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總義▪P3

  ..續本文上一頁是故不應妄觀察,世間所有名言谛。”

  或者:

  一、應成派自宗不共隨聖者的根本慧定,抉擇諸法究竟大空性時,遮破顯現;

  二、隨聖者後得位宣說暫時世間名言時,不破顯現。

  由此可知:分別以根本慧和無患根識爲正量,或者分別依隨入定位和後得位抉擇的時候,具有破和不破顯現的差別。

  爲何這樣分別安立呢?因爲:

  一、聖者根本慧的境界,猶如秋天中午的虛空萬裏無雲、極爲清淨一樣,連極微塵許的所緣相也沒有。因此,在抉擇根本慧的真實境界時,需要遮破一切能取所取的相,故連共同顯現也一並破除。

  二、雖然實相如是,毫無變異,但在迷亂有情的心識前,猶如毛發般無而顯現,故在宣說衆生迷亂根識的境界時,暫時隨順世間的承許,不遮破顯現。

  因此,應成派勝義理論的所破,唯一是這般顯現的瓶等諸法,在這之外另外找一種單獨的所破,顯然毫無必要。

  

二、列出能立

  分二:(一)教證;(二)理證

  (一)教證:

  以上所安立的眼、瓶等內外顯現,具有破和不破的階段,首先由聖教來了知。

  1、以聖者入定根本慧爲正量而宣說諸法空性的時候

  《定解寶燈論》雲:“所謂中觀之自宗,中觀派需以理證,如實衡量究竟義,除此之外非自宗,因爲中觀自衡量,彼等悉皆不成立。”又雲:“是故自宗之觀點,衡量勝義實相時,依本性中皆不成,如是有何可承認。”

  《心經》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又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月稱菩薩《四百論廣釋》雲:“爲了明示勝義谛究竟實相的本性,及觀待聖者無漏智慧時,宣說五蘊也自性本空。”

  《入中論》雲:“若許現起真實知,行者五蘊皆非有。”

  諸法實相、法界離戲,並不是世間眼識等任何能境心識的所境,在抉擇宣說諸法實相時,唯有聖者的智慧才是正量。因此,唯一依隨聖者智慧宣說就足夠了,絲毫也不必觀待眼識等。如此,不必要留下任何來自眼識等的法,所有的一切都是所破,以眼識等是非量的緣故,這樣遮破不會遭到任何妨難。

  《叁摩地王經》雲:“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諸根是量,聖道複益誰?”

  《入中論自釋》雲:“今當說勝義谛,然勝義谛非言說境故,非分別境故,不能直接顯示。當以聞者自能領解之譬喻,明彼體性。頌曰:“如眩翳力所遍計,見毛發等顛倒性,淨眼所見彼體性,乃是實體此亦爾。”如眩翳人由眩翳力,見自手所持器皿中有毛發等相,爲除彼故,遂將彼器數數傾覆。此時,諸無翳人行至其前,用目審視彼毛發處,毛發等相都無可得,更不分別彼毛發爲有事無事,是發非發,及表色等差別。

  若有翳人述自心意,告無翳者曰:見有毛發。爾時若爲除彼分別,告有翳人曰:此中無發。然此說者無損減過。毛發之真實義是無翳人所見,實非有也。

  如是患無明翳者,不見真實義而見蘊界處等自性,此是諸法世俗性。即此蘊等,諸佛世尊永離無明習氣者所見自性,如無翳人不見毛發,此即諸法真勝義谛。

  論雲:如有翳眼所緣事,不能害于無翳識,如是諸離淨智識,非能害于無垢慧。”

  《自釋》又雲:“以彼自性不可得故,如是思擇真實義中,唯諸聖者方是正量,異生則非。若舉世間妨難者,觀真實義時亦許世間知見是正量者。頌曰:若許世間是正量,世見真實聖何爲,所修聖道複何用,愚人爲量亦非理。

  “既許世間是正量,此量現見真實義故,應許已斷無明,故許愚人爲正量不應道理。若人有緣何法之無知,此人于彼法即非正量,如不識寶者觀寶珠等。若眼識等已現見真實義,則爲求證聖道故勤修淨戒、聞思修等,應空無果。此亦不爾,頌曰:世間一切非正量,故真實時無世難。由前道理,于觀真實義時,世間一切非是正量,故無世間妨難。”

  《自釋》雲:“如已覺後叁非有,癡睡盡後亦如是。如夢盡醒後,則夢中所見叁法皆非是有。如是盡拔無明睡眠、親證法界,則彼叁法亦皆非有,故離外境非有內識。”

  《四百論廣釋》雲:“是故,若此爲安住世間之名言及僅以世間宣說瓶是現量,則是合理。然而尋找自性時,以勝義理論不應如是宣說,因爲瓶之自性畢竟不見故。”

  又雲:“若彼于此諸根識等增益爲現,又許爲量,極無系屬。不欺诳識世見爲量。然世尊說此識是有爲故,是虛妄欺诳法,猶如幻事。”

  《回诤論》雲:“若以現量等,能緣于少法,則應破與立,無故無承認。”

  以上的教證表明:就像無患眼識前不顯現毛發、醒者心前無有夢現那樣,在證悟實相的智慧前,也不會有種種顯現。因此,以教證善能成立:眼和寶瓶等顯現法也都一概遮破。《四百論》中講到:安住質直、智慧的人們,依靠如此衆多明顯可靠的教證,可以成爲證明,無有疑惑。

