求就是你向外界追求一種支持,你希望這個世界給你支持,你希望旁人能給你支持。你想獲得別人呵護你的時候,實際上是你的心虛了。你談戀愛的時候,是希望對方能給你一種精神上的支持。所以你沒有發現你這種力量就是絕對自由的力量,你沒有發現。
而且,我們會有這樣一種錯覺,認爲快樂是別人或者外界給你的。這種錯覺是怎麼來的呢?有時候人家滿足你的一點要求,你就會感到很高興,那麼你就覺得:原來高興快樂別人是可以給的。所以你就不停地向外追求。
當你獲得錢財的時候,你就覺得錢財能給你帶來快樂,你就更加努力的去追求。當你獲得官職的時候,你以爲官職能給你帶來快樂,你就拼命地去追求。社會地位、物質享受乃至他人的關懷,種種情景能給你感到快樂的時候,那麼你就錯以爲獲得了那些,就能獲得真正的快樂。而實際上,這些對外界的求得之心,正好是在削弱我們的自由力量。
就像一個人被他的父母親寵壞掉一樣。父母寵他的時候,他很高興,他就以爲只有你寵他他才會高興。這樣一來,等父母親去世了,再也沒有人寵他的時候,那麼他就摔得夠嗆了。古人總結一條經驗說“富不過叁代,貧不過叁代”。富貴的人家對孩子總是很寵著的,那麼孩子再寵孩子,好了,其他的人呢?下面的被寵的人呢,他這種自由的力量沒有了。自由的力量一沒有,那他以後幹工作,做事情,總是受環境製約了,這樣一受製約,麻煩就大了。所以這裏面有一個非常微妙的問題。
佛陀告訴我們要生起出離心,爲什麼要生起出離心呢?因爲我們對這個世界,如果還有所貪求,那就正好減弱了我們自己的力量。佛陀正好看見了這一點,正好看見了我們每一個衆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都是一個絕對自由的人。
諸位啊!你真正的自由了嗎?佛陀看到這一點,他掉眼淚了。他覺得我們很可惜,最可惜的原因就是我們自己不知道自己就是絕對自由無價寶。當我們不知道自己是無價寶的時候,我們受製于環境,受製于外在,所以佛陀才這樣告訴我們。才告訴我們世間是無常的,你們不要再想了,你們看看這個事實就是這樣的。當你看到這個事實的時候,諸位也許會明白一下:哦,這事實是這樣的。
所以下面佛陀又告訴我們了,你這些個種種貪求都是苦的。那麼這個“多欲爲苦”通常在佛經裏面把我們的身心剖析得非常精細。怎麼剖析法呢?“多欲爲苦”這個“欲”就是指欲望,也就是我們對外界有要求。欲望雖然很多,有種種要求,概括起來不外乎五欲。五欲就是指染著色、聲、香、味、觸這五種境界而生起的欲望。在《佛遺教經》裏面說:“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製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就是佛告訴弟子們,你們已經能夠守戒了,這是很嚴重的,那麼這個五欲啊,非常危險,我們不要去追求了,不要再放逸了。這樣說的原因,就是你如果去放逸了,你自己的自由就沒有了。
第一種是色欲,就是指對于男女端莊形貌以及世間寶物等種種的妙色産生了興趣,放不下。我們眼睛看到好看的就要追求,對于色情更是如此。比如說看到時髦的衣服,看到漂亮的發型,看到好看的鞋子,種種流行的款式,我們就會貪求。這是色欲。色有形色和顯色兩種。
形色指色法中,質礙粗著,因觸覺始能覺知長短的。約有八種:長,一面多生。短,一面少生。方,四面齊等。圓,周遍一切處而生。高,中間凸出。下,中間拗凹。正,表面齊平。不正,表面參差。也就是各種形狀的長短方圓大小高低等等。
顯色有青、黃、赤、白、雲、煙、塵、霧、影、光、明、闇等十二種。此中,雲,是指龍氣。煙,是指火氣。塵,是指風吹細土。霧,是指地之水氣蒸騰。光,是指日焰。明,是指月、星、*、寶珠、電等諸焰。影,是指障礙光明之後所見之余色。闇,是指全不能見。此中,青、黃、赤、白等四者爲本色,其余都是在其差別上所建立的,種種顔色之法,我們都非常貪執。
第二種是聲欲,就是我們的耳朵對于聲塵感到非常有興趣。好聽的話,好聽的聲音,都在這個上面去追求。聲欲是指愛著于嬌媚妖詞(好聽話)、淫聲染語、絲竹弦管音樂之聲以及環钏鈴佩等聲。比如說身上帶著玉镯呀,還有懷佩挂在身上的玉佩呀,這種種裝飾品,能夠發出聲音的,走路的聲音,歌唱的聲音,這種種聲音聽到了之後很美,很好聽,以及風鈴呀,天籁之音呀,我們很感興趣。
第叁種是香欲,就是指愛著于氣味芬芳之物,以及男女身體之香。這個貪欲也是很多的,比如說這個香氣,開花了,花香,你貪著于某一種香,就是我們的鼻根攀緣而不得自在。
