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述要义——佛法之总纲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义
述要义——佛法之总纲
诸位大德、诸位善知识:
我们今天非常荣幸的有这个因缘,在网络佛教聊天室里面一起学习佛法!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佛说八大人觉经》,这部经典对我们整个佛法的把握非常重要。讲这样的一部经典,我们要分开几个段落来进行,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想在第一讲当中,首先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就是“述要义”,简述一下本经的要点大义。
《八大人觉经》,在有些佛教藏经的版本里面又叫做《佛说八大人觉经》,它是八种菩萨大人所觉悟的真理,觉悟到了最究竟的时候,就成佛了。因此,这也是八种能够让我们成为菩萨、成为佛的真理。在这八觉当中,前四觉是解脱道。解脱道是什么道理呢?我们马上会感觉到: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佛法?我们为什么要劳碌奔波?我们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有很多要去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们为什么会有许许多多的烦恼和痛苦束缚着我们?
在佛法中有两个系统,就是佛法的解脱道和菩萨道。这两道讲说什么内容呢?它主要是讲述了我们每一个众生的生命内在所含有的两种力量。哪两种力量?就是我们生命本身具备的绝对自由的力量——绝对自由,这个是解脱道所要解决的问题。另一种力量就是我们每一个生命、每一个众生内心当中,都具备的绝对自由和幸福的力量——绝对幸福,这个是菩萨道要解决的问题。
可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乃至我们眼前的、身边的,我们能想得到的每一个众生,他们真的自由吗?真的幸福吗?
我们就拿自由来说,诸位可以想一下:我们从一开始来到这个世界,很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亲就会教育我,应该如何如何?稍微长大一点,我们进入学校,学校里面的老师也会教育我们应该如何如何?长大了,朋友之间、同事之间、上司领导之间,都会教育我们,甚至是命令我们应该如何如何?这样时间长了之后,我们自己对自己的生命也会有这样的命令,你应该如何如何?!
请问诸位:你自由吗?也许有些同修会说:我是心甘情愿的。那么如果你真正地扪心自问,你真的是心甘情愿的吗?也许你说完这句话之后,转过头去,你就会泪流满面。为什么?因为你并没有真正获得生命的绝对自由。
所以,佛法最重要的首先就是告诉我们,生命本身具备这种完全自由的力量,可是被我们无始劫以来乃至我们今生的种种尺寸,种种价值观念,种种贪嗔痴烦恼给破坏掉了。我们没有真正的自由。从外在的身体、世界,到内在的心灵、情感,无时无刻不在束缚之中。那么《八大人觉经》的前四觉,就是全面地介绍了我们为什么不自由?我们如何能获得这种自由?
八觉当中的前四觉为解脱道,就是解说生命的绝对自由。它全部的目标呢?也就是我们第四觉的最后一句:“摧伏四魔,出阴界狱。”这个五阴和十八界,譬如牢狱一样,把我们的生命整个就束缚在一切色法(物质世界)和心法(精神世界)当中,只有出离牢狱才是真正的自由。那么这个就是前四觉要介绍的内容。
后四觉就是菩萨道,刚才说了,菩萨道它讲述的道理,就是开发我们生命的完美幸福,也就是绝对的幸福。它的整个趋向就是第八觉的最后一句:“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如此享受大乐,才是究竟圆满的幸福。在这八觉当中,含摄了佛陀一代时教的全部精神,所以说“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
实际上,我们看到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人类的文明是在发展了,人心的烦恼是不是因为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彻底的解决了呢?然而我们内心贪嗔痴从来就没有因为物质的拥有而减少,只会贪得越多,还想得到的也就更多,心无厌足。
而在客观的事实上看,我们正好是看错了我们生命的现象,我们对生命有一个极大的误会,对这个世界也有个极大的误会,这种误会就是在我们的观念当中,佛法称为见惑——知见上的错误;在我们的思想行为中,也存在一个极大的迷惑,佛法称其为思惑——思想过程的错误。在理论上我们不能通达明了,称为见惑;在事相上,具体的行为当中,我们不能圆融无碍,称为思惑。所以在思想上总是烦烦恼恼,在事情上总是七颠八倒。
那么,《八大人觉经》首先就告诉我们,我们怎么会错误地认识了这个世界,我们从错误当中如何改正过来。如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所说的:从什么地方摔倒,就要从什么地方爬起来。这整部经典首先就是从人世间的疾苦着眼,它剖析了现实生命的无常、苦、空、无我、不净等种种事实的真相,因而使我们发起一种对生命的认真负责态度,激发一种富有探索真理的精神,这是《八大人觉经》最初就要指出来的。
