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覺得到,能夠醒悟了,覺是覺察外在的這一切,悟是醒悟自心。對于外界有感覺有感知,不是做一個懵懵懂懂的人,不是做一個糊裏糊塗的人。
佛法特別強調覺。因爲佛本身就是覺。我曾經說,中國的儒家思想是“以人爲本”的,而我們佛教思想呢,則是“以覺爲本”的,只有覺悟才算真正符合佛法。如果你不覺悟,那麼你永遠都不符合佛法的真正精神。所以通過對外物的感覺,感悟到自心的真實,世間的無常和國土的危脆就是讓我去感受我們的環境,我們的世界。
下面說“四大苦空,五陰無我”。四大,有些不懂佛法的人以爲“四大”是“酒色財氣”,這是一個誤會。這個是從中國古代有不少小說裏面提到的,是一種隨便猜測說說而已的。那麼真正佛教裏面講的“四大”是指的地、水、火、風爲四大。
地大是堅硬性,比如說我們這個人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這小四大組成的;山河大地則是由外在的大四大組成,叫四大種。山河大地無非可以歸類爲地水火風這四大,而我們的身體,也可以歸爲這四大。所以說有情無情都是由此四大緣聚而成,緣散則滅,沒有永恒的。
我們的身體、毛發、趾甲、骨頭都是地大;眼淚汗水都是水大;熱氣是火大;運動、呼吸這就是風大。由四大元素組成了這樣一個身體。
這個身體能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快樂嗎?不能!爲什麼說他不能?我們有時候會感覺到身體的舒服,爲什麼說不能呢?諸位!痛苦有兩種,第一種是身體的痛苦,第二種是心靈的痛苦。
身體的痛苦,比如說我們病痛,我們行、住、坐、臥不方便的時候,生、老、病、死的整個過程充滿了痛苦。只是我們健忘,苦完之後就好了傷疤忘了痛了。人,從有了這個身體一直到失去這個身體,生和死極爲痛苦。當然了,我們平時心很粗,對于世間的種種價值觀形成之後,就麻木不仁了,平時感覺不到這樣一種苦的存在。當真正地遇到老了、病了、死了,才發現這個身體存在著很多的過患。所謂(老子說的):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爲身體,擠眉弄眼、化妝、粉飾,一天到晚爲這個身體去奔忙,去勞碌,而身體卻是這般的難以招待,難以伺候,所以說他是苦。
苦還只是大家一般人都能夠感受得到的,空,這就是更深一層的體會了。苦只是緣起的,你身體病了,病治好了這個苦就不存在了。但是,我們要知道,這個身體到底是你什麼呢?我們能擁有身體的哪一點可以自由地安排自由地受用嗎?幾乎不能。
看上去我們身體好像有一個實際的東西,這個四大,就是古佛說的:假借四大以爲身。只是我們假借過來的,其實這裏面根本就沒有一個我,緣起本身就是空,他是由很多條件組成的,條件就是緣。由地水火風這種種的條件組成了這個身體,所以沒有哪一個所謂真正的自我的身體,沒有!根本就沒有一個我。
下面一句是“五陰無我”。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也叫五蘊。陰就是遮蔽的意思。我們的這個生命,從外在身體的這個色法到內在精神的心法,精神就是受,感受;想,思想;行,思想變化,今天想這個,待會兒想那個,這個行動,思想也不停地流動,我們這個妄想在流動。想就是我們的妄想。識,就是我們識別、分別的根本,就是精神的最高處。
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又稱爲五陰,是我們現在擁有的這個生命的全部內容了。所以這個五陰裏面沒有哪一個可以主宰的。
色法就是剛才這個身體,我們無法主宰。
受,昨天痛苦今天又快樂,明天還會痛苦。苦、樂、舍這叁受,我們也無法主宰。如果你能夠主宰感受的話,那麼你就是一個解脫的聖人,不受這五蘊束縛了。所以,這個受的本身是指,我們還沒有超脫他的時候,總是被種種感受所局限,所束縛。
快樂對我們來說我們還希望他再有快樂,痛苦我們想逃避他。所以呀,快樂的感受對我們來說也是痛苦,他是什麼苦呢?是壞苦。因爲所有的快樂都會壞掉,都會停止,總不會永久地快樂下去。所以,快樂對我們也是一個壞苦。那麼痛苦呢?痛苦本身就是痛苦,這叫苦苦。不苦不樂,我們也是苦。不苦不樂的時候我們歲月增長,歲月不饒人,歲月匆匆,時光無痕。這樣一種變化的過程就是想和行的過程,我們叫做行苦。苦、樂、舍都是痛苦。所以一切感受“有受皆苦”。
思想,昨天想的跟今天想的,他也是沒有可以主宰的。如果哪個人說:我的想法,我的某一個想法可以主宰我一生。這是不可能,你是打妄語。所有的想法都是妄想,包括諸位現在在學佛,你認爲你的想法已經是絕對的可以永遠地這樣下去了,那肯定是錯了。因爲你的想法還在五蘊的受想裏面,五陰裏面。你的認識,你的思想境界很高了,你以爲這個思想境界永遠可以主宰我了,這錯了。
所以當你的外在的物質世界和這個身體的色法,以及內在精神的受想行識這五蘊都沒有一個可以主宰的時候。我們看不到這裏面有一個主宰,那麼我們就很簡單地把他放下了,知道一切法是無我的。所以有人認爲佛教是唯心論,或者說佛教反對唯物論,這些說法都不可靠。
