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P55

  ..續本文上一頁是諸佛所應恭敬之因,故應于法起大尊敬。】

  如同世尊在宣說《般若經》時,親自敷設法座等,聖法尚且是諸佛所應恭敬之因(佛從法生故,法是佛因,或稱佛母。),何況凡夫,更應對聖法起大尊敬。

  《般若經》雲:“爾時世尊,自敷師子座,結跏趺坐,直身系念在前,入叁昧王叁昧,一切叁昧悉入其中。”印光大師說:“良以諸大乘經,乃諸佛之母,菩薩之師,叁世如來之法身舍利,九界衆生之出苦慈航,雖高證佛果,尚須敬法,類報本追遠,不忘大恩,故《涅槃經》雲:“法是佛母,佛從法生,叁世如來皆供養法”,況博地凡夫。”

  二、發起承事大師

  【及應隨念大師功德,及其深恩,起大敬重。

  而且,應當隨念大師身口意的功德及救度我等的深恩,而發起大敬重。

  “隨念大師功德”,比如,隨念佛以身神變放大光明,遍照衆生,攝取不舍;隨念佛以語神變圓音說法,令無量衆生隨類得解;隨念佛以意神變遍知衆生根機、意樂,普契群機,傳授妙法。

  “隨念佛陀恩德”,即隨念能遇一偈佛法,能得一分佛法受用,都是佛的深恩所致。

  《華嚴經》雲:“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爲布施,乃至成大菩提。”永明禅師《心賦注》雲:“或剝皮出髓,而誓思繕寫;或投岩赴火,而志願傳揚。身燭千燈,瀝懇而唯求半偈;足翹七日,傾心而爲贊華王。”世尊在因地時,爲書寫經典,而剝皮出髓,爲求得諸行無常等四句偈,而投岩赴火,志願傳揚。或爲求法,身體釘入數千鐵釘等。總之,曆經無數苦行,才獲得妙法,傳予我等。因此,應報本追遠,憶念本師深恩,發起極敬重心。

  叁、敬法敬佛得無量功德

  《賢劫經》雲:“虛空邊可量,大海深可測,于佛起信心,功德實難诠。從今至菩提,永斷惡趣苦,如欲得利益,應勤種福田,精勤不放逸,恭敬供養佛。”

  《律藏經》雲:“與佛所結諸緣分,稱誦供養微細事,皆得享用善趣樂,甘露佛果最終得。”

  《華嚴經》雲:“嗟,佛子!何人見聞憶念如來無上正覺,皆生大善根功德,此功德于此衆生修持無上菩提,具真實難言之大意義。”

  總之,如印光大師所說:佛法從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則得十分利益。

  己叁、以何意樂加行而說分二:一、意樂 二、加行

  庚一、意樂分二:一、安住五想 二、斷除六過

  辛一、安住五想

  【以何意樂、加行而說中,其意樂者,謂應安住《海慧問經》所說五想,謂于自所應起醫想,于法起藥想,于聞法者起病人想,于如來所起善士想,于正法理起久住想,及于徒衆修習慈心。

  以何種意樂及加行而說法中,“意樂”是指說法者內心應當安住在《海慧請問經》所說的五想中,也就是,對自己起醫師想,對聖法起妙藥想,對聞法者起病人想,對如來起善知識想,對正法起久住想。還應對徒衆修習慈心。

  辛二、斷除六過

  【應斷恐他高勝嫉妒,推延懈怠,數數宣說所生疲厭,贊自功德舉他過失,于法悭吝,顧著財物謂衣食等。

  說法時,應斷除六種過失:

  一、恐他高勝嫉妒:恐怕他人勝過自己的嫉妒。

  二、推延懈怠:拖延說法的懈怠。

  叁、數數宣說所生疲厭:由數數說法身心勞累所生的疲厭。

  四、贊自功德舉他過失:說法時,贊歎自己的功德,揭發他人過失。

  《梵網經菩薩戒本》第七自贊毀他戒中說:“菩薩應代一切衆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五、于法悭吝:說法時,有吝法之心,應說的法義覆藏不說。

  《梵網經菩薩戒本》第八悭惜加毀戒說:“有求法者,不爲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六、顧著財物謂衣食等:說法者,有顧念貪著財物的染汙心。比如,供養薄少,便不願開講;供養豐厚,則歡喜宣說。若對財物還有貪著,以不收供養爲好。

  總之,說法者應對照自心,勵力斷除上述六種會使傳法不清淨的過失。

  【應作是念:爲令自他得成佛故,說法功德,即是我之安樂資具。

  應當這樣想:爲令自他成就佛果而說法的功德,便是我的安樂資具。

  問:爲什麼說法的功德即是安樂資具呢?

