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述要義——佛法之總綱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義
述要義——佛法之總綱
諸位大德、諸位善知識:
我們今天非常榮幸的有這個因緣,在網絡佛教聊天室裏面一起學習佛法!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是《佛說八大人覺經》,這部經典對我們整個佛法的把握非常重要。講這樣的一部經典,我們要分開幾個段落來進行,由于時間的關系,我想在第一講當中,首先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就是“述要義”,簡述一下本經的要點大義。
《八大人覺經》,在有些佛教藏經的版本裏面又叫做《佛說八大人覺經》,它是八種菩薩大人所覺悟的真理,覺悟到了最究竟的時候,就成佛了。因此,這也是八種能夠讓我們成爲菩薩、成爲佛的真理。在這八覺當中,前四覺是解脫道。解脫道是什麼道理呢?我們馬上會感覺到:我們爲什麼要學習佛法?我們爲什麼要勞碌奔波?我們爲什麼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有很多要去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們爲什麼會有許許多多的煩惱和痛苦束縛著我們?
在佛法中有兩個系統,就是佛法的解脫道和菩薩道。這兩道講說什麼內容呢?它主要是講述了我們每一個衆生的生命內在所含有的兩種力量。哪兩種力量?就是我們生命本身具備的絕對自由的力量——絕對自由,這個是解脫道所要解決的問題。另一種力量就是我們每一個生命、每一個衆生內心當中,都具備的絕對自由和幸福的力量——絕對幸福,這個是菩薩道要解決的問題。
可是,我們每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乃至我們眼前的、身邊的,我們能想得到的每一個衆生,他們真的自由嗎?真的幸福嗎?
我們就拿自由來說,諸位可以想一下:我們從一開始來到這個世界,很小的時候,我們的父母親就會教育我,應該如何如何?稍微長大一點,我們進入學校,學校裏面的老師也會教育我們應該如何如何?長大了,朋友之間、同事之間、上司領導之間,都會教育我們,甚至是命令我們應該如何如何?這樣時間長了之後,我們自己對自己的生命也會有這樣的命令,你應該如何如何?!
請問諸位:你自由嗎?也許有些同修會說:我是心甘情願的。那麼如果你真正地扪心自問,你真的是心甘情願的嗎?也許你說完這句話之後,轉過頭去,你就會淚流滿面。爲什麼?因爲你並沒有真正獲得生命的絕對自由。
所以,佛法最重要的首先就是告訴我們,生命本身具備這種完全自由的力量,可是被我們無始劫以來乃至我們今生的種種尺寸,種種價值觀念,種種貪嗔癡煩惱給破壞掉了。我們沒有真正的自由。從外在的身體、世界,到內在的心靈、情感,無時無刻不在束縛之中。那麼《八大人覺經》的前四覺,就是全面地介紹了我們爲什麼不自由?我們如何能獲得這種自由?
八覺當中的前四覺爲解脫道,就是解說生命的絕對自由。它全部的目標呢?也就是我們第四覺的最後一句:“摧伏四魔,出陰界獄。”這個五陰和十八界,譬如牢獄一樣,把我們的生命整個就束縛在一切色法(物質世界)和心法(精神世界)當中,只有出離牢獄才是真正的自由。那麼這個就是前四覺要介紹的內容。
後四覺就是菩薩道,剛才說了,菩薩道它講述的道理,就是開發我們生命的完美幸福,也就是絕對的幸福。它的整個趨向就是第八覺的最後一句:“令諸衆生,畢竟大樂。”如此享受大樂,才是究竟圓滿的幸福。在這八覺當中,含攝了佛陀一代時教的全部精神,所以說“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
實際上,我們看到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人類的文明是在發展了,人心的煩惱是不是因爲社會物質文明的發展而徹底的解決了呢?然而我們內心貪嗔癡從來就沒有因爲物質的擁有而減少,只會貪得越多,還想得到的也就更多,心無厭足。
而在客觀的事實上看,我們正好是看錯了我們生命的現象,我們對生命有一個極大的誤會,對這個世界也有個極大的誤會,這種誤會就是在我們的觀念當中,佛法稱爲見惑——知見上的錯誤;在我們的思想行爲中,也存在一個極大的迷惑,佛法稱其爲思惑——思想過程的錯誤。在理論上我們不能通達明了,稱爲見惑;在事相上,具體的行爲當中,我們不能圓融無礙,稱爲思惑。所以在思想上總是煩煩惱惱,在事情上總是七顛八倒。
那麼,《八大人覺經》首先就告訴我們,我們怎麼會錯誤地認識了這個世界,我們從錯誤當中如何改正過來。如一位著名的哲學家所說的:從什麼地方摔倒,就要從什麼地方爬起來。這整部經典首先就是從人世間的疾苦著眼,它剖析了現實生命的無常、苦、空、無我、不淨等種種事實的真相,因而使我們發起一種對生命的認真負責態度,激發一種富有探索真理的精神,這是《八大人覺經》最初就要指出來的。