諸位看到,這部經就告訴我們了“五陰無我”,就是告訴我們物質和精神都不能主宰,沒有任何自在可言。這個“我”,就是自在的意思。我的東西我可以自由地利用,可以自由地支配。所以“無我”就是沒有哪一個能讓你自由地支配的。諸位想一想,你的想法、你的看法、你的分別、你的感受能讓你自由地支配嗎?不可能!因爲所有的想法都不能讓我自由地支配的時候。
那麼這個時候就真正地體現出來“五陰無我”這樣一個道理了。我們可以觀察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始終沒有絲毫的屬于真正的我。一個解脫的人,他能夠在這個上面完全看透。過去在東晉的時候僧肇大師,據說他在臨終的時候曾經非常高興地念出一個偈頌,這個頌文說:四大原無我,五蘊本來空。將頭臨白刃,猶似斬春風。
他在臨死的時候能夠這樣灑脫,是因爲他在平時已經把功夫做上去了,已經能夠看到四大就是無我,五蘊本來就空。所以無我和空在這裏是等同的。他說四大無我,五蘊本空。我們這部經典裏面說“四大苦空,五陰無我”,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那麼爲什麼會這樣?爲什麼世間、國土都是無常,我們的精神我們的身體都是無我呢?原因在下面。
講到沒有我的時候我們會懷疑說:明明有個我在這裏聽經說法,怎麼會沒有我啊?那麼佛陀再進一步地給我們做一個解釋。原因是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滅,叫“生滅變異,虛僞無主”。
“生滅變異”,外在的世界四大苦空,是生滅不已、變化莫測的現象。內在的身心是五陰無我,是虛僞無實。就像芭蕉一樣,沒有實際的樹芯。這個芭蕉樹,你要是把它的外殼一層一層地剝,剝到最後什麼也沒有。用幻術變化出來的城市,我們夢裏面的境界,水中的月色,這種種現象,就是我們現在的認爲是真實的,這樣一個狀況。
身心都是寂寞無主,寂寞空無主啊。當我們去體會這個現實生活的時候,諸位不知道能否感受到這一點。我們這個世界,他的本體,他的真正的內涵在哪裏?我們找不到,找不到這種內涵,那麼我們只能生活在表面上,就像我們看電影、看電視一樣。我們現在能看到的,能夠感受得到的就是電影屏幕上的那些節目,那些圖像。那些圖像通過燈光照過去的,是一種光的聚合。當你看不見銀幕本身的潔白的時候,我們會把整個身心投入在銀幕的影子上,爲電影裏面的人物的喜怒哀樂而隨他所轉。那麼實際上呢,這個銀幕裏面的這些人、這些物都只是影子而已,他本身並沒有任何的真實可言。當我們如果看到了這個影子同時,也知道他背後的那個銀幕才是清淨潔白的,在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我們在念一句阿彌陀佛的時候,我們在參禅、在吃飯、在走路的時候,你也看到這一切現象無非是精神和物質,本身沒有一個我——主宰。你超越了這樣一個自我之後,就會很清楚地感受到了,我們的真心、佛性是什麼東西。那麼下面一句話呢是更重要了,叫“心是惡源,形爲罪薮”。
“心是惡源”這個心是指什麼呀?心是我們的妄想分別,第六意識的分別就已經構成了我們的這顆心。常常說:我心裏很難受。心裏難受是什麼啊?妄想。妄想的背後是什麼?是意根,就是我執。構成對“我”和“我所”的執著,那麼萬惡之源由此而出。諸位!這句話特別重要。現在諸位正好可以借此機會觀察一下自己,看看佛陀所說的這句話到底能否在自己的身心當中得到印證。
首先,我們來看我們這個意識。意識就是六識當中的第六識,眼耳鼻舌身意,意識。我們通常所說的妄想,也就是能夠思想的,不停地變化的這個東西。諸位能感受到吧?比如說你現在就想,看到這個屏幕上,看到這些字,管理員某某人把麥克交給天臺子了。你這麼想的時候,它就想了,想完之後呢它又沒有了。這個一會兒有一會兒沒有的不停地變化的這就是意識。
還有一個意識背後的那個叫做意根。這個東西你要看清楚了。你不要妄想,你現在這個意識沒有了,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想的時候你還是清清楚楚,你可以聽我講話,可以明明白白地不起妄想分別卻能夠清清楚楚感受到你的存在,感受到你在聽法,這就是意根。那麼如果我們這個意根沒有放下,這就是我執了。所以解脫道的關鍵要點就點在這裏,就是意根的我執上面,有了這個我,我們會說:我的思想。那麼第六意識就成爲我所了。我今天想了一件事情,你會這樣說。想的那件事情,變成是你的所有,想就是你所擁有的。那麼再擴開來呢?我們說:我是我,身體是我的,是我所有,乃至山河大地、生活起居、各種物品都是我的所有。我和我所,就這樣分開了。
那麼我們呢,以我爲中心,以我執,非常堅固的我執爲中心,擴散開來,對外界的我所産生一系列的執著、追求。我們巴不得整個天下都是我的,在我們的整個世界都屬于我的…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四講 正宗分——苦空無常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