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沒有氣力修持善法。因此飲食的量,應當保證未到隔天進食之時,不會有饑餓損惱。這樣身心安穩,才有力量修習善法。
如果吃得太少,胃裏饑虛,以致身體不安,心也會隨之動搖,那就無法安住修行。所以對于飲食,首先要知道不宜過少。
醜二、非太多食
【非太多食,若食太多,令身沈重,如負重擔,息難出入,增長昏睡,無所堪任,故于斷惑全無勢力。】
這一段是說明“飲食過量的過患”。
“非太多食”,是指飲食不應過多,如果吃得太多,就會使身體沈重,就像背負重擔一樣,呼吸困難,從而增長昏睡,導致心識疲軟暗鈍而不堪能,因此對于斷煩惱完全沒有力量。
在生活中我們常有這類經驗:有時遇到了美味飽食一頓之後,便昏昏欲睡,無論做什麼事都無法安住。這就是飲食過量的過患。
通過以上二者便知:飲食不能不足,也不宜過量,應以八分飽爲合適的量;否則,無論多食或少食,都會導致修行不能得力,而影響修善與斷惑。如《雜集論》說:“飲食粗重者,謂極多少食,于方便行,無堪任性。”
醜叁、相宜消化而食
【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依飲食起,諸舊苦受,悉當斷除,諸新苦受,皆不生長。】
“相宜、消化而食”,就是根據自己的體質、病情等,安排身體適合、能夠消化的飲食。論中從正面宣說“相宜消化而食”的兩種利益:一、以往依靠飲食不相宜所引起的苦受,都將斷除;二、由于飲食不相宜所引起的新苦受,也都可以避免而不生長。
相反,不相宜而食也有兩種過患:一、以往依靠飲食所生的痛苦,仍會複發;二、以前沒有的痛苦,也會引發。這樣讓身體處于痛苦中,將不利于修行。所以,修行並不是讓身體毫無意義地受苦,而是要懂得飲食衛生,相宜消化而食,這樣善巧地調養身體,保證體魄健康,才有力量修持善法。
醜四、非染汙心中量食
【非染汙心中量食者,謂不起衆罪安樂而住。】
“非染汙心”是不與煩惱相應的心,與煩惱相應的就是染汙心,可以分成“求食染汙”和“進食染汙”。譬如:以非法的動機貪求美食,即求食染汙;在進食的時候生起貪著或悭吝等,就是進食染汙。如果有了這些染汙,那即便吃一頓飯也會造作許多罪業,不安樂而住;相反,若以非染汙心知量而食,就不會染上罪業,能夠安樂而住,飲食也成爲一種無罪清淨的行爲。
總之,“飲食知量”就是必須了知身和心這兩方面的量(適合身體的量和心理的量)。只有了知這兩種量,才能合理地安排飲食,避免因爲飲食不當而影響修行以及造作罪業。不能知量而食的主因,在于愛著飲食的貪欲勝過理智的自製力,因此下面就接著宣講“飲食愛的對治方法”。
子二、飲食愛著的對治分叁:一、由受用因所生的過患 二、由食物消化所生的過患 叁、由追求飲食引起的過患
【又于飲食愛著對治者,謂依修習飲食過患。】
這一句是總說“對治愛著飲食的方法”,即依靠修習飲食的過患,也就是反複思惟飲食的過患。
爲什麼這樣就能夠對治呢?因爲就心理規律來說,修習功德必定能引起欲樂,修習過患則會令人心生厭離,因此,以依靠修習(思惟)飲食的過患,便能對治緣飲食所生的愛著。那麼,應如何修習飲食的過患呢?主要是思惟叁個方面的過患,以下具體分析。
【過患有叁。】
愛著飲食的過患有叁種:一、由受用因所生的過患;二、由食物消化所生的過患;叁、由追求飲食引起的過患。
醜一、由受用因所生的過患
【由受用因所生過患者,謂應思惟任何精妙色香味食,爲齒所嚼,爲涎所濕,猶如嘔吐。】
“受用”:此處特指對飲食的受用,即用牙齒咀嚼,以唾液濕潤。
修習“由受用這個因所産生的過患”,即應思惟:任何色香味精妙的美食,只要一經牙齒咀嚼,再被唾液濕潤之後,就會像嘔吐物一樣,令人厭惡。
譬如,一盤色香味俱全的麻婆豆腐,經過充分咀嚼,再與唾液混和,這樣受用之後再吐出時,早已面目全非,令人作嘔。所以,“受用”是因,依靠受用因會産生“讓美食變成令人厭惡的嘔吐物”的過患。應當這樣思惟受用飲食的過患,來對治對飲食的愛著。
醜二、由食物消化所生的過患
【由食消化所生過患者,謂思所食至中夜分或後夜分,消化之後,生血肉等,諸余一類變成大小便穢不淨,住身下分。此複日日應須除遣,及由依食生多疾病。】
修習“由食物消化所引生的過患”,即應思惟:自己所吃的食物,到了中夜分或後夜分,經過消化之後將成兩類,一類生長血、肉、脈、皮、骨髓等,剩余一類就變成了大小便等不淨物,住在身體的下分。此外,每天還要排泄這些不淨物,而且由飲食還會引生各種疾病,比如,食物中毒或飲食不當引起的四大不調等。