因为我们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身心和环境,那我们就是懵懵懂懂地过日子,嘻嘻哈哈、婆婆妈妈、拖拖拉拉、唧唧喳喳,就这样生活得七零八落。我们找不到一个让自己真正满意的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自己的生活环境,甚至可以说:我们对自己的生命完全不了解,跟做梦没有什么区别。随着自己的环境和自己的习惯去奔波,去劳累。奔波完了,劳累完了,自己呢?还不得自由。
佛法出现在这个世间,就是看到了世间的痛苦,不但自己痛苦,而且人家也痛苦。修行实践的过程当中它会出现种种贪欲、散乱等毛病习气,都要逐渐开导调教才会有效果的,不可退却,不可怀疑。选择环境固然重要,但是真正重要的还是在内心当中做功夫。这个佛法的修行我们不要误会,不要以为佛法的修行是脱离世间的,躲到深山老林里面去才算是修行。
实际上佛法的修行很简单,简单到你要注意观察你身边的环境,你看到了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苦、空、无我种种道理,把这种道理确定下来之后,使自己的内心产生一种豁然开朗而明亮的感觉,而自己的毛病习气烦恼呢,做一个比较客观合理的安排,不要勉强,不要造作,这样就显示出一种比较自由的力量。
那么,《八大人觉经》的前四觉讲述了,贪欲、散乱、懈怠等这些毛病如何来解决。它点到定慧等持、勇猛精进,必能解脱生死过患。从而获得解脱道上的极果——证入涅槃。这是在前四觉所解说的。
其次,生命内心的贪、嗔、痴这三毒——贪欲、嗔恚、愚痴,从三毒入手,提出了菩萨修学的智慧、布施、慈悲等等,以此为核心而发起了一场激烈的生命改革,以利他为主的济世精神,就是救济和教化一切众生。
我们都知道,佛法最重视的是智慧,六度当中智慧才是最根本的。那么后面四觉的内容啊,就要让我们获得智慧,实践上呢,从布施做起,菩萨道的修行方法,六度和四摄都是从布施开始,度众生以慈悲为根本。
菩萨修行的方法,就是要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为轴心的。这个“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怎么生起来?诸位在发了大乘的菩提心之后,你就明白了。因为发起了大乘菩提心,然后再从前面的四觉当中逐渐地修行,而获得了解脱道上的极果。当自己的痛苦解脱了之后,就会发现,一切众生都应该如此。也就是说,你会明白一切众生,每一个生命都有绝对自由的力量,可是,我们举眼望去,沉沦在苦海当中的众生,有几个能真正地能够非常的自由呢?他们能否感受到内在的这种自由比什么都重要呢?很少,几乎没有。所以啊,他一方面看到了每个众生内在与佛完全相同,而且完全是自由的本体,所以他会以一种恭敬心,没有任何的瞧不起,或者傲慢或者自卑,都没有。不会偏袒一个人,有缘无缘都感觉到与诸佛菩萨完全等同一体的这样一种心态下,然后还不惜一切生命、不惜一切代价,以自己的生活和物质来为众生谋福利,希望大家能够获得这种生命的自由。即使大家获得了这种生命的自由,他也不会居功为己,因为他内心早就看到了每个众生本来就跟佛是一样的。所以《金刚经》说:菩萨度一切众生,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修波罗蜜,度脱了六弊的痛苦,从而获得了究竟的幸福!这就是整个大乘佛法菩萨道的精神和内涵。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解脱道而言“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三法印。所以在听闻佛法时,一定要拿佛法的三法印来印证。证明这是否正确的解脱之法,是否告诉我们世间一切都是无常、苦、空、无我、不净。离开了一切无常、苦、空、不净之后,你就可以证得涅槃寂静。那么这种涅槃寂静的方法和手段,在任何大乘小乘经典当中都可以得到相同的认可。就象皇帝的玉玺一样,如果没有盖玉玺,那就不是真圣旨。有了玉玺御印,那才是真正的圣旨。
例如我们一个说法,或者看一部经典,或者看一本论着,如果他说的法,不符合这三法印,那么他就不是解脱道上的法,不是佛法解脱道的内容。我们这部《八大人觉经》前面的四觉就是以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作为核心内容,可以说统摄了整个佛法解脱道的内容了。
再就菩萨道来说,智慧是六度之核心,所以《大智度论》说:“五度如盲,般若为导。”五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前面的五度,如果没有般若为指导,不以大智慧作引导,那么你修布施也好,修禅定也好,修忍辱、修精进也好,就象瞎子没有眼睛一样,盲修瞎练。同样的布施,你背后的精神思想是什么,那么他获得的结果就截然不同。这部《八大人觉经》里面就专门提到“惟慧是业”,只有般若才是菩萨的最妙的身口意业(行为)。
我们的言语动作,乃至思维问题等一切行为,不以个人的权威为指导,也不以某一种言论为指导,而是以真正的大般若智慧为指导。那么在大智慧的指导之下,我们怎么获得真正生命的幸福…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一讲 述要义——佛法之总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