  答:以清淨心演說正法,現前得喜悅,未來得安樂,究竟得成佛,而且聽者領受法義,能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安樂。因此,智者不外求資具,以清淨心傳法,得到殊勝聖財,便是真正的安樂資具。

  庚二、加行

  【其加行者,謂先沐浴具足潔淨,著鮮淨服,于其清潔悅意處所,坐于座已,若能誦持伏魔真言,《海慧經》說:“則其周匝百踰繕那,魔羅及其魔衆諸天所不能至,縱使其來亦不能障,故應誦咒。”

  說法加行:首先清淨自己的身體及傳法環境,即先行沐浴淨身,穿著潔淨衣,在清潔悅意的處所安坐之後,如果能誦伏魔真言,則周圍一百由旬處,魔王與魔衆諸天不能進入,即使彼等前來,也不能爲障。這是按照《海慧請問經》宣說的,因此應誦伏魔咒(達雅塔,夏美夏美,夏瑪巴德,夏瑪德達夏哲,昂格 ,芒格瑞,瑪 澤得,嘎瑪這給耶瑞,歐果巴德,歐夥嘎瑪德,波夏塔,呢瑪蕾,瑪拉巴納耶,歐喀瑞,歐喀 劄美喀雅,劄所劄薩呢,黑摩克,巴 摩克,夏摩達呢,薩瓦劄哈班達納呢,呢格舍達,薩瓦巴 抓巴德納,博摩多瑪 巴夏,塔色達,博達摩劄,薩盟嘎德達,薩瓦摩 ,阿匝勒達,巴達巴熱協得德甘燦德瑪 嘎瑪呢)

  所謂障礙,是指受魔王幹擾,上師與弟子之間心不相合。

  以上從“先沐浴具足潔淨”至“坐于座已”一段,是按照《妙法蓮華經》、《地藏十輪經》、《毗奈耶經》而宣說的。《妙法蓮華經》中說:“菩薩常樂,安穩說法,于清淨地,而施床座,以油塗身,澡浴塵穢,著新淨衣,內外俱淨,安處法座,隨問爲說。”

  【次以舒顔[60],具足審定義理所有喻因至教[61],而爲宣說。

  在做好了上述的外部清淨之後,就以和悅的表情,具足審定義理的比喻、理由及教證,而開演講解。這是演說正法的加行。

  【《妙法白蓮經》雲:“智者常應無嫉妒,說具衆義和美言,複應遠離諸懈怠,不應起發厭患想。”

  《法華經》中說:智者應當恒時心無嫉妒,宣說具足衆多義理的和美語言,又應遠離身心懈怠,不應生起厭患說法的心態。

  此中教誡:法師應當遠離嫉妒,不能因爲懼怕聽者勝過自己,而將要義隱而不說,應當說具實義、悅耳、入心的語言,又要具足精進。

  【“智者應離一切慼[62],應于徒衆修慈力,晝夜善修最勝法。”

  智者應遠離一切憂惱,以法自娛。應對徒衆修習慈愛,晝夜善修勝妙的聖法。

  此中教誡:法師應內心開朗,具足慈心,精勤修法。

  【“智以俱胝阿庾[63]喻,令衆愛樂生歡喜。”

  智者以無數譬喻開演佛法,令衆生愛樂聽聞,對妙法生起歡喜。

  法師應當具足演說正法的善巧,能運用衆多比喻、公案、表示,使聽者愛樂聽聞。

  【“于彼終無少希欲,亦不思欲諸飲食,噉嚼衣服及臥具,法衣病緣醫藥等,于諸徒衆悉無求。”

  智者演說正法,對徒衆終無絲毫希求利養之心,也不欲求飲食、臥具、法衣、醫藥等,對徒衆無所貪求。

  【“余則智者恒願自,及諸有情當成佛,爲利世故而說法,思彼即我安樂具。”

  智者恒時唯願自己與一切有情同成佛道。智者心想:爲利世間而說法,即是我的安樂資具。

  如果能遵照上述教言演說聖法,則必將如大日輪般,照亮世間。《莊嚴經論》雲:“慧善及不退,大悲名稱遠,巧便說諸法,如日朗世間。”意即,若以妙慧無倒而善說法要,以不退之精進恒時不懈而說法,以不求利養的悲愍無所貪求而說法,以名稱遠揚堪爲群生信賴而說法,以通曉調伏之方便隨順機宜而說法,能如是善說聖法妙義,則如大日輪般,朗照世間。

  己四、于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于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者。如《毗奈耶經》[64]雲:“未請不應說。”謂未啓請不應爲說,雖其請白亦應觀器,若知是器,縱未勸請,亦可爲說。

  于何等境應說及不應說的差別,如《毗奈耶經》所說:“未祈請不應說。”意即,未祈請時,不應說法。雖祈請傳法,也要觀察請法者是否爲法器。若知是法器,即使沒有勸請…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