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一講 述要義——佛法之總綱▪P2

  ..續本文上一頁呢?還要以布施(菩薩布施)、持戒(梵行高遠)、忍辱(等念冤親)、精進(常行精進)、禅定(身心自在)等六度貫穿始終。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部經典裏面所講的法,所講的道理,既可以使我們獲得解脫,又能夠滿足我們的菩提大願。發菩提心,滿菩提願。

   整部經典可以分開四個部分的內容。剛才說的前四覺是解脫道,後面四覺是菩薩道,分開兩個大段。在這兩個大段當中,每一個段又有兩種內容,所以說是四個部分的內容。那是哪四個部分呢?

  1、看清自己的身心世界,修無常苦空觀(出離心)。

  2、解脫自己身心的煩惱,證二乘解脫道(了生死)。

  3、看清他人的身心世界,修菩薩六度行(菩提心)。

  4、解脫他人身心的煩惱,證大乘菩薩道(成佛道)。

   第一部分,就是看清自己的身心世界——修無常、苦空觀。我們學習《廣論》的同修就很清楚了,《廣論》的開始也要求我們能夠修習出離心。看清自己的身心世界。諸位啊,怎麼來看清自己的身心世界呢?可以說如果你看不清我們的身心世界,沒有看清自己的身心世界,如何才能生起出離心呢?在前面的幾覺當中,他完全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個我們擁有的身體,我們擁有的這個生命,他到底是怎麼回事。

   看清楚了,然後我們才看見我們原來的、沒有學佛之前的,或者說我們現在已經所秉持的這樣一種狀況,我們看到這個世界真的充滿了痛苦。所以第一點是修出離心。

   第二部分,是解脫自己身心的煩惱——證二乘解脫道。你看清這個世界了,就象房間裏面有毒蛇,隨時可以咬我們,讓我們不得安甯。當我們把這個毒蛇趕出去之後,你才獲得了解脫。那麼解脫自己身心的煩惱怎麼解脫法?這個在前四覺當中也詳細地告訴我們了,所以我們在學的時候,就會一步一步地看清我們自己的問題,也就是說,通過佛陀的眼光來重新認識我們自己。認清了我們自己,你就能夠看到自己生命內在的最自由的那一點,了脫分段生死。生死對我們是不自由的,那麼你解脫身心煩惱之後,生死是來去自由的,這是在內容上的第二部分。

   第叁部分,是看清他人的身心世界——修菩薩六度行。後面的四覺中,每一覺的第一句話就是讓我們來看、來觀察周圍的其它衆生或者其它人。因爲每一個人對自己的身心和自己的世界應該說是比較容易了解的,所以學佛修行的下手處,一定要在自己的心當中去下手。看清自己的身心然後再看到自己的世界。那麼當你獲得自己的解脫之後,同時也生起了同體大悲。因爲你看到了自己的生命和看到自己的世界,你就會發現,我既然是這樣的,別的衆生、別的生命也應該是這樣的。那麼應該是這樣的,到底是不是已經這樣呢?是真的就這樣呢?你還要觀察,這就是第叁部分了。

   看清他人的世界,這是修習六度萬行的一個契機,也就是說菩薩他以什麼境界來發菩提心的。《圓覺經》告訴我們:十方諸佛因衆生而起大悲,因大悲發菩提心,因菩提心成正覺。就是因爲看到衆生在受苦、在受累,那麼衆生在受苦受累菩薩于心不忍,你要真正看到衆生的痛苦,看到他痛苦的根本處,而且看到他痛苦的冤枉處。

   很冤枉啊!我們這個世界,諸位現在在這個生活當中,我們自己就是演戲的人一樣,這個網絡的虛擬,更容易讓我們看清楚這一點。比如說,看到這個聊天室裏面的名字,有38位朋友,每個名字就象是一個人,我們打到頁面上的字,大家看了就會産生一種意識分別,認爲這是真實的。那麼諸位有沒有透過這個幻想的世界、虛擬的世界,看到背後真實的我?只有看到真實的我之後,你才發現,如果只在這個文字上去與人斤斤計較,那麼你的痛苦將會多得多,這種虛擬的痛苦,很冤枉的。

   看清他人的世界,有益于了解整個生命的幸福。所以在第叁部分裏面,看清他人世界,修習菩薩六度萬行,他的核心呢?就是六度一開頭的布施。

   布施是布施什麼?諸位啊,一聽到布施也許就會覺得要給師父、給廟裏、給某一個人供養,不是這個意思。布施的含義,說得更確切一點,應該就是恭敬、供養。那又怎麼來供養呢?