因爲我們平時不注意自己的身心和環境,那我們就是懵懵懂懂地過日子,嘻嘻哈哈、婆婆媽媽、拖拖拉拉、唧唧喳喳,就這樣生活得七零八落。我們找不到一個讓自己真正滿意的自己的生活態度和自己的生活環境,甚至可以說:我們對自己的生命完全不了解,跟做夢沒有什麼區別。隨著自己的環境和自己的習慣去奔波,去勞累。奔波完了,勞累完了,自己呢?還不得自由。
佛法出現在這個世間,就是看到了世間的痛苦,不但自己痛苦,而且人家也痛苦。修行實踐的過程當中它會出現種種貪欲、散亂等毛病習氣,都要逐漸開導調教才會有效果的,不可退卻,不可懷疑。選擇環境固然重要,但是真正重要的還是在內心當中做功夫。這個佛法的修行我們不要誤會,不要以爲佛法的修行是脫離世間的,躲到深山老林裏面去才算是修行。
實際上佛法的修行很簡單,簡單到你要注意觀察你身邊的環境,你看到了身邊的一切事物都是無常、苦、空、無我種種道理,把這種道理確定下來之後,使自己的內心産生一種豁然開朗而明亮的感覺,而自己的毛病習氣煩惱呢,做一個比較客觀合理的安排,不要勉強,不要造作,這樣就顯示出一種比較自由的力量。
那麼,《八大人覺經》的前四覺講述了,貪欲、散亂、懈怠等這些毛病如何來解決。它點到定慧等持、勇猛精進,必能解脫生死過患。從而獲得解脫道上的極果——證入涅槃。這是在前四覺所解說的。
其次,生命內心的貪、嗔、癡這叁毒——貪欲、嗔恚、愚癡,從叁毒入手,提出了菩薩修學的智慧、布施、慈悲等等,以此爲核心而發起了一場激烈的生命改革,以利他爲主的濟世精神,就是救濟和教化一切衆生。
我們都知道,佛法最重視的是智慧,六度當中智慧才是最根本的。那麼後面四覺的內容啊,就要讓我們獲得智慧,實踐上呢,從布施做起,菩薩道的修行方法,六度和四攝都是從布施開始,度衆生以慈悲爲根本。
菩薩修行的方法,就是要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爲軸心的。這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怎麼生起來?諸位在發了大乘的菩提心之後,你就明白了。因爲發起了大乘菩提心,然後再從前面的四覺當中逐漸地修行,而獲得了解脫道上的極果。當自己的痛苦解脫了之後,就會發現,一切衆生都應該如此。也就是說,你會明白一切衆生,每一個生命都有絕對自由的力量,可是,我們舉眼望去,沈淪在苦海當中的衆生,有幾個能真正地能夠非常的自由呢?他們能否感受到內在的這種自由比什麼都重要呢?很少,幾乎沒有。所以啊,他一方面看到了每個衆生內在與佛完全相同,而且完全是自由的本體,所以他會以一種恭敬心,沒有任何的瞧不起,或者傲慢或者自卑,都沒有。不會偏袒一個人,有緣無緣都感覺到與諸佛菩薩完全等同一體的這樣一種心態下,然後還不惜一切生命、不惜一切代價,以自己的生活和物質來爲衆生謀福利,希望大家能夠獲得這種生命的自由。即使大家獲得了這種生命的自由,他也不會居功爲己,因爲他內心早就看到了每個衆生本來就跟佛是一樣的。所以《金剛經》說:菩薩度一切衆生,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這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修波羅蜜,度脫了六弊的痛苦,從而獲得了究竟的幸福!這就是整個大乘佛法菩薩道的精神和內涵。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解脫道而言“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是叁法印。所以在聽聞佛法時,一定要拿佛法的叁法印來印證。證明這是否正確的解脫之法,是否告訴我們世間一切都是無常、苦、空、無我、不淨。離開了一切無常、苦、空、不淨之後,你就可以證得涅槃寂靜。那麼這種涅槃寂靜的方法和手段,在任何大乘小乘經典當中都可以得到相同的認可。就象皇帝的玉玺一樣,如果沒有蓋玉玺,那就不是真聖旨。有了玉玺禦印,那才是真正的聖旨。
例如我們一個說法,或者看一部經典,或者看一本論著,如果他說的法,不符合這叁法印,那麼他就不是解脫道上的法,不是佛法解脫道的內容。我們這部《八大人覺經》前面的四覺就是以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作爲核心內容,可以說統攝了整個佛法解脫道的內容了。
再就菩薩道來說,智慧是六度之核心,所以《大智度論》說:“五度如盲,般若爲導。”五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這前面的五度,如果沒有般若爲指導,不以大智慧作引導,那麼你修布施也好,修禅定也好,修忍辱、修精進也好,就象瞎子沒有眼睛一樣,盲修瞎練。同樣的布施,你背後的精神思想是什麼,那麼他獲得的結果就截然不同。這部《八大人覺經》裏面就專門提到“惟慧是業”,只有般若才是菩薩的最妙的身口意業(行爲)。
我們的言語動作,乃至思維問題等一切行爲,不以個人的權威爲指導,也不以某一種言論爲指導,而是以真正的大般若智慧爲指導。那麼在大智慧的指導之下,我們怎麼獲得真正生命的幸福…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一講 述要義——佛法之總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