總之,由食物消化所引生的過患有四:一、生長血肉等不淨物;二、産生大小便穢;叁、必須每天排泄大小便;四、引生各種疾病。應當這樣思惟飲食的自性是苦,來對治飲食愛。
《瑜伽師地論》中稱此爲“轉變種類過患”,論中說:“雲何轉變種類過患?謂此飲食,既噉食已,一分銷變,至中夜分或後夜分,于其身中,便能生起養育增長血肉、筋脈、骨髓、皮等,非一衆多種種品類諸不淨物。次後一分,變成便穢,變已趣下,展轉流出,由是日日數應洗淨。或手或足,或余支節,誤觸著時,若自若他皆生厭惡。又由此緣,發生身中多種疾病,或由所食不平和故,于其身中不消而住,是名飲食變異種類所有過患。”
醜叁、由追求飲食引起的過患分五:一、爲成辦飲食所生的過患 二、親友失壞的過患 叁、不知滿足的過患 四、無自在的過患 五、從惡行産生的過患
【由求飲食所起過患,此有五種。】
由追求飲食所引起的過患,包括五方面。(以下次第解釋)
寅一、爲成辦飲食所生的過患
【由爲成辦所生過患者,謂爲成辦食及食因,遭寒熱苦,多施劬勞。若不成辦,憂憾而苦;設若成辦,亦恐劫奪及損失故,發起猛利精勤守護而受諸苦。】
所謂“由爲成辦飲食所産生的過患”,即爲了得到飲食以及其因,冬天要遭受寒苦,夏天需感受熱惱,在這個過程中,必須付出諸多辛勞。倘若如此勤作還不能成辦,心中的苦楚可想而知,一方面要爲將來的生活擔憂,另一方面又會因爲失敗而憾恨。即便得到了,也會因爲恐懼被盜竊、劫奪以及損失等,故而發起猛利、精勤的守護,從而感受各種痛苦。
總之,爲了成辦飲食而産生的過患,有叁個方面:一、在成辦過程中有辛勞之苦;二、成辦失敗有憂憾之苦;叁、成辦之後有守護之苦。因此,無論是過程或結果,唯一都是痛苦的自性。對此必須深入觀察才會明白,追求飲食唯一是痛苦的自性,毫無安樂可言。
譬如:打工仔爲了全家的生活,天天都像牛馬一樣辛苦勞碌。一年下來若沒有賺到錢,心裏就會憂愁苦悶;即便賺到了一些錢,也不免爲錢財所牽害怕失去而不得自在。因此,由貪執推動而追求飲食的行爲,其自性唯一是苦;而且,從結果上來說,求到是苦,求不得也是苦。這就是爲了成辦飲食所産生的過患。
寅二、親友失壞的過患
【親友失壞者,謂由此故,雖父子等,互相鬥诤。】
“親友失壞的過患”,即由于人心貪求飲食的緣故,即便是父子至親等,也會相互鬥诤,更何況其他人!
一切鬥诤的起因,就是人們內心的貪欲,而我們欲界衆生內心最貪執的,就是飲食男女。《俱舍論》中說:在家人是爲了受用而诤,出家人爲了見而诤。飲食受用一旦得不到滿足,自然就會引發人與人之間的鬥诤。論中以親友代表人類之間最親善的關系。實際上,凡夫之間親善關系的維系,往往是建立在世間受用的滿足上;一旦飲食等受用無法滿足,這種關系便會破裂。比如,世間人常常爲了一頓飯,父子分家,兄弟互鬥,朋友反目;而旁生爲了覓食,想互殘殺,更是尋常易見的現象。因此說,以一念貪求能引生無量的罪惡。
寅叁、不知滿足的過患
【不知滿足者,由于飲食愛增長故,諸國王等互相陣戰,領受非一衆多大苦。】
“不知滿足的過患”,是由于對飲食的愛著增長,而導致各國各部落等互相陣戰,感受衆多大苦。
不知滿足的過患實際上是第二種過患的擴展,也就是由于飲食愛的增長,而導致鬥诤的升級,不僅僅是個人之間的鬥诤,而且演變成群體之間的陣戰,甚至世界大戰。人類曆史上,曾發生過許多部落之間、民族之間以及國家之間的戰爭,究其根源,正是由于人類的貪欲所致,而且其中不乏以“飲食愛增上”(經濟利益沖突)而暴發戰爭的。
現代社會雖然物質文明高度發展,但人們的內心並未因此淨化,反而由于物質的刺激導致貪欲迅速滋長,因此招感了如此不安的世代,這就是佛經中所預言的鬥诤堅固的時代。所謂經濟競爭,大至集團,小到個人之間的競爭,都是由人們的貪心所引起的。不要以爲追求飲食的過患很小,實際上因爲飲食愛的增長,人心將卷入更加激烈的鬥诤當中,從而感受許多痛苦。
寅四、無自在的過患
【無自在過失者,諸食他食者,爲其主故,與他鬥競,受衆多苦。】
“沒有自在的過失”,即受人薪俸或雇傭等,就不得不爲主人效力而與別人競爭,因此而感受許多痛苦。
世人爲了糊口,不得不爲雇主效命,常常要做許多違心之事,爲了主人的利益而參與競爭,身心極其痛苦。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