   我希望我們在座的同修,現在如果還在這聽的話,如果你的手還在拿著鼠標,到處看其它的網頁,那現在就不要看,現在你真正地放下身心的忙忙碌碌、思維觀察、種種分別考慮,現在全部把它放下來,靜靜地,就坐在這裏,就象真實地坐在課堂裏面聽課一樣,可以把手放到膝蓋上。

   做這樣的一次想法:修習布施如何修習?放下之後,把自己所處的環境認識一下。比如說你現在坐在電腦前面,你是帶的耳機還是沒有帶耳機,你所坐的姿勢是不是很端正,或者是靠著,或者是翹著二郎腿,你的手放在什麼地方,對自己所處的身心認識清楚,體會一下。哦!現在我是這樣的,很清楚了。

   清楚之後呢,再想到把自己的身體和自己的世界,以及自己的想法,全部供養給十方叁寶。十方叁寶不是某一尊佛,是無量無邊的佛,也是無盡的世界和虛空,佛是不可思議的。那麼諸位呢,就把你現在的身心和世界全部供養出去了,供養給佛了——給十方諸佛了。

   現在如果你有煩惱,你把煩惱一起供養,如果你有思想,把思想也一起供養,如果你有想法,把想法供養;如果你在吃,把吃的也供養,一切物質,一切精神,內至身心,外至世界,無不是完美清淨的全部供養。現在可以這樣觀想一下,必須自己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了。

   這樣一來,你把自己的身心全部供養出去之後,諸位還是很清楚地聽到我講話。誰在聽你講話呢?誰在聽法師說法呢?沒有你,因爲你已經供養出去了,在聽的這個已經不是你,這樣也許你馬上會感受到一種無我的快樂。

   所以,看清楚他人的世界,修習六度,這個菩提心怎麼生起來的?當你把自己的身心全部供養出去之後,你會有一種徹底灑脫的感覺,這種徹底灑脫就是與十方叁寶相應。這個時候,如果諸位再打開你的鼠標,再站起來或者移動身體,你會覺得跟原來不一樣。

   因爲原來的自己啊,你始終把你這個世界當成是自己的世界,現在你已經供養出去了。那麼再回頭來看一看,讓你供養出去之後,你少什麼了沒有?你真正少了什麼了嗎?沒有!諸位不要害怕,你不要以爲把身心世界供養給叁寶之後自己就缺少什麼了,不是的。

   我們人世間有個很大的誤會,以爲供養出去之後自己就會少掉什麼,實際上不是,實際上當你的身心世界全部供養出去之後,你恰恰更多地、更客觀地獲得了你的生活。你會非常客觀、非常自由地在你的世界裏面馳騁。那麼這樣一來,所有的障礙痛苦也就會迎刃而解。所以,看清他人的世界,這是菩薩在自己解脫之後必須要修的一個步驟,所以我把他列爲第叁部分,也就是生起菩提心的根本。

   第四部分,解脫他人身心的煩惱——證大乘菩薩道。這個部分是解脫他人身心的煩惱,這樣就能圓滿證得大乘的菩提道,也就成佛了。

   所以,佛法實在是太好了。看清自己,解脫自己;看清他人,解脫他人。無非就是這四句話!

  當這四句話完全清楚之後,我們學習這部經的綱領,就是如此了,這部《八大人覺經》的綱領也就是這四點。也可以說,整個佛法叁藏十二部一切經典的大綱也是如此而已。

   下面我們接著講《綱要》的第二點。第二大點就是解釋經題。這個解釋經題要是詳細說起來,內容很多,這個經題叫做《佛說八大人覺經》。就這一部經典,這一個題目,也包含了一切佛法受用的全部內容了。這裏我們只能做一個簡單的介紹,也就是綱要性的介紹。

   佛說

   “佛”就是“覺”的意思,包含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我們常人理解的“佛”是很籠統的,也很抽象,諸位想到佛,到底佛是什麼呢?只知道他非常完美,沒有任何缺陷,照這樣子理解對于我們不了解佛的人來說非常好。但是如果我們自己要開始修行了,一定要知道,佛的本義就是覺悟。那麼如何去覺悟呢?有叁層含義:

   第一層是自覺。自覺覺什麼?就是剛才《佛說八大人覺經》的綱要裏面提到的,它的要義裏面提到的,自己覺醒自己的身心和自己的世界。你看清楚自己,看清楚自己之後,不再有煩惱,解脫自己。所以,整個解脫道就是佛的叁覺當中的自覺。覺名佛,不覺名凡夫;知覺名佛,不覺爲衆生。

   第二層是覺他。當你自己覺悟之後,然後再去教化他人——覺他。覺悟自己和覺悟他人有一定的緣分,有一定的機緣。

   第叁層是覺行圓滿。釋迦佛幾十年度衆生,與他有緣的衆生都完全度脫了。那麼在我們自己的生命當中,我們覺悟了,與我們有緣的一切衆生,都因爲我的覺悟而得到覺悟了。

   衆生是一個緣起的網絡,是一個無窮無盡的網絡。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網絡裏面只要輸入網址,任何地方都可以無窮盡地重疊,無窮盡地深入下去。那麼這個衆生的世界也是這樣。我得到解脫了,我的有緣的衆生無量無邊,也需要解脫了。

   當我告訴大家,諸位如果解脫了,諸位還有多少有緣的衆生呢?所以,釋迦如來他解脫了,他把這個教法傳承下來,曆代祖師也因此得解脫了,與這些曆代祖師有緣的人也要得解脫。那麼我們到今天還有機會來聽聞佛法,也是在兩千多年來的曆代祖師的這個緣分下,與佛菩薩祖師有緣,我們就能獲得解脫。這就是教化他人。自己和他人的覺悟都圓滿了,那就全解脫了。

   當我們到寺廟裏面去看的時候,就看見了,在大殿裏面一般都有十八羅漢,然後中間就是佛像,佛的兩邊是菩薩。十八羅漢一般是在大殿的兩邊,十八羅漢是坐在那裏的。坐在那裏是幹什麼?因爲他自己得解脫了,…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一講 述要義——佛法之總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