  此外,對于中觀自續派所說的“不破共同顯現法”,月稱菩薩也在其論著中發了許多太過。如《入中論自釋》雲:“若見如是斷除一切實執之法,其貪著名言谛者驚惶失措,謂諸法實體染淨之因定當有生,雖如是說,唯存空言。何以故?頌曰:于真性時以何理,觀自他生皆非理,彼觀名言亦非理,汝所計生由何成?如以觀勝義時所說正理,觀自生他生皆不應理。如是于名言中由自性生亦不應理。汝所許之諸法生,由何成立,故自相生于二谛中俱非是有。汝雖不欲,亦定當受許也。”

  《六十正理論釋》雲:“若見彼等有,則非見真實,故世尊謂眼耳鼻等皆非量。”又雲:“地大等自相不生,即無自生;也絕非從水的濕性中産生,即無他生,地大本爲空性之故。”這也是以勝義理論直接遮破世俗顯現法。該釋中又說:“若認爲即使自性不生,世俗中,色受有生。嗚呼!此誠誤入歧途。”若認爲勝義中雖無生,但世俗中有生,如是分開二谛,世俗中不破顯現法,也是趨入真勝義谛二谛無二的歧途。

  《衆論難題釋》雲:“勝義理論前,不可能有應破、不應破的二種名言的自性,因此,彼自性不緣而需遮破。”該釋又雲:“因此,以勝義理論正觀察時,除了僅僅是彼名言之法不緣或不可得之外,不必要單獨分析所破,因爲在名言法之外,沒有任何其它所破。”

  2、僅僅在世間面前暫時以世間無患根識爲正量、宣說世間名言之時。

  《定解寶燈論》雲:“後得道果及宗派,如所盡所諸成立,各自不雜許承認。”

  《四百論廣釋》雲:“爲了明示世間名言谛及觀待世間正量時,應當分別承許內外五蘊。”

  《入中論自釋》雲:“爲明違害境之差別,先說二谛建立。”

  《入中論》雲:“若謂安住世間理,世間五蘊皆是有。”

  《入中論》雲:“真實不生世間生。”

  《四百論》雲:“以世間少有,于勝義中無。”

  《四百論釋》雲:“設若眼等非有,何故建立眼等諸根業異熟體?我等豈破此異熟體?若破眼等,彼何非破?我等觀察唯爲尋求自性故,我等于此破除有性諸法,非破眼等所作緣起業異熟體,彼可容有,故有所說異熟眼等。”

  (二)理證

  1、共同顯現分決定是勝義理論的所破,其理由爲:

  (1)顯現分需要安立爲遠離戲論之故。

  “顯現分的自性也需要安立爲離戲”這是決定的,瓶等顯現本是二取的戲論法,如果不抉擇爲不成立,則不能成立遠離戲論。

  (2)承許顯現外的所破,應成毫無關系故。

  有人說:不必要破顯現,只遮破堪忍法或勝義中存在自體,就能抉擇顯現法爲空性。

  此說不合理,所謂“破堪忍法或勝義中存在自體”,是破顯現,還是不破顯現?如果破,則和承許不破顯現的觀點相違;如果不破,則應成只是顯現外的堪忍法等,自體本空,顯現本身並沒有以理抉擇爲空性或者離戲,因爲二者無關系之故。

  (3)不破顯現法,現空無法雙運故。

  從顯現的角度,無法安立現空是一味無別的大雙運。《定解寶燈論》雲:“空與不空非雙運,如黑白繩搓一起。”

  若說:雖然破顯現,但只是在勝義中遮破,並不是名言中遮破。

  答:這樣應成:應成派和自續派只是說法上有差別,意義上並無差別。

  (4)不破分別心前的顯現分,應成真實名言谛中無法安立無顛倒的基道果故。

  不破分別心前的顯現分,應成:能取所取所攝的法不成立是客塵法,諸法本性不成立爲離戲自性清淨,故無法安立無顛倒的基;聖者根本慧定爲毀壞顯現法之因,故無法安立無顛倒的道;佛陀智慧前存在山河大地等的不清淨顯現,不具二種清淨的功德,故無法安立無顛倒的果。

  更敦群培說:“如果認爲我們現在所見的山河大地,在成佛之後所見依然相同,那就大錯特錯了。草的甘香味只有驢子的心識才感覺得到,一旦這種心識從驢子體內消失,驢子再也感覺不到草的甘香味了。公雞有一種測時報曉的意識能力,一旦這一心識從公雞身體中消失,它再不能知曉夜間和早晨。

  人類的所有知識,都是由眼耳鼻舌身五識來攝取的,如果在五識之外再加一個意識,我們對外部世界的認識會更加開闊。如果這雙眼睛不是左右橫排,而是上下豎著,我們所看到的外部世界的形象與顔色將會大不一樣。

  我們所認爲的一切都是由眼耳鼻舌識提供的,此外沒有其它獲取知識的途徑,所有的顔色、形狀都是由額頭上的雙眼來攝取;所有的聲音無一不是由兩耳內耳膜的振動而聽聞到的。

  通常,人類是在功能低下、作用有限的五識之外再加一個迷亂心,然後武斷地宣說:所有知識盡在我的認識之中,把那些未出現在自己心中的道理,都歸結爲“無”和“不存在”的概念中,這無疑將是萬禍之根。”

  (5)抉擇離戲大空性時,不遮破顯現,以…

《中觀總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