第四種是味欲,貪著味,愛著酒肉珍肴、甘甜酸辣之美食。有人講中國人特別講究食品的味道,如滿漢全席,還有什麼南甜北鹹,東辣西酸,種種味道對我們的影響實在太大。
第五種是觸欲,觸就是感觸、接觸的觸,這就是我們的身體所接觸的外界事物,身根所對即爲觸塵。愛著于冷暖細滑、輕重強軟、名衣上服、男女身體等等。
這五種境界都能夠破壞種種善事。爲什麼說是破壞種種善事呢?當然這個在曆史上,我們要是講起故事來呀,那就非常多了。比如說過去:一笑傾城傾國貌。爲了看見心愛的人一笑,而烽火戲諸侯,這一笑就能夠把整個國家給笑滅了。所以很多時候,包括我們現在社會,許許多多的貪汙腐敗現象,很多人最後走上犯罪的道路,貪汙的,對于錢財,對于色欲,種種情形,都是因爲五根追求外在的五塵。如箭傷身,所以用五支箭來比喻。
在《大智度論》裏面說:“哀哉!一切衆生常爲五欲所苦惱,而猶求之不已。”你看看,我們爲了看不到而煩惱,爲了聽不到而煩惱,然後又不停地去追求這一切。
論雲:“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炙疥;五欲無益,如狗逐骨;五欲增诤,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惡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舍,爲之後世受無量苦。”
這裏還講後世受無量苦了,那實際上在我們現世呢,真是如此啊。得到一樣事情又不停地希望更多。我們整個社會,整個人類有一種錯誤的觀念,不停地在這裏熏陶,牽引著大家,如錢財地位榮譽物資等等,都是越多越好。那麼這種錯誤的觀念貫穿到教育當中,就是不停的教育社會大衆,希望大家獲得越多越好,什麼都要越多越好,越多越好。真的是越多越好嗎?並不是真的越多越好。我們學習佛法有時候也會這麼想,聽得越多越好,看得越多越好。你真正的能夠受用,能夠領悟,他並不是真正的越多越好。
那麼這裏面有一個問題了,佛教不許我們貪著五欲,就如剛才所說,因爲你對外界有要求了,你內心的生命的力量就減弱了。如果你對外界沒有任何要求的情況下,你還能夠去做事情,那麼這個時候,你會做得非常好,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很難把它說清楚。
爲什麼說很難說清楚呢?
比如說諸位現在你在這個網絡上,在這裏也是在工作一樣的,你自己身心,一下子沒有任何要求的時候,你站起來,伸伸手,彎彎腰,你感覺身心就是一片自由,一片自覺,沒有任何要求。那麼這種狀態你感受到了,這個就是你獲得破除五欲的一個最好的方法,最直接的方法。在這種方法上,你去做事情,那真的是非常受用。剛才講的《大智度論》裏每一句話都可以印證。
五欲沒有利益,你追求的時候就像狗追骨頭。這個小狗不懂得骨頭上面沒有肉,你給他扔一個骨頭的時候他就追,那麼骨頭跑得越遠,他也追得越遠,直到最後咬到嘴上它很高興,實際上呢,它還是什麼都沒吃到,什麼都沒有吃到。因爲你的生命原本就不是由外界的這個物質,不是由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給你加起來的。你的生命的真正自由的價值也不是取決于外在的事物。
並不是說你成爲百萬富翁了,你就是一個自由的人;也不是說你譽滿全球了,就是一個自由的人。實際上相反的,如果你不能獲得這種內在自由的力量,那麼你外界的名譽越高,你就越是束縛,越是放不開,越是想不通,你的這個自由越沒有。
當你獲得這種自由之後,如果你還能夠去做事情,還能夠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財色名食睡你還樣樣都有,那麼這個時候,這世界的一切就都成爲你自己的妙用。非常微妙啊諸位!這個妙用,你會感到非常的幸福。如何去付出而獲得的幸福,就是《八大人覺經》後面四覺要告訴我們的。那麼前面四覺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獲得這個自由。
在《華嚴經隨疏演義鈔》裏面提到了,他稱爲五欲就是“財色名食…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五講 正宗分——少欲無爲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